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92.如何看待“太阳中风表虚证是否虚证”之争?答:虚证是与实证相对的概念。总的说来,正气抗邪有力者为实,无力者为虚。但由于邪正斗争的部位有表、里,半表半里的不同,人体正气有阴、阳、气、血之辨,因此,虚证随着疾病部位的不同和所虚正气之异而有表虚、里虚、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表里俱虚、阴阳两虚……等各种各样的证型,这是就其定性而言。若就其定量而言,则由于正气所虚程度的不同而千差万别,针对虚的程度,用药有多寡浅深轻重之别。(这个定量概念,千百年来为医者所用,却至今未能用数学明确表示出来而被人认为“不客观”“不规范”,近廿年发展起来的“模糊数学”最终有可能解决这一悬案。)太阳中风表虚证是与太阳伤寒表实证相对的。就是说,在表证范围内,卫气抗邪无力者为表虚,有力者为表实。定  相似文献   

2.
<正> 虚实与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邪正盛衰的八纲辨证组成部分。是通过归纳和概括疾病的基本特点,分清疾病的虚、实、寒、热证候。为治疗提供有力依据。一辨虚实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太盛。《素问·通评虚实论》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概而言之,虚证是反映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也不太盛的证候;实证是指邪气太盛而正气尚未虚衰,邪正相争剧烈的证候。虚证常见于慢性病或疾病的后期,病程  相似文献   

3.
<正> 一、虚实的概念是什么?何谓虚实辨证? 虚,即空虚,不充实、不足的意思。此指人体正气的不足。实,即充实、盛满、有余的意思。此指致病的邪气过盛。正如《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篇》所说:“虚实者,有余不足也。”《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实辨证,是概括和辨别正气的强弱和邪气的盛衰的两个纲领。在临床诊断中辨别证候的虚实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决定指导施治采取补泻的依据。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就是这个意思。二、何谓虚证?何谓实证?虚证和实证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是什么? “精气夺则虚”,虚证是正气不足的见证,一般是机体抵抗力下降,生理机能衰退或衰竭而出现的病理状态。形成虚证的主要原因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两个方面,但重在后天失养,如饮食失调,后天之本不固;七情劳倦,内伤脏腑气血;房室过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在有关虚证的病机及其治法问题上,一直认为虚可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减退,防御能力低下,治疗以“虚者补之”为原则,具体以补五脏气血阴阳为法。笔者认为,这仅是虚证病机及其治法的一个方面,而实际上,虚证尚有深层次的病机及其特点,治疗上也有其针对性。兹就这一问题探讨如下。14证的病机特点众所周知,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强弱。而影响正气强弱的因素,包括外感、内伤及久病正气不复等,都可损伤人体的精气血津液,日久形成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若…  相似文献   

5.
泻实法在虚证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利 《陕西中医》2006,27(1):125-126
疾病的发生发展虽然错综复杂,但究其大要不外虚、实两端。其治疗原则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然虚弱之体,正气内亏,抗邪无力,易受邪侵,而一味补益又有恋邪之弊。邪气稽留进而更损正气,加重虚损。因而治疗上常应用泻实法以达到祛除病邪,保存正气而治疗虚证之目的。1以泻代补正  相似文献   

6.
<正> 扶正即扶助正气,补益气血阴阳;培本即培补脾肾,恢复脏腑功能。张景岳指出:“世未有正气复邪不退者,亦未有正气竭而命不倾者。”扶正培本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虚证、虚实夹杂证。虚则补之,虚证理应用扶正培本之法,尤其是一些慢性病之正气虚弱及久病及肾者,更是不易之法。虚实夹杂之证,因正气不支而不能祛邪外出者,必先培补正气,所谓“扶正即是祛邪”。老人体弱,久病或产后正气不足而感受外邪者,亦常用扶正培本,以增强身体  相似文献   

7.
现代免疫学是研究人体防病免疫的一门科学。近年来各地开展了对正气与免疫的研究,从理论到临床,从病种到方药,广泛深入地进行了探索,已获得了新的进展。我国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所说的“真气”.就是机体抵抗病邪的“正气”。只要体内正气旺盛,纵然有许多致病因素“邪气”,正气也能为之抵御,祛除或消灭之。机体就可免于生病。《内经》又指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如果机体因各种原因导致正气虚弱,邪气则易乘虚侵入引起疾病的发生,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种强调内因的作用,是符合辨证法的。由此认识到中医  相似文献   

