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阴极经皮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电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经皮电刺激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神经电生理学的影响,探讨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性。方法:手术横断大鼠坐骨神经后行显微外科神经吻合术并进行经皮电刺激,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电刺激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电刺激组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0.58±0.33ms)较对照组(2.27±0.88ms)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经皮电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和传导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是临床上的难题,始终困扰着医务工作者。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结果取决于断端缺损是否较好地桥接修复、神经再生速度的快慢及再生轴索是否精确地长入原先支配的靶器官或功能相关的组织。随着显微外科学、材料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神经缺损的桥接吻合及促进神经的再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仍然不理想。原因是再生的神经未能准确地、选择性地再支配靶组织(运动终板和感觉神经末梢),即错向生长,感觉神经错向长入运动支的神经内膜管,运动神经错向长入感觉支的神经内膜管,神经错生长入瘢痕组织形成神经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注重研究神经再生的定向趋化现象(及神经趋化性),充分理解神经再生趋化性形成的原因和机制,治疗中运用神经再生趋化性理论,这对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周围神经再生趋化性理论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黄立  洪光祥  王发斌 《中国临床康复》2004,8(7):1254-1255,T002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以后,神经远端与健康神经行端侧吻合,靶器官定期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神经再生及靶器官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0只雌性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NGF组,NS组及正常组。前两组切断右下肢腓神经,远端同健康胫神经行端侧吻合,手术当天开始右小腿外侧注射NGF200U,1次/d,持续两周,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NS),分别于12周后行胫前肌湿重、电生理、再生神经、靶肌肉组织学检查。结果:胫前肌湿重NGF组为(0.80&;#177;0.14)g,高于NS组(0.59&;#177;0.12)g(T=5.60,P&;lt;0.01)术后12周NGF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3.77&;#177;0.35)mV],潜伏期[(5.595&;#177;0.893)ms]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26.50&;#177;2.53)m/s],均优于NS组[(2.53&;#177;0.74)mV,[8.327&;#177;0.802)ms,(19.62&;#177;1.71)m/s,T=9.91,8.04,10.43,P&;lt;0.01]。结论: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靶器官内注射NGF,能促进神经侧支再生,靶器官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神经生长液促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中药-神经生长液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SD大鼠50只雌雄各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5组:神经生长液低、中、高剂量组,弥可保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坐骨神经夹伤模型,于术后每5d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index,SFI),术后第20天行电生理,组织学检测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术后5d时实验组(-72&;#177;9)与对照组(-79&;#177;8)间SF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1.58.P&;gt;0.05),10d时高剂量组(-60&;#177;9)和弥可保组(-6l&;#177;7)优于对照组(-75&;#177;7)(F=5.1,P&;lt;0.05)、15d和20d时低、中、高剂量组及弥可保组均优于对照组(F=6.83和9.92.P(0.05)。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小腿三头肌最大收缩力检测,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记数、再生有髓纤维数、肌细胞截面积等指标神经生长液低、中、高剂量组及弥可保组均优于空白对照组(F=26.29,51.35,7.86,37.38,11.1l,P&;lt;0.05)。超徽结构观察实验组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态、厚度、成熟度均优于对照组,变性纤维的数目少于对照组。