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传统中药成分姜黄素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状况及IEL亚群的影响,探讨姜黄素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成年雄性C57BL/6小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为正常组、DSS组和DSS+姜黄素组,通过对小鼠疾病活动程度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及结肠组织HE染色评估炎症状况,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结肠IEL亚群.结果 与正常组对比,DSS组DAI评分明显升高(P<0.01);结肠黏膜损伤程度明显加重;CD8αd和TCRγδ亚群比例降低(P<0.01),CD4亚群比例升高(P<0.05).而与DSS组比较,DSS+姜黄素组DAI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肠黏膜损伤程度明显减轻;CD8αα和TCRγδ亚群比例升高(P <0.01);CD4亚群比例降低(P<0.05).结论 姜黄素缓解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可能通过调节IEL亚群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构建实验性结肠炎小鼠模型,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受体基因敲除(TRAIL -R -/-)对结肠炎症及Th17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C57BL/6品系小鼠分为4组:TRAIL -R -/-结肠炎组、TRAIL -R -/-对照组、野生型(WT)结肠炎组、WT对照组,每组各9只。结肠炎组饮用3.5%的DSS,对照组饮用清水。7 d后,从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上评估小鼠结肠炎的严重程度。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和结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ROR-γt)和IL-17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TUNEL荧光染色技术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肠组织中Th17细胞的凋亡率。通过比色法检测结肠组织中凋亡蛋白酶Caspase 3、Caspase 8和Caspase 9的活性。结果:DSS诱导后,TRAIL -R -/-小鼠较WT小鼠发生了更为严重的结肠炎。TRAIL -R -/-结肠炎小鼠PBMCs中Th17 细胞的比例(P <0.01),以及ROR-γt和IL-17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WT结肠炎小鼠(均P <0.05)。TRAIL -R -/-结肠炎小鼠LPMCs中Th17细胞的比例(P <0.01),以及ROR-γt和IL-17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WT结肠炎小鼠(均P <0.05)。与WT结肠炎小鼠相比,TRAIL -R -/-结肠炎小鼠的结肠组织中Th17细胞的凋亡率(P <0.01)以及Caspase 3和Caspase 8的酶活性均显著降低(均P <0.01)。结论:DSS诱导后,TRAIL -R -/-小鼠的结肠炎症较WT小鼠更为严重,原因可能是Th17细胞凋亡减少,其数目和活性增高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核因子κB (NF-κB)调控自噬在高脂饮食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高脂饮食组(HFD组)、DSS组、DSS+高脂饮食组(DSS+HFD组),每组12只。采用体质量差值、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结肠组织病理学结果评估小鼠一般情况和结肠组织炎症程度,采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采用实时PCR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NF-κB和LC3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DSS+HFD组体质量差值小于Control组和DSS组(均P <0.05)。DSS+HFD组DAI、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大于Control组和DSS组(均P <0.05)。DSS+HFD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以及结肠组织NF-κB mRNA水平高于Control组和DSS组(均P <0.05)。DSS+HFD组结肠组织LC3 mRNA水平低于Control组和DSS组(均P <0.05)。DSS+HFD组血清IL-10水平低于Control组(P <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华支睾吸虫来源的分子伴侣rCsHscB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方法 诱导大肠杆菌表达体外获得高纯度重组rCsHscB蛋白。将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NC组(n=10)、rCsHscB组(n=10)、DSS组 (n=15)和DSS+rCsHscB组(n=15),采用2%的DSS常规建立小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rCsHscB组和DSS+rCsHscB组在给予DSS同一周的第4、7天腹腔注射125 μg/mL rCsHscB,NC组和DSS组注射无内毒素PBS。