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抑癌基因p15^INK4B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情况及其mRNA表达水平,探讨p15^INK4B基因异常甲基化在MD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32例MDS患者骨髓p15^INK4B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逆转录PCR(RT-PCR)检测p15mRNA表达情况。结果:32例MDS患者骨髓有14例检测到p15^INK4B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甲基化阳性率为43.8%),且多为高危型患者。MDS患者骨髓p15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MDS患者p15^INK4B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p15mRNA表达缺失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MDS中p15^INK4B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与基因表达失活密切相关,并在MDS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SOCS-1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探讨SOCS-1基因异常甲基化在MDS发生、进展中的作用,为去甲基化药物治疗MDS提供新靶点。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逆转录PCR检测30例MDS患者骨髓SOCS-1基因mRNA表达水平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30例MDS患者骨髓中有16例检测到SOCS-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为53.3%。根据MDS的IPSS危险度分组,在高危MDS中65.2%(15/23)患者SOCS-1基因发生甲基化,而在低危MDS中甲基化比例只有14.3%(1/7),2组SOCS-1基因甲基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OCS-1基因表达减低或缺失的16例患者中,10例(62.5%)发生启动子甲基化;而在SOCS-1基因表达正常的14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SOCS-1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2组间SOCS-1基因甲基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S患者骨髓SOCS-1基因启动子区存在异常甲基化,此异常甲基化与SOCS-1基因表达失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并探讨治疗后P15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变化。方法对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科2009年11月至2012年3月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31例MDS患者[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病态造血(RCMD)9例,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增多I(RAEB-Ⅰ)11例,RAEB-Ⅱ7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8例接受5 d方案,3例接受3 d方案。从中抽取7例RAEB-Ⅰ及RAEB-Ⅱ患者,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连续监测其P15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变化。结果在可评估的28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3例,骨髓完全缓解伴血液学改善(m CR+HI)5例,骨髓完全缓解(m CR)7例,单纯血液学改善(HI)3例,疾病稳定(SD)9例,疾病进展1例,CR率10.7%,总有效率(CR+m CR+HI)64.3%,2年生存率为46.4%。经地西他滨治疗后,患者P15基因明显降低,且用药后第1周下降幅度最大,达20%~60%。结论地西他滨治疗MDS患者具有一定疗效,不良事件具有可控性,且治疗后P15基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正>表观遗传学异常、肿瘤相关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过度甲基化导致的基因沉默,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逆转基因异常甲基化、促进肿瘤抑制基因再表达,是去甲基化药物包括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治疗MDS的主要依据。去甲基化药物能够延迟MDS患者向白血病转化,改善患者输血依赖及生存质量,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在伴有DNA甲基转移酶(DNMT)3A基因、TET2基因突变的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去甲基化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使用地西他滨治疗的100例老年MDS患者临床资料,将其中无基因突变的68例MDS患者纳入对照组,将伴有DNMT3A基因突变的10例MDS患者纳入DNMT3A突变组,将伴有TET2基因突变的22例MDS患者纳入TET2突变组。