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对老年人颈椎单开门术后预防性应用药物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年龄≥60岁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患者87例,根据术后预防血栓方法 分为利伐沙班组(47例)和对照组(40例),利伐沙班组采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对照组未采用药物抗凝.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率、...  相似文献   

2.
黄芳芳  汤云霞  翁少翔 《浙江医学》2018,40(11):1199-1201,1225
目的利用食管超声对高龄心房颤动伴血栓形成患者经不同强度华法林与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后作血栓检出率及安全性比较。方法选取确诊有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非瓣膜性高龄房颤(75~80岁)患者54例,随机分为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组(低强度组),标准强度华法林抗凝组(标准强度组),利伐沙班抗凝组(利伐沙班组),每组18例。观察期为12个月。比较3组患者左心房血栓检出率、血栓栓塞事件率及严重出血发生率。结果12个月时低强度组左心房血栓检出率22.2%,标准强度组检出率22.2%,利伐沙班组检出率16.7%,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6.7%,标准强度组发生率为11.1%,利伐沙班组发生率为11.1%,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华法林组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6.7%,标准强度华法林组为27.8%,利伐沙班组为11.1%,低强度组与利伐沙班组比较,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强度组的出血发生率高于低强度组以及利伐沙班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低强度华法林与利伐沙班抗凝在高龄房颤伴血栓形成的患者治疗中,两者治疗左心房血栓的疗效确切,出血风险无增加,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内符合纳入标准的PICC置管患者,根据有无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52例,非血栓组144例。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确定中心静脉导管(CVC)/PICC置管史、导管尖端位置、置入血管内径为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Y=2.040×CVC/PICC置管史+1.964×导管尖端位置-1.572×置入静脉内径+3.338。此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2,95%CI为0.817-0.927。结论:导管尖端位置、CVC/PICC置管史、血管内径为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进行预后随访,探讨影响孕产妇DVT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产科产检并分娩的DVT孕产妇(n=37)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血栓是否消失将其分为血栓完全消失组(n=13)和血栓机化残留组(n=24),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静脉血栓栓塞(VTE)危险因素评分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 血栓完全消失组D-二聚体为1 340.50(659.00,2 447.75)ng/mL,血栓机化残留组D-二聚体为3 105.00(1 709.50,6 146.00)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VTE危险因素评分:血栓完全消失组为(3.31±1.11)分,血栓机化残留组为(4.96±1.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本次妊娠并发子痫前期例数:血栓完全消失组0例(0%),血栓机化残留组6例(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 结论 D-二聚体高浓度、 VTE危险因素高评分、并发子痫前期是孕产妇DVT患者血栓机化残留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 670例肝硬化患者病例资料,将其中217例发生PVT者纳入PVT组,随机选择250例未发生PVT者纳入非PVT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手术及药物应用史情况,运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寻找肝硬化PVT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1 670例肝硬化患者中13%并发PVT,肝功能分级以Child-Pugh B和C级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D-二聚体、Hb、TBiL、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脾切除手术、止血药物及心得安使用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食管静脉曲张(OR=6.918, P=0.018)、脾切除手术(OR=4.281, P=0.007)、D-二聚体升高(OR=5.007, P<0.001)为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止血药物、心得安、D-二聚体升高、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脾切除术均可能与肝硬化PVT的形成有关,其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脾切除术、D-二聚体升高为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急诊病房收治的AECOPD患者51例,根据入院后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回报有无血栓的结果,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特征及检查结果。