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体外反搏对X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方法将30例X综合征患者分为体外反搏组(n15)和常规治疗组(n15)。疗程均为3周。另外正常组(20例)不予任何治疗。疗程前后分别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 (FMD)功能变化,并测定血中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 X综合征患者FMD功能较正常组明显减弱,差异有显著性,血中内皮素1(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体外反搏组与常规治疗组疗程前肱动脉FMD功能无明显差异,疗程后体外反搏组肱动脉FMD功能明显增强,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ET-1含量亦显著减少(P<0.01)。结论 体外反搏可显著改善X综合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可能是体外反搏抗心绞痛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X综合征患者一氧化氮 (NO)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 2 5例X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并测定其血浆NO含量 ,与 2 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①X综合征组患者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变化较对照组明显减弱 [(6 .1± 2 .0 ) %∶(15 .6± 3.2 ) % ,P <0 .0 1],而两组患者对硝酸甘油的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5 .5± 1.5 ) %∶(15 .1± 2 .1) % ,P >0 .0 5 ]。②X综合征组患者在胸痛前、胸痛发作时及胸痛后 2h血浆NO含量分别为 (4 0 .6 7± 8.0 3)、(2 9.2 5± 9.87)、(39.5 4± 6 .0 7)μmol/L ,与正常对照组 (5 7.6 7± 10 .89) μmol/L比较均 P <0 .0 1;心绞痛发作时NO含量明显低于发作前及发作后。③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与血浆NO含量呈正相关 (r =0 .832 8,P <0 .0 1)。结论 :X综合征患者与明显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心绞痛发作和NO水平降低有关 ,提示内皮功能异常在X综合征患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内皮功能异常在X综合征患者中的发病学意义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研究内皮功能异常在X综合征患者中的发病学意义。方法 测定了15例X综合征患者胸痛发作前后血中循环内皮细胞数(CEC)和内皮素(ET)-1含量,并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其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与2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1)X综合征患者CEC数及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1)。ET-1含量与CEC数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r=0.67,P〈0.01)。(2)X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在X综合征患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对 18例X综合征患者和 2 0例正常对照者 ,采用高分辨多普勒超声仪测定肱动脉基础、反应性充血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舒张末期内径变化 ,并测定血浆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含量。结果  (1)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较对照组明显减弱 ,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明显扩张 ,但两组无显著差异 ;(2 )X综合征组较对照组ET水平显著升高 ,NO水平显著降低 ;(3)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与血浆ET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与NO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X综合征患者存在血管内分泌功能紊乱、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后者与内皮源性松弛因子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5.
的 :研究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在X综合征患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对 18例X综合征患者和 2 0例正常对照者 ,采用高分辨多普勒超声测定肱动脉基础、反应性充血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舒张末期内径变化。并测定血浆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含量。结果 :1 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较对照组明显减弱 ,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明显扩张 ,但 2组无显著差异。2 X综合征组较对照组ET水平显著升高 ,NO水平显著降低。 3 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与血浆ET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与NO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X综合征患者存在血管内分泌功能紊乱、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后者与内皮源性松弛因子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6.
高分辨率超声检测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了研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及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 2 1例正常对照者、35例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及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血管内经和血流量的变化。结果发现 ,两组间甘油三酯、空腹血糖、餐后 2h血糖、收缩压、舒张压和体质指数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P <0 .0 1) ,而性别、年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两组间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变化率、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变化率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变化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 ,而肱动脉基础内径、肱动脉基础血流量、反应性充血后血流量、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反应性充血后血流量变化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两组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变化率较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变化率降低 (P <0 .0 1)。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变化率与患者年龄 (r=- 0 .2 9,P <0 .0 5 )、甘油三酯 (r=- 0 .38,P <0 .0 5 )、收缩压 (r=- 0 .71,P <0 .0 1)、舒张压 (r=- 0 .6 1,P <0 .0 1)、空腹血糖 (r =- 0 .6 2 ,P <0 .0 1)、餐后 2h血糖 (r=- 0 .6 6 ,P <0 .0 1)和体质指数 (r=- 0 .4 7,P <0 .0 1)呈负相关。结果提示 ,代谢综合征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  相似文献   

7.
高分辨力超声观测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检测动脉内皮功能的非创伤性方法 [1 ]。本文应用该技术对冠状动脉造影的 3 0例患者进行了观察 ,以评价冠心病( CHD)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对本院 3 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肱动脉超声检查 ,其中男 2 3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 5 8± 11岁 ,心绞痛 8例 ,心肌梗死 2 2例。并根据造影情况分一支血管病变组 ( CHD1 )及多支血管病变组 ( CHD2 )。其中 ,CHD1 组 15例 ,男 11例 ,女 4例。平均年龄 5 7± 9岁 ,CHD2 组 15例 ,男 12例 ,女 3例。平均年龄 5 9± 8岁…  相似文献   

8.