第84天处死小鼠后对结肠组织进行HE和Masson染色,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和小肠固有层淋巴细胞中CD4+T细胞、CD8+T细胞的表达,ELISA检测结肠匀浆上清中IL-6、IL-10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含量,Western blot 检测结肠组织中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K1/2、JNK和P38的磷酸化和非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NC组相比,rCsHscB组小鼠未出现不良反应。DSS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显著,胶原纤维沉积加重,外周血及小肠固有层淋巴细胞中CD4+T细胞比例升高、CD4+ T/CD8+T细胞比值明显上升。结肠匀浆上清中IL-6和MCP-1水平显著升高,IL-10分泌没有明显变化(P=0.11),ERK1/2、JNK和P38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与DSS组比较,DSS+rCsHscB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缓解、胶原纤维沉积减少,外周血及小肠固有层淋巴细胞中CD4+T/CD8+T细胞比值明显降低,结肠匀浆上清中IL-6及MCP-1水平显著下降,IL-10水平显著上升(P=0.003),ERK1/2、JNK和P38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rCsHscB对小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预防改善作用,其可能是通过MAPK抑制促炎因子产生并调控 CD4+T/CD8+T细胞平衡来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诱导的鼠结肠炎模型,探讨alpha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alpha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α7nAChR)激动剂GTS-21是否可改善模型鼠结肠炎症及其可能机制。方法:8 -10 周龄 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组、DSS模型组、GTS-21治疗组,共3组(每组8只)。DSS模型组采用自由饮用含3.5%DSS水造模,治疗组自由饮用3.5%DSS水,同时给予GTS-21(10mg/kg/d,ip),共7天,对照组予生理盐水,每天予各组鼠DAI评分。第8天处死小鼠,观察结肠黏膜组织大体改变并测其长度、湿重,HE染色后行肠组织学炎症(HI)评分;细胞因子芯片筛选变化的细胞因子;ELISA法进一步检测芯片筛选出的变化明显的细胞因子。结果:1. DSS组鼠结肠长度变短(8.22 ± 0.37 cm vs 11.65 ±0.30 cm, n=8, P<0.001),DAI评分较正常组增高(1.509±0.1014 vs 0, n=8, P<0.001),HI评分升高(20.5 ± 3.9 vs 0.9 ± 0.4, n=8, P<0.001),表明造模成功;2. 给予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GTS-21的DSS模型鼠, DAI评分下降(0.25 ±0.10 vs 1.51 ±0.10, n=8, P<0.001);结肠长度较DSS组改善(9.42 ± 0.32 cm vs 8.22 ± 0.37 cm, n=8, P<0.05);HI评分减低(7.5 ± 2.0 vs 20.5 ± 3.9, n=8, P<0.01),提示GTS-21能改善DSS诱导的鼠结肠炎症;3.细胞因子芯片筛选实验结果表明,DSS组γ干扰素诱导单核细胞因子(monokine induced by IFN-γ, CXCL9/Mig)升高最明显,此外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 IL-1β),γ-干扰素(interferon γ, IFN-γ)也明显升高;4. 进一步ELISA检测芯片变化最明显的CXCL9/Mig,发现DSS组鼠血清CXCL9/Mig明显升高(P<0.05),给予GTS-21后,血清CXCL9/Mig降低(P<0.05)。结论:GTS-21能减轻实验结肠炎鼠肠道炎症,该作用可能与减低趋化因子CXCL9/Mig水平,进而减少炎症细胞的肠道聚集有关。 [关键词] DSS诱导结肠炎;alpha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GTS-21;CXCL9/Mig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生命早期使用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TMC3115对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和远期炎症性肠病的影响。  方法  购入14只待产BALB/c孕鼠,获得新生BALB/c小鼠84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TMC3115组,每组约42只,分别采用生理盐水、TMC3115灌胃(每只灌胃量为0.2 mL/d ),至3周时停止灌胃。3周时,各组分别处死一半小鼠,随后将各组剩余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water组、生理盐水-DSS组、TMC3115-water组、TMC3115-DSS组,每组约10只 。继续普通饲料喂养至6周时,自由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 DSS)4 d建立肠炎模型,非模型组自由饮用纯水。6周零4天时,实验结束。记录小鼠每周体质量变化,分别采集实验结束时的肠道组织,以及3周和实验结束时小鼠的粪便样本、脾脏和血清,测定结肠炎症性病理评分、粪便肠道菌群构成、脾脏脏器指数和血清因子质量浓度。  结果  ①实验结束时,与生理盐水-DSS组相比,TMC3115-DSS组的结肠炎症性病理评分降低(P<0.05),结肠隐窝结构等破坏较小,炎性浸润程度较低,上皮结构较完整。