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探讨有效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对2007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360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调查,统计医院感染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360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率为33.9%,感染发生部位以呼吸道及腹膜为主,分别占41.8%、26.2%,侵入性操作(55.0%)、年龄>60岁(46.0%)、住院时间>30 d的患者(57.5%)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导致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及真菌.结论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实施侵入性操作、年龄>60岁以及住院时间>30 d的患者较易发生医院感染,应减少侵入性操作,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消毒隔离管理,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冀利秀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1982-1983
我国属于HBV感染高流行区,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乃至世界突出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肝炎后肝硬化是慢性肝炎逐渐发展而成,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我国肝炎后肝硬化在肝硬化中最为常见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后肝硬化是中国肝硬化发生的最常见类型,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带来严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治疗也较为困难通过临床护理宣教,加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理管理,提高抗病毒药物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效果的自我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骨髓超微结构改变对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代偿期(代偿期组)及失代偿期(失代偿期组)肝炎肝硬化各13例共26例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及三系血细胞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骨髓造血微环境损害,三系血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病态造血,血清LDH活性升高。结论血清LDH活性升高与骨髓超微环境损害呈相关关系,对预测全面生存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4.
1987年5月~1997年12月共收治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834例,其中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126例,占15.1%。本文分析了其诱发因素及治疗转归。1 临床资料1.1 分析对象病人均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依据:(1)病人均为乙肝病毒血清标志阳  相似文献   

5.
72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感染非嗜肝病毒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非嗜肝病毒感染对肝功能及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合并非嗜肝病毒感染的72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非嗜肝病毒感染的累计感染率、感染时间及感染病毒种类,以38例未感染非嗜肝病毒的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为对照组,测定非嗜肝病毒抗体,甲、戊型肝炎抗体,肝、肾功能及心肌酶指标,并进行HBVDNA定量测定.按照性别、年龄、体重、身高进行分层对照研究.结果 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非嗜肝病毒累计感染率为32.7%(72/220),以冬、春季为感染高峰,感染病毒以腺病毒、EB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感染居多.研究组中男性、体重较重(>60kg)、身高较高(>170 cm)者,感染后一定程度上可加重肝功能损害,而女性、年龄较小(≤41岁)者,感染后易造成心肌酶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非嗜肝病毒感染并不少见,并会造成部分患者肝功能损害加重及心肌功能损害,临床上要重视对非嗜肝病毒感染的预防,防止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6.
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医院感染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医院感染。方法:对1126例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血、尿、大便、痰、胸腹水进行细菌学等检查;并观察部分病例使用氧氟沙星预防医院感染的结果。结果:307例患者发生了医院感染占27.26%,以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最常见;预防使用氧氟沙星可明显减少SBP发生。结论: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医院感染率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骨髓超微结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代偿期及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常规、血清铁(Fe)、铁蛋白(SF)、叶酸(FA)、VB12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观察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三系血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低于正常值的分别占46.2%、38.5%、23.1%,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均占92.3%;代偿期及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Fe、SF、VB12分别为30.9±0.4μmol/L、386.4±6.9μg/L、538.6±15.6 pmol/L及26.4±0.8μmol/L、348.8±6.2μg/L、507.5±21.4 pmol/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骨髓造血微环境损害,三系血细胞出现病态造血。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骨髓病态造血可以反映肝硬化病情的轻重和肝脏损害程度,病态造血程度与预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炎后失代偿期肝硬化和重型肝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原有肝病恶化的重要诱因。据报道,失代偿期肝硬化SBP的发生率为8%~27%。早期报道病死率达90%以上,近年来,由于高效抗生素的不断问世,病死率下降至48%~57%。本总结分析了6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的预后及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腹膜炎(Spoutaneoas Baetrial Peritonitis,SBP)是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早诊断、早治疗十分重要.目前临床相关研究的方法很多,C-反应蛋白(CRP)测定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本文就我院近2年因肝炎肝硬化性腹水的住院病人(分原发性与非原发性腹水)CRP检测结果作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肺功能与低氧血症的变化濮文虎,邱夏地,莫剑忠肝硬化可引起肺功能减退和低氧血症,作者对54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进行了肺功能和动脉血氧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对象本组54例均为本院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男35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妊娠妇女的临床特点、妊娠结局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85例肝硬化合并妊娠妇女的临床资料,分为肝硬化代偿期64例(代偿期组)、肝硬化失代偿期组21例(失代偿期组),对两组妇女的临床指标、妊娠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妊娠合并肝硬化妇女失代偿期的乏力、腹胀、尿黄、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脾功能亢进、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代偿期组妊娠妇女(P<0.05)。