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SOF/VEL+RBV)抗病毒治疗基因3(GT3)型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就诊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的80例基因3型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观察组治疗方案为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患者40例;对照组治疗方案为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单药抗病毒治疗患者40例。观察治疗4周、12周、停药后随访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生化学指标变化、Fibroscan指标变化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情况。  结果  采用观察组或对照组4周时SVR率分别为90.00%,70.00%、12周时SVR率分别为97.50%,80.00%、停药后随访12周时SVR率分别为97.50%,80.00%;在ALT、AST、GGT、ALB等血清生化指标在治疗4周、12周时,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 < 0.05),在停药后随访12周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比对照组在治疗12周时Fibroscan值显著下降(t = 5.700,P = 0.018),停药后随访12周时,两组的Fibroscan值无差异(t = 0.012,P = 0.912);治疗期间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头痛和头晕。  结论  对于基因3型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观察组比对照组抗病毒治疗可获得更高的SVR率和生化学应答率,肝纤维化明显改善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SOF/VEL+RBV)抗病毒治疗基因3(GT3)型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就诊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的80例基因3型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观察组治疗方案为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患者40例;对照组治疗方案为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单药抗病毒治疗患...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标准方案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采用Peg~IFN—ct2a联合RBV标准方案治疗CHC患者36例,疗程为48周,疗程结束后均随访24周。定期观察血常规、肝功能、丙型肝炎病毒(HCV)定量、甲状腺功能及临床症状变化。结果快速病毒学应答(RVR)者10例(27.8%,10/36),其中2例基因型为3型、2例为2a型;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omplete 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cEVR)者24例(66.7%,24/36);部分早期病毒学应答(partial 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pEVR)者2例(5.6%,2/36),其基因型均为1b型。复发1例(2.8%,1/36),基因型为1b型,其余均达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1例发生较严重的银屑病,于16周停药,无复发;1例反复严重口腔溃疡,RBV未全程坚持,复发。结论Peg—IFN联合RBV标准方案治疗CHC疗效较满意,可以达到较高SVR,不良反应常见,但较少影响疗程的完成,联合RBV对获得较高的SVR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索磷布韦(SOF)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诊治的30例接受SOF联合RBV治疗的CHC患者,疗程为12~24周,随访12~24周,观察其停药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12)。结果 30例CHC患者治疗4、8、12、24周血清HCV RNA转阴率分别为86.7%(26/30)、100.0%(30/30)、100.0%(30/30)和100.0%(22/22);SVR12为96.7%(29/30),SVR24为100.0%(16/16)。6a型、1b型、2a型SVR12分别为100.0%(11/11)、88.9%(8/9)、100.0%(8/8)。停药12周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复常率为100.0%(30/30)。治疗期间血HGB正常占93.3%(28/30),HGB下降2例;3例基线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90 mL/(min·1.73 m~2)患者未调整SOF剂量并完成疗程;2例合并HBV感染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HBV DNA上升,加用抗乙肝病毒药物后HBV DNA持续阴性;30例CHC患者中有20例同时合并其他疾病,占66.67%,治疗期间未发生药物与药物相互作用(DDI)。结论采用SOF联合RBV治疗CHC患者可获得极高的SVR12和生化学应答,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nterferon,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和代偿期丙肝肝硬化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接受PEG-IFNα-2a联合RBV抗病毒治疗的住院病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慢性丙型肝炎)与治疗组(30例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总疗程48~72周,随访2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毒学应答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us response,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arly virus response,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nd-treatment virus response,ETVR)、无病毒学应答(no response,NR)、复发(relapse)均无统计学差异,而治疗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53.3%)较对照组(80.0%)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死亡或严重不良反应,除血液系统、神经精神症状及腹水的发生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外(P〈0.0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掌握适应证和预防措施的情况下,PEG-IFN联合RBV治疗慢性丙肝安全有效的,大部分患者可以按预定方案完成治疗。对于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使用小剂量PEG-IFN联合RBV较为安全,也有一定疗效。丙肝肝硬化患者在抗病毒治疗中较慢性丙肝更易出现血液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的不良反应及肝功能失代偿。治疗过程应密切观察并处理各种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HCV/HIV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的41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56例HCV/HIV合并感染患者纳入到研究中。观察治疗4周、12周、治疗后随访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生化学应答、肝纤维化改善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结果  停药12周后,单纯HCV患者的基因1(genotype,GT1)型的SVR12率为97.56%,GT2型的SVR12率为98.97%,3型的SVR12率为97.54%,6型的SVR12率为97.85%,P = 0.870;对于HCV/HIV合并感染患者(除抗HIV治疗外给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抗HCV治疗)治疗12周后,GT1型患者的SVR12为85.71%,GT3型患者的SVR12为92.11%,GT6型患者的SVR12为90.91%,P = 0.862;单纯HCV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AST、ALT、ALB生化学指标明显好转,肾功能明显改善;单纯HCV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在治疗后,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中GT3型出现腹泻、恶心、呕吐、乏力,其他基因型别的患者和HCV/HIV合并感染患者以乏力、头痛为主。  结论  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对于治疗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HIV合并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有效且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丙型肝炎(丙肝)是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约有1.8亿丙肝病毒(HCV)感染者,每年新增病例300万~400万。国际公认的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标准方案(standard of care,SOC)治疗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率为40%~50%[1]。此外,临床上有30%~40%的CHC患者不能耐受SOC不良反应而影响治疗,导致丙肝进展。  相似文献   

8.
