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面瘫是由于各种不明原因导致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而引起的面肌瘫痪,又称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一般将面瘫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种,临床上以周围性面瘫最为常见。2007年以来,笔者采用针灸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6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不同时机应用针刺及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不同时机应用针刺及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李国臣(中国人民解放军251医院河北省张家口市075000)图书分类号R246.6关键词面神经麻痹/针刺疗法电针疗法周围性面瘫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所致,其治疗方法颇多,但在治疗时机上及急性期能否应用...  相似文献   

3.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它是由面神经麻痹引起所支配肌肉瘫痪,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运动障碍。以其损害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种。我们主要探讨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四季均可发病,多发于季节交替前后气温变化较大时,以冬春季为多,是针灸科的常见病。现把我科2004~2010年间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的病例报道如下。一般资料157例病人中男98例,女59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2天;单侧发病156例  相似文献   

4.
周围性面瘫也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颈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所致,主要症状为面部口眼 斜,一侧较多见,其治疗方法有多种。本人在临床上以针刺为主,配合砭石疗法,治疗不同时期的面瘫,取得满意疗效,兹举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现代医学将其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针灸临床治疗以周围性面瘫居多。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本身的病变,多由免疫力低下,细菌、病毒感染引起,以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导致的面神经水肿、变性、麻痹最多见,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针灸在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应用,但对于周围性面瘫治疗的针灸介入时机问题,目前学术界尚存一定争议,本次研究将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三组,对各组针灸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量化评定,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不同时期针灸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从而探讨针灸介入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6.
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因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神经疾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流通不畅,经筋失养,肌肉弛缓不收而发。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变侧表情肌完全性瘫痪,有的还伴有患侧舌前2/3的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针灸作为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其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近年来,国内对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报道及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现分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影响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若干因素的临床对比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影响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相关因素,为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时机。方法将133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治疗时间、面神经损伤程度、面神经损伤部位、辨证分型、痊愈所需疗程等方面进行对此观察。结果面神经损伤平面越低疗效越高;开始针刺治疗时间越早,治愈率越高,所需疗程越短;面神经损伤程度越轻,疗程越短;辨证分型则无明显差异。结论周围性面瘫最佳治疗时机是急性期。  相似文献   

8.
针灸是中医临床中使用较多的方法,因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患者痛苦而具有较大的治疗优势。近年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临床上对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时机以及刺法存在较大争议,大部分医者认为在患者急性期就应使用针刺治疗,但也有医者觉得在急性期面神经处于炎症水肿状态,临床上使用针刺会加重病情。根据临床实验,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时机以及刺法进行探索,寻找最佳针灸治疗时机与刺法,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周围性面瘫指茎乳突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笔者近年来运用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参照《实用神经医学》[1]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扩大,眼  相似文献   

10.
周围性面瘫是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急性面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面部口眼歪斜,患侧面部的感知觉障碍,肌肉的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近2a来笔者采用透刺法配合内服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12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周围性面瘫是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急性面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面部口眼歪斜,患侧面部的感知觉障碍,肌肉的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近2 a来笔者采用透刺法配合内服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12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周围性面瘫也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颈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所致,主要症状为面部口眼■斜,一侧较多见,多伴有耳后疼痛。我们在临床中用针刺配合砭石疗法,治疗不同时期的面瘫,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面瘫也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大多是由于寒冷刺激、病毒感染等引起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面瘫临床上常分为风寒、风热两个基本证型,风寒型多有面部受凉史,一般起病较急,治宜祛风散寒、疏经通络;风热型往往继发于感冒发热、中耳炎、牙龈肿痛等疾病之后。常伴有患侧耳内、乳突或面部疼痛.通常起病较缓.治以清热散风、疏经通络为主。  相似文献   

14.
<正>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是以一种以茎乳突孔内急性水肿,面神经压迫或面神经本身的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笔者自2007~2009年8月采用自拟蒙药丸剂治疗周围性面瘫1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按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面神经麻痹的  相似文献   

15.
面瘫,即面部肌肉瘫痪,它是由于支配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的面神经受到损伤而引起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为著。而面瘫分为中枢性(核上性)和周围性(核性、髓内纤维病变及脑桥外的面神经病变)。中医称之为"口僻"或"口眼歪斜"。本文只介绍脑桥外的面神经病变,其中多以贝尔(Bell)氏麻痹最为多见,约占所有面瘫的85%。  相似文献   

16.
正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常见为Bell氏麻痹和Ramsay-Hunt综合征,是因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1]。中医又称"口僻",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涩,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2]。于2014年1月-2016年2月笔者采用电针加上闪罐法治疗周围性面  相似文献   

17.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临床上较为常见。针灸治疗效果确切,但是针灸时机的选择很重要。笔者自2007年3月以来,对不同时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面瘫有中枢性和周围性之分,儿童面瘫也不例外。儿童中枢性面瘫多由头部外伤,病毒性脑炎,脑肿瘤等原因造成。临床比较少见,而周围性面瘫临床较为常见。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是指茎乳突孔(面神经管)内组织急性水肿,  相似文献   

19.
针刺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主要表现为病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发生口眼歪斜。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面瘫。本病针灸临床极为常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临床中我们采用针刺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2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在25~72岁之间。其中单纯性面神经麻痹4例,Bell氏现象18例,Hunt氏综合征4例。病程最短…  相似文献   

20.
王利民 《中医药学报》2011,39(3):121-12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探讨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时机。方法:回顾分析3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周围性面瘫临床特点,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观察组20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加用自拟汤药面瘫舒,比较两组不同治疗周期面瘫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面瘫简易评分、面神经功能指数评分的差异,分析观察组病程、面神经损伤部位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7d、14d、21d、28d后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9.5%。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有效快速缓解症状,及早治疗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