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熱論第七 [原文]人之寒熱往來者,其病何也?此乃陰陽相勝也.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又上盛則發熱,下盛則發寒.皮寒而燥者陽不足,皮熱而燥者陰不足,皮寒而寒者陰盛也,皮熱而熱者陽盛也.發熱[1]於下,則陰中之陽邪也;發熱[2]於上,則陽中之陽邪也.寒起於上,則陽中之陰邪也;寒起於下,則陰中之陰邪也.寒[3]而頰赤多言者,陽中之陰邪也.  相似文献   

2.
上下不寧論 第九 [原文]脾病者,上下不寧.何謂也?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心者,血也,屬陰;肺者,氣也,屬陽.脾病則上母不寧,母不寧則為陰不足也.陰不足,則發熱.又脾病則下子不寧,子不寧則為陽不足也.陽不足則發寒.脾病則血氣俱不寧,血氣不寧,則寒熱往來,無有休息,故脾[1]如虐也.謂[2]脾者,土也;心者,火也;肺者,金也.火生土,土生金,故曰上有心母,下有肺子,脾居其中,病則如斯耳.他臓上下,皆法於此也.  相似文献   

3.
十六、腹滿症腹滿多为胃腸病,“伤寒論”把它屬于陽明和太陰范圍,“金匮”上还是同一分类,把实症、热症、可下之症归入陽明,虛症、寒症和当温之症归入太陰。其主要鑑別是在于瘟与痛兩面,如說:“病者腹滿,按之不痛者为虛,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又說:“腹滿时減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此为仲景辨証的大法。考“內經”  相似文献   

4.
論心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四 [原文]心者,五臟之尊號,帝王之稱也.與小腸為表裏,神之所舍.又主於血,屬於火,旺於夏,手少陰是其經也. 凡夏脈鉤,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來盛去亦盛,此為太過,病在外;來衰去盛,此為不及,病在內.太過則令人身熱而骨痛,口瘡,舌焦,引水;不及 則令人煩躁,上為咳唾,下為氣洩.其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軒[2],曰平.脈來累累[1]連屬,其中微曲,曰病.來前曲後倨[3],如操帶鉤,曰死.  相似文献   

5.
辨症要約: 1.汗有未經發散,未經劳动,自然汗出,名曰自汗,睡則汗出而不自知, 醒則汗止名曰盜汗。 2.方書謂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此尽就多数而言,其实盜汗亦有陽虚,自汗亦有陰虚,臨症时宜細辨之。 3.陰虛汗出,因火爍陰,其症必有虚煩之象,陽虛汗出,表气不固,其症必有怯寒之征。  相似文献   

6.
論大腸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九 [原文]大腸者,肺之腑也,為傳送之司,號監食之官.肺病久不已,則傳入大腸.手陽明是其經也. 寒則泄,熱則結,絕則泄利無度,利絕而死也,熱極則便血.又,風中大腸,則下血.又,實熱則脹滿而大便不通,虛寒則滑泄不定. 大腸乍虛乍實,乍來乍去.寒則溏泄,熱則垢重,有積物則寒憟而發熱,有如瘧狀也[1].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感冒     
一、病名感冒,在汉唐以前的醫書上叫做‘伤風寒’,或者叫做‘中寒’。內经說:‘卑下之地,春氣常在,故東南卑湿之區,風氣柔弱,易伤風寒。’金匱要略說:‘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甚而傷寒論說的‘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塞。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的‘傷寒病’;‘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  相似文献   

8.
論膀胱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三十一 [原文]膀胱者,津液之腑,與腎為表裏,號曰水曹掾[1],又名玉海[2],足太陽是其經也.總通於五腑,所以五腑有疾,即應膀胱;膀胱有疾,即應包囊[3]也. 傷熱,則小便不利.熱入膀胱,則其氣急,而苦小便苦澀也.膀胱寒,則小便數而清[4]也.  相似文献   

9.
(二)所謂「六經」,卽「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關於六經的含義,說法甚多,參以筆者見解,試作以下解說: 上文已說一再提到,「辨證論治」是張景仲氏診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但是症状是多樣的,而且是隨發展情況而表现不同的,從其中找出一定規律以之來認識與辨別疾病,  相似文献   

