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 男,36岁.因腹痛、腹泻伴便血2个月于2009年10月9日入院.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软,肝脾未触及,右下腹可触及一5 cm×5 cm大小的包块,质韧,边界欠清,可推动,有触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血生化正常,血清甲胎蛋白3.07 μg/L,CEA 0.82 μg/L,CA153 3.6 U/ml,CA199小于2.0 kU/L,CA724 1.26 kU/L.肠镜检查示升结肠近回盲部肿物.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35岁,因“腹痛、腹胀伴排气、排粪停止7d”于2012年11月14日入院,疼痛时,右下腹可触及包块,尢恶心、呕吐.入院查体:全腹软,未见肠型及胃肠蠕动波.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听诊肠呜齿约6次/min。肠镜检查示.回盲部黏膜呈结节样隆起,隆起表面光滑。回盲瓣肿胀狭窄,表面光滑,内镜不能通过。活组织检查示:黏膜慢性炎性改变并水肿及出血,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24岁.因腹疼、腹泻8个月余入院.体查:右下腹可触及一肿块,质地中等,边界不清,活动度大.结肠镜检查提示回盲部有一肿块.手术所见:回盲部与后腹膜之间有一长约5cm系膜,使回盲部游离于腹腔.并见部分回肠盲肠套叠入升结肠,复位后发现回盲部有一肿物.逐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2岁,因“体检发现回盲部肿物10d”于2012年5月7日入院。患者无腹痛,无便血。腹部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结肠镜检查示:回盲瓣对侧肠黏膜处有一直径约0.6cm的半球形隆起,淡红色,无蒂,表面光滑,活动度差,见图1。因肿物“抬举实验”阴性,门诊内镜下无法切除,故人院行进一步治疗。于2012年5月10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辅助下回盲部肿物切除术。手术方法:腹正中脐下3cm处切作一长1cm横切口,通过气腹针建立气腹,自此孔放入10mm Trocar置入镜头:分别于麦氏点、反麦氏点和左锁骨中线平脐处各置入5mm Trocar。采用外侧入路法,游离回盲部和升结肠:超声刀切开回盲部和升结肠外侧壁层腹膜,进入Toldt间隙,沿此间隙,向上游离至结肠肝曲,内侧至十二指肠降部外侧缘。下至部分回肠末段。  相似文献   

5.
2015年1月我科对1例黑便5年余患者行腹腔镜辅助盲升结肠切除吻合术。术中先行肠镜定位,再次确认病变位于升结肠靠近回盲瓣处,遂行盲升结肠切除吻合术。随访1年,症状消失,大小便无异常。我们认为结直肠良性病变是腹腔镜手术的良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 ,2 0岁。因上腹痛、恶心、呕吐、排柏油样便 10d ,以不全肠梗阻、消化道出血收入院。体格检查 :上腹压痛 ,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透 :右上腹、中腹见充气肠襻及气液平面。上消化道造影 :胃偏于右侧。低张双重结肠造影示 :升结肠、回盲部位于左上腹。大便常规 :血样便。血常规 :白细胞 2 0 0× 10 9/L ,中性 0 88。手术中见升结肠、回盲部位于左上腹 ,回肠末端距回盲部 30cm处有一约 2cm长环形狭窄 ,狭窄近端 2 0cm回肠扩张明显 ,紧靠狭窄处远端有一约3 5cm长的肠管略呈扩张状 ,囊性感。于狭窄处上下各 2 0cm处行回肠切…  相似文献   

7.
我们于1975~1980年对回盲部切除或右半结肠切除的20个病例,其中盲肠、升结肠及结肠肝曲癌共10例,回盲部淋巴肉瘤3例,回盲部结核3例,均采用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端端套入式吻合术;肠套叠致回盲部坏死2例,右腹股沟斜疝嵌顿致回肠末段、回盲部及阑尾坏死1例,回盲部扭转致肠坏死1例,术中均行坏死部肠管切除回肠升结肠端端套入式吻合  相似文献   

