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将中国北方、南方汉族头面部形态学特征进行比较,探讨其差异性。方法 2009年至2012年测量了11 732例(男性5840例,女性5892例)北方汉族的头面部人体测量学指标,并将各指标均值与南方汉族资料进行差异统计学检验。结果与南方汉族相比,北方汉族头较宽、较高,两下颌角间较宽,两眼间距离较大,面较高,鼻背较高,鼻与红唇距离较大,耳大,但头较短,面较狭,鼻较短,唇较薄。与南方汉族相比,北方汉族男性头更圆、更高、更狭,面更狭,鼻更阔。北方汉族女性头面部特征与男性结果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北方汉族女性比南方汉族鼻更狭些。结论遗传因素是影响头面部形态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汉族头面部形态学特征。方法:2009年至2012年测量了11 732例(男性5 840例,女性5 892例)北方汉族的头面部人体测量学指标,分析了北方汉族头面部形态特征。结果:按照指数均数,北方汉族男性、女性均为圆头型、高头型、狭头型、狭面型、中鼻型。在北方汉族中,东北方言族群头圆,头阔,头最宽,面最宽,两个下颌角间距离最大,两眼间距离最近,面高值大,鼻翼较宽,鼻狭,耳大,耳圆。华北方言族群头较狭长,额头窄,面阔,两眼间距离较宽,鼻背较低。西北方言族群头狭长,头短而高,面窄,两个下颌角间距离较窄,鼻短。结论:北方汉族的3个族群头面部特征有明显的共性,也存在彼此的差异,遗传、环境是影响头面部形态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br# 中国北方、南方汉族头面部形态学特征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将中国北方、南方汉族头面部形态学特征进行比较,探讨其差异性。方法 2009年至2012年测量了11 732例(男性5840例,女性5892例)北方汉族的头面部人体测量学指标,并将各指标均值与南方汉族资料进行差异统计学检验。 结果 与南方汉族相比,北方汉族头较宽、较高,两下颌角间较宽,两眼间距离较大,面较高,鼻背较高,鼻与红唇距离较大,耳大,但头较短,面较狭,鼻较短,唇较薄。与南方汉族相比,北方汉族男性头更圆、更高、更狭,面更狭,鼻更阔。北方汉族女性头面部特征与男性结果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北方汉族女性比南方汉族鼻更狭些。 结论 遗传因素是影响头面部形态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头面部测量特征在广西和河南2 个地区的汉族群体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17 ~ 2018 年, 在广西和河南共测量了2 039 例( 广西和河南分别为1 017 例、1 022 例)汉族成年个体的58 项头面部特征。对这 些数据进行性别、年龄和地区间的统计分析及相关分析,并基于个体数据筛选出在2 个汉族群体中有较大差异的 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46 项性状都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且男性33 项头面部测量值均大于女性;女性52 项, 男性48 项性状与年龄有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广西汉族与河南汉族之间在第一主成分( PC1)上存在显著的南 北地区差异;广西汉族面较狭、鼻较宽,河南汉族面更阔、头更宽、鼻更狭。结论:以广西为代表的南方汉族和 以河南为代表的北方汉族头面部测量特征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面部区域,以鼻部特征最为 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面部特征,了解其5项头面部指数的分型类型。方法:依据《人体测量手册》和《人体测量方法》,测量了鄂尔多斯蒙古族人336例(男142例,女194例)20项头面部指标,对5项头面部指数进行计算和分型。结果:鄂尔多斯蒙古族男女均为圆头型(头长宽指数)、中头型(头宽高指数)、高头型(头长高指数)、超狭面型、中鼻型;形态面指数均值女性大于男性,鼻指数值男性大于女性。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长宽指数男性、女性均以圆头型、中头型、特圆头型出现率高;头宽高指数男性、女性均以阔头型、中头型出现率高;头长高指数男女以高头型率最高;形态面指数男性阔面型、超阔面型率高,女性以阔面型、狭面型、中面型率高;鼻指数男女均以中鼻型率最高。结论:与蒙古族10个族群相比,鄂尔多斯蒙古族男性、女性头较长、较低,面较宽,鼻较阔。5项头面部指数与青海蒙古族、巴尔虎蒙古族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辽宁省满族成人头面部形态特征。方法:在知情同意情况下,按照人体测量方法,对辽宁省清原县满族成人256例(男102例,女154例)进行21项头面部指标活体测量,并计算5项头面部指数,所得数据使用SPSS 20.0软件、PEMS医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辽宁清原满族头面部除两眼内角宽、上红唇高和唇高3项,其余各项测量指标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头面部测量指标除两眼内角宽和唇高两项之外,其他各项均大于女性;男、女头型、面型及鼻型相似,头型以特圆、高、狭头型多见;面型以超狭面型为主;鼻型以狭鼻型多见。结论:辽宁满族头面部特征具有典型的东亚蒙古人种特点,与吉林满族有一定差异,与辽宁汉族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7.