10.
論小腸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五 小腸者,受盛之腑也,與心為表裏,手太陽是其經也.心與小腸絕者,六日死.絕則發直如麻,汗出不已,不得屈伸者是也.又,心咳久不已,則傳小腸,小腸咳,則氣咳俱出也.小腸實則熱,熱則生口瘡.虛則生寒[1],寒則泄膿血,或泄黑水.其根在小腸也. 又,小腸寒則下腫重,有熱久不出,則漸生痔疾.有積,則當暮發熱,明旦而止也.病氣,發則令人腰下重,食則窘迫而便難,是其候也.  相似文献   

11.
仲景傷寒論太陽篇:「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脇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煩擾,捻衣摸床……」從這裏可以看出仲景所謂「傷寒」,可能包括現代醫學所謂的腸傷寒在內,因爲腸傷寒之前驅期,既有惡寒微熱,頭痛身痛,全身倦怠,食慾缺乏等出現,而在之邪,從口鼻而入」,「時疫能傳染於人」,「近者易傳」(三)潛伏期:「時疫感久後發」,「時疫多有淹纏二三日,或淹纏五六日,忽然加重」,(四)前驅期:「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後發熱,日後但熱而無憎寒也」,「凡人受邪,書夜發熱,五更稍減,日晡益甚」,(五)一般症候:吕震名云:「瘟疫論中,所指三陽表證,而兼胸膈痞悶,心下脹滿,或腹中痛,或躁結便秘,或熱結旁流,或協熱下利,或嘔吐惡心,舌胎滿佈如積粉而渴者,此確是今之濕溫病」,(傷寒尋  相似文献   

12.
辨証要約: 1.嘔吐为胃病重要症狀之一,东垣云:“有声有物为嘔,有物無声为吐、有声無物为干嘔”。 2.經云:“胃主降則和”。故胃气不降者,則發生嘔症狀。致胃气上逆之原因,又有多种,均宜辨之。 3.嘔吐辨証,有陰陽、衷里、寒热、虚实之別,嘔吐声高者多屬陽,嘔吐声低者多屬陰。食入卽吐者,多热多实,朝食暮吐者,多寒多虛。嘔吐本屬里証,但亦可出現于表症中。 4.干嘔多屬寒症,由寒(?)中脘,令陽气慍慍不舒而欲吐不吐也。 5.或嘔酸水,或吐苦水,均屬有热,均云:“諸嘔吐酸,皆屬于热”。  相似文献   

13.
中醫治病,甚少用單味藥物,一般均用複方治療疾病,此爲中藥治療上的特色,中醫方劑,由於各家標新立異,因此方劑名目之多,可謂有如牛毛,恐怕任何人也不敢說我可以知道中醫的所有方劑,但總的說來,方劑名目雖多,卻沒有一個處方能超越過中醫的基本治療體系與法則,也就是說中醫處方,與其治療體系是完全一致的。舉個例來說,同一太陽病(熱病初期)有的須用桂枝湯或麻黃湯,而有的則又須用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入參湯,或麻黃附子細辛湯,同一陽明病(熱病極期),有的須用白虎湯,而有的則又須用白虎加入參湯,所以中醫說,「藥貴中病,醫不執方。」雖屬同一病名,但因人因地因時的不同,而治療方法上,也就迥然  相似文献   

14.
一、概說: 虚实是祖国医学八綱辨証論治理論体系中診疗工作重要組成的两綱。虚实是指邪正盛衰而言,《內經》謂:“邪气盛則实,精气夺則虛”,說明实是指邪气盛,虛是指正气虚,邪实是病势增劇,正虛是机能衰弱。正气是指机体的生理机能和抗病能力,在平时为調节机能,邪气是指外感六淫和內伤七情等致病因素。祖国医学对发病机制及病理机轉的理論,是以邪气(致病因素)和正气(机体)两方面的盛衰消长來說  相似文献   

