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昆明地区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和HBV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相关的10个位点的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间,住院及门诊就医的2 707例慢性乙肝患者,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常见的核苷(酸)类治疗乙肝病毒的相关耐药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并分析不同耐药的突变模式。结果昆明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占62.4%,B型次之占37.3%,D型也有发现占3.4%,2 707例患者中,共有274例(10.1%)患者检测到发生耐药基因突变,变异率为10.12%。其中,168例患者发生拉米夫定耐药突变,突变比例为6.20%。耐药突变位点主要集中于rt M204V/I和rt L180M,替比夫定5.68%和恩曲他滨(5.91%)次之,阿德福韦1.07%和恩替卡韦2.10%耐药率较低。替诺福韦尚未发现耐药株,敏感度最高为99.66%。结论昆明地区的HBV基因型分布状况有独立特征。一线核苷(酸)类治疗药是高耐药屏障的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在乙型肝炎治疗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使用基因测序法进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和耐药突变位点检测,准确有效,可以更好地指导... 更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昆明地区持续低水平病毒血症的慢乙肝患者,高敏HBV-DNA载量、HBV的基因型分布特点、HBV P区耐药位点的突变特征,和HBeAg、HBsAg、ALT之间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医的707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分析高敏HBV-DNA、HBV的基因型以及HBV P区的耐药位点突变情况,并分析不同HBV-DNA载量与HBeAg、 HBsAg、ALT之间的关系。  结果  研究707例持续低载量慢性乙肝患者中,高敏HBV DNA(< 500 IU/mL)446例,占(63.50%),高敏HBV DNA 小于2000 IU/mL的慢乙肝患者共有576例,占(81.90%);HBeAg 阳性262例(37.05%);基因分型以C基因型占比最高60.53%(428/707)。在196例HBeAg阳性且HBV DNA < 2000 IU/mL患者组中,男性为主,占69.89%;ALT > 40 U/L占28.57%,有73.47%患者的HBV DNA > 20 IU/mL。在265例HBV DNA < 20 IU/mL的患者中,80.38%(213例)患者HBeAg阴性,19.62%(52例)HBeAg呈阳性。临床指标比较,HBeAg阳性率、ALT异常率、耐药位点和其它位点突变率在HBV DNA 载量水平不相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持续低水平病毒血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选择高敏的PCR技术定期监测乙肝病毒HBV DNA,结合HBeAg、HBsAg 、ALT等临床指标的定量监测,可为后续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昆明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HBV基因型和替诺福韦酯耐药相关位点的突变情况,并分析替诺福韦酯耐药位点突变与HBV-DNA量和HBe Ag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间,住院及门诊就医的2707例慢性乙肝患者,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常见的核苷(酸)类治疗乙肝病毒的相关耐药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分析不同HBV基因型和替诺福韦酯耐药相关位点的突变情况,并分析替诺福韦酯耐药位点突变与HBV-DNA量和HBe Ag之间的关系。结果 2707例患者中,共有52例(1.92%,52/2707)患者检测到替诺福韦酯耐药相关位点的突变,变异率为1.92%。52例患者中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65.38%(34/52),B型次之占34.62%(18/52)。检出与替诺福韦酯(TDF)耐药相关位点突变(A194T、N236T、A181T/V),耐药不敏感性I (1.92%,52/2707)。其中A181T/V位点单独突变率最高(19.23%),N236T位点单独突变率次之(15.38%);检出与替诺福韦酯耐药相关位点单独变异情况,在HBV-DNA中、低水平两... 更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初治的低病毒载量不确定期慢乙肝患者采用一线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期间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96例初治低病毒载量不确定期慢性乙肝患者,根据使用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恩替卡韦组(ETV组)、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组(TDF组)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组(TAF组)。在持续用药的第12周、24周、48周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  结果  经抗病毒治疗48周后,总共96.88%(93/96)患者HBV DNA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complete virologic response,CVR,定义为HBV DNA < 100 IU/mL),3组的CVR率为:ETV组96.97%(32/33),TDF组96.97%(32/33),TAF组96.67%(29/3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997)。治疗48周时HBsAg水平较基线均有显著下降,但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48)。TAF组较ETV组(P = 0.013)、TDF组(P = 0.047)显著提升eGFR水平,AFP水平较ETV组(P = 0.008)和TDF组(P = 0.007)显著下降。48周ALT复常率:TAF组(70%)和TDF组(45.45%),ETV组(60.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35)。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治疗48周后3组CVR率均达96%以上,AFP水平下降及eGFR水平改善TAF组优于ETV组及TDF组,对ALT升高、低病毒载量慢乙肝不确定期患者行抗病毒治疗可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基因型耐药突变特征.