于来荣 《当代医学》2016,(10):145-146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d-2a(Peg-IFNct-2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复发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70例CHC复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8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d-2 a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利巴韦林治疗,治疗时间均为4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ALT以及血清抗-HCV、HCV-RNA的变化情况。并观察患者药物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24周以及48周后,观察组ALT好转率分别为70.59%(60/85)、80.0%(68/85)、92.94%(79/85),对照组分别为52.94%(45/85)、62.35%(53/85)、70.59%(60/85),观察组ALT好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HCV-RNA转阴率分别为64.71%(55/85)、75.29%(64/85)、91.76%(78/85),对照组患者HCV-RNA转阴率分别为50.59%(43/85)、61.18%(52/85)、70.59%(60/85),观察组24周、48周后HCV-R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Peg-IFNct-2 a联合RBV治疗CHC复发患者效果显著,未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黄茂辉  朱啸峰 《吉林医学》2022,(7):1866-1868
目的:通过索磷布韦/维帕他韦(SOF/VEL)与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疗效比较,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CHC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予以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观察组予以SOF/VEL。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疗程48周,观察组疗程3月,疗程结束后立刻观察疗效。比较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两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变化,记录治疗后两组病毒学应答阴性率[快速病毒答应阴性率(RVR)、持续病毒答应阴性率(SVR)、早期病毒答应阴性率(EVR)]、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病毒学答应阴性率(RVR阴性率、SVR阴性率、EVR阴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失眠、乏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PegIFN联合RBV治疗初次单用IFN复发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PegIFNα-2α180μg/周皮下注射,联合应用RBV800~1000mg/d口服,治疗48周。结果:治疗12周时76%的患者获得EVR,48周时63%的患者获得了SVR,停药6个月52%的患者获得了SVR。结论:PegIFN联合RBV治疗是比较可行的方案,既可以克服普通干扰素半衰期短的缺点,又可方便患者应用,该方案可以取代现在的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尤其适用于治疗初次单用IFN复发慢性丙型肝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医院肝病中心门诊及住院使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12周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3例,最终纳入研究22例。分别于治疗第4、12周及治疗结束后12周进行随访HCV RNA水平,评估病毒学应答情况;监测治疗前后生化学、血常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基于4因子的纤维化指数水平(FIB-4)的变化,评估安全性;统计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结果 基因型(genotype,GT)-1、2、6型患者,无论初治或经治,无肝硬化或代偿期肝硬化,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12率均为100%(22/22);GT-3型有1例GT-3b型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治疗失败,该型SVR12率为85.7%(6/7);总体SVR12率为95.5%(21/2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后12周时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细胞、APRI较前显著好转(P<0.05);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安全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乏力(22.7%,5/22)、反复上呼吸道感染(9.1%,2/22)。结论 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GT-1、2、3、6型、经治或初治、合并代偿期肝硬化或无肝硬化的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疗效确切,总体安全性良好,是值得临床推荐的优选抗病毒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整合姑息治疗后减轻肝癌患者疼痛及焦虑的影响。方法 选取60名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并记录基本情况,患者分为标准治疗组30例(对照组)和姑息介入治疗组(研究组)30例,进行介入治疗后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疼痛量表和焦虑量表测评,研究组加入姑息治疗,12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2个量表测评,对比2组患者12周前后疼痛及焦虑评分,分析影响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疼痛及抑郁的因素,分析有关因素在2组患者疼痛及焦虑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史、酗酒史、医保类型、肝功能分级、肝炎类型在2个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家庭背景、既往有无疼痛史、肿瘤分期、ECOG评分、治疗前NRS评分、治疗后NRS评分、治疗前焦虑评分及治疗后焦虑评分在2个治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对显著因素分析后得出12周后对照组的患者疼痛、焦虑评分明显高于研究组(P <0.05)。结论 姑息治疗联合标准治疗对于缓解疼痛及焦虑有明显效果,并且越早进入姑息治疗程序对患者疼痛、焦虑的改善更有优势,因此姑息治疗不仅限于晚期肝癌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昆明地区持续低水平病毒血症的慢乙肝患者,高敏HBV-DNA载量、HBV的基因型分布特点、HBV P区耐药位点的突变特征,和HBeAg、HBsAg、ALT之间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医的707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分析高敏HBV-DNA、HBV的基因型以及HBV P区的耐药位点突变情况,并分析不同HBV-DNA载量与HBeAg、 HBsAg、ALT之间的关系。  