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MR影像诊断。方法综合笔者对11例12个病灶经病理证实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或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的等或略低密度或略长T1、等或略长T2信号,增强明显强化。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在CT、MR表现上有一定的特征性,充分认识本病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MR影像学特点,以此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接收的24例肝脏局灶性增生患者CT与MR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结节增生均为单发病灶,其中6例患者病灶位于肝右前叶,5例患者病灶位于肝左前叶,肝又后叶12例,左内叶1例,增生病灶直径为2.0至7.1cm,平均病灶直径为(4.54±2.46)cm;其中15例患者进行CT检查,采用低密度扫描其病灶部位,发现10例患者CT影像显示增生病灶中心为星芒状低密度中央瘢痕,8例患者的影像学显示病灶中央或周围出现迂曲增粗血管,5例患者影像学资料延迟扫描时中央瘢痕出现延迟强化的现象;9例患者接受MR检查,平扫时MR的T1WI显示低信号,而T2WI显示为高信号,有6例患者影像学资料显示出中央瘢痕,延迟扫描时有2例患者中央瘢痕出现延迟强化.结论:应用CT、MR扫描,能够清晰显示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疾病的特点,临床诊断价值非常高,属于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重要检查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多层螺旋CT(MSCT)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117例,均行MRI、MSCT检查,比较MRI、MSCT单独与联合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检出率、MRI、MSCT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各病理特征的检出率。结果采用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检出率为88.0%(103/117),采用MSCT诊断检出率为80.3%(94/117),MRI、MSCT联合诊断检出率为98.3%(115/117),联合诊断检出率均高于MRI、MSCT单诊断(P<0.05);MRI检查在中央瘢痕或纤维分隔、中央瘢痕延迟强化检出率较高,分别为78.6%(92/117)、82.0%(96/117),且均高于MSCT检查57.3%(67/117)、63.2%(74/117),MSCT检查对周边或中央异常增粗、扭曲检出率为42.7%(50/117),高于MSCT检查13.7%(16/117)(P<0.05)。结论 MRI联合MSCT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检出率较高,且联合检测可增强病理特征鉴别,有助于与其他类型肝脏疾病区分,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3-02~2015-02在我院经超声造影诊断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超声造影检出恶性病灶68个,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93.2%(68/73);检出良性病灶24个,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82.8%(24/29)。超声造影诊断肝脏良恶性病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分别为93.2%(68/73)、82.8%(24/29)、6.8%(5/73)、17.2%(5/29)。结论 超声造影技术能提高肝脏良恶性病灶的检出率,可作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US)检查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在肝脏局灶性病灶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对78例经肝细胞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的肝脏局灶性病灶分别行US检查及MRI检查,分析两种诊断方法准确率,病灶大小数目及患者在US及MRI中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US在诊断肝脏良性病变中的符合率与MRI相当(P0.05),而在恶性肿瘤诊断中MRI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US组(P0.05)。MRI组在直径≤1cm微小肿瘤诊断中的符合率大于US组(P0.05)。与肝炎型假瘤、肝局灶性增生结节、肝血管瘤患者相比,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患者MRI始消时间及持续时间更长(P0.05)。结论与US相比,MRI对肝脏局灶性病灶的诊断率更加准确,更尽早分辨出恶性病灶及微小病灶。且不同性质的肝脏局灶性病灶在MRI中表现出不同的增强方式,能有效鉴别不同种类的肝脏局灶性病灶。  相似文献   

6.
目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cmlnodularhyperplasia;FNH)是肝脏较常见的肿瘤样良性占位性病变,以往影像学检出率较低。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螺旋CT的使用,其检出率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7.