结论 神经生长液能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及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如何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及传导功能的恢复仍是医学临床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以往已证实磁刺激在动物模型上应用安全性的基础上,探讨经颅磁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学和组织学变化。目的:观察经颅运动皮质磁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和组织学变化,探讨其促进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双盲前瞻性研究。地点和材料:1998/1999实验在复旦大学医学院手外科研究所动物实验室和肌电图研究室、复旦大学电镜中心和复旦大学病理实验室进行。实验动物为20只雄性SD大鼠(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实验动物部提供,医动字第02-33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磁刺激组,并用苦味酸标记编号,每组10只(1~10号)。干预:建立周围神经损伤模型。磁刺激组大鼠在手术次日开始作经颅皮质磁刺激(刺激频率为6次/min,磁场强度为1T),1次/d,20min/次,共20次。对照组不作磁刺激,但同样置于和磁刺激组相同的笼内,1次/d,20min/次,共20次。用电生理学和组织学方法分别观察磁刺激对受损坐骨神经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和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经颅磁刺激和对照组受损坐骨神经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和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结果:磁刺激组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2.65&;#177;0.07),(0.47&;#177;0.21)ms]在经皮神经电刺激和直接神经电刺激检查时均较对照组[(3.46&;#177;0.53),(2.27&;#177;0.88)ms]缩短,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磁刺激组神经传导速度也较对照组快,但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观察磁刺激组可见大量新生髓鞘(12826&;#177;1678),其数目较对照组(6506&;#177;779)多,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磁刺激组髓鞘的结构也较对照组清晰完整。结论:经颅运动皮质区磁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腓神经轴突数目、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神经电生理和胫前肌湿重恢复率,探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行嗅鞘细胞移植对端侧吻合后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4只。端端吻合组:行左腓总神经端端吻合;端侧吻合组:行左胫腓神经端侧吻合;嗅鞘细胞组:行左胫腓神经端侧吻合后再生室内注嗅鞘细胞悬液。术后30和60d进行各项指标检测。①再生腓神经的神经电生理检测:应用VikingⅡ型肌电图仪检测大鼠胫前肌的肌电图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②胫前肌湿重:胫前肌肌湿重恢复率=实验侧肌湿重/正常侧肌湿重&;#215;100%。⑧组织学检查:腓总神经轴突数目。④超微结构: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纳入7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再生腓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术侧胫前肌M波,术后30d,端端吻合组出现M波,波幅〉5mV,端侧吻合组和嗅鞘细胞组75%出现M波,术后60d,端侧吻合组和嗅鞘细胞组100%出现M波,其中嗅鞘细胞组的波幅大部分〉5mV。随时间的延长各组手术侧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增加,潜伏期缩短,30d,端端吻合组与正常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60d时嗅鞘细胞组与端端吻合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端侧吻合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②大鼠胫前肌湿重恢复率:30d,嗅鞘细胞组明显优于端侧吻合组[(56.57&;#177;1.89)%,(50.21&;#177;3.68)%,P〈0.05],在60d时已与端端吻合组无显著性差异[(91.34&;#177;1.76)%,(97.11&;#177;3.41)%,P〉0.05]。③大鼠腓总神经组织学检查:60d,嗅鞘细胞组神经轴突数目优于端侧吻合组[(997.00&;#177;123.34),(710.00&;#177;102.01)个/mm^2,P〈0.05]。④大鼠再生神经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60d嗅鞘细胞组再生纤维增厚,髓鞘内板层变致密,轴浆内富含神经微丝,微管排列规则,分布均匀,电镜下观察同端端吻合组类似。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侧支轴突再生,改善端侧吻合质量。  相似文献   

7.
雪旺氏细胞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雪旺氏细胞(Schwann cells,SCs)是一种神经胶质细胞,由Schwann于1939年首先发现并命名。在周围神经系统,它以两种形式存在:包绕轴突并形成髓鞘或包绕轴突不形成髓鞘。SCs来源于胚胎时期的神经嵴细胞,并且先后经历SCs前体和不成熟的SCs两个阶段,最终形成成熟的SCs。周围神经损伤后,SCs则发生形态、行为学的改变,具体包括:①SCs的崩解、增生、迁移及其崩解物对巨噬细胞的趋化作用;②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及细胞外基质,防止受损神经元死亡,并为轴突提供良好的再生环境;③与再生轴突形成缝隙连接和紧密连接,直接与其进行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  相似文献   

8.
