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悸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病理变化为虚实两端.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神无所藏.心悸从虚论治,应详分阳虚、阴虚,炙甘草汤是治疗心悸虚证的重要方剂.  相似文献   

2.
孙霈教授在临证时,充分吸收中西医治疗心悸的精华,将中西医理论相结合,借鉴吸收西医成功的经验,将西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治疗经验与中医药辨证论治相结合,从而使心悸的治疗更有针对性:心虚胆怯证治宜养心定志;心血不足证治宜养血宁心;水气凌心证治宜振奋心阳、化气行水、行血强心、提壶揭盖;心阳不振证治宜温补阳气,安神定悸;外邪扰心证若外感未尽,可在治疗外感方剂的基础上加用青松草汤,若外感已愈,遗留心悸者可用二防二地四川北豆汤。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伤寒论》中心悸相关条文的分析,从心脏的气血阴阳失衡方面阐述心悸的病因病机,以及对仲景治疗心悸经方的分析,以期为临床心悸病的诊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心悸是临床内科较为常见、多发病证,是患者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自觉病证,临床常呈阵发性,一般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包括惊悸、怔忡.近年来,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心悸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等特点[1].2008年3月以来,笔者应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58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心悸一证,有心血不足为病者,有心气不足为病者。心血不足者其人多烦,小便短赤而咽中干,肌肤枯槁憔悴,而神不大衰,甚则狂妄喜笑,脉必细数,或洪大,喜食甘凉、清淡、油润之品者是也。心气不足者,其人少神,喜卧懒言,小便清长,或多言多劳力,多用心一刻,心中便潮热而自汗出。  相似文献   

6.
张珍玉提出治疗心悸应"勿执养心安神,唯务燮理阴阳"的学术观点,认为饮食劳倦、体质虚弱、七情六淫以及痰饮瘀血等均可导致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心脉不畅而发为心悸,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四脏密切相关。实证治以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使邪去正安,心神得宁;虚证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以补气血之不足,调阴阳之盛衰,常应用炙甘草汤加减燮理心之阴阳。  相似文献   

7.
王键是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新安王氏医学学术流派传承人.其针对胸痹的3种常见证型,分别采用温阳益气化痰通络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法、化瘀豁痰通络止痛法予以治疗,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施今墨治疗心脏病医案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今墨,在治疗心脏病方面有丰富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结合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对心脏生理、病理的认识,将常见心脏病分为3类:心阳不振、心阴不足、心绞痛。在治疗上,善于运用包括气血辨证在内的“十纲辨证”,灵活处方,严谨用药。他善于组方,其处方常由数方化裁而来,时用原方,时采其意。药味多。剂量轻。他还善于运用对药。创立了许多“施氏药对”。  相似文献   

9.
炙甘草汤在《伤寒论》用治于“脉结代,心动悸”之证。其药物组成是: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是中国临床理论的基础。本文对89例心肌炎患者的中医辩证与心电图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以便为中图临床诊治提供客观指标。现将观察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例1:患者,男,45岁,2004年6月19日初诊。自诉患高血压病10年余,曾被诊为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脂血症。查体:心悸、易惊,心前区阵发性绞痛,胸憋闷,气短,有石压之感,头晕眼痛,常欲睡,推之方醒,舌质暗、体大、苔白腻,脉迟而滑。血压155/110mmHg,心率50次/分,律不整,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A2〉P2。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左心室肥厚、劳损。阿托品试验阴性,心率仍〈90次/分。自服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等,仍觉呼吸困难。诊为心悸,证属挟痰症。治宜化痰祛瘀,通阳宣痹,方用血府逐瘀汤与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薤白20g,枳实15g,桂枝15g,瓜萎30g,桃仁15g,红花10g,川芎15g,丹参25g,郁金10g,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梅核气的辨证论治方法。[方法]通过对历代文献资料的查阅,结合笔者临床实践,爰举验案以期对梅核气的辨证论治进行系统地总结与论证。[结果]梅核气的病机非气郁痰阻一端,脾气亏虚、心阳不振、肾阳亏虚,以及外邪侵袭等均可导致梅核气的发生。不拘泥于半夏厚朴汤一方,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临床常获佳效。[结论]梅核气病机复杂,临床上对于诸如梅核气类似的病证,当以辨证论治为大法,不可盲目论断,忽视其背后的隐患。  相似文献   

13.
周建华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4):173-174
病历资料 例1:患者,女,63岁。阵发性心慌胸闷2年余,加重1周,2008年11月22日初诊。2年前曾因心慌、胸闷而在某医院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住院治疗半月。出院后,心慌胸闷经常发作,常因感冒、情绪激动及疲劳过度等因素而诱发,每次发作时便感心慌不能自主,胸闷不适,倍感痛苦。1周前,因感冒多次肌注退热,大汗后,又出现心慌、胸闷,每日数次发作,服用西药疗效不好,求余治疗。  相似文献   

14.
心悸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心悸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以见于多种疾病.本文对心悸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作一探讨.特别是在治疗上要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助疗法,标本兼治,疗程较长,不可轻言放弃.  相似文献   

16.
心悸理论发展源远流长,其发展过程呈现较明确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为秦汉时期,该阶段对心悸的病因病机、脉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世有关心悸与五脏相关的理论即源于此。第二阶段为晋唐时期,该阶段医家在认识到心悸属于“本虚标实”之病的基础上开始探讨心脏与五脏虚实的密切关系。第三阶段为宋金元时期,在此阶段心悸理论有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各医家从多个方面全面探讨了心悸的病因病机理论。第四阶段为明清时期,各医家从心脏及其他脏腑虚实等方面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对心悸的理论认识,全面总结归纳了历代医家对心悸的认识,并补充了温病心悸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心悸,一般分为惊悸和怔忡两种.前者多因惊恐、恼怒所诱发.全身情况较好,发作时间短,病情较轻;后者则外无所惊,而自觉心悸不安,稍劳即发,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医学正传?怔忡惊悸健忘证>:"夫所谓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若惊悸日久,病情渐进,亦可发展为怔忡.  相似文献   

1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共治疗心阳虚型心悸23例,患者年龄均在55岁以上,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3例。其中快速房颤11例,窦性心动过速8例,频发室性早搏2例,频发房性早搏2例。患者自觉心中悸动不安,不能自已,或伴惊恐感,或有汗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悸的发病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治和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1-2012年在我院求治的30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心悸多由内伤因素而导致的气血阴阳亏虚失调。经积极有效治疗护理后均获治愈。结论:心悸的患者通过中西医辩证护理有效提高了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宣痹汤方出吴又可《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原方主治“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1985年以来,笔者应用此方治疗各类心律失常之属湿热证的患者共16例,均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举验案2则如下。1 病案1.1 案1 刘某某,男,56岁。教师。初诊时间:1987年5月10日。自述心悸心动过速持续36小时。患者4年前因“冠心病”退休。近3年来,每逢感冒便出现心动过速。近因感冒,心动过速再次复发。心率168次/分,已持续36小时。虽采用压迫眼球及颈动脉窦等方法,但心率仍不下降。患者因不愿服用西药,转请中医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