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真菌性外耳道炎应用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商品名:派瑞松)治疗的疗效.方法 100例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联合派瑞松治疗,对照组采用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联合硝酸咪康乳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联合醋酸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2组患者均行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治疗,对照组患者加用硝酸咪康唑霜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醋酸...  相似文献   

3.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耳部疾病,好发于夏季,多见于气候潮湿、温暖地区,发病率较高。致病的真菌以曲霉菌、青霉菌及念珠菌等较为多见。临床治疗过去多采用单纯的外耳道冲洗,但疗效欠佳,严重者甚至中耳感染可影响患者听力及生活质量。因此,为探讨耳内镜下外耳道清理联合药物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方法及效果,给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特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氟康唑胶囊与复方酮康唑乳胶对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水平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5月间诊治的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74例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复方酮康唑乳膏外用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氟康唑胶囊口服治疗,治疗两周后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IL-6、CRP和TNF-α水平测得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复方酮康唑乳膏外用与口服氟康唑胶囊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的效果较为明显,有效改善了炎性因子水平,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制霉菌素乳膏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7例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自行给予3%双氧水耳浴清洗外耳道后,在外耳道均匀涂抹制霉菌素乳膏,bid;观察组患者在耳内镜下给予3%双氧水负压吸引清洗外耳道后,用制霉菌素乳膏纱条充分填充外耳道(以纱条可充分涂布制霉菌素乳膏并完全填塞外耳道为宜),隔天1次。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后真菌转阴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真菌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耳内镜下给予制霉菌素乳膏纱条填塞外耳道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派瑞松)布药治疗霉菌性外耳道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66例霉菌性外耳道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患者采用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联合派瑞松布药治疗,对照组33例患者采用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联合硝酸咪康唑霜(达克宁霜)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痊愈22例,显效8例,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痊愈14例,显效8例,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霉菌性外耳道炎采用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联合派瑞松布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和派瑞松乳膏联合应用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150例,随机分治疗组(伊曲康唑和派瑞松联合应用)、对照一组(派瑞松局部应用)、对照二组(伊曲康唑口服治疗),每组50例,治疗前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37例,显效11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0%。对照一组痊愈16例,显效16例,好转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0%。对照二组痊愈15例,显效18例,好转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0%。伊曲康唑和派瑞松联合使用对于外耳道真菌病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曲康唑和派瑞松乳膏联合应用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疗效显著,痊愈率高,比单纯应用伊曲康唑或派瑞松乳膏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韩雪 《黑龙江医药》2022,(1):151-154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清洗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局部涂抹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0年4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有104例.按照患者确诊日期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2例.对照组单纯耳内镜下清洗治疗,研究组在耳内镜下清洗的基础上加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局部涂抹....  相似文献   

10.
《抗感染药学》2018,(2):355-357
目的:评价伊曲康唑与硝酸咪康唑乳膏对患者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间诊治的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80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硝酸咪康唑乳膏外用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伊曲康唑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7.62%高于对照组为76.32%(P<0.05),其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则远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伊曲康唑与硝酸咪康唑乳膏联用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十分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试验和参比制剂2.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透皮作用的一致性。方法: 以大鼠和巴马香猪的皮肤作为透皮渗透的材料,选用立式改良Franz扩散池测定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渗透吸收规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接收液中药物的吸收总量和猪皮中药物的滞留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试验与参比制剂在鼠皮及巴马香猪皮这两种不同透皮材料中5 h利多卡因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分别为(0.380±0.019)和(0.351±0.017)mg·cm-2,(0.228±0.012)和(0.217±0.023)mg·cm-2;丙胺卡因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分别为(0.422±0.022)和(0.382±0.029)mg·cm-2,(0.263±0.015)和(0.238±0.008)mg·cm-2;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在巴马香猪皮中5 h的利多卡因,丙胺卡因的皮内滞留量分别为(2.021±0.094)和(1.999±0.118)mg·cm-2,(2.240±0.115)和(2.208±0.053)mg·cm-2;试验和参比制剂的体外释放比较的结果均符合FDA(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和欧盟的指导原则。结论: 2.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试验与参比制剂的透皮渗透程度和速率均符合外用制剂的一致性要求,且在猪皮内药物滞留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12.
