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非自杀性自伤是指个体在无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地、反复地改变或伤害个体身体组织,造成一定创伤的一种行为。青少年群体是发生自伤行为的高发人群,反复的自伤行为会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从流行病学看,国内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普遍高于西方。目前针对非自杀性自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鼓励青少年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方能最大程度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尽可能消除非自伤性自伤对青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本文总结了当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因素,并在社会、家庭和学校3个方面提出预防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有效措施及应对办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青少年群体中,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较为普遍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青少年自杀行为暴露与其自身NSSI之间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山东省青少年行为与健康队列研究。选取参与了2015年基线调查和2016年第一次随访调查,并且基线调查中不存在NSSI行为史的5 15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通过自填式问卷收集,包括基本人口学信息、社会心理学信息、终生及过去一年NSSI情况、自杀行为暴露史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线自杀行为暴露与一年后NSSI间的关系。结果 5 154名研究对象的基线年龄为(14.49±1.48)岁,女性占48.5%。9.0%的青少年报告曾暴露于自杀行为,其中6.0%暴露于自杀未遂,4.9%暴露于自杀死亡,7.3%暴露于朋友/熟人的自杀行为,3.1%暴露于亲属的自杀行为。自杀行为暴露组的过去一年NSSI发生率高于非暴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非暴露组相比,暴露于自杀死亡(OR=1.91,95% CI:1.22~3.01)和暴露于亲属自杀行为(OR=1.79,95% CI:1.02~3.12)与NSSI风险增加有关。结论 暴露于自杀死亡或亲属自杀行为可能会增加青少年NSSI行为风险。自杀事件发生后,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预防自我伤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特点,增强临床医生对青少年伴有NSSI的进一步了解,以更好地进行临床诊断和干预。【方法】采用方便抽样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某院门诊就诊的伴有NSSI的青少年患者120例,利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使用青少年NSSI问卷和渥太华自伤量表(OSI)分析青少年NSSI的自伤特点及动机。【结果】青少年初次自伤的平均年龄为(12.90±1.233)岁,最常见者13岁;最常见的自伤部位是下臂或腕部(58.33%),其次是手(27.5%);最常用的自伤方式是故意割伤自己(68.33%);最常见的自伤的动机是情绪调节。【结论】伴有NSSI的青少年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首次自伤的年龄存在集中度,高发年龄为11~14岁;常用的自伤方式是割伤;NSSI通常与减轻痛苦的意图有关,具有高频率、方法多样及死亡率低的特征;伴有NSSI的青少年常选择以情绪调节为主导功能实施NSSI,包括外部情绪调节和内部情绪调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MDD)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影响因素,以预防青少年MDD患者发生NSSI。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某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就诊的90例青少年MD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NSSI分为观察组(出现NSSI,63例)和对照组(未出现NSSI,27例)。采用本院自制的一般信息调查表采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环境信息,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MDD患者出现NSSI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级、是否寄宿、父母婚姻状态、自评学习成绩、是否感觉孤独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arratt评分、抑郁程度、家庭形态、是否被校园暴力、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评分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rratt评分、抑郁程度、家庭形态、校园暴力、父母教养方式、ASLEC评分均为青少年MDD患者出现NSSI的影响(P<0.05)。结论 影响青少年MDD患者伴有NSSI的因素有Barratt...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了解中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降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NKI、VIP、Wan Fang、Springer、Pub Med、Wiley Online library、Science Direct中外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8月。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3篇文献,253 264名被试。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为[21.9%(95%CI:17.9%~26.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女性[21.6%(95%CI:17.5%~25.6%)]、农村[20.5%(95%CI:13.7%~27.3%)]、独生子女[21.7%(95%CI:15.9%~27.5%)]、高中生[28.2%(95%CI:24.8%~31.7%)]、中部[23.5%(95%CI:17.7%~29.3%)]、2015年及之后调查[22.5%(95%CI:17.5%~27.4%)]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更高。测量工具的检出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 相似文献
8.
