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索NSCLC胸内淋巴结的转移规律,为放疗靶区勾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 314例NSCLC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探讨胸内淋巴结的分布特点、转移范围,及其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及原发部位的关系。χ2检验组间差别。 结果 NSCLC术后4、5、7、10、11组淋巴结转移率均>12%,1、2、3、6、8、9组均<12%。原发肿瘤部位与N2组淋巴结转移相近(P= 0.102)。而原发灶T3、T4期出现N2组淋巴结转移概率较T1、T2期明显增高(17.0%∶11.6%, P= 0.002),腺癌较鳞癌N2组更易转移(34.5%∶23.2%, P= 0.008)。 结论 T3、T4期NSCLC及腺癌患者术后放疗靶区勾画时应着重关注第4、5、7、10、11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鼻咽癌患者血液学检查结合临床因素与放射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放疗的206例鼻咽癌患者,分析一般临床资料、血液学检查与甲减相关性,建立血液学预测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N分期、甲状腺体积、平均剂量、V20Gy、V25Gy、V30Gy、V35Gy、V40Gy、V45Gy、纤维蛋白原含量、胆碱酯酶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甲减发生率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甲状腺体积、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胆碱酯酶是甲减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联合性别、N分期、甲状腺体积、甲状腺剂量参数、纤维蛋白原含量、胆碱酯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指标可预测甲减发生率(AUC=0.777)。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使用基于四维CT呼吸门控技术时的肿瘤靶区脱靶情况,探索放疗过程中门控准确性。方法 收集2018—2019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行四维CT呼吸门控放疗的18例肺部肿瘤患者资料,获取患者治疗时的呼吸波形数据,对比分析各治疗工作周期中体表波形与采集四维CT时的体表波形,研究肺癌患者放疗过程中是否存在脱靶的可能。结果 18例患者共154个治疗分次、20 790个治疗呼吸周期,其中7例患者共95个治疗呼吸周期门控开束脱靶振幅阈值Δm-en>0,占所有周期的0.46%,有13例患者共1419个治疗呼吸周期的门控关束脱靶振幅阈值Δm-dis>0,占所有周期的6.83%。13例Δm-dis>0的患者,实际肿瘤运动范围值(RG)均大于靶区外放范围值(M)与计划靶区运动范围值(RT)之和,RG大于M+RT值1.5倍以上者为7例,出束时相中含有处于呼吸曲线急速上升和下降时相者也为7例。RG-M-RT值与开束脱靶周期百分比(Ten%)、关束脱靶周期百分比(Tdi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57。结论 呼吸门控放射治疗时,RG大于M+RT值1.5倍以上且门控出束时相中含有处于呼吸曲线急速上升和下降中的时相,将导致放射治疗脱靶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明确鼻咽癌N0‐N1期患者Ⅱb区淋巴结预防照射剂量CTV60Gy优化至CTV50Gy的安全性以及对腮腺保护的剂量优势和临床价值,了解PET‐CT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断面短径≥5 mm但<10 mm)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N0‐N1期初治非转移鼻咽癌157例,其中104例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进行上颈部Ⅱb区临床靶区优化,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颈部淋巴结复发模式,配对t检验比较剂量优化前后靶区及腮腺剂量参数差异。结果 N1期行对侧单颈Ⅱb区优化60例,行双颈Ⅱb区优化25例(仅咽后淋巴结转移者);N0期双颈Ⅱb区优化19例。共有3例患者出现颈部复发,均在高剂量区内。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93.3%,淋巴结无复发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1%、91.3%、88.5%和80.8%。颈淋巴结复发与鼻咽局部复发有关,与咽后淋巴结状态无关。14例患者Ⅱb区内有可疑阳性颈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平均为7.1(5~9) mm,其中11例PET‐CT阳性,平均SUVmax为2.96(2.5~3.3)。