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治疗颈脊髓压迫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崇恩  沈毓书 《广西医学》1993,15(6):553-554
  相似文献   

3.
4.
吴艳  李国萍 《实用医技》2000,7(12):1001-1001
颈椎病为中老年人颈肩痛的常见疾病。近几年来,我院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椎管狭窄,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颈椎间盘脱出并发颈椎管狭窄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这二种病理改变可同时压迫脊髓 ,出现脊髓受累的症状和体征[1] 。对于该病的手术疗法包括经颈前路和颈后路二种方法。近年来 ,国内外不少文献报道 ,颈前路手术对中央型颈椎间盘脱出症疗效较好 ,而侧方型突出者采用颈前路或颈后路手术均可获得满意效果。目前颈椎前路减压已较多应用于单发的椎间盘脱出。但对于多个间隙的颈椎间盘脱出和 /或后纵韧带骨化症 (OPLL)及单侧神经根刺激征特别明显者 ,应用前路手术方法治疗较为困难。我院 1995年 8月— 2 0 0 3年 3月 ,采用后路“单开门”减压 ,并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再手术的原因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30确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再次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再次手术后患者症状大部分得到改善。结论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的手术方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制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人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 17例不同程度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局麻下行扩大半椎板减压术 ,即切除半椎板内侧达椎间关节内缘 ,外侧切除大部分棘突根及对侧大部分黄韧带。结果 术后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尤其对中、重型病例显著。结论 扩大半椎板减压术对老年人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我科自1996年4月~2000年5月应用后路单开六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和多节段颈间盘突出症的脊髓型颈椎病10例.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22例王克华张峰李荣文王树相(淄博市中心医院骨外科,淄博市255036)颈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很多,其治疗原则既要充分减压,又要保持颈椎的稳定性。我院自1989年以来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不同原因所致的颈椎管...  相似文献   

10.
报道自1991年以来,采用单开门法颈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多椎间隙颈椎病、颈后纵韧有化症、氟骨症致颈椎管狭窄及无骨折脱位型颈脊损伤共30例。术后随访28例,随访时间3个月-6年,平均36个月。按照北医三院的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良率92.8%。作者认为应用本法时,选择好适应症,椎管扩大充分,掌握好关键技术操作,这一方法仍然是颈椎后路手术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56例CSM患者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术后通过信函和复诊方式随诊,平均随访24个月,按JOA评分方法,评价术前、术后脊髓功能恢复及临床症状消失情况.结果 56例术前术后比较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发病至手术时间越短≤6个月,疗效越好,术后优良率达87.5%.结论尽早查明引起脊髓型颈椎病的原因,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的改变及早诊断、及早手术,防止脊髓功能的继续损害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有效颈椎管率、颈椎管率对退行性腰椎侧凸症(DLS)、脊髓型颈椎病(CSM)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及结合临床(金标准)诊断结果,分为DLS患者和非DLS患者各50例,CSM患者52例和非CSM患者48例.测量所有患者C6椎体的有效颈椎管率和颈椎管率,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有效颈椎管率和颈椎管率诊断DLS、CSM的价值.结果 DLS患者的有效颈椎管率低于非DLS患者(P<0.05),但两者的颈椎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M患者的有效颈椎管率、颈椎管率低于非CSM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有效颈椎管率、颈椎管率诊断DLS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8、0.612(P>0.05),敏感性分别为62.0%、64.0%,特异性分别为58.0%、52.0%;有效颈椎管率、颈椎管率诊断CSM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8、0.836(P>0.05),敏感性分别为82.7%、67.3%,特异性分别为79.2%、83.3%.结论 有效颈椎管率、颈椎管率均对CSM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两者效果相当,但二者均对DLS的诊断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1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组)19例,后路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P组)12例。采用JOA评分比较两组术后疗效,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术后平均改善率为75.9%,P组为64.8%,两组间术后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和后路两种术式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15.
16.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各种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对21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随访时间3个月-4年5个月。结果:脊髓型颈椎病致椎管退变性狭窄(CSM)组11例,发育性椎管狭窄症(DCS)8例及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2例,术后2周及三月门诊随访时评分,三组病例评分均明显提高,患者的症状及体征也获得了明显的改善,未见“再关门”及脊柱不稳现象。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颈椎管狭窄症减压效果确实,并好症少,出血少,对颈椎的稳定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后方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月采用后方入路手术治疗35例脊髓型颈椎病。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34~72岁,平均565岁。发病节段:C3-C7 2例,C3-T1 4例,C3-C7 29例。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先采用颈椎后方入路手术。依据JOA评分标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出院时JOA评分术前提高2~5分,优950.良8例,可14例,差4例,优良率为48.57%。术后全部得到随访6月至2年,JOA评分提高3~8分,优11例,良14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为71.43%。结论后路手术为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Zhang L  Ying M  Dang GT  Wang C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5):3193-3196
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出现脊髓型颈椎病高发倾向的发病机制以及这两种疾病的内在联系。方法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行手术治疗的6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其颈椎侧位x线片上进行颈椎管测量,并计算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其中男性23例,女性45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50.0岁。将测量的411例正常人颈椎侧位x线片椎管矢状径结果作为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结果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组其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平均值男性为0.781,女性为0.807;而正常对照组其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平均值男性为0.874,女性为0.968。两组相比,无论男女,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组其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为C3~C7节段均低于其相应的正常对照组(均P〈0.0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组有27.9%出现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高于正常人中可以有10%出现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比例。结论与正常人群相比,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更加易于出现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36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男性2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9.5岁,病程平均31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为7.4分。全部行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结果:36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35.2个月,手术优良率为80.5%,术后JOA评分平均14.6分。结论: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颈椎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研究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疗效及手术前后影像学变化。方法: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病人21例,用JOA17分法评价手术前后脊髓功能变化,测量术前术后椎管矢状径变化。结果:术后2W-3W内18例(85.71%)病人获不同程度症状改善。10个月后20例(95.23%)病情获得好转,脊髓功能的平均改善率达68%。术后颈椎椎管矢状径扩大明显。结论:①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扩大椎管容积,缓解脊髓压迫,改善脊髓功能。②本手术远期疗效优于近期疗效。③对于脊髓型颈椎病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且单节段或两节段脊髓受压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