岳湘竹  李亚珂  王玲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1):1781-178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肝脏局灶性病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患者的42个常规超声不能明确诊断的肝内局灶性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42个肝内占位病变中,CEUS考虑恶性病灶19个,良性病灶14个,排除肝脏占位性病变9个,其中非均质性脂肪肝6个,再生结节3个,经手术、穿刺病理或其他影像学检查证实或确诊恶性病灶18个,良性病灶15个,非肝脏占位性病变9个,CEUS正确诊断39例,超声造影定性诊断准确性为92.9%(39/42)。误诊3例:1例血管瘤误诊为胆管细胞癌、1例炎性假瘤提示可疑恶性占位、1例肝细胞中-低分化癌误诊为血管瘤,误诊率为7.1%(3/42)。结论超声造影能显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血流灌注情况,提高了超声对肝局灶性占位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性,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裕超 《广西医学》2012,34(2):205-206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均进行多层螺旋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影像学表现的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31例FNH均进行多层螺旋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征等临床资料.结果 共检出33个病灶,单发病灶30例,多个病灶3例;多呈类圆形、椭圆形,少数呈分叶状;CT平扫病灶多呈稍低或等密度,中心部分瘢痕结构呈更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心瘢痕外,所有病灶均有明显的均匀强化,CT确诊28例,诊断符合率93.4%.结论 多层螺旋CT平扫后多期增强扫描能较全面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应用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Hepatic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3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观察FNH的CT影像学表现,总结征象特点。结果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平扫呈略低或等密度、中央疤痕低密度;动脉期除疤痕外均呈现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呈等或略高密度、延迟后呈等或略低密度;病灶中央或周边可见明显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具有明显特点,利于诊断,同时也可与肝细胞癌、血管瘤、腺瘤等肝脏其它病变进行鉴别,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5 T磁共振(MR)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3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263个病灶)为研究对象,均接受1.5 T MR增强扫描及DWI序列扫描。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增强扫描、DWI序列扫描诊断肝脏占位病变价值。结果:263个病灶经病理诊断确诊为恶性占位性病变150个,转移瘤35个,原发性肝癌115个;良性病变113个,其中血管瘤78个,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13个,肝脓肿22个;原发性肝癌b=500 s/mm2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低于肝脓肿、血管瘤,b=1000、1500 s/mm2时ADC值低于肝脓肿、血管瘤、转移瘤;而转移瘤b=500、1000、1500 s/mm2时ADC值低于血管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b=500、1000、1500 s/mm2时ADC值低于肝脓肿、血管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扫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高于单一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 T MR增强扫描及DWI序列扫描联合诊断可有效区分肝脏占位性病变类型,提高疾病检出率,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US)、能谱CT和MR高分辨率管壁成像(HR-VWI)3种不同诊断方式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效能。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0年6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行US、能谱CT和MR HR-VWI检查,以斑块病理分析结果为金标准,判断US、能谱CT、MR HR-VWI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  结果  42例患者术后共取得53块斑块。US检查共检出43块斑块; 能谱CT检查共检出49块斑块,不同成分的斑块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钙化斑块、内部出血斑块、纤维斑块以及脂质斑块,不同成分的斑块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R HR-VWI检查共检出51块斑块。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能谱CT与MR HR-VWI检出率、准确度、特异度和灵敏度均高于US(均P<0.05)。能谱CT和MR HR-VWI诊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819(95% CI:0.698~0.941)和0.859(95% CI:0.750~0.967),均高于US(0.669,95% CI:0.517~0.821)。  结论  能谱CT、MR HR-VWI对颈动脉斑块成分分析以及斑块稳定性的诊断效能均优于US,可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35例(48个病灶)肝占位性病变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并与临床病理比较。结果以临床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CT平扫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准确性为60.42%,敏感性59.26%,特异性61.90%;CT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准确性为93.75%,敏感性92.59%,特异性95.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诊断肝癌的的准确率为92.59%高于CT平扫的59.26%(P0.05)。CT平扫显示为肝内小结节状稍低密度影,无清晰边缘;动脉期扫描病灶呈结节性、边缘性强化,部分病变轮廓清楚显示;门脉期扫描病灶强化程度减低。肝囊肿、肝腺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血管瘤病因例数过少,未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可提高肝脏占位性病变检出率,可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丰富信息。  相似文献   

