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α-鹅膏毒肽是存在于鹅膏菌属真菌中的一种毒素,常常引起人和动物的中毒与死亡。长期以来,肝细胞坏死被认为是α-鹅膏毒肽作用的主要机制,但新近的一些研究提示:该毒素尚可能具有引起小鼠肝细胞凋亡的潜在作用。这种作用如果存在,意味着其有可能被用于肝脏肿瘤的治疗。毒素是一种有害物,而药物则是具有应用价值的物质。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利用物质的这种两面性可使有害的毒素为疾病治疗服务。  相似文献   

2.
徐赛群  朱小寒 《医学综述》2004,10(11):647-649
鹅膏菌毒素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50年代以后随着分离新技术的发展,才使鹅膏蕈碱以及毒理作用的研究达到较高的深度。鹅膏菌毒素按其氨基酸的组成和结构分为鹅膏毒环肽(amatoxins)、鬼笔毒环肽(phallotoxins)和毒伞肽(virotoxins)三类。其中α-鹅膏蕈碱是致死鹅膏菌属中最毒的成分,它是一种含有几种特殊氨基酸的环八肽,作用于真核生物细胞时,能专一性的抑制真核生物的RNA多聚酶Ⅱ,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进行定性,总结处置经验,提出防控对策.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蘑菇形态学鉴定及毒性成分分析,并将患者所食蘑菇DNA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确定引起中毒的蘑菇种属及致死成分.结果 引起中毒毒蘑菇为淡玫红鹅膏菌,是山东省内首次发现菌种,其干样α-鹅膏毒肽含量达3 827 μg/g.结论 此次中毒事件是一起由淡玫红鹅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致死成分为鹅膏毒环肽;今后应从摸底菌种分布、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宣教力度和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四个方面做好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4.
鹅膏毒肽对肾功能生化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鹅膏毒肽对大鼠肾功能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用灌胃染毒制造鹅膏毒肽中毒的大鼠动物模型,分别于1d、2d、7d、10d、15d采血测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血清尿酸(UA)的含最。结果 鹅膏毒肽中毒2d后,血清Cr发生改变。随着时间推移改变愈加明显。10d后血清Cr、BUN、UA均有显著性变化。结论 血清肌酐(Cr)可作为鹅膏毒肽中毒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清除毒肽的效果,以及毒肽能否穿透血脑屏障损害神经系统。初步明确白毒伞中毒患者中毒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和血浆置换的治疗机制。方法收集2007~2012年临床确诊的急性白毒伞中毒病例40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临床病例血浆置换前后血液、尿液、脑脊液以及血浆置换废液中α-鹅膏毒肽、鬼比毒肽的浓度,并同期进行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结果治疗后血液、脑脊液中α-鹅膏毒肽浓度均低于治疗前,且第二疗程低于第一疗程,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肝肾功能以及心肌酶谱等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第二疗程低于第一疗程(P<0.05)。结论血浆置换能有效降低急性白毒伞中毒后血液以及脑脊液中毒肽的浓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是治疗中毒性脑病的急救措施。  相似文献   

6.
灵芝煎剂灌胃对鹅膏毒蕈中毒兔肝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灵芝煎剂治疗鹅膏毒蕈中毒的解毒机制.方法:用新西兰白兔20只分为4组,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第2组为中毒模型组,用鹅膏毒蕈毒素灌胃;第3,4组均为灵芝煎剂治疗组,用鹅膏毒蕈毒素灌胃后,分别用不同浓度灵芝煎剂灌胃,然后测定肝功能及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中毒兔的肝细胞RNA多聚酶的活性.结果:中毒模型组肝细胞RNA多聚活性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灵芝煎剂治疗组兔肝细胞 RNA多聚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Ⅰ,Ⅱ之间还显现出量效关系(P<0.01),肝功能指标中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总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ALT)亦有明显差异.结论:灵芝煎剂对鹅膏毒蕈中毒肝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肝细胞RNA多聚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毒性肝炎型毒蕈中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毒蕈中毒根据其引起中毒的毒素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中毒性肝炎型最为凶险 ,发病率占毒蕈中毒的 9.2 6 % ,死亡率约为 4 0 % [1] 。因其同时引起多个脏器损害 ,有学者建议称为内脏损害型 ,也有文献称肝损害型。一、引起中毒性肝炎型毒蕈中毒的毒素引起毒蕈中毒的毒素包括 :①胃肠毒素 ;②神经精神毒素 ;③血液毒素 ;④原浆毒素[1] 。中毒性肝炎型毒蕈中毒由原浆毒素所引起。原浆毒素主要为鹅膏多肽毒素 ,其致人中毒的毒素为α 鹅膏毒肽。鹅膏菌多肽毒素按其氨基酸的组成和结构分为鹅膏多肽、鬼笔毒肽和毒伞素三类。