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4 毫秒
1.
目的:通过搜集和整理清代医家治疗闭经的内服方剂,总结治疗该病的常用有效药物及其配伍关系。方法:筛选清代治疗妇科疾病具有代表性的古籍,对其中治疗闭经的内服方剂进行收集和整理,建立闭经方剂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到治疗闭经的方剂72首,剂型以汤剂、丸剂居多,药物类型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为主,药性以温、平居多,药味以甘、辛、苦居多,归经以肝、脾和心经药物为主,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形成6个聚类方。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整理宋代三部官修方书中主治虚劳的处方及虚劳疾病的症状表现,借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探究宋代医家治疗虚劳的用药、组方规律,并由此管窥宋代医家治疗虚劳的学术思想。方法:依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及《圣济总录》三部宋代官修方书中所载治疗虚劳的文献条目,提取其中处方信息和主治症状等信息,利用Excel 2016将处方信息规范化整理成数据库,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处方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纳排标准筛选整理出97首方剂,201味中药;分析用药规律可知所用中药的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肺、肾三经为主;药物功效以补虚类、温里类、化痰止咳平喘类为主;在药物使用频次上,最高频使用的5味药物是肉桂、茯苓、人参、炙甘草、白术。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使用频次最高的对药为人参-炙甘草;使用频次最高的角药为茯苓-人参-炙甘草。通过K均值聚类算法可将处方分为3个聚类,并得出核心处方药物。结论:宋代医家治疗虚劳的处方具有鲜明的用药规律,治疗上以“温肾助阳、健脾益气、理气化痰、滋阴清热”为原则,用药上注重脾肾同调、寒温相配、气机升降、攻补兼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理虚元鉴》治疗虚劳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理虚元鉴》中所载的22首方剂为依据,通过频数表对其用药频次、药物功效及药物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治疗虚劳的用药规律。结果:药物应用频次显示,应用最多的是补虚药,以补气药,养阴药为主;化痰药,以清热化痰为主;清热药,以清热凉血为主。在药物归经上入脾胃经的药物最多,其次是入肺大肠经的药物。在药性上使用最多的是性寒之品,其次是性平、温的药物。结论:汪绮石认为虚劳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药物选择以补气养阴、清金化痰、清热凉血为主。养阴清热常选用甘寒清润入肺肾经之药,健脾益气常用甘温甘平入脾胃经之品,扶正祛邪,燮理阴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当代方剂对治疗老年瘙痒用药的规律。方法以老年与瘙痒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1979~2014.10),收集方剂,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符合要求的治疗老年皮肤瘙痒方共221首,内服190首,外用31首。涉及200味中药,药物频次2393次。高频药物为当归、防风、甘草、生地、白芍。药类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寒、温、平药性是主要的药性;归经以肝、肺、脾、肾、胃为主。结论运用统计方法发现当代临床以活血、补气血的补虚药清热药为主、以祛风清热止痒的药物为辅的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用药规律,为了临床组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探讨黄褐斑中医内服方剂组方的规律,进而揭示近年来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用药特点.方法:收集和整理近十年来治疗黄褐斑的方剂456首,将方中药物按功用分类,并作各单味药物的使用频率统计;同时归纳药物的五脏归经.结果:补虚药与活血化瘀药是其主要部分或基本组成,治则以疏肝理气、补肾健脾为主,治疗的关键是理血.结论:气血亏虚、气滞血瘀为黄褐斑的主要病机,内服方剂的组方原则多为疏肝健脾补肾,养血活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黄褐斑中医内服方剂组方的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本院近六年来治疗黄褐斑的中药方剂,按功用分门别类,统计各单味药物的使用频率。结果:黄褐斑主要的治疗药物为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补肾健脾。结论:黄褐斑的主要病理为气血亏虚和气滞血瘀,选用中医内服方剂原则以疏肝健脾、养血活血为主。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搜集并整理出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方剂共64首,对其组方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64首方剂中用药共220味,使用频次1492味次;以补虚药最多,其次是利水渗湿、理气、活血化瘀药;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胃、肺、脾、肾为主。名老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注重攻补兼施,以益气健脾、行气、利水和活血祛瘀为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搜集和整理清代医家治疗咳嗽的内服方剂用药,总结治疗该病的常用有效药物,对这些药物的性、味及归经规律进行研究,并探索相对高频用药之间的配伍规律。方法:收集清代医籍中治疗咳嗽的内服方剂,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和统计,并运用聚类分析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到治疗咳嗽的内服方剂785首,全部方剂中出现频次超过120次的药物15味,性以温平居多,味以苦、甘、辛居多,较常使用归肺、脾、胃经药物。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形成4个聚类方-C1:甘草、杏仁、麻黄;C2:桑白皮、紫菀、生姜、人参、麦门冬、款冬花、五味子;C3:半夏、陈皮、茯苓;C4:川贝母、桔梗。结论:清代医家对于咳嗽的治疗既注重其症状又不忘病理本质,诊疗时合参性、味、归经及功效,注重肺脾的调理。  相似文献   

9.