结果 在有无下肢水肿、肺动脉高压、平均动脉压、D-二聚体方面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意义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下肢水肿、肺动脉高压是AECOPD合并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5.215, 3.741),而平均动脉压及D-二聚体不是AECOPD合并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动脉血氧分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AECOPD患者可通过下肢水肿情况、肺动脉高压推断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进而针对性地检查、治疗,达到诊断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三亚市158例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的危险因素,为MDR-TB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三亚市158例MDR-TB患者(病例组)和316例敏感性结核患者(对照组)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DR-TB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OR=2.308,95%CI:1.597~5.104)、既往抗结核治疗史(OR=16.218,95%CI:14.815~25.106)、结核空洞(OR=2.904,95%CI:2.116~7.915)、治疗过程中断(OR=5.706,95%CI:4.508~12.319)、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OR=3.382,95%CI:2.672~10.137)、不规律用药(OR=2.508,95%CI:1.813~5.646)及首次抗结核治疗效果(OR=3.513,95%CI:2.914~10.870)是MDR-TB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三亚市MDR-TB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需要进一步加强早期发现和规范诊疗,以减少MDR-TB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76例确诊的肺结核患者进行调查,依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50例)和未感染组(226例);单因素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筛选影响肺结核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18.1%(50/276),且以真菌感染为主;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肺结核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OR=3.550)、空洞肺结核(OR=3.114)、肺结核复治(OR=4.204)、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OR=3.762)、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OR=2.298)、血清白蛋白(OR=2.983)、侵入性操作(OR=5.376)等。结论 肺结核患者住院期间容易并发肺部感染,且以真菌感染为主;应充分考虑并发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早期采取预防措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影响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在北京市根据地理分布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4个区中5家精神专科医院,将2016年1月至10月住院的6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评估分析患者危险行为的发生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无危险组比较,危险行为组中性别、年龄阶段、家庭邻里关系、工作状态、应激生活事件、精神症状、服药情况、就医态度、既往威胁性言语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62,P=0.017)、生活应激事件(OR=2.08,P=0.001)、幻觉妄想(OR=1.77,P=0.026)、怪异行为(OR=1.61,P=0.02)、就医态度(OR=2.60,P=0.029)、既往威胁性言语(OR=6.77,P<0.001)与危险行为相关。结论 45岁以下、幻觉妄想、怪异行为、被动就医、生活应激事件、既往威胁性言语是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和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72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86例,利伐沙班20mg/d,肾功不全者15mg/d;华法林组86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将INR控制在2.0~3.0。结果:利伐沙班组发生栓塞3例,占3.49%;出血2例,占2.33%。华法林组发生栓塞4例,占4.65%;出血9例,占10.47%。两组间血栓栓塞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伐沙班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相当,可明显减少栓塞事件,而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该药既有效又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D二聚体(D-dimer)质量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和远期心源性死亡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AMI患者3 990例,根据D-dimer质量浓度分为3组:≤0.50 mg/L、0.51~0.80 mg/L、≥0.81 mg/L,平均随访时间为2.1 (1.0~4.0) 年。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D-dimer对心源性死亡的影响。结果 D-dimer≥0.81 mg/L组患者年龄较大、女性居多、体质量指数较低,既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较多,3支病变较为多见,住院期间肾小球滤过率较低,N末端B型利钠肽原峰值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50%患者比例明显升高。D-dimer≥0.81 mg/L组患者在随访期间累计心源性病死率(18.7%)高于D-dimer≤0.50 mg/L组(2.3%)和D-dimer 0.51~0.80 mg/L组(6.1%),且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D-dimer能独立预测AMI患者的心源性死亡(HR=1.71,95%CI:1.34~2.18,P<0.001)。结论 D-dimer能反映AMI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且D-dimer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AMI患者远期心源性死亡事件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12.