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在青少年群体间逐年上升,且危害性极大,部分青少年反复自伤,对其身心健康不利。该行为可能与心理因素相关,但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病情迁延,治疗具有困难性。国内对NSSI的健康管理起步尚晚,目前尚无统一指南或结论,对青少年群体的干预也鲜有所见。从生物-社会-心理模式来看,心理干预可能是该行为的有效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九江市某医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及相关因素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500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检出偶发NSSI 238例,反复NSSI 346例,检出NSSI共计584例,检出率为38.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NSSI的影响因素有母亲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OR=2.412)、童年虐待(OR=2.897)、童年家庭功能不全(OR=2.398)、所患疾病为抑郁障碍(OR=1.876)或双相障碍(OR=2.222)、孤独感强烈(OR=1.892)。结论 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NSSI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母亲教育程度高、童年虐待、童年家庭功能不全、所患疾病为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孤独感强烈的患者更易出现NSSI。故应对上述患者予以重点关注,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以降低NSSI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上海地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诊断NSSI发生情况,并调查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环境信息、抑郁程度、童年家庭功能不全情况等,采用单、多因素方法分析患者NSSI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795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男性275例,平均年龄(14.97±1.72)岁,共有287例(36.10%)伴有NSSI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遭受过校园暴力(OR=1.874)、童年家庭功能不全(OR=3.740)、目睹家庭暴力(OR=5.618)、与酗酒或物质滥用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OR=4.702)、存在冲动感(OR=2.575)、存在负性生活事件(OR=6.080)和童年创伤(OR=8.482)、情感虐待(OR=7.272)均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NSSI有关。结论 上海地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发生与个人经历、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等有关,应针对性采取心理治疗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非自杀性自伤(NSSI)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和家庭功能特征,为NSSI的预防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情绪调节策略量表(ERQ)、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2)以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于2021年1月以分层抽样的方法对陕西省西安市和宝鸡市12所中学的7869名中学生进... 相似文献
12.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及影响因素。
选择2020年6月-2021年12月在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14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存在NSSI行为分为NSSI组和对照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NSSI行为调查表、认知情绪调节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比较NSSI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的主要因素。
有62例(44.29%)患者出现NSSI行为,其中出现1种NSSI行为者2例(3.22%),2种者10例(16.13%),3种者15例(24.19%),4种者11例(17.74%),5种者9例(14.52%),≥6种者15例(24.19%)。2组患者的抑郁症严重程度、合并睡眠障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容易发生NSSI行为,与认知情绪、社会关系、家庭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13.
近年来频发的校园安全事件使得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备受关注,其中关于欺凌(国内也称为欺负)和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主题已有较多研究。欺凌作为一种负面行为,属于攻击行为的一种亚型,其形式包括欺凌他人、被欺凌、欺凌-被欺凌。NSSI在青少年中多发,是自杀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被欺凌与NSSI呈正相关,且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中介或调节作用,但欺凌他人与NSSI的关系因研究较少尚不确定。本文拟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青少年NSSI的防控提供线索或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青少年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分析其相关家庭因素。方法 于2019年11月选择西安市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各2所,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65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症状自评量表、儿童期创伤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影响青少年抑郁症状水平的相关家庭因素。结果 本组青少年抑郁症状评分为16.00(9.00,20.00)分,抑郁症状阳性筛查率为19.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父母婚姻状态、情感虐待、躯体虐待、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保护、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β=-0.028、0.030、0.103、0.267、0.467、0.047、-0.279、-0.272,P<0.001)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共解释总变异的92.3%。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状阳性筛查率处于较低水平,性别、父母婚姻状态、情感虐待、躯体虐待、父/母亲过度保护、父/母亲情感温暖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主要家庭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壮族青少年家庭亲密度和心理韧性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关联关系。方法 2019年采用年级分层班级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南宁市抽取2 242名壮族初中学生进行家庭亲密度、心理韧性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壮族初中生NSSI得分为(4.52±5.31)分,NSSI检出率为40.50%。在是否留守经历、不同教养方式、不同学习压力间NSSI检出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203、34.362、13.245,P<0.001)。有NSSI者家庭亲密度、心理韧性得分低于无NSSI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 14.619、 - 18.118,P<0.001)。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家庭亲密度对心理韧性有正向影响(β = 0.48, P<0.01),家庭亲密度对NSSI有正向影响(β = 0.650, P<0.01),心理韧性对NSSI的有正向影响(β = 0.320, P<0.01)。心理韧性在家庭亲密度和NSSI的标准化间接效应为0.1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8.75%。结论 心理韧性在壮族中学生家庭亲密度和NSSI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可通过提高壮族中学生心理韧性、家庭亲密度的方式或途径降低NSSI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Christopher Damulira Miriam N. Mukasa William Byansi Proscovia Nabunya Apollo Kivumbi Phionah Namatovu 《Vulnerable children and youth studies》2019,14(2):181-190