13.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MRI和CT对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38例在普通胸片上表现结节样浸润及临床拟诊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的MRI、CT表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早期病变(临床症状和体征小于10天)CT所见“日晕征”有较高的敏感性(16/22)和特异性(8/8);而MRI也显示很高的敏感性(22/22),但特异性很差(0/8)。尽管使用GD-DT-PA增强亦不能提高其特异性。病变后期(临床症状和体征大于10天),MRI增强扫描T1WI显示边缘强化的靶样小结节的典型表现。结论:在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早期阶段,MRI表现不如CT的“日晕征”具有特征性。但在病变后期,MRI增强后T1WI边缘明显强化及在T2WI上的“反向日晕征”是诊断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及MRI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重点探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扫描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CT、MRI联合检查对于肝脏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8例肝脏肿瘤(30例原发性肝癌,22例肝血管瘤,1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6例肝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分别行螺旋CT、MRI三期扫描,一次屏气可完成全肝扫描,观察肿瘤三期强化的方式和特征。结果动脉期检出72个病灶,高密度病灶30个,本组病例门静脉期检出43个病灶,低密度病灶24个,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30例原发性肝癌,22例肝血管瘤,1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6例肝转移瘤,螺旋OT、MRJ三期联合扫描是肝脏肿瘤鉴别诊断的最佳方法,能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征。结论螺旋CT、MRI三期联合扫描检查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诊断准确率高、患者痛苦少、安全性高等特点,显著提高了肝脏肿瘤的诊断率,在鉴别肝脏肿瘤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府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accuracy of a single versus combined use of ultrasound (US), or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n the localization of diseased parathyroid glands. METHODS: Forty-one patients with hyper-parathyroidism treated surgically between January 2000 to December 2005 at Jordan University Hospital, Amman, Jordan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Preoperative ultrasonographic and CT findings were reviewed and compared to the intraoperative and pathologic diagnosis of diseased parathyroid glands. RESULTS: The mean age of patients was 46 years (range 16-70; 15 males and 26 females). Parathyroid adenoma was confirmed in 33 patients and hyperplasia of the parathyroid glands in 8 patients.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32 patients (CT scan), and in 23 patients (US). In 18 cases, the diagnosis of parathyroid disease was based on CT findings alone and in 9 patients the diagnosis was based on single US findings. Combined CT and US evalu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14 cases and accurate localization was reached in 12 cases yielding 86% sensitivity and 100%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The independent use of these techniques alone resulted in low (39%) sensitivity for US and high (78%) sensitivity values for the CT. CONCLUSION: Neck CT scan evaluation has almost an equivalent sensitivity to combined CT and neck US in the preoperative localization of diseased parathyroid glands, however the combined use of these techniques provides the best diagnostic accuracy.  相似文献   

16.
肾上腺皮质腺瘤和结节性增生的CT诊断(附4O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皮质腺瘤和结节性增生之间的CT鉴别诊断,对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皮质腺瘤和结节性增生病例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T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2.5%。提示:CT扫描可以从病灶的密度、强化程度、大小、有无包膜和对侧腺体有无萎缩或增大等征象来鉴别腺瘤和结节性增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影像学检查在慢性胰腺炎(C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已确诊的CP64例,分析超声(US)、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磁共振胰胆管显影(MRCP)在CP中的作用。结果CP各种影像学检查敏感性依次为MRCP(83.0%)、ERCP(87.5%)、CT(68.6%)、US(64.1%)。结论各项影像学检查中MRCP及ERCP为诊断主要依据,CT及US具有辅助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CT和MR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搜集21例经病理证实的腺性膀胱炎的CT和MR资料,全部病例均做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朵草坪状增厚型11例,弥漫型5例,结节隆起型3例,混合型2例。结论腺性膀胱炎主要表现为草坪状或弥漫性的膀胱壁增厚,增强后呈轻度强化。重视腺性膀胱炎和其它膀胱肿瘤合并存在的可能,增强扫描对于膀胱内多灶病变的定性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NH)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病多见于中青年,多无症状,肝功能和甲胎蛋白检查均正常。病灶多为单发,直径1.2~8.0cm。术前彩超确诊率28.6%(4/14),CT确诊率为53.8%(7/13)。14例均获手术切除,术后恢复良好。结论FNH是一种肝脏良性病变,在影像学上有一定特征性改变,结合临床及各种影像学检查资料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