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吴超  李咏兰 《解剖学报》2021,52(2):300-305
目的 探讨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的人体组成成分的现状及特点。 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对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403(男161,女242)例成人进行人体组成成分的测量。 结果 男性躯干脂肪率最高,总体脂率和下肢脂肪率接近,上肢脂肪率最低;女性躯干脂肪率、总体脂率、下肢脂肪率相近,高于上肢脂肪率;男、女性左、右上肢及左、右下肢脂肪率均接近,男、女性均为躯干肌肉量最大,下肢肌肉量中等,上肢肌肉量最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男性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正相关,体脂率、左右上肢肌肉量、身高、推定骨量、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肌肉量与年龄成负相关,其余10项指标均与年龄不相关。女性躯干脂肪率与内脏脂肪等级随年龄增长成正相关,身高、总肌肉量、推定骨量、躯干肌肉量成负相关,其余12项指标均与年龄无线性关系。 结论 从人体组成成分上看,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总体脂率和身体质量指数(BMI)数值处于中等,低于新疆等西部蒙古族,高于东部蒙古族;低于北方西部族群,高于南方族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揭示中国壮侗语族族群体脂分布及与年龄的关系。 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中国壮侗语族13个族群的身体组成成分;采用 u 检验,进行性别间身体组成成分差异检验,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身体组成成分各项指标与年龄进行相关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探讨3个年龄组间身体组成成分的差异。 结果 壮侗语族族群的体脂率不高,未达到肥胖水平。有约>50%男性和>50%女性脂肪率处于标准范围。侗族、布依族体脂率较高,仫佬族、仡佬族体脂率较低。随年龄增长,男性上肢脂肪率无明显变化,内脏脂肪、躯干脂肪率增高,下肢脂肪率降低,总体脂率与下肢脂肪率变化不大。随年龄增长,女性身体质量指数(BMI)、总体脂率、躯干脂肪率无明显变化,四肢脂肪率下降。女性体内脂肪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男性左、右上肢脂肪率与年龄无显著相关,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显著正相关,左、右下肢脂肪率与年龄成显著负相关。女性左上肢脂肪率、左、右下肢脂肪率均与年龄成显著负相关,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显著正相关。女性总体脂率与年龄无显著相关。 结论 壮侗语族族群在中国族群中体脂比较菲薄,明显少于北亚类型族群,具有中国南方族群皮脂发育水平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藏缅语族族群成人的体部特征。方法 2015年~2019年在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湖北省、湖南省以及西藏自治区,调查藏缅语族17个民族共14 837例(男性6578例,女性8259例)成人的身高、坐高等8项体部指标和身高坐高指数等4项体部指数。分析17个民族的体部特征,并将藏缅语族族群与中国南、北方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体部数据比较。结果 藏缅语族17个民族中,普米族和藏族身材高大,躯干、四肢较长,但藏族躯干更宽四肢更粗。拉祜族、基诺族和独龙族身材矮小,四肢较短。纳西族、傈僳族和阿昌族躯干较宽。藏缅语族族群与中国其他族群比较,身材较矮,躯干宽度中等,体部特征更接近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畲族和黎族最接近。结论 在南方族群中,藏缅语族成人属于中等身高,躯干高度中等、宽度较大的族群;佤族、克木人和布朗族3个孟高棉语族族群身高及躯干的高度、宽度都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国壮侗语族族群高血压患病率及生化指标的特点。 方法 对壮侗语族5个族群7411例(男性3248例,女性4163例)进行血压测量及生化指标检测。 结果 壮侗语族各族群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壮侗语族族群同年龄组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男性、女性收缩压、舒张压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高血压患病率也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壮侗语族族群男性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值均低于女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血尿素、血脂均值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高血压患者与血压正常者胆红素、血清蛋白均值接近,高血压患者血脂均值多超出正常范围。 结论 壮侗语族族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高血压患者要注意自身血尿酸、血尿素、血脂的增高。  相似文献   

5.