②3周时,与生理盐水组相比,TMC3115组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升高(P<0.05),肠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的相对丰度均降低(P<0.05),脾脏脏器指数升高(P<0.05),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0下降(P<0.05),而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结束时,与生理盐水-DSS组相比,TMC3115-DSS组粪便中的葡萄球菌属、瘤胃球菌属和埃希氏杆菌属/志贺氏菌属相对丰度均降低(P<0.05),脾脏脏器指数升高(P<0.05),但IL-6、IL-10和TNF-α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生命早期使用TMC3115可促进新生小鼠肠道菌群的构建,并产生远期影响,从而缓解小鼠结肠炎,但其机制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奇任醇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 机分为UC+双蒸水灌胃组和UC+奇任醇治疗组。所有小鼠连续7 d在饮水中加入DSS建立UC模型,第0天到第7天双蒸水或 奇任醇灌胃给药。每日观察小鼠体质量、直肠出血和粪便性状等临床指标并进行疾病活动度指数评分(DAI)。7 d后处死小鼠, 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和长度,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取肠系膜淋巴结制成单细胞悬液并体外用抗CD3和抗CD28刺激活化,分析细 胞培养上清中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IL-17A、IL-6 和TNF-α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肠系膜淋巴结细胞的凋亡百分比。结果 奇任醇可以抑制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减轻结肠损伤,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诱导淋巴细胞的凋亡。结论 奇任醇可以缓解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这种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分泌和诱导炎性淋巴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鼠肠道炎症的影响及其M1型巨噬细胞极化机制。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3组:对照组(正常饮水+200μL纯水每日灌胃)、DSS组(自由饮用3.5%DSS溶液+200μL纯水每日灌胃)、DSS+HCQ组[自由饮用3.5%DSS+200μL HCQ溶液(60 mg/kg)每日灌胃]。造模期间观察小鼠粪便性状,记录体重、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造模后测量小鼠结肠长度、结肠组织HE染色行组织病理学评分;提取结肠组织固有层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M1型巨噬细胞比例。体外提取并诱导分化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HCQ处理后,流式细胞术检测M1型巨噬细胞比例;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STAT1、IRF5、NF-κB/p65等表达水平。结果:HCQ可以减轻DSS诱导的小鼠肠道炎症并减少结肠中M1型巨噬细胞比例。细胞实验显示HCQ可抑制M1型巨噬细胞极化并同时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下游NOD样...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牛初乳(BC)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改善作用,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构建肠炎模型,监测小鼠体重、肠炎评分;应用HE染色、组织病理学评分观察牛初乳对小鼠肠炎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监测肠道菌群中常见微生物的含量。结果显示DSS组小鼠体重降低,肠炎评分升高,结肠组织炎性损伤明显,肠道内大肠杆菌含量增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减少;与DSS组比较,BC+DSS组小鼠体重上升(P<0.01),肠炎评分降低(P<0.01),结肠组织炎性损伤显著缓解,三种微生物含量均恢复到正常对照组水平。这表明牛初乳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比例ω-3/ω-6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大鼠慢性结肠炎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只4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A~E共5组.A、E组予普通饲料喂养,B、C、D组大鼠分别予ω-3/ω-6 PUFA 1∶1、1∶3及1∶30的改造饲料喂养,共6周.随后除E组外,其余4组予3% DSS水溶液自由饮用7d后,改为普通水饮用12 d,此为1个循环.如此反复3个循环,制造慢性结肠炎动物模型.记录各组大鼠体质量、粪便、一般情况,比较各组大鼠结肠炎症状积分、组织病理损伤积分和血清及结肠组织中PGE2、LTB4、TNF-α含量.结果 ω-3/ω-6 PUFA 1∶1组大鼠可以降低DSS诱导的结肠炎大鼠的炎症症状总积分(P<0.05)、组织病理损伤积分(P<0.05),血清及组织中PGE2、LTB4、血清TNF-α均有所下降(P<0.05).