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山市城区2~6岁儿童睡眠障碍发生情况。[方法]2007年1~6月,在中山市城区及周边4个镇区,随机抽取5所幼儿园,对1792名2~6岁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调查1 792名儿童,有睡眠障碍者469例,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6.17%。睡眠障碍发生率,2岁为32.68%,3岁为28.16%,4岁为27.12%,5岁为22.91%,6岁为21.08%(P〈0.05) 男童为26.90%,女童为25.31%(P〉0.05)。各种睡眠障碍症状发生率,尿床为7.65%,磨牙为7.59%,梦话为4.69%,打鼾为4.41%,恶梦为3.40%,梦游为0.73%,呼吸暂停为0.33%。[结论]中山市2~6岁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尿床、磨牙、梦话、打鼾和恶梦是较常见的睡眠障碍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南京市3~6岁健康儿童及患过敏性疾病儿童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发生状况及相互关系,为预防和干预儿童睡眠问题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应用自制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调查问卷,对1 432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天睡眠时间(10.74±0.85)h,明显低于国内外同年龄段儿童基本需求标准,患过敏性鼻炎及哮喘儿童睡眠时间明显比健康儿童短(P<0.05);儿童睡眠障碍总发生率为52.7%,患哮喘及过敏性鼻炎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68.3%和66.5%。结论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睡眠问题的发生率较高,过敏性疾病可能是睡眠障碍发生的高危因素,应引起社会及家长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上海市早产儿学龄前期睡眠质量现状进行调查,为探索如何改善早产儿睡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5-6月随机整群抽取上海市20所幼儿园8 586名儿童进行调查,其中早产儿共848名,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睡眠习惯和睡眠问题等。结果 上海市848名早产儿学龄前期有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96.9%,睡眠问题较严重的发生率为45.9%。最常见的睡眠问题是:害怕就寝 74.3%,打鼾64.9%,入睡困难56.6%,男童磨牙(54.7%)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童(41.4%)(χ2=14.717,P<0.001)。学龄前期早产儿白天平均睡眠时间为(1.59±0.66)h,夜间为(9.19±0.92)h,全天为(10.78±1.10)h。不同年龄组学龄前期早产儿,白天及全天睡眠时间有随年龄增加而逐年减少的趋势(F=15.573、8.086,P<0.001)。夜惊(F=18.745,P<0.001)和白天嗜睡(F=1.044,P=0.791)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逐渐降低,生长痛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逐渐增加(F=4.134,P=0.227)。睡眠不足的发生率为16.3%,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不足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结论 上海市早产儿学龄前期睡眠问题及多种睡眠问题合并,睡眠不足的发生率较高,早产儿学龄前期睡眠质量状况不容忽视,应重视早产儿的睡眠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上海市早产儿学龄前期睡眠质量现状进行调查,为探索如何改善早产儿睡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5-6月随机整群抽取上海市20所幼儿园8 586名儿童进行调查,其中早产儿共848名,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睡眠习惯和睡眠问题等。结果 上海市848名早产儿学龄前期有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96.9%,睡眠问题较严重的发生率为45.9%。最常见的睡眠问题是:害怕就寝 74.3%,打鼾64.9%,入睡困难56.6%,男童磨牙(54.7%)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童(41.4%)(χ2=14.717,P<0.001)。学龄前期早产儿白天平均睡眠时间为(1.59±0.66)h,夜间为(9.19±0.92)h,全天为(10.78±1.10)h。不同年龄组学龄前期早产儿,白天及全天睡眠时间有随年龄增加而逐年减少的趋势(F=15.573、8.086,P<0.001)。夜惊(F=18.745,P<0.001)和白天嗜睡(F=1.044,P=0.791)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逐渐降低,生长痛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逐渐增加(F=4.134,P=0.227)。睡眠不足的发生率为16.3%,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不足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结论 上海市早产儿学龄前期睡眠问题及多种睡眠问题合并,睡眠不足的发生率较高,早产儿学龄前期睡眠质量状况不容忽视,应重视早产儿的睡眠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上海市3~12岁儿童的睡眠特征,为促进儿童睡眠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2019年4—6月在上海市开展多阶段整群抽样,抽取31所幼儿园和17所小学,在纳入研究的16 542名3~12岁儿童中开展睡眠现状横断面调查。睡眠特征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进行评估。  结果  上海市3~12岁儿童的平时和周末就寝时间分别为(21:27±00:36)和(21:46±00:46);晨起时间分别为(6:52±00:28)和(7:47±00:48);睡眠时间分别为(9.05±1.07)和(9.52±1.17)h;睡眠不足发生率分别为81.0%和55.4%。平均睡眠问题得分为(51.56±8.04),睡眠不良检出率达93.5%。随着年龄增长,睡眠时间逐渐减少,周末和平时睡眠模式的差异不断增大,睡眠持续时间短和日间困倦两大睡眠问题不断突出。与男生相比,女生的平时就寝时间和周末晨起时间更晚,周末和平时的睡眠模式差异更大,睡眠焦虑更加严重。  