珠娜  李咏兰  于会新 《解剖学报》2021,52(5):812-816
目的 探讨随着自然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日照)的变化,壮侗语族族群身体组成成分的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了中国壮侗语族13个族群5098例身体组成成分数据,搜集13个族群的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光照资料,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控制变量,将身体组成成分分别与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光照进行偏相关分析。 结果 随着经度增大,壮侗语族族群的脂肪率下降,肌肉量、推定骨量、水分率变化不大。随着纬度增加,壮侗语族族群男性脂肪率减少,肌肉量增多(主要是四肢肌肉增多),女性脂肪率增多,肌肉量减少(主要是上肢、躯干肌肉减少)。总体说来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增加,壮侗语族族群男性脂肪率增大,下肢肌肉减少,女性脂肪率减少,肌肉量增多。随着年均日照的增多,男性体脂率增多,肌肉量减少;女性体脂率减少,肌肉量增多。 结论 自然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日照)对壮侗语族族群身体组成成分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咏兰  郑连斌 《解剖学报》2020,51(2):278-283
目的 探讨西部蒙古族4个族群的身体组成成分特点。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青海和硕特部361(男性166,女性195)例、新疆察哈尔部443(男性217,女性226)例、新疆土尔扈特部239(男性112,女性127)例、阿拉善和硕特部233(男性89,女性144)例西部蒙古族4个族群18项身体组成成分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探讨中国西部蒙古族身体组成成分的特点。结果 得出了西部蒙古族4个族群的身体组成成分数据。绝大多数指标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躯干、四肢的脂肪率较高,男性肌肉量较大。主成分分析表明,与中国南方族群相比,中国北方族群骨量更大,肌肉更发达,脂肪发育水平更高。在主成分散点图上,中国西部蒙古族与其他族群距离较远,表明西部蒙古族身体组成成分具有独特的特点。结论 在中国族群中,西部蒙古族骨量大,肌肉发达,体脂率高。  相似文献   

7.
中国乡村汉族男性体部指标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咏兰 《解剖学报》2018,49(2):240-245
目的 对中国乡村汉族男性体部指标进行多元分析,探讨不同地区汉族体部指标的差异。 方法 采用活体测量学方法,于2009~2013年在中国36个调查地区(15个北方地区,21个南方地区)测量了8174名乡村汉族男性成年人的9项体部体质指标,并对36个族群的指标均数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 结果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体部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PCA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北方族群的主成分(PC)Ⅰ值较大,即身高、体重、足长、坐高、臀围值较大,而多数南方族群的相应值较小。南方、北方族群的肩宽值大小彼此交错,表明肩宽值大小不是区分南方和北方族群的标志。 结论 遗传因素对体部特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体部发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青海省撒拉族乡村成人围度值的年龄变化特征。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乡村成人的身高、体重等综合指标及头围、胸围、腰围、臀围、上臂围、上臂最大围、前臂围、大腿围、小腿围9项围度值,分析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采用聚类分析法,与我国其他17个族群进行对比。 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头围外,其他指标男、女性在各年龄段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除大腿围外,其他指标在同一年龄段的不同性别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男性胸围、腰围、臀围与年龄成正相关,大腿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与年龄成负相关。女性胸围、腰围、臀围与年龄显著正相关,大腿围与年龄显著负相关。 结论 撒拉族人身体围度更具有中国北方族群的特征,与中国北方族群中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诸族群的围度接近,而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围度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9.
李咏兰 《解剖学报》2019,50(3):383-391