赵鹏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34(5):1446-1448
目的探讨5%碳酸氢钠注射液耳浴联合制霉菌素片粉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4月于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治疗的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213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75例)和治疗组(1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制霉菌素片,用研钵磨成极细粉末后,用喷壶吹入外耳道内,1次/d。治疗组采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耳浴15 min,1次/d,用生理盐水冲洗擦干,然后按照对照组操作。两组患者均治疗10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的真菌转阴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真菌转阴率为8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碳酸氢钠注射液耳浴联合制霉菌素片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真菌转阴率高,不良反应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奈福泮缓释胶囊的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的相关性 ,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的奈福泮浓度 ,按Wagner -Nelson公式计算一定时间内奈福泮缓释胶囊的体内吸收百分率。在释放介质中进行体外释放度试验 ,计算相应时间内的累积释放百分率。结果 :奈福泮缓释胶囊在体外缓慢释放 ,体内血药浓度维持时间长。结论 :奈福泮缓释胶囊的体内吸收百分率与体外释放百分率间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番茄红素微囊的体内外药剂学行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考察番茄红素微囊的体外释放、番茄红素原料及番茄红素微囊在家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体外释放和体内吸收的相关性。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释放介质中番茄红素的含量。用HPLC法测定家犬体内的番茄红素含量,数据用3P87程序处理,得到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体内吸收与体外释放进行点点相关。结果微囊体外释放呈肠溶性,原料及番茄红素微囊的T1/2α分别为7.30和15.06 h;T1/2β分别为28.10和46.76 h;Tmax分别为22.32和41.03 h;AUC0-∞分别为1.67和2.08 μg·h·L-1。体内外相关性良好。结论微囊较原料药呈现缓释特征,体内外相关性结果表明可以根据体外释放情况预测体内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Parkinson's disease is a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of uncertain pathogenesis characterized by a loss of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 and can be modeled by the neurotoxin 1-methyl-4-phenyl-1, 2, 3, 6-tetrahydropyridine (MPTP). Oxidative stress may contribute to MPTP- and Parkinson's disease-related neurodegeneration. Fucoidan is a sulfated polysaccharide extracted from brown seaweeds which possesses a wide variety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including potent antioxidative effects. Here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fucoidan treatment on locomoter activities of animals, striatal dopamine and its metabolites and survival of nigral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MPTP-induced animal model of Parkinsonism in C57/BL mice in vivo and on the neuronal damage induced by 1-methyl-4-phenylpyridinium (MPP+) in vitro, and to study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When administered prior to MPTP, fucoidan reduced behavioral deficits, increased striatal dopamine and its metabolites levels, reduced cell death, and led to a marked increase in tyrosine hydroxylase expression relative to mice treated with MPTP alone. Furthermore, we found that fucoidan inhibited MPTP-induced lipid peroxidation and reduction of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y. In addition, pre-treatment with fucoidan significantly protected against MPP+-induced damage in MN9D cells. Taken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fucoidan has protective effect in MPTP-induced neurotoxicity in this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via its antioxidative activity.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脂质体在体外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模型上的通透性以及在体内脑组织的分布,并对体内外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用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VEC)建立的BBB体外实验模型,研究NGF脂质体在体外模型上的通透率;125I-NGF和SDS-PAGE法联合使用研究NGF脂质体在脑组织的分布。结果NGF脂质体的最高包封率为34%,平均粒径小于100 nm。脂质体能够增加NGF在BBB模型上的通透率,以NGF-SSL-T为最大。脑组织药物浓度次序为NGF-SSL-T>NGF-SSL+RMP-7>NGF-SSL。体内外结果具有良好相关性。结论脂质体能够增加NGF跨越BBB的能力,RMP-7偶联在脂质体上(NGF-SSL-T)效果好于RMP-7与脂质体的简单混合(NGF-SSL+RMP-7)。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藤甲酰苷缓释片并研究其体外药物释放行为。方法通过亲水凝胶骨架型缓释技术,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缓释材料、乙基纤维素(EC)为凝胶骨架材料制备藤甲酰苷缓释片;考查了释放介质的pH值、骨架材料与其用量、致孔剂的类型与用量、压片压力等工艺因素和条件对藤甲酰苷缓释片体外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药物的释药速率受骨架材料的规格和用量、致孔剂种类的影响;释放介质pH值、转速和压片压力对释药速率有一定影响。结论研制的藤甲酰苷缓释片处方合理,有较好的可控性和重现性。  相似文献   

18.