方法 对我院180例拉米夫定(LAM)和120例恩替卡韦(ETV)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耐药基因分析,并将检测耐药基因突变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LAM耐药突变率为60.6%(109/180),常见耐药位点主要有rt 180Ml+rt 204V、rt 204I+rt 207I,变异频率分别为32.1%(35/109)和22.9%(25/109).ETV耐药突变率为58.3%(70/120),常见耐药位点主要有rt 184L+ rt 180M+ rt 204V,变异频率为80.0%(56/70).结论 LAM和ETV存在rt 204V共同耐药位点,但是不会在临床过程中同时显现HBV-DNA阳性,当LAM耐药后,可用ETV继续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徐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耐药变异位点的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3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CHB病人216例,采用核酸扩增技术结合荧光标记探针杂交方法检测病人血清HBV DNA,通过测序分析检测病人血清中的HBV基因分型及耐药变异位点。结果本组216例病人中,HBV基因C型207例(95.83%),B型9例(4.17%);病毒变异的85例,无变异的131例,变异率为39.35%;变异位点有rtV173、rtL180、rtA181、rtT184、rtS202、rtM204、rtV207、rtS213、rtV214、rtQ215、rtN236、rtN238。各突变位点中,rtM204和rtL180位点的突变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1.30%和13.89%。与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耐药相关的病毒基因位点的突变检出率分别为29.63%、20.37%、12.96%。结论徐州地区HBV基因型分布以C型多见,突变株占检测病毒株的39.35%;与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耐药相关的基因位点突变检出率相对较高,与恩替卡韦耐药相关的基因位点突变检出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该院2013年-2015年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分布及病毒耐药基因突变情况及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和基因芯片技术检测240例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HBV)基因型和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药物突变基因型。结果 24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HBV基因型包括:B型61.3%(147/240)、C型25.0%(60/240)、B和C混合型5.4%(13/240)、其他型8.3%(20/240),未检出D型。182例未出现耐药,拉米夫定耐药突变44例,阿德福韦出现耐药突变者7例,恩替卡韦出现耐药突变者6例,替比夫定出现耐药突变者为1例。M204V以及M204I是两种常见的拉米夫定耐药突变情况,在阿德福韦耐药突变中以N236T±A181位碱基替换相对常见;T184位碱基替换是恩替卡韦耐药突变的典型代表;M204I是替比夫定耐药突变的主要表现。部分从来没有采用核苷酸等药物治疗者也有可能被检测出耐药突变情况。44例出现拉米夫定耐药的基因型中,180M及其混合突变型占86.4%(38/44),C型HBV基因突变占61.4%(27/44),且主要为180M耐药突变型(24/27)。结论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突变基因,可以帮助医学工作者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耐药性,从而选择恰当的抗病毒方法对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和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拉米夫定耐药后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挽救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将68例拉米夫定耐药后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随机分为TDF单药治疗组(300 mg/d)40例和恩替卡韦(0.5 mg/d)联合阿德福韦酯(10 mg/d)治疗组28例,在换用治疗方案后12、24、48周分别检测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s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肾功能、血钙、血磷。2组患者在换用替诺福韦酯和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效果的差异。 结果在治疗12、24、48周时,TDF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5%、70%、93%,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组分别为43%、57%、86%,2组在治疗不同时间检测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耐受性均较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拉米夫定耐药后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换用TDF作为挽救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门诊乙肝患者和经拉米夫定治疗后乙型肝炎患者 HBV P区耐药突变区别.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结合DNA测序技术对患者进行HBV分型和HBV P区耐药突变点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门诊乙肝患者55例和经拉米夫定治疗后乙肝患者57例在HBV基因型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其中门诊乙肝患者主要存在拉米夫定(6例,10.9%)、阿德福韦酯(3例,5.4%)耐药突变株,没有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突变,而经拉米夫定治疗后乙肝患者HBV P区主要存在拉米夫定位点,共24例(42.1%),阿德福韦酯4例(7.0%),其他突变3例(5.3%).结论 未经治疗的门诊乙型肝炎患者仍然需要进行耐药检测,以得到最佳治疗方案,而经过治疗后的乙型肝炎患者存在大量的拉米夫定耐药株,这对于患者的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和监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大理地区乙型肝炎患者对六种抗病毒核苷(酸)药物基因耐药突变情况及基因分型特点。