毫米波促进周围神经损伤轴突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毫米波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白鼠制作成左侧坐骨神经部分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神经损伤24h后,用毫米波辐射损伤部位,每周5次,每次30min,直至取材的前一天。组织学观察毫米波对大鼠坐骨神经部分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在术后2,4,6周有髓纤维横截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电镜观察,治疗组在术后4周和6周的神经再生数目和成熟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毫米波能够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的再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壳聚糖导管修复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成年Wistar大鼠25 只分为假手术组(n=10)、单纯损伤组(n=5)和人工神经修复组(n=10)。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5 mm,单纯损伤组暴露坐骨神经并切断,人工神经修复组以复合bFGF-壳聚糖导管桥接缺损。术后对实验动物的坐骨神经进行大体观察,对运动进行行为观察,以及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价神经再生情况和靶肌肉恢复情况。结果术后5 周,与单纯损伤组相比,人工神经修复组运动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人工神经修复组再生的坐骨神经已经通过bFGF-壳聚糖导管越过缺损并与远端相连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坐骨神经再生段可观察到神经微丝(NF)阳性和S-100 阳性纤维。应用Masson 染色方法,可观察到人工神经修复组腓肠肌去纤维化程度相对于单纯损伤组有明显改善。结论应用bFGF-壳聚糖导管能有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并使大鼠运动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别从电生理学、组织学方面观察经颅磁刺激及局部直流电刺激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探讨其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机制。方法共选取20只SD大鼠,将其制成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经颅磁刺激组及局部直流电刺激组,分别采用电生理学及组织学方法观察磁刺激对周围神经潜伏期、波幅、神经传导速度及周围神经髓鞘结构、数量的影响,并与局部直流电刺激组进行比较。结果2组大鼠分别经20d相应处理后,发现经颅磁刺激组大鼠受损坐骨神经的波幅明显增高,与局部直流电刺激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组织学方面,可观察到经颅磁刺激组有大量新生神经髓鞘出现,其数量显著多于局部直流电刺激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另外经颅磁刺激组的髓鞘结构也较局部直流电刺激组清晰、完整。结论通过电生理学及组织学观察,发现经颅磁刺激在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修复方面,其疗效可能优于局部直流电刺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米波对周围神经慢性卡压康复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90只,随机分成A(实验)、B(空白对照组)两组。制备Mackinnon坐骨神经卡压模型。A组术后第1d至术后12周,局部行分米波辐射,B组于A组治疗同时行空白对照。术后进行大体、光镜、电镜、免疫组化、轴突图像分析和神经电生理测定。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多、髓鞘发育成熟,神经膜细胞中S-100蛋白的表达水平较高,神经传导速度快且波幅较高。结论:分米波可促进神经膜细胞增殖,提高再生神经中S-100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利于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分米波促进周围神经急性损伤康复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分米波促进周围神经急性损伤康复作用的机制。方法:选取体重200—250g健康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A(分米波治疗组)、B(空白对照组)两组。于右侧大腿制备坐骨神经急性损伤模型。A组于术后第1天至术后8周,损伤局部行分米波辐射,B组行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不同时相对损伤神经进行大体解剖、光镜和电镜观察、轴突图像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形态学观察术后不同时相内A组损伤神经恢复情况优于B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不同时相A组雪旺细胞中S-100蛋白表达水平高于B组,轴突图像分析A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直径及髓鞘厚度均大于B组(P<0.01)。结论:分米波能通过抑制炎性反应、减轻损伤后神经的充血水肿及与周围组织的粘连、促进雪旺细胞增殖等机制促进周围神经急性损伤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分米波对神经损伤后运动终板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分米波对神经损伤吻合术后肌肉运动终板(MEP)再生的影响。方法: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行9-0无损伤线吻合,术后实验组行分米波局部辐射,每周5次,分别于术后第4周、8周、12周观察运动终板显微结构的变化及乙酰胆碱酶(AchE)含量的变化。结果:各时间点实验组大鼠腓肠肌运动终板再生和Ach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局部应用分米波辐射可明显促进终板再生和提高AchE含量,从而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米波对周围神经损伤后雪旺细胞中s-100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用硅胶管桥接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形成神经再生室。实验组术后局部分米波照射。