目的 研究蒙古族13个族群身体质量,揭示蒙古族身体质量与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龄的关系。 方法 采用随机采样的方法,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对蒙古族13个族群4410人(男1917,女2493)的身体质量及与身体质量有关的体质指标进行了测量。 结果 蒙古族13个族群男性身体质量均值在(57.3±8.1)~(81.6±12.7)kg,身体质量均值从大到小排列第1~3位依次是额济纳土尔扈特部、新疆察哈尔部、鄂尔多斯部,第11~13位依次是喀左县蒙古族、阜新蒙古族、云南蒙古族。13个族群女性身体质量均值在(51.6±7.6)~(67.7±12.6)kg之间,按照身体质量均值大小排序,第1~3位依次为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巴尔虎部、新疆土尔扈特部,第11~13位依次为喀左县蒙古族、郭尔罗斯部、云南蒙古族。13个族群间、年龄组间身体质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各个族群女性的脂肪质量均值大于男性;去脂质量均值男性大于女性。蒙古族男性、女性的身体质量、去脂质量均与经度、年平均温度成显著负相关,均与纬度成显著正相关。男性的身体质量与年龄无显著相关,女性则为显著正相关。男性、女性脂肪质量与纬度、年龄成显著正相关,与经度无显著相关,与年平均温度成显著负相关。蒙古族身体质量大于中国其他29个族群(11个北方族群,18个南方族群)。 结论 蒙古族身体质量值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京族老年人的手足长、手足宽与身高的相关性,并估测其身高。方法 :采用人体测量学的方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的226例60岁以上的京族老年人(男性99例、女性127例)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身高、足长、足宽、手长、手宽5项体部指标,并建立推测身高的回归方程,计算了手长宽指数与足长宽指数。结果 :京族老年男性身高、足长、足宽、手长、手宽的均值都大于老年女性。根据手长宽指数分型,京族老年男性的中手与特宽手比例较高,京族老年女性的窄手与特窄手比例较高。京族老年男女的手长、手宽、足长、足宽与身高均呈正相关。京族老年男、女性均以足长估测线性回归方程的估计标准误最小,准确性最高,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3.632X1+710.331(男性)和Y=3.792X1+615.738(女性)。在4项指标预测京族老年人身高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女性的手长与足长组合估测身高的回归方程最准确。结论:京族老年人身高、足长、足宽、手长、手宽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京族老年男、女性均以足长建立的回归方程估测身高最准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14个未识别群体的体部指标特征。方法 2006~2016年按照《人体测量方法》的规定,在四川、云南、西藏、贵州、海南、新疆、内蒙古共调查14个未识别群体成人2989人(男性1434人,女性1555人)的8项体部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男性群体中,木雅人、白马人、临高人及摩梭人的坐高及身高较大,骨盆较宽。莽人和空格人的身高及坐高、上肢全长较小。图瓦人、布里亚特人及摩梭人的身高、坐高较大。在女性群体中木雅人、尔苏人、白马人、临高人、布里亚特人及摩梭人的身高、坐高和骨盆宽较大。八甲人、僜人、革家人、莽人和空格人身高、坐高较小。身高、体重等指标跟纬度、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等环境因子相关性较高。结论 木雅人、尔苏人、白马人和摩梭人体部特征比较接近。僜人、八甲人和革家人体部特征比较接近。莽人、空格人体部特征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国城市汉族人的身高、体质量与纬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随机采样原则,按照《人体测量方法》的规定,2009年~2013年在中国22个省共31个地区测量了10 451例城市汉族人的身高、体质量等20项指标值,并计算了7项指数和体脂率。结果:随纬度增加,男性、女性的头部、面部、躯干、下肢的高度值均增大,共同导致身高与纬度呈正相关。下肢全长增加的速度均超过身高增加的速度,北方汉族人的下肢占身高的比例大于南方汉族。随纬度增加,汉族城市人身体脂肪逐渐增多,胸腔、腹腔内脏器官和脂肪的体积增加、躯干宽度增大、躯干骨骼增重、臀部肌肉及脂肪增多;女性上臂、背部、腹部、小腿的皮下脂肪厚度呈线性增加,男性背部皮下脂肪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呈线性增厚,男性大腿骨骼、女性上臂骨骼变得粗大,女性上臂肌肉逐渐发达,这些变化共同导致了体质量与纬度呈正相关。结论:汉族城市成年男性、女性的身高、体质量均与纬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易灿  李咏兰  于会新 《解剖学报》2022,53(2):254-260
目的 探讨中国壮侗语族族群成人的体型特征.方法 采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壮侗语族15个族群9965(男性4312,女性5653)例进行体型研究.结果 壮侗语族族群男性平均体型值为4.1-5.2-1.9,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5-4.9-1.3,属于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除内因子和S...  相似文献   

14.