黄小丽  杨净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0):1248-1249
关于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内皮功能的研究报道很多。我们以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多重危险因素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X综合征患者内皮素-1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 X综合征患者内皮素 - 1( ET- 1)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变化。  方法 :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 15例 X综合征患者 ( X综合征组 )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并测定其血中 ET- 1含量 ,与 2 0例正常人 (正常对照组 )进行对照。  结果 :1X综合征组患者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变化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 [( 4 .2± 2 .1) %比 ( 13 .6±3 .2 ) % ,P<0 .0 0 1],而两组患者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显著性差异 [( 2 1.6± 7.8) %比 ( 2 2 .8± 4 .7) % ,P>0 .0 5 ]。 2 X综合征组患者在胸痛前、胸痛发作时及胸痛后的 ET- 1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 6.74± 2 .4 1ng/ L ,10 .0 7± 1.93 ng/L及 7.4 2± 2 .2 4 ng/ L比 4 .13± 1.3 6ng/ L ,P<0 .0 1)。胸痛发作时 ET- 1含量较胸痛前及胸痛后亦有明显差异 ( P<0 .0 1)。 3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变化与 ET- 1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 ( r=- 0 .73 2 8,P<0 .0 0 1)。  结论 :X综合征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心绞痛发作和 ET- 1水平增高有关。提示内皮功能异常在 X综合征患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药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对血管内皮的研究使人们重新认识血管内皮的功能和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积极寻找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血管内皮为药物作用的新靶点,使得血管内皮药理学应运而生,成为心血管药理学的又一分支。大量研究显示部分中药对血管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流量介导性舒张(FMD)功能变化及培哚普利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方法将22例X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培哚普利+硝酸异山梨酯组(A组,11例),予培哚普利每天2~4 mg,晚顿服,硝酸异山梨酯每次10~20 mg,2次/日,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组(B组,11例),仅予硝酸异山梨酯每次10~20 mg,2次/日,口服.疗程均为6周.疗程前后分别进行肱动脉血管超声检测及活动平板试验.正常对照组20例,不予任何治疗.结果①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FMD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4.7±2.8)%比(13.5±3.1)%,P<0.001].②A组培哚普利干预后肱动脉FMD活性显著增强,与B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9.6±1.7)%比(4.9±2.1)%,P<0.001].③A组疗程结束前1周内典型心绞痛平均发作次数较B组明显减少(2.6±1.4次比4.0±1.6次,P<0.01).A组疗程后与疗程前比较运动诱发的ST段缺血型下移之和(∑ST)明显减少(5.2±1.7 mm比7.9±2.3 mm,P<0.01),运动持续时间显著延长(8.2±2.3 min比6.6±1.6min,P<0.01),而B组疗程前后无显著差异.∑ST减少及运动持续时间延长与肱动脉FMD活性增强具有明显相关性(γ=-0.68,γ=0.62,P均<0.001).结论X综合征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培哚普利通过增强FMD活性,改盖心肌缺血,对该病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心脏X综合征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36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给予缬沙坦80mg,1次/d,随访治疗12周,另入选同期健康体检者26例。复查心脏X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NO、ET-1及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及运动平板试验的变化。结果用药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NO上升和FMD提高(P<0.05);ET-1降低和最大ST段压低幅度明显降低(P<0.05);运动总时间、ST段压低1mm时间明显延长。结论缬沙坦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并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3.
14.
替米沙坦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76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替米沙坦组,每组38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38例作为对照组。替米沙坦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替米沙坦80 mg/d,治疗3个月。检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代谢指标、血浆一氧化氮含量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血压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常规组和替米沙坦组的血压、空腹血糖均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间的血压、空腹血糖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替米沙坦组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内径(FMD)(P<0.05)、一氧化氮含量明显升高(P<0.0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P<0.05),且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组FMD、一氧化氮含量及炎症因子水平与治疗前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替米沙坦可降低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浆炎症因子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升高一氧化氮含量,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5.
葛根素对牛动脉内皮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葛根素对牛内皮细胞的作用。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葛根素(250μg/ml)为实验组;不加则为对照组。经37℃6h 培养后,分别测定内皮细胞内外液中羟(?)氨酸和糖胺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葛根素对牛内皮细胞有明显作用,羟脯氨酸含量由对照组细胞内液和外液中的3.35±0.05μg/ml 和2.68±0.10μg/ml 下降至实验组的2.70±0.06μg/ml(P<0.01)和2.43±0.21μg/ml(P<0.05);糖胺多糖由对照组细胞内液和外液的1.17±0.12μg/ml 和1.57±0.08μg/ml,降至实验组的0.95±0.12μg/ml(P<0.01)和1.68±0.15/μg/m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单用阿托伐他汀、合用依折麦布加阿托伐他汀时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探讨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调脂及血管内皮保护功能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连续入选12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和联合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和依折麦布10 mg),服药12周后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2周时TC、LDLC、ET-1、NO的变化。结果 (1)两组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TC、LDLC、ET-1明显降低,NO明显升高;联合组较阿托伐他汀组TC、LDLC、ET-1降低更明显,NO升高更明显(TC:3.20±0.55 mmol/L比4.28±0.59 mmol/L,P<0.01;LDLC:1.92±0.33 mmol/L比2.63±0.53 mmol/L,P<0.01;ET-1:3.88±1.15 ng/L比4.49±0.85 ng/L,P<0.05;NO:80.39±7.87 μmol/L比72.18±12.16 μmol/L,P<0.05),联合组比阿托伐他汀组进一步降低TC 17.5%、LDLC 17.4%、ET-1 10.4%,进一步升高NO 14.2%;(2)以LDLC<2.60 mmol/L为达标标准,阿托伐他汀组达标率为47.6%,联合组达标率为81.8%;(3)治疗期间两组均有2例服药2周左右出现肝酶升高超过3倍,因此退出试验。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阿托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有更好的调脂及血管内皮保护作用,且毒副反应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