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到我院就诊的HBV感染且用六种核苷(酸)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血清样本共212例进行研究分析,用PCR+Sanger测序法检测HBV耐药突变情况及基因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2例患者中,共检出2种基因分型,其中B型68例(32%)、C型144例(68%)。36例发生耐药突变,耐药突变率17%,包括B型48例(70.6%),C型68例(30.1%);两类基因型中拉米夫定和恩曲他滨耐药基因突变病例最多,均为36人(17%),其次是恩替卡韦。耐药基因位点主要是rtM204I/v±rtL180M(77%),突变频率高于其他药物,B、C基因型的总体突变率(70.6%,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大理地区HBV基因分型主要以B和C型为主,且对拉米夫定和恩曲他滨耐药基因突变最常见,突变模式复杂,对于本地区抗HBV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疗效不佳的乙肝患者,做耐药基因检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针对昆明地区艾滋初治病例感染、免疫及耐药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将临床特征及病毒学特征进行联合分析,为艾滋病治疗难易程度的判定及抗病毒精准医疗个体化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初治HIV病例200例,于治疗前采集血液,进行HIV病毒载量、HCV病毒载量、HBV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AL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肝爽颗粒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1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肝爽颗粒组(A组)60例、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组(B组)60例和单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组(C组)60例,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收集3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生化指标、肝硬度值及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PV)、脾静脉内径(Dsv)、脾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sv)、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v)等。  结果  3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肝硬度值均明显改善;治疗后A组与C组比较血生化指标恢复、肝硬度值、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低于C组(P < 0.05);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A组ALT和AST下降、肝硬度值下降、部分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DPV 、VPV、 Qpv)恢复优于B组(P < 0.05)。  结论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肝爽颗粒能够更好地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肝功能、纤维化及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富巴酸替诺福韦酯或联用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对其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以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中心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住院患者中的100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格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进行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实施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包括:(1)干预计划;(2)健康宣教;(3)评估与反馈;(4)护理评价;(5)护理优化],均干预6个月。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判断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的SF-36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20.64±8.71) vs (113.97±8.43),且干预后实验组的治疗依从性(98.00% vs 86.00%)和护理满意度(100.00% vs 92.00%)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中是有效的。以该模式为依据的护理干预模式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能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及护理体验,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而对头孢菌素敏感(carbapenem-resistant but cephalosporin-susceptible ,Car-R/Ceph-S)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中OprD基因的突变类型。  方法   对2021年1月至2021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10株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而对头孢菌素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离培养;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该表型铜绿假单胞菌中OprD基因的携带情况,并测序分析OprD基因的突变类型。  结果   10株菌株均显示出明显的OprD扩增条带,测序分析显示有以下突变类型,分别是移码突变2株、氨基酸替代突变8株、提前终止密码子2株、大片段缺失4株。  