咪喹莫特脂质体与乳膏体外经皮扩散行为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中和法制备咪喹莫特脂质体,研究了其体外经皮扩散行为并与咪喹莫特乳膏进行比较。制得的脂质体平均粒径为855nm,跨距为1.65,能经皮缓慢扩散,皮层的局部贮药量比之乳膏有增加,可减少药物全身吸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Invega Sustenna?为参考进行制剂的仿制研究,并进行Invega Sustenna?和自研棕榈酸帕利哌酮缓释注射液的体外表征研究和体内药动学研究。方法:采用激光粒度分析法确定了Invega Sustenna?粒径分布范围,采用湿磨法制备了棕榈酸帕利哌酮缓释注射液;通过体外溶出实验、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DSC)、粉末X射线衍射(XRPD)和红外光谱(IR)对Invega Sustenna?和自研棕榈酸帕利哌酮缓释注射液进行了体外表征,并进行了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结果:确定了Invega Sustenna?的粒径分布范围为d(0.1)=0.13~0.30 μm;d(0.5)=0.60~1.00 μm;d(0.9)=2.00~3.00 μm;Span=2.0~3.0;自研棕榈酸帕利哌酮缓释注射液与不同批次Invega Sustenna?间溶出曲线的相似因子均大于50;研磨前后棕榈酸帕利哌酮的晶型及结构无显著变化,且自研棕榈酸帕利哌酮缓释注射液和Invega Sustenna?的外部形貌、晶型及结构均保持一致。药动学研究中,自研棕榈酸帕利哌酮缓释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Cmax值和AUC0-t值分别是Invega Sustenna?的0.99倍和0.93倍,且自研棕榈酸帕利哌酮缓释注射液和Invega Sustenna? Cmax与AUC比值的90%置信区间均在80%~125%。结论:该研究的自研棕榈酸帕利哌酮缓释注射液与Invega Sustenna?的体外溶出和体内药动学一致,获取的实验数据将为后期的制剂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分散红细胞改良体外溶血试验方法,探索奥沙利铂临床与非临床相一致的溶血性结果。方法: 在标准的体外溶血试验方案基础上,通过改变反应介质考察奥沙利铂的溶血结果;显微镜观察各试验方法中的红细胞分布,探索不同介质下体外溶血试验机制;酶标仪检测溶血试验试管中上清液吸光度计算溶血率;通过温和摇晃方式改变奥沙利铂对红细胞的药物暴露。结果: 以葡萄糖作为体外溶血试验介质时多类溶血制剂药物产生假阴性结果,在体外溶血试验中葡萄糖介质内红细胞发生细胞间黏附、聚集成团现象;通过持续温和摇晃方法,以葡萄糖为介质的奥沙利铂体外溶血试验产生阳性结果。结论: 体外溶血试验使用葡萄糖为实验介质时,可以通过温和分散红细胞的方式充分暴露奥沙利铂与红细胞的接触,展示更为客观的溶血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