失代偿期组妊娠妇女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门静脉直径、凝血功能指标PT、PLT均显著大于代偿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ALB)显著低于代偿期妊娠妇女(P<0.05)。失代偿期组的早产率(33.33%)、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28.75%)、胎死宫内发生率(19.05%)、产后出血发生率(19.05%)、上消化道出血率(14.29%)均显著高于代偿期组(P<0.05)。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妊娠妇女的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较代偿期妊娠妇女有统计学差异,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将48例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2组,24例/组.两组均进行内科治疗,一组患者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对照组),另一组采用恩替卡韦(观察组).对比两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以及HBV-DNA阴转率.结果:观察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治疗后的TBIL和ALT、治疗12周后以及48周后的HBV-DNA阴转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LB相比数据相近(P>0.05).结论: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抗病毒效果显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肝炎肝硬化患者骨髓祖细胞造血功能和血液常规的变化,为对该类患者采用新的临床治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6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试验组(代偿期、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各13例):随机选择13例本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观察对象进行骨髓晚期红系祖细胞(CFU.E)、粒一单系祖细胞(CFU—GM)及成纤维祖细胞(CFU.F)体外培养,观察2组间三系的变化及外周血象、血浆白蛋白变化。结果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白蛋白水平、白球比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代偿期肝炎肝硬化组的水平(P〈0.01);而球蛋白水平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代偿期肝炎肝硬化组的水平(P〈O.01)。代偿期及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CFU.E、CFU—GM、CFU.F集落生长不良率分别为76.9%、30.8%、38.5%及92.3%、59.2%、84.6%.明显高于对照组三系祖细胞集落生长不良率(0%、0%、0%),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炎肝硬化患者骨髓祖细胞造血功能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的临床病因和外周血、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012年1月-2015年6月本院8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7例患者主要病因为乙型肝炎肝硬化(64.4%);血象主要表现为三系轻度异常,以血小板为主;骨髓象主要表现为脾功能亢进(47.1%);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增生度呈多样性,以增生活跃为主,骨髓细胞分类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系增生、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成熟障碍。增生减低组、增生活跃组和增生明显活跃组3组间的粒细胞系与红细胞系比值、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巨核细胞数不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是多方面的,肝炎后肝硬化是主要病因,脾亢是肝硬化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的主要骨髓象。肝硬化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对明确全血细胞减少的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失代偿期伴有胸腔积液称为肝性胸水。首先由 Christian 于1973年报道,我院1987年6月至1991年6月共收治肝炎后失代偿期肝硬化122例,其中发现肝性胸水12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 诊断标准1.1 肝性胸水诊断标准:按姜氏诊断标准即1)明确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2)胸腔穿刺抽出胸水和/或胸透、胸片、超声波检查有胸水征象及体检发现有胸腔积液体征;3)除外结核、心脏病、肿瘤、肾脏病、低蛋白血症等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16.
王健  曹威  刘超 《工企医刊》2013,26(1):32-33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透明质酸(HA)及血小板计数(PLT)在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程度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PT、HA及PLT,同时检测5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代偿组)及61例失代偿患者(失代偿组)的相应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组和失代偿组患者PT、HA、PLT较健康组有明显提高;失代偿组较代偿组相应指标有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T、HA、PLT的检测可以反应肝损程度和病情轻重,在指导临床对肝硬化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失代偿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肺部合并症的主要原因、临床特点及对肝硬化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住院的268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268例患者中69例有肺部合并症,其中肺部感染43例(16.0%),肺水肿13例(4.9%),肺不张6例(2.2%),浸润性肺结核及肺转移癌各3例(1.1%),肺脓肿1例(0.4%).结论 失代偿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合并肺部病变,主要为肺部感染和肺水肿,可使原发病恶化、病死率增加,应尽早做出诊断并给予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 11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干细胞移植,移植后第4周复查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胆碱酯酶(CHE)和AFP等实验室指标及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结果 移植后第4周,血浆白蛋白(ALB)和CHE分别为(31.2±4.5) g/L和(80.9±22...  相似文献   

19.
2005年6月~2007年10月,我科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0例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均为我科2005年6月~2007年10月住院及门诊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选择性脾动脉栓塞(PSE)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4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均合并脾功能亢进,采取经肝动脉肝内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合并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术后3个月观察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和白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并部分脾栓塞术后3个月后,ALT、TB和PT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PSE术后外周血WBC和PLT均显著上升(P<0.01);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选择性脾动脉塞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