结论   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而对头孢菌素敏感(Car-R/Ceph-S)的铜绿假单胞菌中OprD基因的突变类型呈多样化,点突变频率最高,还有大片段的缺失以及提前终止密码子。这些突变导致OprD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得耐药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艾滋病住院患者细菌血流感染的患病率、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情况。  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15年至2020年血培养分离出细菌的艾滋病患者资料,分析病原菌种类及相应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多重耐药的比例。  结果  艾滋病患者中 2015年至2020年间血流感染细菌检出率为4.48%。革兰阳性菌检出128株(59.3%),83株有耐药报告,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94%,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91.4%,未检出利奈唑胺、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耐药者,多重耐药率38.6%,39.7%的细菌对5类以上抗菌药耐药。革兰阴性菌检出88株(40.7%),70株有耐药报告,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81.6%,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和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都有较高的敏感性,多重耐药率14.4%,12.8%的细菌对5类以上抗菌药耐药。  结论   艾滋病合并细菌性血流感染者,革兰阳性菌多重耐药率更高,治疗时可以选择利奈唑胺、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及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和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较敏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真实世界中索磷布韦/维帕他韦(SOF/VEL)联合或不联合利巴韦林(RBV)方案治疗云南地区3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219例3型CHC患者,以SOF/VEL联合或不联合RBV方案治疗12周或24周,停药后随访12周。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HCV RNA定量、肝功能、肝硬度测定值等指标。  结果  219例3型CHC患者中,停药12周时异常生化指标和肝硬度值较基线明显降低,持续病毒应答率为95.4%(209/219),共有60例报告轻度不良反应,主要为贫血、乏力和头痛,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SOF/VEL联合或不联合RBV方案治疗无肝硬化或合并代偿期肝硬化的3型丙型肝炎患者可获得较高应答率,但治疗合并慢性肝衰竭的3型丙肝患者应答率较低。患者使用该方案后不良反应较轻,安全性可接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昆明市儿童医院感染性腹泻沙门菌和志贺菌的分布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门诊及住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和志贺菌培养,病原菌用全自动细菌分析仪VITEK COMPACT培养鉴定及药敏,并进行血清凝集分型,最后用WHONET 5.6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在检测的29674 份标本中,分离出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共 226株,志贺菌属 75株(33.2%),福氏志贺菌33株(14.6%),宋内志贺菌42株(18.6%),未检出痢疾志贺菌和鲍氏志贺菌。分离出沙门菌属 151株(66.8%),共检测出5种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菌 106株(46.9%),伤寒沙门菌25株(11.1%)。腹泻患儿主要分布在4~10月,聚集分布在5~10月。2岁以下是沙门菌感染的易感人群,占72.8%(110/151)。沙门菌属感染引起的腹泻呈逐年上升趋势,沙门菌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主。志贺菌在2017年、2018年以福氏志贺菌为主,而2019年以后转变为宋内志贺菌为主。另外,药敏结果显示沙门菌儿童感染性腹泻临床首选药物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率82%),而宋内志贺菌首选药物为头孢他啶(敏感率97.6%)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率92.8%),福氏志贺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敏感率仅为60%和40%,提示志贺菌属各血清群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均为未发现亚胺培南耐药菌株。  结论  沙门菌和志贺菌引起的儿童感染性腹泻以沙门菌为主,呈逐年上升趋势,以2岁以下高发,鼠伤寒沙门菌为主要血清型,经验性用药首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各血清型志贺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所不同。需加强腹泻儿童粪便的病原菌和耐药监测,以便临床医生根据药敏结果给予针对性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云南部分地区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的分析,了解这些区域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为临床早期预防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布鲁氏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结果  175例中,以昆明市(41.71%)及曲靖市(38.86%)的患者为主;年龄集中在41~60岁(53.14%),男女性别比为2.13∶1,多见牛羊养殖者(65.71%);多为长期进入牛羊生活环境者(99.43%);发病高峰多在10~12月份(36.57%)。发热占67.43%,盗汗占82.29%,关节疼痛占85.71%(腰痛占60.00%)。无临床症状者1.14%。脊柱病变占并发症的90.48%。 全部患者试管凝集试验(SAT)阳性,滴度在1∶50++ ~1∶3200之间:血培养出马耳他布鲁菌的阳性率为39.43%(69/175例);骨髓培养的阳性率为38.55%(32/83例)。  结论  研究病例主要来自昆明、曲靖地区,好发于10~12月,主要在牛羊生活环境中被感染,第4、5腰椎骨质病变为最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