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肾功能对利奈唑胺血药谷浓度的影响,并评估日剂量、肾功能、谷浓度与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2021年9月使用利奈唑胺并进行血药谷浓度监测的患者,分为肾功能不全组与肾功能正常组,比较两组利奈唑胺血药谷浓度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结果:共纳入肾功能不全组71例,肾功能正常组26例。利奈唑胺谷浓度与日剂量呈正相关(r=0.339 5,P=0.000 2);与肌酐清除率有负相关性(r=-0.318 6,P=0.000 4)。肾功能不全组患者的谷浓度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组[12.12(8.49,20.65)mg·L -1 vs.5.93(2.55,11.60)mg·L -1,P<0.001];其谷浓度超标率也更高(83.10%vs.42.31%,P<0.001)。共有31例患者发生了血小板减少症(31.96%),肾功能不全组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高于肾功能正常组(38.03%vs.15.38%,P=0.041),且严重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也更高(25.35%vs.3.85%,P=0.043)。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利奈唑胺患者的肾功能对该药所致血小板减少的影响,为肾功能不全患者安全使用利奈唑胺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因革兰阳性菌致肺部感染在空军总医院住院、单独或联合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肾功能不全、肾功能正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为用药前后血小板计数和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为排除联合用药的影响,按照年龄、住院时间匹配原则,选择同期因感染住院且肾功能正常、未使用利奈唑胺但使用利奈唑胺联合疗法中的另外1种抗菌药物的患者,作为单独应用该种抗菌药物的对照。结果应用利奈唑胺患者共43例,其中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不全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38~93(74.8±14.2)岁,16例联用利奈唑胺和其他抗菌药物,包括替考拉宁(1例)、美罗培南(4例)、万古霉素(1例)、甲硝唑(1例)、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6例)和头孢哌酮舒巴坦(3例);肾功能正常患者(肾功能正常组,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38~90(73.8±13.7)岁。替考拉宁、美罗培南、万古霉素、甲硝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组各22例。应用利奈唑胺的时间:肾功能不全组为1~13(5.4±3.6)d,肾功能正常组为2~13(5.9±3.0)d。肾功能不全组应用利奈唑胺前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07±94)×109/L和(131±97)×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功能正常组患者应用利奈唑胺前后小板计数分别为(208±89)×109/L和(181±94)×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不全组与肾功能正常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59.1%(13/22)与28.6%(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均无出血症状,停药3~10(5.7±3.3)d后均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肾功能不全组中联用甲硝唑、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者各1例,均出现血小板减少;联用美罗培南者4例,3例出现血小板减少;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者3例,2例出现血小板减少;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者6例,3例出现血小板减少。而替考拉宁、美罗培南、万古霉素、甲硝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仅有头孢哌酮舒巴坦组的1例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轻度)。肾功能不全组患者联用利奈唑胺和上述6种抗菌药物之一时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与单独使用其中1种抗菌药物的各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患者肾功能对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有一定影响。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利奈唑胺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一旦出现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药。  相似文献   

3.