结果  研究707例持续低载量慢性乙肝患者中,高敏HBV DNA(< 500 IU/mL)446例,占(63.50%),高敏HBV DNA 小于2000 IU/mL的慢乙肝患者共有576例,占(81.90%);HBeAg 阳性262例(37.05%);基因分型以C基因型占比最高60.53%(428/707)。在196例HBeAg阳性且HBV DNA < 2000 IU/mL患者组中,男性为主,占69.89%;ALT > 40 U/L占28.57%,有73.47%患者的HBV DNA > 20 IU/mL。在265例HBV DNA < 20 IU/mL的患者中,80.38%(213例)患者HBeAg阴性,19.62%(52例)HBeAg呈阳性。临床指标比较,HBeAg阳性率、ALT异常率、耐药位点和其它位点突变率在HBV DNA 载量水平不相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持续低水平病毒血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选择高敏的PCR技术定期监测乙肝病毒HBV DNA,结合HBeAg、HBsAg 、ALT等临床指标的定量监测,可为后续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昆明地区低病毒载量乙肝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及耐药突变位点的分析研究,为低载量乙肝患者临床抗病毒治疗难易程度的判定及抗病毒精准医疗个体化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1452例低病毒载量(HBV DNA《2.0x103 IU/m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分型和耐药基因位点检测。  结果  昆明地区乙肝低载量人群中HBeAg阴性者占比较高(59.5%),男性患者占比(70.6%)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以30~60岁为主(72.7%),基因分型以C基因型占比最高(61.8%)。1 452例昆明地区低载量乙肝患者中共有37例患者检出耐药突变位点,其中拉米夫定与恩曲他滨耐药率一致(1.6%),替比夫定耐药率为1.2%,阿德福韦耐药率0.9%,恩替卡韦耐药率0.2%,替诺福韦未检出耐药突变位点。除耐药突变位点外,还检出其他突变位点112例,其中S256G、S213T、N/H238T/D、Q215H检出率最高,检出率最低的突变位点为A194T。  结论  昆明地区乙肝基因型以C型为主,提示该地区的 HBV 基因型分布状况有独立特征。昆明地区低病毒载量乙肝患者恩替卡韦的耐药率最低,未发现 TDF耐药,但存在替诺福韦酯药物敏感性下降。检出的其他突变位点是否与耐药性相关,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其检出率也存在一定的占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此类患者的免疫治疗意义,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2例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17年10月至2020年8月期间住院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患者,应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观察结合内科综合治疗前后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α)、肝功能、血氨、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治疗前后对比,患者的细胞因子(IL-2、IL-6、TNF-α)、肝功能(TBIL、AST、ALT、ALB)、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经治疗后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后对比,患者的细胞因子(IL-4、IL-10)、总胆汁酸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应用选择性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患者,能稳定内环境,为肝细胞的再生能力创造条件,恢复肝功能,改善黄疸等临床症状,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以及肝衰竭的救治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耐多药/广泛耐药结核病的疗效,并探索其发生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使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的62例耐多药/广泛耐药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含贝达喹啉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统计背景药品组成种类、痰菌阴转例数与天数、病灶吸收、空洞闭合及不良反应事件分布,并分析其相关性;记录服药前后QTcF值(按心率校正,采用Fridericia公式计算的QT间期值),对比分析各监测点与基线的变化。结果 62例患者24周随访全部到位,无死亡、失访或退组病例;治疗24周末62例患者痰涂片阴转率为93.5%(58/62),痰培养阴转率为85.4%(53/62),病灶吸收率为87.1%(54/62),并发空洞的39例患者空洞闭合率为92.3%(36/39)。不良事件共计217次,203次(93.5%)为轻中度(Ⅰ~Ⅱ级)不良事件,14次(6.5%)为严重(Ⅲ~Ⅴ级)不良事件;治疗期间共停药22次,与贝达喹啉相关的不良事件停药11次,主要表现为QTc间期延长9次(41.0%),肝脏毒性2次(9...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肝爽颗粒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1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肝爽颗粒组(A组)60例、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组(B组)60例和单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组(C组)60例,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收集3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生化指标、肝硬度值及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PV)、脾静脉内径(Dsv)、脾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sv)、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v)等。  结果  3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肝硬度值均明显改善;治疗后A组与C组比较血生化指标恢复、肝硬度值、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低于C组(P < 0.05);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A组ALT和AST下降、肝硬度值下降、部分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DPV 、VPV、 Qpv)恢复优于B组(P < 0.05)。  结论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肝爽颗粒能够更好地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肝功能、纤维化及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富巴酸替诺福韦酯或联用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