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直肌鞘血肿的误诊与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宏光  姚力  贾振庚 《腹部外科》1999,12(4):159-160
腹直肌鞘血肿是一种特殊的腹壁损伤, 极易导致误诊, 特别是自发性腹直肌鞘血肿表现与腹腔内的急腹症极为相似, 难于诊断。结合我院收治的 12 例腹直肌鞘血肿, 就其误诊原因、减少误诊的措施以及如何提高正确诊断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腹直肌鞘血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患者女,72岁。因反复咳喘10年加重1年入院。既往有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和左肾囊肿病史。入院诊断: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高血压、冠心病,左肾囊肿。入院第二天突发右侧腹痛,持续性加重,无恶心、呕吐和腹胀,无放射痛。体查:体温37.6℃,脉搏88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65/100mmHg,痛苦貌,体态肥胖,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大量哮呜音及湿罗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应用下腹部腹直肌肌皮瓣联合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行乳房再造的手术方法,并分析其适应证。方法 以健侧腹直肌为肌蒂、患侧腹壁下动、静脉穿支为吻合血管蒂形成下腹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与腹壁下动脉穿支联合皮瓣,将腹壁下动、静脉与患侧胸背血管或胸廓内血管相吻合,进行乳房再造。结果 自2003年以来,于临床应用17例,所有皮瓣皆成活,随访3~12个月,再造乳房外形满意。结论 下腹部腹直肌肌皮瓣联合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具有血运可靠、提供组织量丰富、塑形自由度大、供区损伤较小等优点,尤适宜需要移植体积多以及胸廓内血管受损的乳房再造患者。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男,50岁,因"膀胱癌术后20年,广泛转移2个月"就诊。患者20年前因膀胱癌于外院接受膀胱部分切除术,4年前因膀胱癌复发于我院接受全膀胱切除+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2个月前出现尿道口滴血。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为73 g/L,CT提示阴茎及左侧腹直肌占位(图1A、1B)。腹直肌病灶穿刺活检诊断为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行DSA引导下介入栓塞治疗(图1C~1H),以微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分支,采用40 mg直径150~350 μm明胶海绵颗粒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肿瘤或外伤等导致腹直肌缺失的患者使用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行腹壁缺损修补和重建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腹直肌缺失患者10例,采用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进行腹壁缺损修补和重建。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问诊、查体和腹壁CT检查评估患者腹壁重建和恢复情况。 结果10例腹直肌缺失患者中,腹直肌肿瘤9例(其中男性1例,女性8例),腹直肌外伤毁损1例(男性)。平均年龄(46.90±13.25)岁,体质量指数(23.10±3.98)kg/m2。9例腹直肌肿瘤中,原发性肿瘤8例,转移性肿瘤1例,均行腹直肌复合体屏障性切除。腹直肌外伤患者行毁损腹直肌切除。切除后腹壁缺损平均宽度为(11.70±1.89)cm,均采用单侧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进行腹壁缺损修补和功能重建,并采用补片加强修补。补片均为聚丙烯补片,平均大小为(420.00±154.91)cm2。平均手术时间(132.50±38.9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07.00±74.54)ml,平均住院时间(11.50±4.30)d。术后无腹外斜肌肌瓣缺血坏死,无切口裂开、手术部位感染、肠瘘等并发症。在术后随访行问诊、体格检查及腹壁CT检查,显示患者腹壁完整,功能恢复良好。平均随访时间(35.50±11.35)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肿瘤复发、切口疝形成或腹壁膨出病例。 结论腹外斜肌转移肌瓣修补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腹壁缺损修补技术,在腹直肌缺失患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腹直肌鞘阻滞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腹直肌鞘阻滞(rectus sheath block,RSB)是一种为腹壁正中切口手术提供术后镇痛的躯干神经阻滞技术,现在多模式镇痛中得到了应用. 目的 介绍RSB技术及临床应用近况. 内容 综述RSB的应用解剖、阻滞方法、药代动力学研究、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等相关问题. 趋向 RSB在多模式镇痛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10.