对新疆伊犁地区维吾尔族404人(男232人、女172人)、哈萨克族 359人(男197人、女162人)、蒙古族209人(男117人、女92人)×32项活体测量项目及22项体质指标指数的性别和民族间比较.结果表明,三民族共同特征:身材超中等,头短而宽,头长高指数属高头型,头宽高指数属阔头型,面高而宽,中等鼻高,窄型鼻宽,鼻指数属狭鼻型,口裂宽中等,女性头较男性圆、高、阔.主要不同之处:哈萨克族身材较高、面宽、唇厚、头型阔而圆;蒙古族额部、面部较宽、骨盆值最大;维吾尔族面较窄、唇薄等.  相似文献   

8.
对合江县川南苗族 2 0 7例 (男 113,女 94 )青壮年进行 73项活体测量 ,结果显示 :川南苗族身材矮小 ,男女性身高平均为 15 4 5 6cm和 14 3 89cm ,83%受检者身高分类属矮或很矮 ;体部垂直高度均偏小。川南苗族偏瘦弱 ,其体部宽度、深度测量及围度测量均偏小 ,体质稍差。川南苗族头长偏小 ,头宽与头高相对较大 ,故 6 8%以上受检者为圆或超圆头型、阔头型也较狭头型为多、 75 %以上为高头型 ;面高与面宽均小 ,面高尤甚 ,75 %以上的受检者属阔或超阔面型 ;鼻部测量值均小 ,6 0 %的个体属中鼻型 ,属狭或超狭鼻型较阔鼻型的略多。两性间各项测量差异显著 ,但具共同体质特征。三年龄组比较青年组头面部与胸部测量值较成年组与壮年组小 ,表明其发育尚未终止 ,但因长度与宽度或长度与高度、宽度与高度均平行增长 ,故头型、面型、鼻型等均无显著差异而三组保持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贵州仁怀与习水苗族头面部体质特征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与我国南方其他5个苗族和贵州其他族群的亲缘关系,为苗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积累资料.方法:对世居在贵州仁怀后山乡的378名(男196人,女182人)、习水良村镇的357名(男173人,女184人)年龄在20~59岁的苗族进行头面部活体观察和测量(观察项目6项,测量项目16项);采用聚类分析,选择欧氏距离值,比较其间亲缘关系.结果:仁怀、习水男、女苗族头型以特圆头型、圆头型占多数;面型以超狭面型、阔面型多见;属中鼻型.并与我国南方其他5个苗族以及贵州其他族群的聚类分析显示,仁怀后山乡苗族男、女分别与习水良村镇苗族男、女最为接近.结论:仁怀与习水苗族头面部体质特征有些存在差异;仁怀与习水苗族同属川黔滇西部方言,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土家族儿童少年头面部体质特征及其规律。方法 采用人体测量学的方法, 对武陵山区1 865例土家族儿童少年(男性953例,女性912例)11项头面部指标进行测量,并计算13项头面部指数。 结果 土家族儿童少年头面部各指标均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各年龄组的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头部较女性相对宽而短,面部窄而长。土家族儿童少年头型以圆头、正头、阔头型多见,面型以阔面、阔上面型为主。 结论 土家族儿童少年头面部发育符合一般生长发育规律,并有性别差异。土家族儿童少年头面部特征与广西侗族、苗族学生不同。  相似文献   

11.