血药浓度和肾功能对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莹  李淑娟  张弋 《中国药房》2013,(46):4367-4369
目的:探讨应用利奈唑胺患者的血药浓度和肾功能对该药所致血小板减少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观察性研究,调查2012年8月-2013年8月某院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73例感染住院患者给药后第3、7、12天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结果:发生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者21例(28.8%);3例次(2.1%)血药浓度〈2gg/ml;第3、7、12天血小板减少组的血药浓度均高于血小板未减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7、12天肾功能不全组患者血药浓度均高于肾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不全组与肾功能正常组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65.2%(15/23)和12.O%(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功能不全易导致血药浓度增高,肾功能不全和血药浓度增高可能是诱发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利奈唑胺血药浓度在不同患者中的个体差异较大,需要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文献进行分析,探讨其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规律,为临床合理应用利奈唑胺提供参考。方法以“利奈唑胺”、“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为关键词对2001~2012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维普医学期刊数据库文献进行检索,对其中涉及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19篇文献中报道的33例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男性25例,女性8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23例。高龄、基础血小板值偏低(≤200×10^9·L-1)、疗程长属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高危因素。经停药、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大部分可于7~14d后恢复正常。结论应重视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在应用过程中注意观察,监测血常规,做到及早发现、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5.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进 《医药导报》2010,29(9):1244-1245
1病例资料患者,女,75岁。于2008年4月7日上午11:00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恶心,伴有呕吐,自测血压(BP)200/90mmHg(1mmHg=0.133kPa)。在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给予脱水、利尿等对症治疗后,于发病当日转至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进一步抢救治疗。诊断:右侧颞叶脑出血破入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6.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奈唑胺为恶唑烷酮类抗生素,主要用于革兰阳性细菌引起的呼吸道和皮肤感染以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利奈唑胺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恶心、呕吐、头痛、皮疹等.利奈唑胺可致血小板减少,其危险因素为长时间治疗、高龄以及肾功能不全.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可能与骨髓抑制或免疫介导致血小板减少有关.防治血小板减少的措施:避免大剂量和长时间应用利奈唑胺;用药期间严密监测血小板水平;避免将利奈唑胺与抑制骨髓的药物联用;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药,严重患者可考虑输注血小板.  相似文献   

7.
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0 ml.入院第35天患者PLT为101×109/L.  相似文献   

8.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小板减少症是利奈唑胺所致严重不良反应之一。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为高龄、女性、治疗周期长、联用3种以上抗生素、基础血小板计数低、肾功能不全等。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局部症状可见牙龈、鼻腔出血,紫癜等,严重者可出现胃肠道出血;全身症状则以发热、寒颤、全身酸痛、恶心、呕吐、腹痛、关节痛等常见。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可能包括骨髓抑制、免疫介导或氧化应激。维生素B6可能对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有效,但机制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9.
利奈唑胺相关新生儿血小板减少4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4例早产极低体重儿(1对女性双胞胎,胎龄31周;1对男性双胞胎,胎龄29周)于出生后22~31 d应用利奈唑胺10 mg/kg、1次/8 h静脉泵入抗感染治疗。其中例1、2为单独用药,例3同时联用利奈唑胺、美罗培南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例4同时联用利奈唑胺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分别于用药后4、16、8和10 d出现血小板计数下降,最低分别为27×10~9/L、74×10~9/L、23×10~9/L、4×10~9/L。停用利奈唑胺并给予对症治疗,6~17 d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的目标谷浓度对临床疗效和血小板减少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单中心、观察性对照研究。收集53例根据微生物学检查或临床情况推断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并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22.0分析软件进行单因素(t检验,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影响临床疗效及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因素,绘制ROC曲线并寻找最佳临界值以预测临床特征。结果 在有效组和无效组、血小板减少组和正常组之间,利奈唑胺的谷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次谷浓度是决定利奈唑胺临床疗效和血小板减少的唯一独立变量。临床疗效和血小板减少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和0.76,最佳临界值分别为6.7 μg·mL-1(灵敏度97%,特定性67%)和7.5 μg·mL-1(灵敏度77%,特异性68%)。结论 利奈唑胺谷浓度对临床疗效和血小板减少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通过监测血药浓度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可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计算机辅助主动监测方法,分析评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患者中利奈唑胺注射液致血小板减少的真实世界数据。方法:依托医疗机构药品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回顾性调取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患者信息。对系统报警的疑似病例展开双人盲评、逐一甄别,确认利奈唑胺注射液致血小板减少阳性病例。结果:ADE-ASAS提取获得利奈唑胺注射液用药患者9 338例,通过对患者诊疗信息开展主动监测,判别得到阳性病例810例(8.67%),其中ADR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465例(4.97%),趋势组(血小板降幅>基线值×25%)754例(8.07%)。高龄和入住ICU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高龄、入住ICU、血小板基线值较高、用药时间短、合并抗感染药物品种数少的患者血小板日均降速较大。进一步单因素分析提示,高龄(RR=3.33/3.54,P<0.05)、入住ICU(RR=1.73/1.90,P<0.05)、血小板计数值低/降幅大(RR=2.04/3.33,P<0.05)为ADR组和趋势组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应用ADE-ASAS可以高效、准确地获取利奈唑胺注射液真实世界用药数据,发掘血小板减少发生趋势、规律和院内死亡危险因素,进而早期识别、有效规避高危患者不良反应风险。  相似文献   

12.