优化后肿瘤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的Dmean、Dmax、D50%、V26Gy显著低于常规计划(P<0.01)。结论 鼻咽癌N0‐N1患者进行Ⅱb区CTV60Gy至CTV50Gy的剂量优化是安全的,腮腺及颈部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明显降低,对于未达诊断标准的小淋巴结需要结合PET‐CT及DWI等多模态成像进行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鼻咽癌N0‐N1期患者Ⅱb区淋巴结预防照射剂量CTV60Gy优化至CTV50Gy的安全性以及对腮腺保护的剂量优势和临床价值,了解PET‐CT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断面短径≥5 mm但<10 mm)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N0‐N1期初治非转移鼻咽癌157例,其中104例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进行上颈部Ⅱb区临床靶区优化,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颈部淋巴结复发模式,配对t检验比较剂量优化前后靶区及腮腺剂量参数差异。结果 N1期行对侧单颈Ⅱb区优化60例,行双颈Ⅱb区优化25例(仅咽后淋巴结转移者);N0期双颈Ⅱb区优化19例。共有3例患者出现颈部复发,均在高剂量区内。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93.3%,淋巴结无复发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1%、91.3%、88.5%和80.8%。颈淋巴结复发与鼻咽局部复发有关,与咽后淋巴结状态无关。14例患者Ⅱb区内有可疑阳性颈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平均为7.1(5~9) mm,其中11例PET‐CT阳性,平均SUVmax为2.96(2.5~3.3)。优化后肿瘤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的Dmean、Dmax、D50%、V26Gy显著低于常规计划(P<0.01)。结论 鼻咽癌N0‐N1患者进行Ⅱb区CTV60Gy至CTV50Gy的剂量优化是安全的,腮腺及颈部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明显降低,对于未达诊断标准的小淋巴结需要结合PET‐CT及DWI等多模态成像进行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胸中下段食管癌3D、4D放疗计划的靶区大小、靶区位移及相关剂量学差异,评估4D计划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2年内 19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分别在同次CT模拟定位时序贯行3D、4D扫描,模拟勾画二者靶区及OAR。设计3D计划和4D计划,比较3D计划与4D计划靶体积、中心点位移及OAR剂量学差异。在各项参数相同下将3D计划平移至4DCT形成3DC计划,并比较3DC计划与3D计划靶区剂量学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两套计划差异。结果 全组4DCT的PTV大于3DCT (195.19 cm3∶175.67 cm3,P=0.001)。10例胸中段食管癌中心点位移仅左右方向不同(位移为0.25 cm,P=0.014)。9例胸下段食管癌中心点位移3个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2、0.307、0.208)。19例胸中下段食管癌3DC计划中 V100、V95、V90均低于3D计划(88.62%∶95.69%,P=0.000;95.17%∶99.79%,P=0.001;97.19%∶99.99%,P=0.001)。全组4D计划两肺 V5、V20及心脏 Dmean均高于3D计划(39.49%∶37.44%,P=0.016;19.93%∶18.87%,P=0.018及2607.74 cGy∶2389.16 cGy,P=0.004),但均未超出剂量限制范围。结论 4DCT定位技术能准确确定胸中下段食管癌靶区个体化外扩边界,4D计划因靶区增大虽使肺受量增加但在剂量限制范围内,4D计划使心脏受量增加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制插植针植入棒施源器在妇科肿瘤术后阴道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妇科肿瘤术后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有术后放疗指征,需接受三维近距离后装放疗补量。根据患者阴道残端情况选用不同型号插植针植入棒模板,依照预设通道在模板内放置阴道管和插植针。按照统一标准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制定放疗计划,高危临床靶区(HR-CTV)处方剂量为5.5 Gy/次,通过剂量体积参数图评估靶区和危及器官体积、受照剂量等参数。