患者均采用地西他滨治疗,每4 w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3组治疗效果、DNMT3A、TET2基因表达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3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ET2突变组总缓解率(OR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NMT3A突变组与对照组、TET2突变组O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疗程后,DNMT3A突变组DNMT3A基因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但DNMT3A突变组治疗前、治疗4个疗程后DNMT3A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ET2突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疗程后,TET2突变组TET2基因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但TET2突变组治疗前、治疗4个疗程后TET2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DNMT3A突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他滨治疗伴有DNMT3A、TET2基因突变的老年MDS疗效显著,且较无基因突变患者更佳,药物使用后可有效抑制DNMT3A、TET2基因表达,在老年MDS患者去甲基化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单药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复发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微小残留病灶(MRD)阳性的AML/MDS患者19例(其中AML 18例,MDS-EB-1 1例),使用地西他滨治疗。结果:移植后首次检测到MRD阳性中位时间为4(1~44)个月。所有患者使用地西他滨1~4个疗程,中位随访时间25(9~53)个月。15例评价为有效,总有效率78.9%(15/19),且至随访截止持续MRD阴性。9例患者使用1个疗程后MRD阴性,5例使用地西他滨2个疗程后MRD转阴,1例使用地西他滨3个疗程后MRD转阴。4例评价为疗效不佳,其中2例分别使用地西他滨2个及4个疗程,期间MRD持续阳性,后形态学复发;2例用药后1个月复查形态学复发。死亡6例,5例为疾病进展死亡,1例为使用地西他滨7个月后血常规下降,脑出血死亡。MRD阳性患者使用地西他滨治疗后中位无病生存时间17(1~30)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19(2~30)个月。地西他滨治疗后3年预期总生存率68.0%±13.7%,3年预期无病生存率63.0%±11.1%。结论:地西他滨单药治疗可使造血干细胞移植后MRD阳性患者再次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且不良反应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多疗程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30例MDS患者及27例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地西他滨单药治疗MDS患者中,随着疗程数增加,完全缓解(CR)/骨髓完全缓解(mCR)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对可能影响疗效的临床特征分析发现,在MDS患者中,重度贫血对CR/mCR有影响(P=0.042);在AML患者中,预后分层对CR/mCR有影响(P=0.016)。地西他滨治疗MDS患者相关并发症分析中,单药方案1个疗程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10(0~25)d,2个疗程为6(0~24)d,3个疗程为4(0~10)d;联合方案中,1个疗程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11(0~30)d,2个疗程为8(0~30)d,3个疗程为4(0~11)d;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0.0%,治疗相关死亡1例(为移植后复发)。地西他滨单药及联合方案治疗AML患者,1个疗程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21(0~37)d,2个疗程为13(0~37)d,3个疗程为13(0~18)d;肺部感染发生率为40.7%,治疗相关死亡2例。通过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IPSS评分及铁过载是影响MDS患者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31、0.042),而预后危险分层是影响AML患者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13)。结论:地西他滨治疗MDS/AML疗效确切,单药治疗MDS患者中,随着疗程数增加,缓解率增加;地西他滨不良事件具有可控性,安全性好,大部分患者可以安全度过化疗后骨髓抑制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疗程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30例MDS患者及27例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地西他滨单药治疗MDS患者中,随着疗程数增加,完全缓解(CR)/骨髓完全缓解(mCR)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对可能影响疗效的临床特征分析发现,在MDS患者中,重度贫血对CR/mCR有影响(P=0.042);在AML患者中,预后分层对CR/mCR有影响(P=0.016)。地西他滨治疗MDS患者相关并发症分析中,单药方案1个疗程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10(0~25)d,2个疗程为6(0~24)d,3个疗程为4(0~10)d;联合方案中,1个疗程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11(0~30)d,2个疗程为8(0~30)d,3个疗程为4(0~11)d;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0.0%,治疗相关死亡1例(为移植后复发)。地西他滨单药及联合方案治疗AML患者,1个疗程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21(0~37)d,2个疗程为13(0~37)d,3个疗程为13(0~18)d;肺部感染发生率为40.7%,治疗相关死亡2例。通过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IPSS评分及铁过载是影响MDS患者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31、0.042),而预后危险分层是影响AML患者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13)。结论:地西他滨治疗MDS/AML疗效确切,单药治疗MDS患者中,随着疗程数增加,缓解率增加;地西他滨不良事件具有可控性,安全性好,大部分患者可以安全度过化疗后骨髓抑制期。  相似文献   

9.
