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宝武 《航空航天医药》2014,(10):1426-1427
目的:探讨大剂量氯毗格雷与阿司匹林、尿激酶溶栓联合方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治疗的6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和大剂量氯毗格雷进行治疗,对比观察患者的梗后心绞痛发生率及再发心梗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两组对比,观察组梗后心绞痛发生率(5.88%)及再发心梗的发生率(2.94%)和病死率(5.8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7.65%,11.76%,20.5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氯毗格雷与阿司匹林、尿激酶溶栓联合方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明显降低梗后心绞痛发生率及再发心梗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当前对于心电图ST段抬高型、12h之内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常给予静脉溶栓治疗,以使心肌再灌注,达到缩小梗死灶、改善心肌功能和减少死亡的目的,成功率53%~75%。在临床溶栓成功之前,常见再灌注心律失常现象,基本都发生在溶栓初始。我们还观察到部分病人在溶栓成功之前突然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和心绞痛程度加重现象。  相似文献   

3.
张丽霞 《人民军医》2003,46(11):664-666
人们在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理生理了解取得进展的基础上 ,重新认识了AMI的表现形式 ,提出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 drome ,ACS)的概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无Q波心肌梗死 (NQMI)、有Q波心肌梗死 (QMI)、冠心病猝死[1,2 ] ,其心肌缺血程度呈逐渐加重趋势[3,4 ] 。1 分 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初始心电图改变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类 ;ST段抬高者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是 91 % ,敏感性为 4 6 % ,所以大多数ST段抬高者将演变为Q波心肌梗死。这些病人需要再灌注治疗、药物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电除颤成功后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将ST段抬高心肌梗死室颤患者50例,采用非同步电击除颤法复律成功后,按照年龄分为≥75岁组(观察组)26例,〈75岁组(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24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结果:两组再通率、24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ST段抬高心肌梗死室颤患者电除颤后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PCI)后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对心梗后晚期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入院接受急诊PCI的患者 72例 ,动态观察PCI术前后心电图ST段的变化 ,以PCI术后 1hST段下降大于 5 0 %为ST段下降组 ,相反为ST段抬高组。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梗后早期 (2~ 3周 )和晚期 (5~ 6个月 )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的变化 ,并随访其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ST段下降组 5 3例 (74 % ) ,ST段抬高组 19例(2 6 % )。心梗后早期两组间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无明显差异 ;晚期ST段抬高组LVEF明显低于ST段下降组 (P <0 .0 5 ) ,而LVEDVI、LVESVI和VWMA积分均明显高于ST段下降组 (P <0 .0 5 ,P <0 .0 1)。随访期间ST段抬高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略高于ST段下降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段下降组梗死前心绞痛和直接支架术的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组 (P <0 .0 5 )。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成功直接PCI后ST段持续性抬高者心梗后晚期左室功能较差。有梗死前心绞痛和直接支架术者PCI术后ST段持续性抬高的发生率可能较低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现代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冠脉综合症 (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为世界人群致死致残主要病因 ,主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 (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非 Q波性心肌梗死 ( NQMI)、急性 Q波心肌梗死 ( QMI)和猝死。目前又根据 ACS中 UAP、NQMI和 QMI的病生理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的有所不同又将 ACS分为 ST段抬高型和非 ST段抬高型。近年冠心病诊治发展迅速使冠脉再通率达95 % ,及时挽救了严重缺血坏死的心肌、心功能和无数病人的生命 ,使 AMI病死率从 30 %降为 1 0 %以下 ,也是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治疗与基因治疗等新的治疗有…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病理基础是冠脉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急性血栓形成,从而造成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AMID、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AMID、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a,UA).NSTEAMI和UA统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其发病是血栓不完全堵塞血管所致.NSTEACS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或心肌缺血事件)的概率在不同患者中差别很大,因此,对其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做出快速准确的预测,为患者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2].  相似文献   