结论  上海市儿童总体睡眠时间不足、就寝时间晚、平时和周末睡眠模式差异大、各种睡眠问题多。女生周末和平时睡眠模式差异大和睡眠焦虑表现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语言障碍儿童的睡眠状况以及睡眠问题的发生情况,为从睡眠角度指导语言障碍的综合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1-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妇女儿童医院招募语言障碍儿童78名,并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94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自行编写的睡眠调查问卷,调查两组儿童近1个月的睡眠情况。采用t 检验、χ2检验及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病例组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2.56% vs. 37.23%,χ2=4.062,P<0.05)。其中,入睡困难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7.44% vs. 31.91%,χ2=4.318, P<0.05)。病例组夜间就寝显著晚于对照组(21.91±0.73 vs. 21.51±0.55,t=4.070, P<0.001),夜间睡眠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9.29±0.86) h vs. (9.67±0.76 h),t=-3.162,P<0.05]。病例组中独立入睡的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需要帮助入睡的儿童(41.30% vs. 68.75%,χ2=5.701,P<0.05)。夜醒后家长给予适当应答者,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无应答及立即应答者(33.33% vs. 61.53% vs. 62.50%,χ2=6.359,P<0.05)。结论 语言障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高,夜间就寝时间晚、睡眠时间少。入睡方式、夜醒家长反应可影响其睡眠。在语言障碍儿童的综合干预中,需要充分关注其睡眠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湖北某山区城市学龄前儿童睡眠和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设计,对湖北某山区城市7所幼儿园1 379名2~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睡眠相关问卷调查及身高、体重和血压等体格检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线性回归及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学龄前儿童睡眠和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 儿童平均年龄为(4.4±1.0)岁,男童占55.5%。儿童平均每天午睡中位数1.1 h,夜间睡眠中位数9.5 h, 24 h总睡眠中位数10.7 h,平日与周末睡眠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学龄前儿童平日睡眠不足检出率为19.9%,周末睡眠不足检出率为29.9%。平均收缩压(98.2±12.0)mm Hg,舒张压(59.1±11.9)mm Hg,高血压检出率7.5%。在校正性别、年龄、BMI等相关因素后,暂未发现儿童午睡、夜间睡眠或24 h总睡眠时长与血压间存在关联。平时与周末睡眠时长改变(午睡和24 h总睡眠)与儿童收缩压有非线性关联,周末午睡和24 h总睡眠时间缩短,收缩压有下降趋势,而时间延长,收缩压有升高趋势(周末-平日午睡时长改变P非线性=0.002,周末-平日2...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珠海市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防治儿童睡眠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珠海市8家幼儿园的3~6岁儿童,共1215名作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儿童抚养人。结果收回有效问卷1140份,其中男童618人,女童522人;3~6岁各年龄组儿童的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分别为12.1 h、11.8 h、11.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3.174,P <0.05)。儿童睡眠障碍症状发生率为43.2%,其中不同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多汗25.0%、磨牙9.5%、用口呼吸7.1%、打鼾5.5%、梦话4.0%、白天睡眠多夜间清醒4.0%、遗尿2.4%等。多因素分析发现,儿童睡眠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早产、儿童哮喘病史、家长教育态度、近期家中发生重大事件、新进幼儿园等。结论目前珠海市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它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损害,应引起社会、家庭及各级儿童保健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学龄儿童睡眠周末补偿睡眠现状,探索补偿睡眠与睡眠质量及学业表现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09年11-12月抽取上海市10所小学的2 249名五年级学生。采用学业成绩表现教师评估问卷了解儿童学业表现(各维度得分越低,学业表现越好),采用中文版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hildren Sleep Habits Questionnaire,CSHQ)评估儿童的睡眠时间和质量(总分≥41分为睡眠质量不良),采用儿童个人及家庭社会环境问卷用于收集基本情况。使用t检验、协方差分析等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调查对象年龄为(10.81±0.38)岁,男生占49.3%。儿童周末较平时晚睡(37±40)min,晚起(86±54)min。补偿睡眠时间平均(48±58)min,波动范围为3~5.5 h。睡眠质量不良儿童的补偿睡眠多于睡眠质量良好的儿童(t=3.82,P<0.001)。校正学龄儿童年龄、性别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后,协方差分析显示:睡眠不足(平时与周末睡眠时间均≤9 h)儿童和补偿睡眠(补偿睡眠时间≥1 h)的儿童的学业成绩总分分别高于睡眠充足(平时与周末睡眠时间均≥10 h)组的儿童(F=10.99,P<0.001),即学业表现较差。 【结论】 周末补偿睡眠与睡眠不足一样,对儿童的睡眠质量和学业表现都有不良影响,并不能改善儿童睡眠质量或提高学业表现。  相似文献   

10.