参与鹅膏多肽毒素组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α-鹕膏毒肽(α-Amallitin)对HepG2 2.2.15细胞(2.2.15细胞)乙肝病毒(HBV)HBsAg和HBeAg分泌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α-鹅膏毒肽作用2.2.15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毒性,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测定上清HBsAg和HBeAg浓度.结果 α-鹅膏毒肽在0.006~0.800μg/mL时,对HepG2 2.2.15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当浓度达到4.000~20.000μg/mL时毒性较明显,TC50为10.190μg/mL;其对上清液HBsAg和HBeAg的抑制随浓度的增加而加强,其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0.495μg/mL和0.346μg/mL.结论 在无毒或低毒浓度下α-Amanitin能抑制2.2.15细胞株HBsAg和HBeAg的分泌,可能与α-Amanitin抑制HBV DNA的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报告4例罕见灰花纹鹅膏菌和裂皮鹅膏菌混合型中毒伴横纹肌溶解患者的临床特点、救治方法与转归,综述中毒机制和 救治方法进展。鹅膏菌中毒潜伏时间约8 h,病情严重程度与误食量有关。病变进展迅速,3~4 d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以肝、肾 和神经系统损害为主,伴有急性胃肠损伤和横纹肌溶解。治疗均给予催吐、洗胃、利尿和导泻,行持续性血液净化和血液灌流序 贯治疗,共5~7 d,血液灌流1~2次/d。2例行血浆置换,1次/d,共2~3次。其他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大剂量维生素和葡萄糖溶 液等。结果治愈2例,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鹅膏菌摄入过量、缺少早期针对性治疗和多器官功能损害较为严重。早期催吐、洗 胃、利尿和导泻清除体内鹅膏毒肽、打断肝肠循环是控制病情发展的关键。血液净化联合血液灌流序贯治疗可有效清除或吸附 鹅膏菌毒肽、防止器官功能进一步衰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急性白毒伞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并观察应用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急性白毒伞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比较传统血液净化与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中的α-鹅膏毒肽的浓度变化。结果患者在食用食蕈后6~12h出现系列临床症状,大部分出现胃肠炎症状,53例重症。所有患者均出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增强,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增高。血浆置换组患者脑脊液和血液中α-鹅膏毒肽浓度下降明显高于传统血液净化组(P<0.01),且血浆置换组第二疗程治疗效果好于第一疗程(P<0.01)。结论以血浆置换为主的综合血液净化治疗可有效降低急性白毒伞中毒患者的毒肽水平,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acetaminophen)在治疗剂量下为非毒性物质,但在超剂量下会引起严重的肝脏毒性,表现为进行性的谷胱甘肽(是对抗化学致肝毒的重要生物活性分子)下降衰竭,抑制谷胱甘肽的生物合成,肝细胞坏死,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导致脂质的过氧化作用。水飞蓟素二琥珀酸氢盐(silybin dihe-misuccinate)为一水溶性的黄酮类化合物。曾有报道认为它对由毒伞素(phalioidin),α-鹅膏菌素(α-amanitin),镨(Pr, Praseodymium),四氯化碳和乙基硫氨酸(ethionine)诱导的肝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采用灰花纹鹅膏菌毒素致家兔急性毒蕈中毒,观察中毒家兔肝脏的生化指标及病理改变,以获得急性毒蕈中毒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家兔16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4只),实验组Ⅰ ̄Ⅲ分别用灰花纹鹅膏菌毒素0.05、0.1、0.2g/kg灌胃。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隔日取血样查肝功能,观察120h后处死,取肝组织作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组家兔无肝脏的生化指标及病理改变,实验组动物的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肝脏病理变化为肝细胞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汇管区或肝小叶内有炎细胞浸润。结论鹅膏菌毒素对家兔的肝功能有明显的损害作用,且损害作用随毒素剂量的增加而愈显著。制备急性毒蕈中毒的合适动物模型,宜选择给予0.1g/kg剂量的毒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本次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鉴定引起中毒的毒蘑菇种类,提出防控措施,预防中毒事件的再次发生。方法运用病例访谈、食谱调查、现场采样和毒蘑菇的形态学鉴定等方法对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某外来务工人员自行采摘并进食野生蘑菇约250g,2h后出现恶心、呕吐、四肢乏力、意识不清等神经精神型中毒症状,凝血活酶时间39.7s。患者经洗胃、导泻、补液等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食谱调查显示除了自行采摘的蘑菇外未见其他可疑中毒食品,经形态学鉴定为残托斑鹅膏有环变型。该起事件是误食名为残托斑鹅膏有环变型的毒鹅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结论误食残托鹅膏有环变型的毒菌中毒事件在广州市属首次报道。