李咏兰  刘璐 《解剖学报》2019,50(1):98-106
目的 探讨中国蒙古族头面部体质人类学特征以及蒙古族各个族群头面部体质指标值的差异。 方法 对蒙古族17个族群的12项头面部测量指标(头长、头宽、面宽、额最小宽、形态面高、鼻高、鼻宽、眼内角间宽、容貌耳长、唇高、口宽、耳上头高)的均值进行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结果 东北三省的杜尔伯特部、郭尔罗斯部、阜新蒙古族、喀左县蒙古族的头宽、面宽、鼻宽值较小,口宽、额最小宽值小,两眼之间的距离近。北方汉族与科尔沁部头面部特征最为接近。巴尔虎部、鄂尔多斯部和青海和硕特部的头宽、面宽、鼻宽值大,而口宽、额最小宽值小,两眼之间的距离较近。布里亚特部、额济纳土尔扈特部、赤峰蒙古族、东北汉族、锡林郭勒蒙古族的共同特点是头、面、鼻较宽或中等,口宽、额最小宽值大,两眼之间的距离大。新疆察哈尔部和土尔扈特部的头宽、面宽、鼻宽值小,而口宽、额最小宽值中等,两眼之间的距离中等。云南蒙古族头面部特征与北方各个蒙古族族群差距较大。 结论 按照头面部特征可以将蒙古族分为3个大组。主成分分析表明,头面部和五官的宽度指标是区分蒙古族各个族群头面部形态特征的主要依据。北方汉族与蒙古族头面部特征有一定的共性。总体上来说,蒙古族面高、鼻高、形态面高均值与东亚类型均值接近,而不是与北亚类型接近。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鼻外型的美学指标尚不统一建立中国美貌汉族女性鼻部特征的数据库,可以为美容整形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对公众广泛接受的30例中国美貌汉族女性的鼻部特征进行了测量,观察中国美貌汉族女性鼻部的美学特征。 方法:选取30例时尚杂志、电影、电视剧中美女明星的正、侧位脸型的照片,利用photoshop CS 3.0软件对30例中国美貌汉族女性的16个外鼻指标进行测量分析。 结果与结论:实验获得明星外鼻的长度、宽度、高度、深度和相关比例等多组美学、解剖学数据,包括:鼻宽-鼻长比为1∶1.15,鼻深-鼻宽比为1∶2,鼻宽-内眦间距比为1∶0.94,鼻宽-口角间距比为1∶1.43,且各比例相互间有一定相关性。结果证实,中国美貌女性鼻唇沟间距与鼻宽之比接近黄金比1∶0.618,外鼻相对面部不够突出。    相似文献   

13.
Genetic polymorphism in the ABO blood group gene of Han, Kazak and Uygur populations inhabiting the most northwestern part of China was investigated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based techniques. The present study enrolled 43 healthy unrelated Han, 37 Kazak and 59 Uygur volunteers. The allele in A1 blood group is distinguished A0101 and A0102 in difference of nucleotide position 467. The A0101 allele is more frequent in Caucasian and the A0102 allele is characteristic in Mongoloid. It must be notable that A0201 in the A2 group (with a single base deletion at nucleotides 1059 to 1061) which was characteristic of Caucasian was observed in Kazak and Uygur populations but not in Han. Further, 00201 (with no nucleotide deletion at 261 and three nucleotide differences), which is frequent in different races including Caucasian except for Mongoloid, was detected also in Kazak and Uygur populations. The frequencies of B0101 in Kazak, Uygur and Han were comparable to those of other Asian populations but higher than those of Caucasian populations. Collectively, thes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allele frequencies of Kazak and Uygur at the ABO blood group locus are an intermediate between those of Mongoloid and Caucasian, suggesting the admixed feature of Kazak and Uygur with Mongoloid and Caucasian.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MDR1-C3435T的基因多态性在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用PCR-RFLP的方法检测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MDR1-C3435T等位基因突变位点的分布情况。计算各民族基因型频率,并与已报道的其他民族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比较。结果 MDR1-C3435T基因在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三个民族中最常见的等位基因是MDR1-3435T,频率依次为汉族43.3%、维吾尔族58.0%和哈萨克族56.9%。等位基因MDR1-3435T在汉族中的发生频率显著低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而突变频率在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之间则无明显差异。汉族的基因突变发生频率与其他亚洲人相似,与高加索人差异显著;而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的发生频率介于亚洲人和高加索人之间。结论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的MDR1-C3435T基因型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对临床用药将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贵州习水苗族头面部体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贵州习水苗族头面部体质特征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及与我国南方其他5个苗族和贵州其他族群的亲缘关系。 