术后1、2,4、8、12周取材,行大体、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术后12周行轴突图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较多、轴突较粗且髓鞘较厚。实验组雪旺细胞中s-100蛋白免疫反应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分米波有明显促进s-100蛋白表达、促进雪旺细胞增殖的作用,进而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与再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米波对移植静脉内皮细胞及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构建家兔自体股静脉—股动脉移植模型,实验组对手术部位行分米波照射,对照组空白对照。分别于移植术后1、2、4周取移植静脉行亚硝酸银染色观察内皮细胞覆盖情况:HE及弹力纤维染色观察内膜、中膜及外膜厚度: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管壁细胞增殖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内皮细胞修复较快,肌—内皮连接重建快,PCNA染色阳性细胞数目较少,血管内膜及中膜增生程度较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分米波能促进移植静脉内皮细胞的修复,减轻内膜的增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复合物理因子促神经再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用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建立神经再生室模型后随机分成A组(电刺激组)、B组(分米波组)、C组(复合因子组)和D组(对照组),每组15只,进行实验。分别于术后1、2、4、8、12周,进行大体、光镜、电镜、轴突图像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和电生理检测。结果:C组大体、光、电镜观察、轴突图像分析与电生理检测指标明显优于其他各组。结论:分米波及电刺激均能明显地促进周围神经再生,两种物理因子同时使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分米波对大鼠再生神经NGF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分米波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神经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只,均于右侧坐骨神经中段切除5mm神经组织,硅胶管桥接神经缺损,形成神经再生室,实验组术后进行局部分米波辐射。于术后1,2,4和8周取材,行大体和光镜观察,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及RT-PCR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NGF阳性染色颗粒及积分光密度值(IOD)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各时间点再生神经纤维中NGFmRNA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一神经纤维中.NGF mRNA表达量近侧明显高于远侧(P<0.05)。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中NGF mRNA于术后1周即有表达,术后2~4周达到高峰,术后8周后开始下降。结论分米波能增加神经纤维中NGF mRNA的表达,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米波防治肌腱粘连的作用与机制。方法:150 例肌腱修复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术后3 个月按TAM方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Ⅲ~Ⅳ区和Ⅱ区优良率分别为91.4% 和80% ,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分米波能抑制肌腱外愈,促进内愈,增加胶原的伸展性,是防治肌腱粘连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超短波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钳夹伤后运动功能、神经传导速度(MCV)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选取60只,钳夹其坐骨神经制作周围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30只,另12只仅暴露单侧坐骨神经,不钳夹为假手术组。术后实验组对其坐骨神经钳夹伤处行超短波辐射,每天7 min;对照组行无效辐射;假手术组不作处理。3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2、、4和6周末时检测坐骨神经运动功能、MCV及损伤神经中VEGF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MFS)达2分和1分所需要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2、4、6周,实验组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MC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1、2、4、6周,实验组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中VEGF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P0.01)。结论:超短波能缩短神经修复的时程,增加其损伤神经中VEGF的表达,改善组织缺血缺氧,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米波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MMP-9表达的影响,探讨分米波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可行性。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A组)、糖尿病模型组(B组)、糖尿病罗格列酮治疗组(C组)和糖尿病分米波治疗组(D组)。应用高脂饲料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MP-9mRNA的表达.并观察各组成模后4周、8周和12周MMP-9表达的变化。结果:糖尿病组大鼠主动脉MMP-9mRNA的表达呈增高趋势,分别是正常组的1.15、1.30、1.45和1.99倍;罗格列酮治疗组MMP-9mRNA表达量分别比模型组降低26.80%、27.16%和46.46%;分米波治疗组分别比模型组降低25.90%、26.08%和43.35%。结论:分米波照射同罗格列酮一样能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MMP-9mRNA的表达,提示分米波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