结果 62例患者均在插植针植入棒模板引导下顺利完成后装放疗,共行140次插植治疗,剂量参数HR-CTV包绕90%靶区体积的平均剂量D90%为(575.48±22.30)cGy,包绕膀胱、直肠、乙状结肠2 cm³体积的平均剂量D2cm³分别为(328.69±102.71)cGy、(369.14±46.59)cGy、(27.28±71.27)cGy,小肠未进入靶区照射范围无统计,靶区体积大小、危及器官剂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插植针植入棒施源器在妇瘤术后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有明显临床优势,满足预计划剂量要求,操作简易,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模板辅助192Ir源大分割立体近距离放射消融术(SABT)治疗周围型肺癌的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接受模板辅助192Ir源大分割SABT治疗周围型肺癌患者的靶区与危及器官剂量,制作虚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计划与SABT计划进行剂量参数对比。结果 SABT计划肿瘤靶区Dmean和V150明显高于SBRT计划(均P<0.01);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 OAR)肺D1000cm3和D1500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ABT剩余剂量参数均明显低于SBRT计划(均P<0.01)。结论 在周围型肺癌治疗中模板辅助192Ir源大分割SABT确保靶区高剂量同时降低危及器官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瓦里安高分辨率(HD120)多叶准直器叶片位置误差对肺部肿瘤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剂量学影响。方法 选取江苏省肿瘤医院 9例已完成治疗的基于HD120调制的肺部肿瘤SBRT计划作为参考计划,采用基于Varian Eclipse 15.6治疗计划系统自带应用程序接口的自编程序修改计划参数,分别生成包含叶片位置同向系统误差、异向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误差模拟计划。计算各个模拟计划与参考计划剂量学指标的偏差并做回归分析,以此评估HD120的三类叶片位置误差对SBRT的剂量学影响。结果 计划靶体 积D99%、D2cm和双 肺V5Gy均随同向系统误差绝对值增大呈抛物线型降低,二次回归分析后得到一阶敏感度为(-0.06~-0.26)%/mm,二阶敏感度为(-0.55~-1.17)%/mm2(R2=0.96~0.99,P<0.01),其中计划靶体 积D99%最大变化为-3.13%。对异向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做线性回归分析,得出适形指数偏差随这两种误差变化的敏感度分别为25.16%/mm (R2=0.98,P<0.01)和-4.84%/mm (R2=0.99,P<0.01),其余剂量学偏差随异向系统误差变化的敏感度范围为(4.80~5.12)%/mm (R2=0.96~0.98,P<0.01),随随机误差变化的敏感度范围为(-0.47~-1.01)%/mm (R2=0.96~0.99,P=0~0.02)。结论 基于HD120调制的肺部肿瘤SBRT计划的剂量学偏差对叶片位置异向系统误差极为敏感,但对随机误差敏感性较弱。叶片位置同向系统误差会导致靶区覆盖剂量一定程度降低,因此临床工作中需严格控制SBRT计划执行时HD120叶片位置的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制插植针植入棒施源器在妇科肿瘤术后阴道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妇科肿瘤术后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有术后放疗指征,需接受三维近距离后装放疗补量。根据患者阴道残端情况选用不同型号插植针植入棒模板,依照预设通道在模板内放置阴道管和插植针。按照统一标准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制定放疗计划,高危临床靶区(HR-CTV)处方剂量为5.5 Gy/次,通过剂量体积参数图评估靶区和危及器官体积、受照剂量等参数。结果 62例患者均在插植针植入棒模板引导下顺利完成后装放疗,共行140次插植治疗,剂量参数HR-CTV包绕90%靶区体积的平均剂量D90%为(575.48±22.30)cGy,包绕膀胱、直肠、乙状结肠2 cm³体积的平均剂量D2cm³分别为(328.69±102.71)cGy、(369.14±46.59)cGy、(27.28±71.27)cGy,小肠未进入靶区照射范围无统计,靶区体积大小、危及器官剂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插植针植入棒施源器在妇瘤术后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有明显临床优势,满足预计划剂量要求,操作简易,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比较主动呼吸控制(ABC)技术与自由呼吸(FB)模式配合bodyfix固定装置在胸部肿瘤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 40例胸部肿瘤行SBRT患者,均分为ABC组和FB组。