ω-3/ω-6 PUFA 1∶3组部分改善DSS诱导大鼠结肠炎,使DSS诱导慢性结肠炎大鼠组织中LTB4及血清中PGE2降低.ω-3/ω-6 PUFA 1∶30使DSS诱导慢性结肠炎大鼠炎症症状积分升高(P< 0.001),加重组织病理损伤积分(P<0.05),组织中TNF-α含量升高(P<0.05).结论 含有高比例ω-3/ω-6 PUFA的饲料可以改善大鼠慢性结肠炎症状,比例1∶1效果优于1∶3,饲料中过高的ω-6 PUFA可以加重大鼠慢性结肠炎.因此推测将炎症性肠病患者膳食中ω-3/ω-6 PUFA比例提高可能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高分子量激肽原(HK)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中的作用。方法用含2.5%DSS的饮用水饲喂小鼠,构建急性结肠炎模型。通过检测体重百分比,临床评分与结肠长度比较野生型小鼠和HK基因敲除小鼠发病程度。应用ELISA的方法检测结肠组织研磨液中炎症因子的蛋白水平,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和比较结肠组织炎症因子的mRNA水平。制作末端结肠的石蜡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HK基因敲除小鼠体重失去百分比明显低于野生型小鼠,HK基因敲除小鼠的疾病指数评分明显低于野生型小鼠(P0.05),HK基因敲除小鼠的结肠长度的缩短要明显少于野生型小鼠(P0.05)。HK基因敲除小鼠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蛋白水平与mRNA水平均明显低于野生型发病小鼠(P0.05)。HK基因敲除发病小鼠结肠组织损伤程度明显低于野生型发病小鼠。结论血浆高分子量激肽原在炎症性肠病中起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40只C57BL/6雌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白头翁汤给药组及雷帕霉素给药组。采用3.5%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构建小鼠UC模型。造模同时进行给药处理。白头翁汤组每日给予6.83 g·kg-1白头翁汤灌胃,雷帕霉素组每日用2 mg·kg-1雷帕霉素药液进行腹腔注射,空白组和模型组每日给予等体积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记录小鼠每日体质量变化及粪便性状,7 d后处死小鼠。测量结肠长度并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血清炎症因子含量,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核糖体S6蛋白激酶(P70S6K)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磷酸化P70S6K的表达,qPCR检测结肠组织环氧化酶(COX-2)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减轻,结肠长度缩短、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组织病理学评分升高(P<0.001),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微管相关蛋白-1(DCAMKL-1)在结肠上皮的表达,同时分析DCAMKL-1阳性细胞在急性结肠黏膜损伤〔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及慢性结肠黏膜损伤(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取60只健康雌性C57 BL/6J 小鼠,其中40只用于DSS结肠炎模型实验,20只用于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模型实验。DSS结肠炎模型实验中小鼠分为4组,每组10只,其中3组饮用2.5%DSS溶液7 d,再分别自由饮用自来水不同天数后处死,对照组小鼠仅自由饮用自来水,7 d后处死;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模型实验中小鼠分为2组,每组10只,其中实验组小鼠腹腔内注射氧化偶氮甲烷(AOM)后给予3个周期DSS溶液和自来水饮用,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始终自由饮用自来水,两组小鼠均61 d后处死。采用免疫组化观察DCAMKL-1、Musashi-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β-Catenin的表达,Westem blot分别检测2种模型实验中小鼠结肠上皮DCAMKL-1的表达。结果 正常小鼠结肠上皮存在DCAMKL-1的表达,多数位于结肠隐窝的基底部。所有DCAMKL-1阳性细胞均表达Musashi-1。在DSS结肠炎模型中,DCAMKL-1阳性细胞在DSS 作用7 d后明显减少,停用DSS 3 d后逐渐恢复正常;DCAMKL-1在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小鼠结肠上皮中表达明显增加,除隐窝底部以外,部分DCAMKL-1阳性细胞位于隐窝的中部,且部分 DCAMKL-1阳性细胞胞浆内出现β-Catenin表达。结论 DCAMKL-1可能是结肠干细胞的标志物之一。使用DCAMKL-1作为结肠干细胞的标记物,我们能够描述结肠干细胞在急慢性结肠黏膜损伤中的表达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雄性尿酸酶缺失大鼠(Kunming-DY,即KDY大鼠)肠道和新鲜粪便的菌群变化。  方法  与同性别同日龄野生型SD大鼠对照,选取45日龄雄性尿酸酶缺失大鼠称体质量,乌拉坦麻醉后解剖取血制备血清,将小肠依次分成18段,结肠分成2段(每段5 cm)。用磷钨酸法检测血清尿酸含量,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各肠段和新鲜粪便DNA,采用特异性16s rDNA引物扩增后进行高通量测序,将测序结果与数据库比对在门、纲、目、科和属水平鉴定菌群。  