方法 对世居在贵州习水良村镇苗族的357名(男173人,女184人)年龄在20~59岁的苗族进行头面部活体观察和测量(观察项目14项,测量项目19项);采用聚类分析,选择欧氏距离值,比较其间亲缘关系。结果 习水苗族头面部的特征除头长、额最小宽、下颌角间宽、两眼内角宽、鼻长、口裂宽、唇高、全头高、形态面高男女差异无显著性(P >0.05)外,鼻宽、鼻高、鼻深、头耳高男女性别差异显著(0.01<P <0.05),而头宽、两耳屏宽、面宽、两眼外角宽、容貌面高以及头水平围男女性别差异极显著( P <0.01); 习水苗族男女以直发为主,大部分头发为黑色,前额发际多为直型;大部为浅色皮肤,以黑褐色眼色为主;眼裂倾斜度以外角高于内角为主,上眼睑大部分有皱褶,且多为短睫毛;鼻梁形态,男性多为凸型,女性多为直型,以上翘的鼻尖方向为主,鼻孔形状大部分为卵圆形;上唇皮肤部突出以正唇为主,且红唇厚度大多为中等;耳垂形状以三角形多见。男性头型以特圆型、女性以圆型多见;面型都以阔面型为主;都属中鼻型。结论 习水苗族头面部体质特征有些存在性别差异和差异显著;男性与贵州王卡苗族,女性与贵州布依族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6.
The genetic polymorphisms of 15 autosomal short tandem repeat (STR) loci were analyzed in 449 individuals of the Uygur population from Ili Kazakh Autonomous Prefecture, Northwestern China. Phylogenetic analysis was performed among the Ili Uygur population and other relevant populations. The neighbor‐joining tree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plot were generated based on the Nei's standard genetic distance. We found a total of 173 alleles with corresponding frequencies ranging from 0.5022 to 0.0011. The combined powers of discrimination and exclusion for the 15 autosomal STR loci were 0.99999999985 and 0.99999880065, respectively. Population comparisons indicated that the Ili Uygur population had a relatively close genet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Uygur populations from other regions of China. The pairwise genetic distance and P‐values between Ili Uygur and 10 published populations showed that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between the Ili Uygur population and the Kashi, Kashgar, and Kotan Uygur. Therefore, the Ili Uygur population has its own unique Uygur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that were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ethnic populations of China.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西部维族、汉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试工具,对625名维、汉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维汉初中生在躯体化、强迫性、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6因子上差异显著,维族3个年级初中生在躯体化、强迫性、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7个因子及总均分上差异显著,而汉族3个年级在强迫性、精神病性两因子上差异显著。结论维族初中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汉族学生,应针对维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VKORC1—1639A/G基因多态性在新疆汉族和维吾尔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国外其他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对205名汉族和204名维吾尔族乌鲁木齐地区体检健康者VKORC1—1639A/G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计算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并与国外多个民族VKORC1—1639A/G基因多态性分布进行比较。结果新疆汉族和维吾尔族健康人群中共检测到2种等位基因:A和G。汉族A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7%和13%,维吾尔族A和G等位基冈频率分别为62%和38%。新疆汉族和维吾尔族健康人群VKORC1—1639A/G基因多态性共检测到3种基因型,新疆汉族健康人群以AA基因型常见,基因型频率74%。其次是AG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6%。GG基因型的个体仅检测到1例,基因型频率小于1。新疆维吾尔族健康人群以AG基因型常见,基因型频率58%。其次是AA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3%。GG基因型频率为9%。结论新疆汉族VKORC1—1639A/G基因多态性以AA基因型为主。维吾尔族VKORC1—1639A/G基因多态性以AG基因型为主,新疆汉族VKORC1—1639A/G基因多态性分布与维吾尔族人群和欧美人群存在较大差异。新疆维吾尔族人群VKORC1—1639A/G基因多态性分布与欧关人群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