孙春玲  赵慧  王娟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8):2800-2801
目的:了解白城地区的儿童睡眠状况。方法:抽取白城地区2所小学和2所幼儿园1 500名2~12岁儿童,由专人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睡眠时间分别为幼儿组11.99 h,学龄前组10.21 h,学龄组9.31 h。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4.22%,主要表现为打鼾、睡眠不安、张口呼吸、多汗、入睡困难等。结论:白城地区儿童睡眠时间普遍较少,睡眠障碍发生率高,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上海市早产儿与足月儿3~6岁睡眠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为改善早产儿的睡眠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8年5-6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上海市20所幼儿园8 586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早产儿共848名,采用自填方法对入选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儿童睡眠习惯等。结果 早产儿晨醒时间[(6:58±0:28)时]明显早于足月儿[(7:06±0:27)时](t =-2.675,P<0.05);夜间睡眠总量[(9.19±0.92)h] 和全天总睡眠时间[(10.78±1.11) h]明显少于足月儿[(9.29±0.77) h]和[(10.88±0.99) h](t=-3.191、-2.363,P<0.05);早产儿睡眠不足的发生率(16.3%)明显高于足月儿(11.7%)(χ2=14.624,P<0.001)。早产儿与足月儿均随着年龄增长,睡眠不足发生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24、207.074,P<0.001)。儿童睡眠不足与儿童年龄、早产、父母职业、人均可支配收入、父母婚姻状况有关。结论 上海市早产儿在3~6岁睡眠模式较足月儿差,睡眠模式的完善和固化较延迟,提示早产儿在3~6岁神经系统成熟度较足月儿差,早产儿随访工作中应重视睡眠指导及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上海市早产儿与足月儿3~6岁睡眠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为改善早产儿的睡眠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8年5-6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上海市20所幼儿园8 586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早产儿共848名,采用自填方法对入选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儿童睡眠习惯等。结果 早产儿晨醒时间[(6:58±0:28)时]明显早于足月儿[(7:06±0:27)时](t =-2.675,P<0.05);夜间睡眠总量[(9.19±0.92)h] 和全天总睡眠时间[(10.78±1.11) h]明显少于足月儿[(9.29±0.77) h]和[(10.88±0.99) h](t=-3.191、-2.363,P<0.05);早产儿睡眠不足的发生率(16.3%)明显高于足月儿(11.7%)(χ2=14.624,P<0.001)。早产儿与足月儿均随着年龄增长,睡眠不足发生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24、207.074,P<0.001)。儿童睡眠不足与儿童年龄、早产、父母职业、人均可支配收入、父母婚姻状况有关。结论 上海市早产儿在3~6岁睡眠模式较足月儿差,睡眠模式的完善和固化较延迟,提示早产儿在3~6岁神经系统成熟度较足月儿差,早产儿随访工作中应重视睡眠指导及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海淀区儿童睡眠状况的分析,找出该地区儿童睡眠方面的问题,并为儿童睡眠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被调查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睡眠模式、睡眠问题以及睡眠模式对睡眠问题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91名儿童,平均月龄为(35.38±2.77)个月。被调查儿童就寝时间、晨醒时间、入睡潜伏期和夜晚睡眠时长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时就寝时间和晨醒时间均早于周末。总体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82.0%(731/891),各维度睡眠问题发生率在2.4%~66.4%之间,女童的异态睡眠发生率高于男童。将被调查儿童按照夜晚睡眠时长分组,各维度睡眠问题的发生率均存在组间差异,时长<9 h或≥11 h组的儿童总体及多数维度睡眠问题的发生率均高于9~<10 h和10~<11 h组(P<0.05)。