15.
一、中國醫學文獻是否有流行性感冒的記載 流行性感冒是近代醫學的一種疾病名稱,在中國古代醫學文獻尚無流行性感冒的病名記載,在漢代張仲景著傷寒論中有:「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頗似流感之初起症狀,然此乃多種急性熱病初起之共同症狀,不能認爲即係指倏忽傳遍各地之流感而言。宋以後醫籍,多提及傷風感冒,北宋楊仁齋直指方曾有:「發熱傷風,鼻塞聲重……感冒風邪發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稠黏」的記載,似亦不能認爲所提「感冒」二字,即係流感。近人陸淵雷氏於所著傷寒今釋中引素問熱論所云:「人之傷於寒也,則爲病熱」「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以兩熱字皆指發熱,蓋自其主要症狀而言,則曰熱病。千金方引小品云:「傷寒雅士之辭,云天行溫  相似文献   

16.
論胃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七 [原文]胃者,腑也,又名水穀之海,與脾為表裏.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足陽明是其經也. 胃氣絕則五日死.實則中脹便難,肢節疼痛,不下食,嘔吐不已;虛則腸鳴脹滿,引水[1],滑泄;寒則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熱則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臥,語狂、目亂、便硬者是也.病甚則腹肋脹滿,吐逆不入食,當心痛,上下不通,惡聞食臭,嫌人語,振寒,喜伸欠.胃中熱則唇黑,熱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癲狂不定,汗出額上,鼽衄[2]不止.虛極則四肢腫滿,胸中短氣,穀不化,中消[3]也.胃中風,則溏泄不已.胃不足,則多饑不消食.病人鼻下平,則胃中病,渴者不可治.一本无上十三字,作微燥而渴者可治.  相似文献   

17.
臨床辨证治療纲要之十三辨証要約: 1.四肢肢末寒冷謂之“厥”;手至肘关節上下,脚至膝关節上下触之皆冷謂之“厥逆”。 2.素問厥論篇曰:“陽气衰于下,則为寒厥;陰气衰于下,則为热厥。”故“厥逆”应分寒热兩大綱。  相似文献   

18.
辯証要約:1.眩者、視物旋轉,暈者,头目昏暈。2.經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故眩暈之因不外風,主藏不外肝。3.眩暈偏虛症,宜審三因,肥人眩暈,气虛有痰,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瘦人眩暈,血虛有火,治宜滋陰降火为要,兼帶抑肝之剂,伤寒吐、汗、下后,必是陽虛,此皆三因之虛症。4.眩暈偏实症,宜審四气,扶風則有汗,寒則掣痛,暑則热悶,湿則重滯。5.眩暈一症,多屬上盛下虚所致,虛者、气血虛,盛者,痰涎風火,故河間云:“無痰不眩,無火不暈”。6.眩暈之因,气虛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陽,治当升陽补气,血  相似文献   

19.
腫脹前人論腫脹之因不一,舉其大綱,不外氣水兩端,腫在外屬水,脹在內屬氣,腫分陽水陰水,脹分氣實氣虚,因濕熱濁滞致水腫者爲陽水,緣肺脾腎虚致水溢者爲陰水,濁氣在上爲實脹,中氣不運爲虛脹,辨其位則臓腑脈絡皮膚上下表裏皆有之,辨別其因則寒熱濕痰氣血鬰滞虫積皆可致之,内經論此病曰:「三陰結謂之水」,「濁氣在上則生(?)脹」,「飲食起居失節入五臓則腹滿閉實」,「臓寒則生滿病」。  相似文献   

20.
失血     
辨証要約: 1.經曰:陽絡伤則血外溢,血外溢則吐衂,阴絡伤則血內溢,血內溢則下血。 2.失血之名称:出于耳、目、鼻、舌、齿者为衂血,出于口者为吐血、呕血、咳血、咯血,此阳絡伤之类也;出于前陰为溺血、血淋,出于后陰为远血、近血,此陰絡伤之类也。 3.撞口而出,出而無声者,謂之吐血,湧口而出,出而有声者,謂之嘔血,咳嗽引起出血者,謂之咳血,不咳嗽而唾中有血者,謂之咯血。大抵吐血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