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感染应用利奈唑胺的16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用药后是否出现血小板减少,将患者分为血小板减少组和血小板正常组。主要分析指标为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应用利奈唑胺前血小板计数、血清肌酐清除率(Ccr)、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应用利奈唑胺的剂量、给药途径和持续时间,以及合并用药情况等。对影响血小板计数的相关变量分别进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对筛选出的危险因素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计算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结果 162例患者中男113例,女49例,年龄19~96岁,平均年龄(57.2±16.1)岁;用药方法均为静脉滴注,600 mg/次,2次/d。应用利奈唑胺的时间为1~46 d,中位时间6 d。血小板正常组115例,血小板减少组47例。47例患者用药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的中位时间为4.5 d,血小板计数平均为(53±29)×109/L,其中轻、中、重度分别为25、10、12例。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用药前Ccr<50 ml/min的OR为6.75,95%CI为2.93~15.58,P=0.000;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OR为4.54,95%CI为1.53~13.50,P=0.006;应用利奈唑胺时间>14 d的OR为4.00,95%CI为1.40~11.39,P=0.009;用药前AST>75 U/L的OR为2.73,95%CI为1.07~6.99,P=0.036。结论应用利奈唑胺前Ccr、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AST高于正常和应用利奈唑胺时间>14 d可能为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1例55岁男性患者因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重症肺炎联合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0 g、3次/d及左氧氟沙星0.5 g、1次/d静脉滴注。由于效果不佳,加用利奈唑胺0.6 g,2次/d静脉滴注,患者体温逐渐下降。入院时患者红细胞计数4.4×1012/L,血红蛋白141 g/L,血小板计数251×109/L。利奈唑胺治疗第1天红细胞3.7×1012/L,血红蛋白122 g/L,血小板计数88×109/L;第5天血小板计数降至34×109/L。立即停用利奈唑胺,改为替考拉宁,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和左氧氟沙星继续应用,并输注新鲜血浆200 ml。停用利奈唑胺第6天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192×109/L),但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性下降,停药第8天降至最低,分别为2.2×1012/L、69 g/L。之后逐渐上升,于停药第27天接近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利奈唑胺治疗重症感染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逻辑回归分析方法,结合TDM技术,针对患者用药治疗前生理特点、治疗期间临床指标特征情况、治疗药物监测结果、感染类型与合并用药情况这五个方面,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联合ROC曲线对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预测分析。结果:108例患者(男性65例,女性43例),35例患者出现了血小板减少症状。采用逐步回归的Logistic分析法显示,患者年龄、血肌酐浓度、血小板基线值、谷浓度是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综合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 (P)=0.056×XC-0.094×XPLT+0.086×XScr-0.082×XAge+1.927,并通过构建联合预测因子的ROC曲线,对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变换得到联合预测因子的计算公式,Y联合=XC-1.678×XPLT+1.535×XScr-1.464×XAge。结论:患者应用利奈唑胺治疗时,可将该患者的年龄、血肌酐浓度、血小板基线值、谷浓度代入方程中(Y联合=XC-1.678×XPLT +1.535×XScr-1.464×XAge),若计算出的结果小于520.62(ROC最佳临界值),则该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较高,此时需要加强血常规监测,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片联合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治疗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5例初治TB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予以异烟肼片每次0.4~0.6 g,qd,口服+吡嗪酰胺片每次0.5 g,tid,口服+乙胺丁醇片每次0.75 g,qd,口服+利福平胶囊Ⅱ每次0.45~0.60 g,qd,口服,总抗结核治疗疗程为12~18个月;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利奈唑胺片每次600 