8.
白塞氏病肠道病变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例 1 ,女 ,3 0岁 ,农民 ,口唇、双颊粘膜及外阴溃疡反复发作 ,久治不愈 6年 ,间歇性右下腹隐痛伴四肢关节疼痛了 3年余。两月前因右下腹疼痛加重 ,伴恶心 ,呕吐 ,腹胀在乡卫生院行阑尾切除术 ,术中见回盲部肿块 ,未作处理。半月后转入我院体查 :口唇和双颊粘膜有小片多发溃疡 ,外阴部溃疡已愈留下白斑 ,全腹膨隆 ,右下腹压痛 ,可扪及 7cm× 6 cm大小之肿块 ,活动差 ,质硬。 B超检查 :升结肠约 7cm长一段肠壁增厚 ,表面不光滑 ,肠壁外并见几处强光斑。提示 :升结肠占位性病变。钡灌肠检查 :回盲部 ,回盲瓣及回肠末端约 8cm管壁增厚 ,肠腔变…  相似文献   

9.
肠结核是结核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20世纪60、70年代肠结核比较常见,80、90年代已较少见。近15年来我国发病率较低,但在发展中国家仍然较高。肠结核可发生于十二指肠、空肪、回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回盲部,其中以回盲部(以回盲瓣为中心,包括盲肠、阑尾、回肠末段和升结肠起始部各10cm以内称为回盲部)多见,值得关注的是回盲部结核易与回盲部癌及阑尾切除后炎性肿块相混淆,可被误诊、误治。现就常见的回盲部结核的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外科治疗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76岁。因腹部发现包块7d入院。体查:腹平软,右下腹及一约10cm×5cm巨大包块,质硬,轻压痛,活动度不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CT示:右下腹巨大占位,腹腔脓肿可能。未做肠镜检查。诊断为“右下腹占位,性质待查”。术中见肿块位于盲肠及升结肠近段,约12cm×5.5cm×6.5cm大小,质硬,固定粘连于右髂窝,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回盲部管状腺癌、黏液腺癌、乳头状腺癌混合癌,肉眼隆起型,低度分化,肿瘤浸润全层达浆膜外,两切缘未见癌残留,局部淋巴结5枚示反应性增生。讨论结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正逐年上升。结肠癌…  相似文献   

11.
外科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要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和尽可能多保留正常组织。我们认为回盲部疾病的手术治疗也应遵循以上原则。由于升结肠没有可活动的肠系膜,肠管比较固定,血运较差,回盲部切除回肠升结肠吻合术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许多报道主张回肓部疾病的手术应采用右半结肠切除的术式。我院1966~1984年间收治79例回盲部疾病患者.其中行右半结肠切除术57例,行回盲部切除术22例。现结合本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49岁,因“回盲部多发憩室伴出血”入院行腹腔镜回盲部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并于术后第3天恢复排气排便。术后病理诊断:回盲腺瘤伴憩室。术后第9天,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下腹持续性钝痛,伴发热达40℃,且出现轻度腹胀,查体发现全腹稍膨隆,左下腹压痛阳性,无反跳痛,肠鸣音较弱,直肠指检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14.5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5%,腹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回盲部肿瘤并急性阑尾炎的诊断要点,防止误诊、漏诊。方法对16例回盲部肿瘤并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均以急性阑尾炎入院。其中12例患者在术中发现回盲部肿瘤,行I期右半结肠切除术。另外4例患者阑尾切除后,临床症状未明显缓解。经肠镜检查确诊为回盲部肿瘤,择期行手术治疗,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回盲部肿瘤并急性阑尾炎时,临床症状以急性阑尾炎表现为主,易出现误诊和漏诊。术前详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体检,完善超声等检查,以减少回盲部肿瘤漏诊率。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70岁.因"大便习惯改变伴发现左上腹包块l周"于2009年5月16日入院.33年前曾因"食欲差、乏力伴腹痛腹胀1个月"在当地就医,当时发现右下腹包块,入院后梗阻加重,急诊剖腹探查,发现升结肠靠回盲部有一约6 cm x5 cm大小肿块,行回盲部肿块切除,病理证实回盲部隆起型腺癌(Ⅱ级),侵犯全层,局部淋巴结转移(0/6),切缘未见癌.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80岁,因右下腹痛3个月,大便次数增多伴黏液血便。CT检查:升结肠中下段见一肿块约3cm×9cm×3cm,肠腔明显狭窄,考虑升结肠占位病变,结肠癌可能。纤维结肠镜检查:距肛门70cm(升结肠)见组织球状隆起、表面覆盖坏死物、质较硬,病理:黏膜慢性炎伴少量坏死组织。于2004年1月25日收治入院。实验室检查:WBC6.5×109/L,N0.86,RBC4.28×1012/L,HGB105g/L,CEA1.47μg/L,CA19-917.73U/mL。2月2日手术,术中发现距回盲部5cm升结肠肿瘤4cm×7cm×4cm,缩窄型,结肠系膜内数枚肿大淋巴结,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回盲部升结肠起始部神经鞘…  相似文献   