8.
李延辉 《人民军医》2008,51(2):86-87
1临床症状 本文不再赘述对于鉴别诊断有典型意义的症状,如肺栓塞的胸痛特点、气胸的胸痛特点等,而主要侧重对于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有诊断意义的症状表现,包括持续较长时间(〉20min)的静息心绞痛、初发严重心绞痛、既往稳定性心绞痛近期恶化,以及梗死后心绞痛等。约80%的患者表现为持续性胸痛,而初发或恶化性心绞痛仅占20%;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仅凭症状是不能准确区分的。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快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Acs约占冠心病人的30%~40%,是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的成分决定了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斑块发生破裂、表面血栓形成,导致病变远端血管完全性或者非完全性闭塞,临床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ACS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斑块的稳定性与病人的预后直接相关,因此加强CAS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STEMI)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837例STEMI患者 ,早期静脉溶栓组 (n =5 0 2 )和对照组 (n =335 ,无溶栓指征或不愿溶栓者 ) ,观察早期静脉溶栓后梗死相关动脉 (IRA)的再通情况 ,同时分析两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早期静脉溶栓组梗死相关动脉 (IRA)的再通率为 6 0 .9% (rt PA组74 .2 % ,尿激酶组 5 7.6 % ) ,两组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在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中风、非致命性心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 ,但溶栓组住院病死率较传统方法下降 17% ,且住院日显著缩短。结论 早期静脉溶栓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再灌注治疗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非药物治疗,主要是指血运重建治疗,其目的是减少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以及防止病情恶化至心肌梗死或发生猝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浆中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lIP)及脑钠肽(BN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28例,稳定性心绞痛31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93例,其中ACS组再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30例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31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组32例,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其hs-CRP及脑钠肽浓度。结果ACS患者血浆hs-CRP、BNP浓度明显升高,心肌梗死患者又显著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s-ClIP、BNP浓度检测可为急性冠脉综合症诊断及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卉  刘振华  韩盈 《武警医学》2003,14(5):301-30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基础上形成血栓及血管痉挛,导致冠状动脉管腔部分阻塞或完全阻塞的急性心肌缺血性疾病。ACS分为ST段抬高的ACS和ST段不抬高的ACS两类,前者即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者则包括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AMI之间的一种急症,及时、正确的干预不仅可阻止UAP发展为AMI,并有可能使UAP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本研究对我院近年来治疗  相似文献   

15.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形成富含血小板的白色血栓,这类患者常伴有多支严重狭窄病变、陈旧性心肌梗死以及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情况.行紧急介入治疗的风险往往较大,因此除高危患者外,对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治疗应强调抗血小板、抗凝剂的充分合理使用。本实验对未进行介入治疗的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同时应用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近年来随着诊治水平的提高,ACS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但我国依然存在诊断水平低、指南实施不理想、患者依从性不高等问题。作者就目前国内ACS诊治的现状和挑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症状 本文不再赘述对于鉴别诊断有典型意义的症状,如肺栓塞的胸痛特点、气胸的胸痛特点等,而主要侧重对于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有诊断意义的症状表现,包括持续较长时间(>20 min)的静息心绞痛、初发严重心绞痛、既往稳定性心绞痛近期恶化,以及梗死后心绞痛等.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近来已经肯定炎症反应、脂质代谢、斑块动力学、血小板和凝血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反馈通路,在AC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破裂所触发的血小板和凝血酶激活、血栓形成是ACS主要的发病机制。冠脉病变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235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无明确糖尿病史的患者在出院前常规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糖代谢状况分为糖代谢正常(NGT)组、糖调节受损(IGR)组和糖尿病(DM)组,收集所有患者的生化指标、心脏彩超及冠脉造影等资料,比较上述指标在不同糖代谢患者之间的差异。同时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衰和心源性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女性较多,入院时心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较高,梗死面积较大,心功能较差,冠脉三支病变比例较高,预后较差。糖调节受损患者甘油三酯水平和心力衰竭发生率也高于糖代谢正常心肌梗死患者,而其他指标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是心血管病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主要原因。临床上 ,无ST段抬高ACS是指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其发病率明显高于Q波心肌梗死 ,且两者的近期预后 (心脏事件发生率 )基本相似。由于无ST段抬高ACS的发病机制、危险分层和治疗策略具有其独特性 ,因此本文仅对本征的研究进展作阐述。一般认为 ,对所有无ST段抬高ACS患者均应在抗心肌缺血的同时 ,还须行抗血小板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GPIIb IIIa受体阻滞剂 )、抗凝 (低分子肝素 )治疗 ,对某些高危患者 ,择时介入性诊治 (冠状动脉造影或支架术 )常具有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