胸腹壁随意皮瓣联合腹直肌肌瓣修复胸壁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胸腹壁随意皮瓣联合腹直肌肌瓣移位修复胸壁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1月~2005年6月,对5例胸壁缺损患者行胸腹壁随意皮瓣联合腹直肌肌瓣移位修复术。其中胸骨骨髓炎术后、胸骨肿瘤刮除术后、胸骨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各1例,心脏手术术后2例;均因感染致胸骨及内置物外露,病程6个月~2年。先行病灶清除,视创面大小设计切取15cm×10cm的胸腹壁随意皮瓣,然后切取腹直肌肌瓣移位修复胸壁缺损。结果术后4例皮瓣期愈合,1例皮瓣延期愈合,无并发症。皮瓣外观良好,无臃肿及色素沉着,X线片显示胸骨死骨阴影消失。随访1~3年,平均1年6个月,无复发。腹部供区皮肤愈合良好,无腹壁疝发生。结论胸腹壁随意皮瓣联合腹直肌肌瓣移位修复术是治疗胸骨体周围胸壁缺损的一种简单、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作者应用下腹部横行腹直肌岛状肌皮瓣行乳癌术后乳房再造术2例,并讨论了该皮瓣的血供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直肌后鞘神经阻滞联合TAP在腹膜透析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20年7月在本院住院部需要进行腹膜透析置管的患者146例,将其分为对照组(C组)及实验组(T组),每组73例患者,C组患者采用腹直肌后鞘神经阻滞方式,T组患者采用腹直肌后鞘神经阻滞联合TAP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疼痛度、抢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63例拟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局部浸润麻醉组(L组)和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组(TR组).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手术持续时间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脑膜中动脉栓塞(MMAE)治疗高危复发性慢性硬膜下血肿(HR-CSD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接受MMAE治疗的HR-CSDH患者,其中10例单侧CSDH、2例双侧CSDH,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5例首次诊断HR-CSDH患者于钻孔引流术后次日接受MMAE;4例首次诊断HR-CSDH但未达外科钻孔引流术指征者接受单纯MMAE;3例钻孔引流术后复发HR-CSDH患者中,1例于MMAE后次日接受再次钻孔引流术,2例接受单纯MMAE。MMAE中,共栓塞14支脑膜中动脉(MMA),均栓塞成功。术后6个月内头部CT显示10例(11侧)CSDH血肿完全吸收,2例(3侧)CSDH血肿厚度缩小>50%,未见血肿增大进展者,均无需进一步外科处理。随访期间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甚至消失,未见MMAE相关并发症。结论 MMAE治疗HR-CSDH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腹直肌及前鞘缺损的手术修复方式。方法:2009年11月至2020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美容科对腹直肌及前鞘缺损女性患者24例29侧缺损进行修复,年龄35~60岁,平均44岁。根据腹直肌和前鞘缺损大小及位置分为直接缝合修复和聚丙烯补片修复。结果:24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伤口感染、血肿、裂开等并...  相似文献   

16.
报告采用腹直肌转位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12例。随访1~2年,尿失禁症状均消失,能自行排尿,肾功能恢复正常。提示该术式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本院自2002年1月至2005年6月,对38例颅内血肿患采用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疗效满意。该治疗方法体现了微创经济实用,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开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腹直肌肌皮瓣的动脉分布及其在乳房再造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腹直肌肌皮瓣与血供的关系,为肌皮瓣的再划分及乳房再造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用大体解剖、血管X线造影方法对60侧尸体腹直肌进行观测.结果 腹壁上动脉(superiorepigastric artery,SEA)和腹壁下动脉(inferior epigastrie artery,IEA)在腹直肌内,纵行于肌后方,根据X线造影所见其终末分支多呈螺旋状,在脐上方互相吻合,穿支到达腹直肌表面皮肤.其中腹壁下动脉在脐周围发出的穿支较粗,较腹壁上动脉在肌皮瓣分布较广.在肌内的动脉分支分布可分为3种类型:Ⅰ支型(SEA 26.5%,IEA 34.6%)在X线造影显示肌内有1条动脉主干.Ⅱ支型(SEA64.7%,IEA 48.1%)在肌内有2条主要分支.Ⅲ支型(SEA 8.8%,IEA 17.3%)在肌内显示3条主要分支.根据解剖学研究提示,SEA、IEA在腹直肌内多数分为2支或2支以上主要分支(SEA73.5%,IEA 65.4%).结论 腹直肌肌皮瓣按其动脉分支特点可分为几个部分,为部分分离转移,保持肌功能提供血管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19.
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本院设计的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39例,效果良好。认为,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适应证的选择,主要治疗逼尿肌无反射而尿道压正常的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十分重要,随诊中应注意残余尿量,有无尿路感染及结石,必要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免影响疗效及损害肾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症状控制及生活质量改善评估子宫动脉栓塞(UAE)治疗症状性子宫腺肌病(AD)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接受UAE治疗的症状性AD患者的临床及5年随访资料,以痛经和月经量过多作为评价症状控制的主要指标,观察UAE前及后1~5年患者痛经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月经量月经失血图(PBAC)评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评分、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及子宫体积的变化;以Kaplan-Meier曲线法分析UAE治疗症状性AD及控制主要症状的有效率。结果 UAE后1~4年,痛经VAS评分、月经量PBAC评分、子宫体积、血清CA125及HRQOL评分均较术前有所改善(P均<0.05);UAE后5年,痛经VAS评分及HRQOL评分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UAE后1~5年,痛经有效控制率分别为92.86%、87.50%、80.36%、71.43%及55.36%,月经量过多有效控制率分别为98.21%、98.21%、94.64%、89.29%及76.79%。UAE对月经量过多的有效控制时间为(56.53±1.24)个月[95%CI(54.09,58.97)个月],对痛经的有效控制时间为(50.44±2.10)个月[95%CI(46.32,54.5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 UAE治疗症状性AD的中长期疗效佳,且控制月经量过多优于痛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