两组采用bodyfix固定装置固定后CBCT扫描图像与计划参考图像配准,得到左右、头脚、前后方向平移误差。校正摆位误差后SBRT同时逐弧行分次内CBCT并配准,直至治疗结束。结果 ABC组患者配准后左右、头脚、前后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25±0.21)、(0.28±0.21)、(0.21±0.24) cm,FB组的分别为(0.31±0.22)、(0.32±0.21)、(0.37±0.23) cm (均 P<0.05)。心 脏V30Gy、患侧 肺V20Gy、V30GyABC组患者明显低于FB组患者(0.31%∶7.35%、24.5%∶32.9%、19.5%∶25.8%,均 P<0.05)。结论 ABC技术配合bodyfix固定装置在胸部肿瘤SBRT中可能优于FB模式,建议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erkel细胞癌电子线放疗中3D打印补偿物的设计制作过程,验证其在电子线放疗中的可行性。方法 CT采集仿真头模图像,在计划系统中模拟Merkel细胞癌的靶区勾画并添加补偿物制定放疗计划。用3D打印机打印补偿物后固定在头模上,再一次CT扫描设计出新治疗计划。对这2个计划选择若干与射束平行的层面,计算对应层面通量图的γ通过率。用免洗胶片测量实际剂量分布,计算胶片与计划系统两者剂量通量图的γ通过率。打印补偿物的计划与传统的等厚度的补偿物对比,分析靶区的剂量CI、HI值。对两种计划比较行配对t检验。结果 3D打印补偿物计划与虚拟补偿物计划的对应层面剂量分布γ通过率为(94.7±2.3)%。3D打印补偿物计划中的剂量与扫描胶片的γ通过率为96.6%。与传统的补偿物相比靶区CI值明显提高(0.85∶0.69,P=0.004),HI值有所改善(1.30∶1.26,P=0.011)。结论 3D打印电子线补偿物对不同深度肿瘤提供的适形剂量分布可以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呼吸门控(Gating)技术在原发性肝癌大分割放射治疗方面的剂量学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8年11月1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应用呼气末3个连续时相实现门控式大分割放疗的患者资料。10例患者行4DCT定位扫描,通过呼吸波形重建10组呼吸时相序列,将图像传输至MIM6.7.6工作站。在MIM工作站中分别生成全时相最大密度投影(MIP-10)、全时相平均密度投影(Mean-10)、呼气末3时相最大密度投影(MIP-3)、呼气末3时相平均密度投影(Mean-3),其中MIP用于靶区勾画,Mean用于剂量计算。放疗医师在MIM工作站上勾画IGTV-10、IGTV-3,并外放生成CTV-10、CTV-3、PTV-10、PTV-3,比较靶区体积差异。靶区勾画完毕后将图像从MIM工作站传输至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分别制定条件相同的全时相计划(Plan-10)和呼气末3个连续时相门控计划(Plan-3),处方剂量给予50 Gy/10 f/2 weeks。比较靶区的HI和CI,危及器官的比较包括:肝脏平均照射剂量Dmean、肝脏受到小于15 Gy的照射体积、小肠Dmax、结肠Dmax、胃Dmax、肾脏平均照射剂量Dmean、心脏Dmax、脊髓Dmax结果 呼气末3时相勾画的靶区体积在IGTV、CTV、PTV方面均小于全时相勾画的靶区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制定的两组7野共面大分割放疗计划方面,3时相门控计划明显降低了各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计划的均匀性指数(HI)和适型性指数(C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末3个连续时相的门控式靶区勾画和计划设计方式较全时相的选择相比缩小了IGTV、CTV、PTV靶区的体积,并在计划剂量学方面有明显优势,降低了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在肝癌大分割放疗方面值得被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肢体软组织肉瘤术后缩小放疗野放疗的效果,重点观察局部控制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1年3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9例肢体软组织肉瘤患者,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调强放疗。采用定位CT和术后MRI图像融合的方法进行靶区勾画,定义瘤床(GTVtb)在纵轴方向外扩3 cm,横轴方向外扩1.5 cm形成临床靶区(CTV,解剖屏障可适当修回,且需包全肿瘤周围水肿区)。GTVtb和CTV分别外扩0.5 cm形成计划靶区1(PTV1)和PTV2,放疗处方剂量:PTV195%为63~66 Gy,PTV295%为50~56 Gy,单次1.8~2.0 Gy。若术后镜下切缘阳性,瘤床区域推量至70 Gy。结果 随访7.9~45.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2.1个月。