正DNA甲基化异常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发生和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地西他滨(DAC)是MDS DNA甲基化的有效抑制剂,治疗MDS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我们使用超小剂量DAC联合HAG方案治疗15例中高危MDS患者。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患者均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MDS患者。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线粒体融合素基因-2(mitofusion2,Mfn2)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的情况,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116例组织蜡块,另取同期我院因食管良性病变切除的食管组织40例为对照组。Mfn2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使用亚硫酸盐修饰后PCR检测。[结果]食管鳞癌患者中Mfn2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率为37.1%(43/1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4%(19/116)(P0.05)。食管鳞癌患者男女性别和不同年龄之间Mfn2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T4临床分期患者Mfn2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率为46.2%(24/52),显著高于T1、T2临床分期患者的29.7%(19/64)(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Mfn2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率为44.4%(28/63),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28.3%(15/53)(P0.05)。肿瘤中、低分化患者Mfn2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率44.3%(31/70),显著高于高分化患者的26.1%(12/46)(P0.05)。[结论]Mfn2基因启动子区域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甲基化,Mfn2基因启动子区域高甲基化与食管鳞癌的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4d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观察地西他滨4d方案(25~30mg·m-2·d-1静脉滴注,连用4d)治疗的12例MDS患者,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2例MDS患者完全缓解5例(41.67%),部分缓解3例(25.00%),总有效率为66.6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12(13~328)d,中位总生存期为255(13~963)d,主要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感染、胃肠道症状等。结论:地西他滨4d方案与3d、5d方案相比,治疗MDS的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应用方便,降低费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老年中高危MDS及AM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应用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MDS及AML患者10例。1个疗程后评估疗效。结果10例患者,其中3例获得完全缓解(CR)30%,4例为部分缓解(PR)10%,1例获得骨髓缓解(mCR)40%。总有效率为80%。大多数患者出现了可以耐受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结论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中高危MDS和老年AML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张海元  赵薇  班静 《山东医药》2009,49(5):76-77
目的探讨血浆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诊断早期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DNA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81例HCC患者的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及血浆Runx3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情况。结果癌旁正常组织未发现Runx3异常甲基化现象;癌组织Runx3异常甲基化率43.2%(35/81),血浆39.5%(32/81);血浆Runx3甲基化改变与癌组织甲基化改变显著相关(P〈0.05)。Runx3基因异常甲基化与HCC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对早期诊断HCC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和传统治疗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骨髓增殖性疾病(MPD)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MDS/MPD转化的老年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应用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11例和传统治疗方案17例(其中"3+7"标准方案8例、CAG方案6例及支持治疗3例),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地西他滨联合预激组中完全缓解(CR)7例(63.6%),未缓解(NR)4例(36.4%),总有效率(ORR)为63.6%;传统治疗组中CR 4例(23.5%),分别为"3+7"标准方案2例、CAG方案2例,NR 13例(76.5%),ORR为23.5%。地西他滨联合预激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骨髓原始细胞数对于缓解与否无差异(P0.05)。2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肺部感染、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和心力衰竭,经过输血和抗感染等支持治疗均可以耐受,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2013年9月,地西他滨联合预激组和传统治疗组的中位生存分别是15个月和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治疗老年转化性AML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可作为老年转化性AML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血清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技术,检测45例老年肺癌患者、2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及15例健康志愿者血清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5例老年肺癌患者血清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异常甲基化15例,检出率为33.3%,而2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及15例健康志愿者中检出率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RASSF1A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有更高的检出率,但不同病理类型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异常甲基化的频率无明显差异。