mg,qd,口服(重度昏迷患者予以鼻饲给药),疗程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利奈唑胺药物谷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27例/30例)和65.71%(23例/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周围神经炎、肝功能损害、视神经炎、胃肠道不适、骨髓抑制等方面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利奈唑胺在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脊液谷浓度值与血浆中谷浓度值之比方面,在TBM治疗前12周明显高于后期,此比值与脑脊液各项生化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利奈唑胺片联合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能显著改善初治TBM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疗程,且安全性较高;利奈唑胺的应用疗程以12周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以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间使用利奈唑胺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病生理情况、用药情况并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定义血小板减少症为低于正常值下限(即血小板计数<100×109/L),并根据排除标准控制混杂因素,对纳入病例使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观察指标进行逐步逻辑回归筛选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预测发生特征.结果 获得用药病例345例,按入排标准纳入有效病例208例,其中男性129(62.02%)例,女性79( 37.98%)例,平均年龄为62.67±18.66(16~ 98)a,用药时间平均为9.68±6.07(3~39)天.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有59例(28.37%),发生血小板低于正常值或基础值的25%的有106例(50.96%),其中有20人(9.62%)发生了Ⅲ度和Ⅳ度血小板下降,需要输血或输注血小板.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肌酐清除率、基础血小板值、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对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逐步逻辑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础血小板值和年龄与血小板减少症密切相关.绘制血ROC曲线Youden指数最大时(0.3855),曲线下面积为0.739时,对应切点的敏感度为62.71%,特异度为75.84%.结论 基础血小板值、年龄是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基础血小板值≤204×109/L、年龄≥82岁的患者,容易发生明显血小板减少症甚至出血风险,应加强血常规监测频率.低肌酐清除率、低血清白蛋白水平也是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重要危险因素,提示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呈浓度依赖性,并与免疫机制相关.此外,可尝试使用ROC曲线筛选预测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风险特征,并在易感人群中调整合适剂量以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充分体现临床药师在药学监护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免疫检测法(吖啶酯)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对我院2012年66例患者85例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用药合理性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从年龄结构上看,万古霉素的患者以老年患者居多,>60岁的患者占54.55%;血清万古霉素谷浓度在治疗窗范围内的占48.24%,超过一半的患者血药浓度不在治疗窗内,其中达到中毒浓度(超过20 mg·L-1)的患者高达20%。肾功能正常组及肾功能损害组用药前后的血肌酐及尿素氮无统计学差异,但肾功能轻度损害组较正常组平均血药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分析采用同一给药方案(1.0 g,q12 h)时,肾功能正常及轻度损害患者,超过治疗窗上限的比例不高,但肾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万古霉素中毒发生率明显增加;此外,肌酐清除率相当的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应加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特别是对于老年及肾功能损害患者的用药监护,包括治疗效果评估、动态监测肾功能指标等,实现个体化用药,保证临床医生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统计分析肿瘤患者使用万古霉素治疗重症感染致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我院24个月共87例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重症感染肿瘤患者使用万古霉素的病历,采集包括合并慢性疾病情况、合并肾毒性药物情况、用药前肿瘤治疗情况(是否手术、放疗、化疗)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等数据,详细记录万古霉素的剂量、疗程及用药前后血肌酐水平等。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χ2检验, P<0.05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病例中57例(65.5%)患者APACHE-Ⅱ评分在15分以上,24例(27.6%)患者合并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34例(39.1%)患者万古霉素使用疗程在7 d以上,50例(57.5%)患者用药前30 d内行手术治疗,13例(14.9%)患者用药前30 d内行放射治疗,23例(26.4%)患者用药前30 d内行肿瘤化疗。18例(20.7%)患者在使用万古霉素后至停药14 d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单变量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合并慢性疾病情况、药物使用疗程、用药前手术、放疗、用药前血肌酐水平及合用潜在肾毒性药物情况对用药后肾功能不全的发生无显著影响。APACHE-Ⅱ评分、用药前30 d内行肿瘤化疗对用药后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有显著影响(P=0.034、P=0.011)。结论:APACHE-Ⅱ评分较高及用药前30 d曾行化疗的肿瘤患者在发生重症感染使用万古霉素时发生肾功能不全的风险增加,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