3年无局部失败生存率、总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1.7%、77.6%、7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镜下切缘阳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局部复发,P<0.05。2级及以上伤口并发症、关节僵硬、骨折、水肿、皮肤纤维化的发生率分别为2%、4.1%、2%、8.2%、26.5%。结论 术后放疗缩小放射野治疗肢体软组织肉瘤得到了较好的局部控制率,且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肢体软组织肉瘤术后缩小放疗野放疗的效果,重点观察局部控制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1年3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9例肢体软组织肉瘤患者,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调强放疗。采用定位CT和术后MRI图像融合的方法进行靶区勾画,定义瘤床(GTVtb)在纵轴方向外扩3 cm,横轴方向外扩1.5 cm形成临床靶区(CTV,解剖屏障可适当修回,且需包全肿瘤周围水肿区)。GTVtb和CTV分别外扩0.5 cm形成计划靶区1(PTV1)和PTV2,放疗处方剂量:PTV195%为63~66 Gy,PTV295%为50~56 Gy,单次1.8~2.0 Gy。若术后镜下切缘阳性,瘤床区域推量至70 Gy。结果 随访7.9~45.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2.1个月。3年无局部失败生存率、总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1.7%、77.6%、7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镜下切缘阳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局部复发,P<0.05。2级及以上伤口并发症、关节僵硬、骨折、水肿、皮肤纤维化的发生率分别为2%、4.1%、2%、8.2%、26.5%。结论 术后放疗缩小放射野治疗肢体软组织肉瘤得到了较好的局部控制率,且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MRI-CT融合图像和CT为基础图像进行靶区勾画比较靶体积和危及器官体积差异,探讨带来的治疗计划剂量学差异。方法 2013—2014年颈椎原发肿瘤患者10例,收集患者放疗前我院放射科MRI (GE Discovery MR 750 3.0T)图像传输至我科Eclipse系统,与定位CT 图像进行融合。比较以MRI-CT融合图像和CT图像为基础进行靶区及OAR勾画体积差异及靶体积差异所致治疗计划剂量分布差异。对不同医师不同影像参考下勾画靶体积、剂量学参数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配对t检验,非正态性资料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组内相关系数(ICC)可靠性分析。结果 GTVMRI-CT体积大于GTVCT,二者体积重叠指数为0.84±0.17。脊髓MRI-CT体积小于CT的(P=0.001)。5例肿瘤科医师靶区勾画组内相关系数ICCMRI-CT>ICCCT。脊髓剂量学参数DmaxMRI-CT结论 MRI-CT融合下的肿瘤靶区勾画不易造成靶区遗漏,不同医师间组间差异在MRI-CT融合图像后减少,并带来剂量学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瓦里安IX直线加速器使用6 MV的X射线在无均整块(Flatting-filter-free,FFF)模式下容积调强与固定野调强放疗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53例直肠癌术前放疗患者做回顾性研究,每例患者在无均整块器模式下使用相同优化条件分别做容积弧形调强和固定野调强放疗计划。比较两种放疗计划中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靶区剂量方面,两种计划的靶区D2%、D98%、Dmean、CI和H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FF-IMRT和FFF-VMAT计划相比较,D2%增大3.1%(P=0.001)、D98%减小4.5%(P=0.001)、Dmean减小2.4%(P=0.026)、CI减小(P<0.001)、HI增大(P=0.005)。危及器官方面,两种计划膀胱的D2%、Dmean、双侧股骨头的D2%、Dmean和骨盆的Dmean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FF-IMRT和FFF-VMAT计划相比较,膀胱的D2%增大2.7%(P<0.001)、Dmean减小20.4%(P<0.001),双侧股骨头D2%减小4.2%(P<0.001)、Dmean减小11.2%(P<0.001),盆骨Dmean减小8.9%(P<0.001)。而小肠的D2%和Dmean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FF-IMRT的计划机器跳数为(978±127)MU,是FFF-VMAT的计划机器跳数(527±63)MU的1.86倍(P<0.001);FFF-IMRT的计划执行时间为(510±252.2)s,是FFF-VMAT的计划执行时间(232±52.5)s的2.21倍(P<0.001)。