刘威  向真  刘振芳  陈艳琴  汤长春  张翼 《海南医学》2016,(17):2795-2797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不同剂量肝素钠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首次行RFCA治疗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30例,根据术中经血管鞘注射不同剂量普通肝素钠分为A组(70 U/Kg)15例和B组(100 U/Kg)15例,分别于术前、射频消融术后即刻、术后24h、术后3d、术后5d、术后7d共6个时间段采静脉血标本,立刻做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①组内比较:A组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即刻、术后24 h和术后3 d的D-二聚体值分别为(2.280±0.081) mg/L、(0.821±0.119) mg/L、(0.485±0.119) mg/L,均明显高于术前的(0.366±0.070)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D-二聚体值[(0.361±0.099) mg/L]恢复术前水平。B组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即刻(2.191±0.074) mg/L、术后24 h (0.749±0.006) mg/L、术后3 d (0.410±0.006) mg/L的D-二聚体均较术前的(0.372±0.008) mg/L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 D-二聚体值[(0.367±0.068) mg/L]恢复术前水平。②组间比较:射频消融术后即刻、术后24 h、术后3 d、术后5 d,A组D-二聚体升高的程度明显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会影响患者D-二聚体的变化,从而影响凝血功能,有形成血栓栓塞的风险;为减少射频消融术中血栓形成的风险,推荐在术中运用100 U/Kg肝素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小儿肺部感染性疾病中D-二聚体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汉中市中心医院治疗的80例肺部感染疾病患儿为观察组,另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儿童80例为对照组,均接受血清D-二聚体检测,比较两组D-二聚体水平及不同肺部感染疾病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为(1.64±0.26)mg/L比对照组(0.15±0.04)mg/L高(P<0.05);观察组上呼吸道感染组的血清D-二聚体含量(1.45±0.16)mg/L比支气管肺炎组、支气管炎组均低(P<0.05),而支气管肺炎组的血清D-二聚体含量(1.82±0.38)mg/L比支气管炎组(1.65±0.24)mg/L高(P<0.05)。结论 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能帮助小儿诊断肺部感染疾病,并用于区分不同种类肺部感染疾病。  相似文献   

14.
侍冬成  吴蔚  赵钢  徐卿  许兵  封启明 《重庆医学》2011,40(13):1291-1293,1299
目的研究监测D-二聚体与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关系。方法入选81名下肢骨折的患者,入院后连续3 d每日检查D-二聚体1次,以后每两日检查1次,取得D-二聚体峰值,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包括D-二聚体峰值在内的各种临床因素与DVT的关系,并计算何种D-二聚体峰值的截断值对DVT具有最佳的诊断价值。结果 DVT组与非DVT组D-二聚体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8±0.96 mg/L)vs(0.89±0.71 mg/L),P<0.01)],而两组其他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变量中DVT的独立的预测因素为D-二聚体峰值(OR=2.081,P<0.01)。以D-二聚体峰值大于1.5 mg/L为截断值对下肢骨折患者DVT诊断的符合率是最高的,符合率为77.78%,诊断的灵敏度为73.91%,特异度为79.31%,阳性预测值为58.62%,阴性预测值为88.46%。结论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应连续监测D-二聚体含量,如果D-二聚体峰值大于1.5 mg/L,且D-二聚体持续升高则提示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考虑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静脉造影以明确诊断,进而实施正确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有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妇科术后患者,通过监测术后D-二聚体含量以预测血栓的发生,对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患者,予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钠,以降低血栓发生.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具有VTE发病高危因素的妇科术后患者62例,研究组32例,对照组30例,术后监测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D-二聚体含量,即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以及术后第7天的D-二聚体含量,研究组术后24~72h后若D-二聚体含量≥5μg/mL,予低分子肝素钠4 000 IU皮下注射,每日1次,预防静脉血栓形成,连续用药5~7 d.对照组只监测D-二聚体含量,不予预防性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D-二聚体含量均较术前上升,研究组15例D-二聚体含量≥5μg/mL,发生血栓2例,对照组13例D-二聚体含量≥5μg/mL,发生血栓9例,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3.33%及69.2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监测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且≥5μg/mL的患者,术后血栓发生风险增高,术后监测D-二聚体含量预测血栓形成是有临床价值的;对于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且≥5μg/mL的患者,预防性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治疗,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是有效的,能降低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对急性白血病伴感染患者的临床检查价值。方法选取该院血液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为急性白血病的住院病人,诊断为有感染的患者定义为感染组40例;诊断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40例;同时有感染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归为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40例。