16.
论肠结核的诊治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结核是结核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20世纪60及70年代肠结核比较常见,20世纪80及90年代已较少见,特别近5年来我国发病率更为低下。但在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发病率仍然较高。肠结核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贻误治疗。肠结核好发部位是回盲部(以回盲瓣为中心,包括盲肠、阑尾、回肠末段和升结肠起始部各10cm以内称为回盲部),亦称为回盲部结核,其次少见于空肠、回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更罕见的是多部位结核。回盲部结核在临床上易与癌肿混淆,也常被误诊、误治。因此,本文重点介绍回盲部结核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回盲部憩室炎的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12例回盲部憩室炎患者,其中Meckel憩室炎7例,盲肠憩室炎4例,升结肠憩室炎1例。根据憩室部位、大小及周围肠管是否受累选择手术方式,包括憩室单纯切除术、回肠部分切除 端端吻合术、回盲部切除 回肠升结肠端侧吻合术 回肠造瘘术等。结果全组患者均获治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回盲部憩室炎与急性阑尾炎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常需术中探查方能确诊。应根据憩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18.
正1病例资料男性患者,47岁。突发腹痛伴恶心、呕吐1 h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30℃,脉搏:76次/min,板状腹、全腹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稍弱。腹平片提示膈下见游离气体。考虑消化道穿孔,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回盲部50 cm的回肠肠管增厚、变硬,系膜缘见肿大淋巴结。其余小肠、升结肠未见异常。距回盲部55 cm左右肠管对系膜缘肠壁有一约2.0 cm的破裂口。腹腔见  相似文献   

19.
一75岁老年男性主诉间歇性腹痛、腹胀和便秘8天求治,体检示腹膨隆伴弥漫性压痛,但无腹膜刺激征。腹部平片见气液平面,提示为远端小肠梗阻。CT扫描示高度气胀肠曲,诊断为右下腹区肠套迭,其中小肠及其系膜套入近端大肠,一1 .7cm脂肪密度病变见于升结肠处,可能为套入点。经支持治疗后即行剖腹探查,见整个小肠至回盲部明显扩张。扪查升结肠感结肠腔内有肿块,末端回肠套入升结肠直抵肝曲,在套迭的最远端部可扪及一可动性肿块,约1 .5cm大小。行右半结肠切除和回肠结肠手法吻合。剖开标本,见套迭先头点为一1 .5cm悬垂的脂肪瘤。术后恢复顺利,术后…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31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16d于外院治疗后转入我院。查体:右下腹可扪及一约4cm×5cm大肿块,质地中等,活动度差,有触痛。血WBC 4 .0×10 9/L ,N 0 .70 ,L 0 .2 8,E 0 .0 2。B超检查提示右下腹炎性包块(阑尾周围脓肿可能)。手术所见:回盲部有一约4cm×3.5cm×2 .5cm大小肿块,溃疡型,质地中等,与大网膜粘连;肠系膜见3个肿大淋巴结。故行回盲部切除,回肠、升结肠端侧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病理报告为回盲部嗜酸性肉芽肿。讨论 嗜酸性肉芽肿常见于胃及小肠,发生于回盲部少见。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过敏反应及霉菌感染有关。因本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