结论 在无均整块模式下,容积弧形调强在靶区适形度和均匀度优于固定野调强放疗,且容积弧形调强治疗时间短,计划执行效率高,但固定野调强对于患者危及的器官做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颅骨及脑组织CT/MR显示差异对脑瘤放疗剂量学的影响。  方法  选取60例接受放疗的脑转移瘤(brain metastases,BM)患者,每例患者均行CT和MR模拟定位,将CT图像和MR图像刚性配准,在CT/MR融合图像上勾画肿瘤靶区、危及器官、颅骨(分别命名为Skull-CT、Skull-MR)、脑组织(分别命名为Brain-CT、不包含脑膜的Brain-MR-1、包含脑膜的Brain-MR-2)等组织和器官。基于CT图像制定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或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为Plan1;复制CT图像,基于CT/MR图像确定的颅骨(Skull)显示的差异区域Skull-sub赋予CT值20 HU,得到CT2图像,再将Plan1复制到CT2图像上进行放疗剂量的再次计算,获得Plan2。评估两组计划的靶区及组织器官的剂量学变化。  结果  Skull-MR较Skull-CT体积平均减少约46%,Brain-CT的体积较不包含脑膜的Brain-MR-1与包含脑膜的Brain-MR-2平均减少约0.8%和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相比Plan1,Plan2的颅骨剂量变化率平均 < 3.5%;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come,PTV)剂量指标的变化率除了靶区剂量均匀性(HI)平均减少约6.8%,其他指标平均变化均 < 1.1%;危及器官的剂量平均变化率均 < 2%。此外,全脑放疗患者的PTVBrain-MR-1及PTVBrain-MR-2剂量指标较PTVBrain-CT,除了HI平均变化约11%和2.4%,其他指标的平均变化率均 < 2.2%。  结论  颅骨及脑组织在CT/MR上的显示差异显著,虽然未对正常器官与肿瘤靶区的放疗剂量带来显著性变化,但对HI的影响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三维正、逆向、二维计划模式下宫颈癌腔内放疗分次间剂量变化,探讨短间隔内非同次施源器置入术隔次计划实施的风险。方法 回顾比较我科收治的11例根治性放疗宫颈癌患者的25组间隔≤4 d的连续2次CT引导下腔内放疗计划。将同一组内前次腔内放疗计划(Plan-1)的驻留位置和时间模拟至后次腔内放疗CT图像上形成Plan-1-S,记录3种计划模式下的靶区覆盖指标及OAR的D 2 cc,并与后次实际计划(Plan-2)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 逆向模式Plan-1-S的高危CTV的D90、D100、V100较实际计划分别下降(-9.11±13.46)%、(-13.16±18.79)%、(-7.80±13.34)%(P=0.002、0.002、0.005)。逆向模式隔次计划D90、D100、V100下降比例最高,分别为76%、80%、76%,D90、D100、V100最大下降值分别332.14 cGy (二维)、244.12 cGy (正向)、41.76%(逆向)。正向模式下OAR超量比例最高,D90、D100、V100下降伴1个OAR超量分别占29.41%、37.50%、25.00%,伴2个OAR超量分别占5.88%、12.50%、6.25%。小肠是超量最多器官,发生率达36%。3种模式比较中,逆向计划各靶区覆盖指标下降程度较二维计划最大。结论 无论哪种计划模式,即使短间隔,隔次模拟计划均有明显降低靶区覆盖、增加OAR超量发生的高风险,不建议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射波刀、螺旋断层治疗(Tomo)、Edge加速器、Trilogy加速器和伽马刀5种设备在胰腺癌立体定向放疗中剂量学上的优劣。方法 回顾分析10例射波刀治疗的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别由5家单位5种设备按照统一计划设计要求进行计划设计。完成后的计划统一导入MIM软件平台提取评估参数。主要参数包括计划靶区的Dmin、Dmean、Dmax、适形指数(CI和nCI)、均匀指数(HI)、梯度指数(GI)、覆盖率和胃肠Dmax及体积剂量等。结果 Trilogy获得最优CI和nCI (P<0.001);伽马刀HI最差(P<0.001);GI射波刀最优,伽马刀次之,Tomo和Edge相对最弱(P<0.001);Edge加速器和Trilogy加速器获得最大PTV Dmin值,射波刀和Tomo组获得较小PTV Dmin值(P<0.001);伽马刀组获得了最大的PTV Dmax、Dmean(P<0.001)。危及器官方面,射波刀组获得最低的空回肠Dmax及D5cm3(P<0.001)、胃Dmax(P=0.003)、十二指肠Dmax(P=0.001)、D5cm3(P<0.001)及D10cm3(P=0.005)、脊髓Dmax及D0.35cm3(P<0.001);伽马刀组空回肠Dmax最大;Edge加速器组十二指肠D5cm3最高(P<0.001);Tomo组脊髓Dmax及D0.35cm3最高(P<0.001)。结论 5种放疗设备均能很好地完成满足临床要求的胰腺癌立体定向放疗计划。射波刀和伽马刀拥有更优的剂量跌落梯度,Trilogy加速器和Edge加速器拥有更优的靶区适形性,射波刀胃肠道剂量保护相对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