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科用药中中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笔者认为中药在儿科用药中是大有可为的,以下就五苓散的应用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3.
<正>五苓散一方出自《伤寒论》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就本条而言,仲师原意是:太阳病治不如法,出现2种不同的变证,一是伤津液(胃中干),治法是"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二是阳伤水停(发热、消渴、小便不利),治法是"五苓散主之"。仲师立本条方证,意在告诫医者伤寒病要汗之如法,同时要注意兼夹证。后又  相似文献   

4.
生脉散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名称生脉散、生脉饮、生脉液。方剂组成党参5钱~1两(人参2~3钱),麦冬3~5钱,五味子1~3钱。源流发展本方最早见于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公元1231年),治疗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渴出汗。后人多用于治疗夏月出汗过多,  相似文献   

5.
三仁汤新解     
名称三仁汤。方剂组成杏仁15克,白蔻仁6克,生苡仁18克,厚朴6克,半夏15克,自通草6克,飞滑石18克,竹叶6克。源流发展本方见于清代《温病条辨》(公元1798年),为吴鞠通所拟,是在叶天士《温热论》(公元1746年)“邪留三焦”“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的启发下组成  相似文献   

6.
一贯煎新解     
名称一贯煎。方剂组成生地6钱~1两5钱枸杞子3~6钱北沙参麦冬当归各3~5钱川楝子1.5~3钱。源流发展本方为清代医家魏玉横订制。见于《续名医类案·心胃痛门》(公元1770年)高鼓峰,吕东庄胃痛治验的按语中。清·王孟英氏对此方甚为  相似文献   

7.
益气汤新解     
名称益气汤、四君子汤(旧名)、四君子丸(旧名)。方剂组成《局方》:人参1~3钱白术1~2钱茯苓1~1.5钱甘草0.6~1钱研为末,每服5钱,清水1杯,加生姜,红枣,煎至7分,饭后温服。现代用方:党参4钱白术4钱茯苓4钱炙  相似文献   

8.
四逆散新解     
名称四逆散。方剂组成柴胡3钱白芍3钱枳实3钱炙甘草3钱。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订,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原用于治疗少阴病四逆(四肢发凉,并有精神不振、嗜睡、脉细微),后人扩大本方之适应证,根据方内四药的性能,更多地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肝脾失调,并以本方为基础,加减衍化而成多种疏肝解郁方剂,其著者如《和剂局方》之逍遥  相似文献   

9.
八正散新解     
名称八正散。方剂组成木通滑石车前子萹蓄大黄瞿麦栀子甘草梢。各药等分面裹煨,研为细末备用,服用时加灯心草三扎煎服。若作汤剂,一般用木通3钱车前子3钱萹蓄3钱大黄3线滑石6钱甘草3钱瞿麦3钱栀子3钱加灯心草三扎水煎服。源流发展本方见于宋代(《和剂局方》(公元  相似文献   

10.
止嗽散新解     
名称止嗽散。方剂组成荆芥5分~1.5钱桔梗2~3钱白前1.5~3钱百部1.5~3钱紫菀2~3钱陈皮5分~2钱甘草5分~1.5钱。源流发展本方为清代程钟龄所拟,见于《医学心悟》(公元1732年),可以看作是由《证治准绳》(公元1602年)的甘桔汤加味而成,程氏认为止嗽散  相似文献   

11.
二陈汤新解     
名称二陈汤。方剂组成半夏2~3钱陈皮2~3钱茯苓3钱甘草1钱源流发展本方最早见于宋代的《和剂局方》(1151年),属时方的代表方剂之一,原用于治疗胃中寒湿痰浊等证,后人列为化痰和胃的主方,主治由湿痰而引起的咳嗽多痰、呕吐恶心、眩晕心悸等证。  相似文献   

12.
名称苓桂术甘汤。方剂组成茯苓4钱,桂枝3钱,白术3钱。甘草1钱。源流发展本方导源于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及《金匱要略》(公元219年)。原方用于治疗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起则头眩,以及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症。后世诸家多宗《金匱》之意,用  相似文献   

13.
二陈汤新解     
名称二陈汤。方剂组成半夏(汤洗7次)、橘红各5两,白茯苓3两,甘草(炙)1两半。为粗散,每服4钱,用水1盏,生姜7片,乌梅1个,同煎6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方制半夏、橘红各9克,白茯苓6克,炙甘草3克,生姜5片,乌梅1个,水煎服。源流发展本方为北宋陈师文等校订。见于《太  相似文献   

14.
平胃散新解     
名称平胃散。方剂组成陈皮去白50两,厚朴姜汁炒锉50两,苍术米泔水浸2日,焙干5斤炒,甘草锉炒30两,每服2钱,水一杯,生姜2片,大枣2枚。(注:此为宋代古方剂量组成)。  相似文献   

15.
失笑散新解     
名称失笑散。方剂组成蒲黄9克(炒香),五灵脂9克。上药先用酽醋调6克,熬成膏,酒研淘去砂土各等分为末,入水一盏,煎七分,食前热服。源流发展本方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1157年),为宋朝陈师文等所撰,原方用于“治产后心腹痛欲死,百药不效”。明代张景岳《景岳全  相似文献   

16.
三仁汤新解     
名称三仁汤。方剂组成杏仁15克,白蔻仁6克,生苡仁18克,厚朴6克,半夏15克,白通草6克,飞滑石18克,竹叶6克。源流发展本方见于清代《温病条辨》(公元1798年),为吴鞠通所拟,是在叶天士《温热论》(公元1746年)“邪留三焦”“则分消上下之势。  相似文献   

17.
银翘散新解     
名称银翘散。方剂组成银花1两连翘1两桔梗6钱薄荷6钱竹叶4钱生甘草5钱荆芥穗4钱淡豆豉5钱牛蒡子6饯芦根1两(原方制散剂量,汤剂酌减)。源流发展本方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订,见于《温病条辨》(公元1798年)。原方用于治疗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寒而渴者。温病  相似文献   

18.
桂枝汤新解     
名称桂枝汤。方剂组成桂枝2~4钱白芍3~5钱甘草1~2钱生姜2~4钱大枣4~8钱水煎服。源流发展桂枝汤为汉代张仲景所拟,列为《伤寒论》(公元219年)的首方。主治风伤卫、太阳中风、头痛身热、汗出恶风、鼻塞、鼻鸣、干呕、脉浮。《伤寒论》中,以桂枝汤加减、属桂枝汤类的方剂约二十条,治疗多种病症。可见仲景对桂枝汤的适应症  相似文献   

19.
五苓散选自张仲景之《伤寒论》。原为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而设。原方由茯苓十八铢,去皮(9g)、泽泻一两六铢(15g)、猪苓十八铢(9g)、白术十八铢(9g)、桂枝半两,去皮(6g)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外有表证,内停水湿之头痛;水湿内停之水肿等证。笔者于临床应用本方治疗新生儿黄疸、婴幼儿腹泻、婴儿湿疹、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等儿科疾患,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20.
口渴之症,在《伤寒论》书中按六经分治。太阳热在表则不渴,若热传人膀胱之本则烦渴、脉浮数、小便不利宜五苓散,切不可与白虎汤;凡阳明病,脉长标热,无汗而渴,葛根汤以汗解之。若阳明热胃中,本热恶热,之汗出而渴,脉浮洪数者。宜人参白虎汤。若阳明本热内实,或蒸蒸而热,潮热烦渴,口燥舌干,大便实者,须以大柴胡汤或调胃承气汤下之;凡少阳脉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