RASSF1A启动子异常甲基化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化、分期和治疗干预无显著相关。结论RASSF1A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在老年肺癌患者血清中有着较高的检出率,可能成为肺癌诊断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EH患者70例为EH组,其中高血压1级24例、高血压2级23例、高血压3级23例。选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用直接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Hcy水平,Hcy正常47例(Hcy<15μmol/L)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Hcy≥15μmol/L)23例。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ER-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颈部血管超声测CIMT。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EH组ER-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2.9%vs 30.0%,P=0.013),且高血压1级、高血压2级和高血压3级患者ER-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2%vs 52.2%vs 78.3%,P=0.003)。EH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3.34±4.22)μmol/L vs (10.34±3.10)μmol/L,P=0.000]。EH组中合并HHcy患者ER-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Hcy正常者(100.0%vs 29.8%,P=0.00)。EH组ER-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与血浆Hcy水平和CIMT呈正相关(r=0.722,r=0.718,P=0.00)。结论EH患者ER-α基因启动子区呈异常高甲基化,且其甲基化水平与血浆Hcy水平和CIMT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p16和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方法:采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法(nestedmethylation-specific PCR,nMSP)对6例胃癌患者血浆中p16和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进行研究.同时以16例健康体检作为对照.结果:在受检的69例胃癌患者中,p15、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分别为30.4%(21/69)、17.4%(12/69).对照组未见p16、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胃癌患者血浆中存在p16和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其中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血浆循环DNA中p16、MGMT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可为胃癌的早期分子诊断提供了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米福汀联合地西他滨及CHG方案(阿糖胞苷+羟基喜树碱+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方法:将42例高危MDS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1组应用小剂量地西他滨及CHG方案治疗(19例),第2组应用阿米福汀联合地西他滨及CHG方案治疗(23例),14 d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评估疗效,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阿米福汀联合地西他滨及CHG方案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地西他滨及CHG方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3%∶78.9%,P0.05)。近期死亡率方面,阿米福汀联合地西他滨及CHG方案治疗组明显低于地西他滨及CHG方案治疗组(0∶15.8%,P0.05);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方面,阿米福汀联合地西他滨及CHG方案组明显低于地西他滨及CHG方案组(21.7%∶36.8%,69.6%∶89.5%,P0.05);黏膜炎的发生率方面,阿米福汀联合地西他滨及CHG方案组明显低于地西他滨及CHG方案组(17.4%∶42.1%,P0.05)。结论:阿米福汀联合地西他滨及CHG方案治疗中高危MDS安全有效,其近期死亡率降低,Ⅲ~Ⅳ度血液学毒性及黏膜炎等不良反应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国产地西他滨单药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评价我院2013-07-2015-06使用国产地西他滨(25 mg×5 d)治疗15例中危或不能耐受联合化疗的高危老年初治MDS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5例MDS患者中位年龄70岁,中危Ⅰ9例,中危Ⅱ及高危6例。至少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6例获得完全缓解,2例获得部分缓解,2例脱离成分血输注,1例疾病稳定,4例未缓解,总反应率达66.7%。在6例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中,5例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1例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Ⅲ~Ⅳ级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为73.3%,Ⅲ~Ⅳ级感染发生率为53.3%,无一例发生Ⅲ~Ⅳ级出血、严重恶心呕吐和肝功能损害。中位随访时间12(2~24)个月,随访期间1例死亡。结论:国产地西他滨治疗中危或不能耐受联合化疗的高危MDS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地西他滨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新药,但单药疗效尚不满意,其在MDS治疗中的具体用法仍在探索中,本研究拟评估地西他滨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MDS中的疗效。方法:9例低中危或不能耐受联合化疗的高危MDS,采用地西他滨15mg/(m2·d)×5d联合G-CSF 200~300μg/d预激治疗,统计临床疗效及耐受情况。结果:9例患者采用地西他滨联合G-CSF治疗1~3个疗程,最佳疗效达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共2例,完全缓解6例,疾病稳定1例。获得最佳疗效的持续时间为2~14个月,平均8个月。3例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中2例获得CCyR。尚未观察到转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治疗后最常见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为骨髓造血抑制,经支持治疗,第1个疗程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恢复至0.5×109/L的时间为13~44d,中位29d;非血液学不良反应轻微。截至末次随访尚无患者死亡,总生存为3~16个月,中位总生存为12个月;无病生存时间为2~14个月,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4个月。结论:地西他滨联合G-CSF预激治疗低中危或不能耐受联合化疗的高危MDS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