该菌与一些可食的种类较为相似,容易误食,加强健康教育,提醒民众不要采食野生蘑菇是预防毒菌中毒最根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灵芝煎剂治疗鹅膏毒草中毒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灵芝煎剂对鹅膏蕈中毒病人的治疗作用。方法:将鹅膏蕈中毒病人2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青霉素,阿拓莫兰),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灵芝煎剂口服,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内脏损害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总胆红素(STB),胆汁酸(B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4项指标均上升。治疗组在第3d4项指标上升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对照组4项指标则呈持续进行性上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4项指标在相同时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灵芝煎剂对鹅膏蕈中毒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明显降低鹅膏蕈中毒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误食鹅膏毒蕈中毒严重威胁着人的生命与健康。本文阐述了鹅膏毒蕈的毒素分类及特性:在宏观上,总结出了鹅膏毒蕈的中毒症状;在微观上,分析了鹅膏毒蕈的发病机制,概括了国内外常规的治疗方法。以期为鹅膏毒蕈的研究提供理论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米酵菌酸对小鼠肝细胞毒性作用的形态学改变并探讨其中毒机制。方法 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米酵菌酸 ,2h后取其肝组织 ,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其细胞结构的改变。结果 光镜下见米酵菌酸致小鼠肝细胞空泡样变性。电镜下可见肝细胞的线粒体肿胀 ,内嵴断裂、模糊或消失 ,基质局部或全部空亮 ,呈囊泡样变 ,偶见其中含髓样小体 ,且线粒体内嵴和膜结构的病变随米酵菌酸剂量的增加而加重。结论 米酵菌酸对小鼠肝细胞的毒性作用以线粒体的损伤较为突出 ,线粒体内膜的破坏是小鼠中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米酵菌酸与毒黄素的中毒与解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酵米面中毒和变质鲜银耳中毒的病原菌是椰毒假单孢菌(Pseu-domonas cocovenenans)。此菌产生两种毒素: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和毒黄素(toxoflavin)。米酵菌酸是线粒体内膜ATP/ADP移位体的特异性抑制剂并抑制巯基酶的部分活性,巯基化合物有一定解毒效果。毒黄素在细胞内从还原性辅酶I接受氢,交分子氧而产生过氧化氢,表现毒性。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可保护动物和细胞对抗毒黄素的毒性。一旦中毒,彻底洗胃,活性碳口服,巯基药物和抗氧化剂的使用,是抢救此中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Aβ是阿尔采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大脑中老年斑的主要成份,鹅膏蕈氨酸是一种兴奋性毒性氨基酸,一次性海马内注射Aβ或鹅膏蕈氨酸,能够对大脑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导致大脑内老年斑的沉积和动物的行动迟缓、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等[1~2]。而长期大剂量注射D-半乳糖能够干扰机体的糖代谢,促进自由基生成,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行为学也受到障碍[3]。联合使用这三种药物时,能否产生进一步的损害,尚未见报道。本实验旨在从行为学方面观察鹅膏蕈氨酸、Aβ、D-半乳糖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其联合使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苯代谢物氢醌(hydroquinone,HQ)对人骨髓单个核细胞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表达的影响,探讨TOPOⅡα在HQ所致造血毒性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50μmol/L HQ培养10h的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设为实验组,等体积灭菌蒸馏水培养10h为对照组。Western blot测定TOPOⅡα含量的变化,RT-PCR测定TOPOⅡα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ChIP技术观察HQ对骨髓单个核细胞TOPOⅡα启动子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水平的影响。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人骨髓单个核细胞50μmol/L HQ处理10h后,TOPOⅡα含量、TOPOⅡαmRNA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TOPOⅡα含量降低伴随着TOPOⅡα启动子组蛋白H4乙酰化、组蛋白H3K4甲基化水平的明显降低(P〈0.01)、组蛋白H3K9甲基化水平升高(P〈0.05),不伴有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的改变(P〉0.05)。结论:HQ能抑制造血细胞TOPOⅡα的表达;组蛋白化学修饰可能在苯代谢物所致的造血毒性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