结果  45 d日龄时,KDY大鼠体质量下降(P < 0.05),但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P < 0.05),肠道菌群多样性呈降低趋势(P < 0.05),但粪便菌群多样无明显变化(P > 0.05)。KDY大鼠肠道和粪便中乳酸杆菌属丰度明显增加(P < 0.05)。  结论  相比野生型SD大鼠,KDY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但肠道和粪便中的乳酸杆菌属丰度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马齿苋水煎剂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给予自由饮用3%的葡聚糖硫酸钠溶液(DSS)10天,以制备UC模型,分别设空白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组(西药组)、马齿苋水煎剂灌胃组(中胃组)、马齿苋水煎剂灌肠组(中肠组)、马齿苋水煎剂灌胃联合灌肠组(中胃肠组),给药14天,分别于造模后、给药7天、给药14天时分批处死小鼠,取结肠组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匀浆中IL-8、IL-10的含量。结果:马齿苋水煎剂灌胃联合灌肠对小鼠结肠组织中IL-10的提高和IL-8的降低均能取得与西药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相当的作用。结论:马齿苋水煎剂明显调节了UC小鼠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之间的不平衡,下调了局部免疫反应状态,减轻了黏膜炎症损伤,这些作用可能是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具有抗炎和促肠道干细胞活性双效应评价功能的新型结肠炎小鼠模型。方法 将免疫功能缺陷的Il10-/-小鼠和具有干细胞示踪功能的Lgr5-EGFP小鼠进行杂交,得到Il10-/-;Lgr5-EGFP小鼠。在SPF环境中,用3%的硫酸葡聚糖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该基因型小鼠形成慢性结肠炎,给予美沙拉嗪(50或150 mg·kg-1·d-1)作为阳性药物治疗组。治疗期间对小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并记录结果。7周后,对小鼠血清中的炎症因子进行ELISA检测,对结肠组织的炎症因子表达进行RT-qPCR检测,对结肠组织切片进行免疫荧光观察,比较Lgr5-EGFP+细胞的数量。结果 美沙拉嗪作为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一线用药,对此模型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显著改善了小鼠慢性结肠炎的症状;抑制了IFN-γ、IL-17A、TNF-α和IL-12/23 p40等炎症因子的血清水平及其在结肠组织的表达;修复了Lgr5+干细胞群的丢失。结论 具有炎症免疫和肠道干细胞活性双靶向效应评价功能的新型结肠炎小鼠模型构建成功,适用于筛选新型抗结肠炎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苍术挥发油和苍术醇提物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改善作用,为苍术的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4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苍术挥发油(0.185 g·kg-1)组、苍术醇提物(1.107 g·kg-1)组和柳氮磺吡啶(0.250 g·kg-1)组,每组8只。采用自由饮用3.5%DSS溶液建立UC小鼠模型。检测各组小鼠体质量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解剖小鼠后检测各组小鼠结肠长度并计算脾脏系数,采用髓过氧化物酶(MPO)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MPO活性,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和白细胞介素6 (IL-6)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阳性表达情况,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杯状细胞数。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第7和8天时体质量降低(P<0.05),第4~8天时DAI评分升高(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建立R-(+)-普萘洛尔和S-(-)-普萘洛尔在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分别比较普萘洛尔不同对映体在大鼠、犬、猴以及人4种肝微粒体中的代谢特征。方法 分别将R-(+)-普萘洛尔和S-(-)-普萘洛尔溶解在由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启动孵育的不同种属的肝微粒体中,在孵育不同的时间后加入乙腈终止反应。使用电喷雾离子源(ESI),以卡维地洛为内标,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进行正离子扫描,分别测定各孵育体系中R-(+)-普萘洛尔和S-(-)-普萘洛尔的浓度。以孵育0 min时不同构型的普萘洛尔的质量浓度为参照,分别计算R-(+)-普萘洛尔和S-(-)-普萘洛尔在不同肝微粒体样品中的药物剩余百分比和体外代谢半衰期和固有清除率。结果 普萘洛尔的线性范围为0.05~10.00μg/mL,定量下限为0.05μg/mL;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均小于13%。在4个种属的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R-(+)-普萘洛尔在大鼠肝微粒体中代谢快,在猴肝微粒体中次之,在犬和人肝微粒体中代谢慢,体外消除半衰期依次为大鼠<猴&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