Several studies in sub-Saharan Africa have linked social support to better ART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dherence among adults living with HIV. Less is known about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family cohesion in ART adherence among children below 18 yea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HIV-infected adolescents as they transition through the vulnerable developmental stage of adolescence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mily cohesion and social support, and ART adherence in southern Uganda. We utilized baseline data from Suubi+Adherence study, a five-year randomized longitudinal clinical trial with the overall goal of examining the impact and cost associated with an innovative asset-based social intervention to increase adherence to HIV treatment for HIV-infected adolescents in Uganda. This study employed self-reports to measure social support, family cohesion and ART adherence to treatment from 702 participants in 39 clinics situated in southern Uganda. Regress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fter adjusting for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at family cohesion and social support from caregivers/family were associated with self-reported adherence to ART among HIV-infected adolescents. Social support from classmates, teachers, and friends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ART adherence. Study results suggest that strengthening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promoting social support within families caring for adolescents living with HIV can be crucial in addressing ART adherence challenges among adolescents in sub-Saharan Afric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寻青少年焦虑情绪与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因素和情感虐待之间的关系,为早期预防青少年焦虑情绪障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4-2016年对河南省新乡市3 230名初高中生进行一般社会资料问卷、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估测评后,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情绪与家庭结构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联。结果 1)有效问卷为2 906份,有焦虑情绪为1 071名(36.9%);2)青少年焦虑和母亲外出打工有明显关联(χ2=5.066,P=0.026);3)家庭环境因素的亲密度(OR=0.906,95% CI:0.856~0.959),娱乐性(OR=0.935,95%CI:0.896~0.975)是青少年焦虑情绪的保护因素,家庭矛盾性(OR=1.128,95%CI:1.078~1.181)、控制性(OR=1.064,95%CI:1.016~1.115)是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4)坚韧性(OR=0.939,95%CI:0.914~0.964)、接受变化(OR=0.856,95%CI:0.817~0.896)是青少年焦虑情绪的保护因素,忍受消极情绪是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OR=1.047,95%CI:1.010~1.085)。 结论 青少年家庭环境亲密度、娱乐性是影响青少年焦虑的保护性因素,长期忍受消极情绪增加了焦虑的风险,相反,越能提高坚韧性和抗压适应,越可以降低青少年焦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张海芳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12):1260-1262
目的 分析男性犯罪青少年人格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教育改造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家庭环境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218名男性犯罪青少年和211名普通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犯罪青少年的神经质、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中学生(P<0.001),犯罪青少年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各维度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存在多项相关关系(r=-0.136~-0.417,0.149~0.374),家庭娱乐性对外倾性有正向预测作用,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亲密度对神经质有负向预测作用,矛盾性、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对神经质有正向预测作用,母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矛盾性、母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对精神质有正向预测作用(P均<0.05或<0.01)。结论 犯罪青少年具有高神经质、高精神质人格特征,其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具有特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David Mellor Andre Renzaho Boyd Swinburn Julie Green Ben Richardson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2,36(4):317-324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family functioning, and BMI, among adolescent migrants and refugees from African countries. Method : A total of 104 parents and their adolescent offspring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assessing the variables of interest, and anthropometric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m. Results: Parents reported higher maternal involvement, lower levels of paternal involvement, higher levels of positive parenting, greater use of ‘other’ (non‐corporal) discipline styles, greater satisfaction and better communication than did their offspring. Parents also reported greater family cohesion and flexibility than adolescents, and saw their families as more enmeshed and more rigid. Parenting style and family functioning were not strong predictors of BMI according to either report. For adolescents, inconsistent discipline and lack of parental supervision accounted for significant variance in BMI. Conclusions: Inconsistent discipline and lack of parental supervision may be related to adolescent BMI. Further studies with larger samples are required to confirm thes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view to informing obesity prevention programs for this target population. Implications: Prevention or intervention programs aimed at reducing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need to consider parenting style in their design. 相似文献
20.
抑郁障碍是目前广泛的精神障碍形式之一,尤其是青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抑郁症的病因、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认为是由社会、心理、生物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综合引起的疾病。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及人生的过渡阶段,应激过程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抑郁症,且相对于成年人有其独特的症状特点。本文主要从青少年抑郁症的症状特点、应激相关影响因素、压力评估方法等方面的进展进行论述,为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