名老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组方用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近10年以来国内知名的名老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组方用药规律,以便较好地指导临床。方法:搜集并整理29位名老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方剂共33首,对其组方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3首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方剂中用中药137味,累积频次484次,补虚药最多,其次是活血化瘀药,药物多归于心肝肾经,四气多为温平寒,五味多为甘苦辛。结论:该病是以本虚标实为主,本虚以气血阴阳俱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痰浊为多。治疗该病的基本原则为调补气血阴阳、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0.
基于历代医家治疗痴呆相关病症医案方药,探讨古代痴呆用药与组方规律。计算机加手工检索《中华医典》《中华传世医书》等中医文献集及数字图书馆记载的历代痴呆相关病症临证医案(囊括汉代至清代方书),建立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药规范化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改进的互信息法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剂的用药特点与组方规律。对最终筛选出的156首方剂、共123味中药进行分析,药物总频次11 747次,挖掘出8个核心方药。确定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和药物之间的规则与算法,发现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剂的高频药物为茯苓、远志、人参、石菖蒲、甘草、当归、麦冬、白术、熟地黄与干姜等;药物配伍以气血双补、阴阳平调与开窍宁心为主;药物性味以温性、甘(淡)味药为主,归经以心经、肾经、肝经与脾经为主;核心方药为人参、茯苓、远志、石菖蒲、白术等的组合加减。高频药物和核心组方体现了历代医家治疗痴呆医案的组方法则以益气健脾开窍为主,辨证予以滋阴、补血、化痰与温阳等。关联规则挖掘历代医家治疗痴呆用药特点、组方规律有助于指导中医药防治痴呆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搜集和整理清代医家治疗噎膈的内服方剂,总结常用有效药物,探索高频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方法收集清代医籍中治疗噎膈的内服方剂,对其进行采集、整理和编排,运用聚类分析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到噎膈的内服方剂178首,全部方剂中出现频数超过20次的药物共14味,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形成5个聚类方:C1:半夏、茯苓;C2:陈皮;C3:生姜、甘草;C4:人参、麦冬、当归、白术、旋覆花、甜杏仁;C5:竹茹、干姜、枇杷叶。结论清代医家治疗噎膈从脾胃论治的方剂居多,注重化痰祛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收集整理《万病回春》中治疗痹证的内服方剂,总结其用药规律。方法: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处方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结果:治疗痹证的药物中使用频次排在前五的有:苍术、甘草、当归、川芎、茯苓。治疗痹证的药物四气属性以温性为主,五味属性以辛、苦、甘为主,药物归经以入脾经居多,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和解表药为主。结论:龚廷贤治疗痹证时强调痰浊致痹,多从脾经论治,同时善用补虚药,重视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R语言,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挖掘中药方剂治疗反复发作性泌尿系感染的组方规律。方法:在CNKI中收集中医方剂治疗反复发作泌尿系感染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建立方剂数据库,使用R语言来挖掘组方规律。结果:CNKI中满足条件的方剂共104首,包含144种中药。以补虚类、利水渗湿类、清热类药物使用最多,四气以寒为主,五味以甘为主,主入肝、肾、膀胱和胃经,共得到20组频繁药对,4首聚类方。结论:核心频繁药对为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间的相互组合,组方以清热利湿为主,同时根据病机特点,不忘补虚行气活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搜集、整理明代医家龚廷贤治疗肿瘤相关疾病的内服方剂,总结其用药规律。方法:用Excel建立数据库录入系统,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频数分析法。结果:治疗积聚的药物用药频率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理气药(23.3%)、活血化瘀药(23.0%)、补虚药(11.5%)。治疗翻胃的药物用药频率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补虚药(22.7%)、理气药(17.9%)、清热药(9.1%)。治疗肠澼的药物用药频率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补虚药(28.5%)、清热药(24.0%)、止血药(11.8%)。