测取各组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数值。结果感染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及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分别为[(42.8±10.5)mg/L、(0.8±0.3)μg/L;(16.5±5.8)mg/L、(1.5±0.6)μg/L;(88.7±21.7)mg/L、(6.8±1.7)μg/L],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以联合组最高,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最低,三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反应蛋白[(〈10 mg/L)、(10≤,〈100 mg/L)、(≥100 mg/L)]进行分层,CRP≥100 mg/L的人群中,发生DIC比例及血中D-二聚体值最高,而C反应蛋白〈10 mg/L的人群中,发生DIC比例及血中D-二聚体值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研究认为急性白血病病人普遍存在感染和异常凝血,可以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作为检测指标,判断患者是否有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白血病患儿诱导化疗期中心静脉导管(areas under the curve,PICC)相关血栓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选取急性白血病患儿184例,根据诱导化疗期(置管后15 d)导管部位超声检查是否发现血栓分为血栓组(38例)与无血栓组(146例)。收集2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急性白血病患儿诱导化疗期PICC相关血栓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areas under the curve,ROC)曲线评价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对急性白血病患儿诱导化疗期PICC相关血栓的预测价值。 结果 2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疾病危险度、置管静脉、置管时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D二聚体 (D dimer,D-D)、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置管后15 d WBC、PLT、PT、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置管位置、合并导管相关感染、使用止血药物、置管后15 d D-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右侧置管、合并导管相关感染、使用止血药物、置管后15 d D-D水平过高是急性白血病患儿诱导化疗期PICC相关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对急性白血病患儿诱导化疗期PICC相关血栓的预测AUC为0.917,95%CI:0.866~0.954,敏感度为84.21%,特异度为84.44%。 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儿诱导化疗期PICC相关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构建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预测价值可靠,有利于降低PICC相关血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P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94例下肢骨折患者中,PVT形成患者30例,无血栓形成患者64例,正常体检组40例,采用STAGO-EVOLUTION全血自动血凝分析仪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组患者、无血栓组患者、正常体检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45±1.22mg/L、0.89±0.64mg/L和0.20±0.06mg/L(P〈0.01),下肢骨折和同时并发深静脉血栓会导致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方法选择本院骨科人工髋关节置术后患者10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与对照组(54例),全部患者运用人工髋关节手术治疗,术后观察组选用利伐沙班和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单选用利伐沙班预防,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D-2聚体为(271.0±12.0)ng/mL,与对照组的(350.0±20.2)ng/mL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未出现D-2聚体〉300 ng/mL的患者。结论利伐沙班和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开发能预测骨肉瘤化疗耐药的评分系统,指导医生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119例经病理诊断为骨肉瘤并行新辅助化疗的患者纳入研究,收集其一般情况及血液指标、初诊表现、治疗模式、治疗疗效以及生存时间。  结果  (1)根据RECIST 1.1进行疗效评,119例患者78人评估为稳定(SD组),41评估为进(PD组);且转移对化疗疗效无明显影响,P > 0.05;(2)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分期、初诊时间、原发灶大小、化疗周期、化疗药物种类、化疗前淋巴细胞/白细胞比值、化疗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化疗前白蛋白、化疗前谷草转氨酶、化疗前尿酸、化疗后尿素氮、化疗后尿酸、化疗前低密度脂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根据ROC曲线最佳截断值得出:分期≥III期、化疗周期≤2周期、化疗药物种类≤3种、化疗前淋巴细胞/白细胞≤0.32、化疗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1.98、化疗前白蛋白≥48 g/L、化疗后尿素氮≥4.22 mmol/L、化疗后尿酸≥305 umol/L、TGF-β总得分≥8.5分是骨肉瘤患者发生化疗耐药的危险因素;(3)患者具有一次危险因素记为1分,0~3分列为1组;4~6分列为2组;7~9分列为3组。将1组,2组,3组三个组疗效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分期、化疗周期、化疗药物数量、化疗前淋巴细胞/白细胞、化疗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化疗前白蛋白、化疗后尿素氮、化疗后尿酸、TGF-β总得分是骨肉瘤化疗耐药相关临床因素,本研究为尽早评估出化疗耐药的患者的同时评估可能发生化疗耐药的程度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