结论 海淀区儿童睡眠状况不佳,需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教养方式与儿童睡眠问题的相关性,为基于教养方式的睡眠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12月—2020年1月,采用整群方便取样,在北京、上海和成都三市抽取6所公办幼儿园与2所公办小学进行调查,由家长通过在线系统填写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教养方式类型,以及社会人口学和家庭情况问卷,通过协方差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教养方式与儿童睡眠问题的关系。结果 共抽取3 861名儿童,平均年龄(5.57±2.28)岁,男、女童分别为2 007名(52.0%)、1 854名(48.0%)。溺爱型、适中型和严格型教养方式分别占4.6%、86.6%和8.8%。溺爱型教养的儿童CSHQ总分(F=44.77,P<0.001)和各维度分均高于严格型和适中型,睡眠问题更严重。相比适中型,溺爱型教养是儿童总体睡眠问题的危险因素(OR=3.62,95%CI:1.88~6.96),尤其是就寝抵抗(OR=3.80,95%CI:2.51~5.75)。结论 教养方式与儿童睡眠问题密切相关,而溺爱型教养是儿童睡眠问题的危险因素,未来应加强教养方式的科普宣教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顺义区0~6月龄婴儿睡眠模式,为婴儿早期睡眠指导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在顺义妇幼健康之约队列研究中招募220例健康新生儿,在42天、3月龄、6月龄进行随访,使用简明婴儿睡眠问卷(BISQ)评估婴儿睡眠模式和睡眠问题。结果 0~6月龄婴儿白天和夜晚睡眠时间变化显著,白天睡眠时间从42天(6.0±2.3)h逐渐下降至6月龄(3.8±1.5)h,夜晚睡眠时间从42天(6.9±2.2)h逐渐上升至6月龄(8.1±2.3)h。42天、6月龄婴儿夜醒次数与奶睡呈正相关(β=0.69、0.80,P<0.001)。结论 婴儿睡眠模式在生后6个月变化明显,奶睡的方式与夜醒次数明显相关,家长应采取正确的入睡方式以减少婴儿睡眠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高校医学生的亚健康现状以及体育运动状况与睡眠状况,剖析体育运动与睡眠状况对亚健康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济宁市某医学高校在校的775名医学类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775名在校医学生中,躯体、心理和身心亚健康检出率分别是13.5%、12.0%、11.0%,其中,女生心理亚健康检出率为13.8%,高于男生的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9,P=0.049)。运动强度、每次运动时间、运动频次平均得分分别为(2.21±1.26)、(1.83±1.10)、(2.77±1.17),运动量平均分为(12.86±11.4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平均分为(5.62±2.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合理的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是躯体亚健康的保护因素(P<0.05),而入睡时间长、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均是躯体、心理、身心亚健康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校医学生亚健康现状堪忧,睡眠质量状况一般,体育运动量偏低。低睡眠质量、低运动量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发生风险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北京市部分城区学龄前儿童园外身体活动现状并探究相关社区家庭运动环境,为园外儿童身体活动评估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5—6月在北京东城区招募3所幼儿园527名学龄前儿童,采用自编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问卷,调查儿童身体活动、电子屏幕、睡眠时间及社区家庭运动环境。同时参照《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对各类身体活动时间、户外活动时间、屏幕时间和睡眠时间达标率进行分析。结果 上学日和周末儿童园外每天总活动时间分别为(86.39±59.75)min、(155.67±81.56)min。中高强度活动时间分别为(57.58±55.16)min、(83.14±61.22)min;户外活动时间分别为(67.77±46.26)min、(181.31±96.11)min;屏幕时间分别为(30.42±23.52)min、(51.06±41.25)min;睡眠时间分别为(10.94±0.83)h、(10.47±1.05)h。周末总活动时间、中高强度活动时间、户外活动时间、屏幕时间及睡眠时间达标率分别为30.9%、65.1%、81.7%、83.5%、80.2%。家庭运动养育环境得分与儿童睡眠时间和户外活动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110~0.270,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存在园外身体活动普遍缺乏,中高强度活动不足、屏幕时间过多的问题。改善社区及家庭运动环境可能对儿童户外活动及睡眠时间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