结论:龚廷贤治疗肿瘤相关疾病善用补虚药,重视扶正培本和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搜集和整理明清医家运用流湿通经法治疗闭经的内服方剂,总结其组方用药特点。方法:对运用流湿通经治疗闭经的内服方剂进行采集、整理和编排,对其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明清医家运用流湿通经法治疗闭经的组方用药特点为:①扶正祛邪,标本兼治;②定方变法,相得益彰;③心身同治,思辨周全。结论:明清医家运用流湿通经法治疗闭经的适应证型为:①气虚血弱,寒湿阻滞;②肝郁脾虚,湿热阻滞。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整理、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胎动不安的用药、组方及关联规则,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胎动不安提供用药指导,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整理《中药方剂大辞典》治疗胎动不安的药物,并查出其方、药(药性、药味、功效及归经),运用Excel、SPSS 22.0、Weka 3.8、Cytoscape 3.6.1及聚类挖掘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用复杂系统熵聚类进行新方组合。结果筛选获得《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胎动不安方剂共173首,规范后中药138味,通过数据挖掘得出频次≥10次的药物有29味,药物功效分类以补虚、活血化瘀和理气药为主,药性以温性、平性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肝经为主。结论总结《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历代医家治疗胎动不安的常用药物及其功效和性味归经,为后世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传承创新中医文化。  相似文献   

17.
舒怡  周锦勇  杨柏霖 《江苏中医药》2017,49(5):69-70,71
从张景岳《新方八阵》中搜集并整理出针对炎症性肠病主要症状的方剂共45首,探讨其用药规律。45首方剂中用药共88种,总用药频次373次;以补虚药使用最多,其后依次是温里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药性以温、平、热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脾、肾经为主。遣方用药特点如下:重视后天,脾肾并治;固护阳气,阴阳同补;标本并治,攻补兼施;审证求因,用药精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中隋唐及之前,宋元时期与明清及近代的虚劳病组方用药规律。方法:利用R语言数据挖掘软件对《中医方剂大词典精选本》中的方剂药物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药物药类及药物性味与归经)、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3个历史时期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分别为甘草、人参与熟地黄,使用药类居前的均包含补虚药、清热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累计频率均高于62.40%,药性以温性居多,药味都以甘、辛、苦为主,药物归经中归肾经药物的使用频率最高。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共得出45个药对与药组,27个聚类方。结论:虚劳病的治疗在隋唐及之前取法经方以调和气血,宋元时期以补阳与补土为特点,明清及近代则重视阴精补益,呈现由气血并治,到倾向阴阳分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挖掘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组方用药规律。以阿尔茨海默病或含老年性痴呆为主题,收集、整理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文献为资料来源,建立阿尔茨海默病方剂文献研究数据库,对纳入标准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纳入标准的113首方剂中,单药石菖蒲最为常见,药物四气以温、平居多,五味中甘、苦、辛味为主,归经中以五脏为主,使用最多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有6组,因子分析中提取8个公因子,系统聚类分析归为6大类。结果表明,现代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整体原则为补虚开窍、活血祛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古代瘰疬用药与组方规律。方法:对古籍文献中治疗瘰疬的方药进行搜集、整理,从瘰疬专病的角度探讨用药规律,对其组方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疾病层面用药的共性特征,挖掘其诊治规律。结果:纳入中药方剂数据库涉及瘰疬方药共计308首,其中外用107首,涉及中药252味,散见于88本相关古籍。其中高频药物为乳香、麝香、没药、朱砂、黄丹、麻油等,所用药物四气以温、寒、平药为主,五味以辛、苦、甘为主,药物归经以归肝经、脾经、心经、胃经为主,置信度较高的常用药物组合如没药-麝香-乳香、血竭-乳香、轻粉-麝香等。获得核心药物组合5组,并生成外用新处方备选组合5个,如杏仁-松香-木鳖子-穿山甲、雄黄-麝香-白矾-硇砂-砒霜等。结论:历代医家外治瘰疬医案的组方法则以活血化瘀、拔毒生肌为主。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历代医家治疗瘰疬用药特点、组方规律有助于指导中医药防治瘰疬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