Twenty-five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were recorded from 48 adult 45,X females, 24 of their first-degree female relatives, and 95 control females. When 45,X females were compared with their female relatives and control females they were smaller in most dimensions, the largest differences being found in weight, stature, sitting height, arm length, leg length, bi-iliac diameter, bitrochanteric breadth and wrist wid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head dimensions. The comparison after allowance for size showed that 45,X females are relatively smaller in stature, sitting height, arm length, leg length and bitrochanteric breadth and larger in bideltoid breadth, waist breadth, upper arm circumference, chest circumference and triceps skinfold. However, in proportion to height the relative lengths of sitting height, arm length and leg length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normal females. The mother-45,X daughte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ose of sister-45,X sister pairs in body dimensions whereas they were more similar in head dimensions. The present findings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genes on the X chromosome having effect on growth in general. This conclusion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ults of several earlier studies which have indicated an X-chromosomal influence on stature, tooth size and enamel thicknes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藏族女青年的唇形特征。 方法 根据知情同意原则,以自愿参加的藏族女青年为研究对象,有效样本542例,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0.42±1.34)岁。利用直角规直接测量被测者的口裂宽和唇高,并计算唇指数。 结果 藏族女青年唇高均值为(18.01±4.29)mm,口裂宽均值为(49.40±5.55)mm,唇指数均值为(36.60±8.21)mm。康巴藏族的唇高和唇指数均值与卫藏藏族和安多藏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卫藏藏族的口裂宽均值与安多藏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唇高与年龄成负性相关(r=-0.124,P<0.01),唇指数与年龄成负性相关(r=-0.155,P<0.01),口裂宽与年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康巴藏族唇高较高,安多藏族具有更阔的口裂宽。藏族女青年唇高和唇指数随年龄递增而减小,唇形特征以中唇型(69.2%)和宽口裂(73.6%)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河南汉族人群的头部形态特征,探讨人体头部长度指标与身高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人体测量手册(第2版)>方法,对河南汉族成人1 050名男女的头长、头宽、面宽、额最小宽、下颌角宽、眼外角宽、眼内角宽及身高进行体质测量,与国内其他民族聚类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结果 河南汉族成人头部7项长度指标男性均大于女性,除头宽和眼内角宽外其余均有性别差异;男女头部7项长度指标与身高存在一定线性相关,下颌角宽相关较大;聚类分析表明,河南汉族成人头部特征与东乡族、土族、回族和苗族相近.结论 河南汉族成人头部7项指标具有北方民族的特征;单项长度指标推算身高误差较大,多项长度指标分析相关系数及调整决定系数偏小,对身高推测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PRIMARY OBJECTIVES: The study describes and discusses the changes in body and head dimensions of urban pre-school children from Sardinia in a 15-year period. METHODOLOGY: The mean values of 11 anthropometric variables measured in 2001 in 414 children (209 males, 205 females) from 3 to 5 years old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measured in 1986 in 262 coeval children (131 males, 131 females). The t-test was used to evaluate whethe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amples, divided by sex,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SULTS: For each age class and sex,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ans were significant for the following anthropometric variables: weight, stature, estimated lower limb length, biacromial breadth, bicristal breadth, body mass index, relative sitting height index, head length, and cephalic index. In contras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ans were not significant for sitting height and head breadth. CONCLUSIONS: The pre-school children of Cagliari measured in 2001 were on average taller and especially heavier than their same-sex peers measured in 1986; the increase in height was clearly due to the increased length of the lower limbs. The transverse dimensions of the trunk also increased, while its length remained largely the same. Head length also increased, while the relative sitting height and cephalic indexes decreased.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is a comparison of several anthropometric variables in school children of the same age (7–10 years) and sex measured in two primary schools in Cagliari (Sardinia, Italy) at an interval of 20 years (1996 vs. 1975–1976). For both males and females of each age-clas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ollowing dimensions: weight, stature, estimated lower limb length, biacromial breadth, xiphoid chest circumference, xiphoid chest depth, and bicristal breadth, and also in relative sitting height, cephalic index, and facial index. The means of the relative sitting height, cephalic, and facial indexes are higher in the children measured in 1975–1976 than in those measured in 1996.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itting height and arm length. In addition, the estimated BMIs of the 1975–1976 sample are, on averag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1996 sampl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urban Sardinian children sampled in 1996 are generally taller, heavier, and larger and have a longer head and wider face than their peers of 20 years earlier. The increase in stature is due more to an increase in lower limb length than in sitting height. Am J. Hum. Biol. 12:782–791, 2000. © 2000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现代西藏世居藏族正常青年人颅型特征。方法 以拉萨市籍自愿参加的世居藏族青年人为研究对象。利用西门子 MAGNETOM ESSENZA 1.5T 磁共振扫描仪,使用3D-fSPGR序列扫描,有效调查对象93例,年龄18~44岁,平均年龄(28.52±8.76)岁,其中男性37例,女性56 例。利用工作站自带的图像处理软件测量,按照国际学术界通用的方法测量颅骨最大长、颅骨最大宽和颅高,并计算颅长宽指数、颅长高指数Ⅰ、颅宽高指数。结果 男性与女性颅骨最大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4,P<0.01),颅骨最大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80,P<0.01),颅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7,P<0.01)。经 Spearman 相关分析,女性颅骨最大长与年龄成正相关(r=0.264,P<0.05),颅长高指数Ⅰ与年龄成负相关(r=-0.303,P<0.05)。结论 现代西藏世居藏族正常青年人颅长宽指数分型以圆颅型为主,颅长高指数分型以高颅型为主,颅宽高指数分型男性以阔颅型为主,女性以中颅型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