8.
灸法补泻及其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继芳 《广西中医药》1991,14(6):263-264
<正>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是针灸治病的准则。“盛”是指邪气盛,治疗实证施以泻法,使病邪得以疏泄。“虚”是指正气虚,治疗虚证施以补法,以鼓舞人体的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针法能补能泻,起到上述作用,已被大家所公认。对于灸法,则因“灸”字从火,火性属热属阳,对虚证、寒证能起到治疗作用,也是大家所深信不疑的。至于实证、热证是否可以施灸,这就要看灸法能否具有“补”、“泻”的作用了。  相似文献   

9.
80例虚证血浆镁含量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证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精气亏损的病理反应,如《内经》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疾病的发生外因是必要条件,正虚是决定因素,故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在临床上,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血、阴、阳方面的不足。这些虚象虽然表现各异,但其病理基础却是共同的——精气亏虚。所以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一步阐明虚证的物质基础,是中医辨证客观化,疗效评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就东垣脾胃学说对抗老强身的意义 ,结合脾实质研究 ,作进一步探讨 ,供同道参考。   1 祖国医学的脾 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决定着人体健康和寿命的长短。中医病因学在发病方面认为 ,疾病的发生与否 ,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如果“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反之“邪之所凑”则“其气必虚”。然而 ,正气盛衰与脾胃这个后天之本是息息相关的 ,东垣继承和发展了《金匮》四季脾旺不受邪这个论点 ,这就强调了保养机体本身 ,即内因以脾胃为主的决定性作用。所谓正气 ,是指机体应有的防御机能是由先天之精、后天水谷之气相互化生而成…  相似文献   

11.
扶正法即补法,具有补益阴阳气血,调整脏腑机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近年的研究认为,扶正类药物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肝炎病人免疫功能,扶正以祛邪,达到治疗肝炎的目的。揭示了扶正法在肝炎治疗小的重要意义。一、机理的探讨《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了正气是人体内的抗病能力,人体内正气的强弱与疾病的产生和病情的转归有密切的关系。对于肝炎病,一些医家则认为,其产生的原因除与外感毒邪有关外,也与人体正气的虚弱,抗邪无力有一定的关系。如关氏认为: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是“由于湿热疫毒隐伏血分,再加上正虚不能抗邪而致”。陈氏等认为,慢性肝炎则是“由于湿热病邪蕴结不懈,日久伤及脏腑和气血所致”,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主中州而灌溉四旁 ,脾的功能健旺 ,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认为中医“脾”的概念除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内分泌、神经、血液等系统的功能外 ,其“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论点与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   1 邪气、正气与脾胃之气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互相斗争的过程 ,而斗争的结果取决于人体正气。早在《内经》中就载有“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也就是说正气旺盛则身体强壮 ,正气虚衰则邪气易侵犯机体而致病。这里所指的正气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  相似文献   

13.
现代免疫学研究表明 ,中医学的虚证多表现为免疫功能下降 ,实证多表现为免疫功能亢进或紊乱 ;祛邪可以抑制免疫也可增强免疫 ,扶正可增强免疫也可抑制免疫。但这并不是说祛邪可治虚 ,扶正可治实。临床运用中药免疫促进剂 ,必须在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而不能把提高免疫的中药(如清热解毒的黄芩、黄连以及剧毒攻破的蟾酥、斑蝥等 )不加辨证就拿来增强免疫。否则 ,不但达不到良好的疗效 ,而且还会使正气更虚 ,免疫功能更加削弱。但是 ,若辨证为实证或虚实夹杂证 ,且免疫功能低下者 ,这些提高免疫功能的祛邪药则有特殊意义。习惯上只…  相似文献   

14.
由人体的气血阴阳不足所致的病症称虚证,“虚则补之”为临床上治疗虚证的总治则。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就虚证辨证治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一、要提高免疫力,必须增强五脏之气免疫力就是指人体的正气,人抵抗疾病全在于正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就是人体的卫御之气,包括卫气及元气。正气与人体的肾、脾、肺有密切关系。其中,肾为元气之根,脾为正气之源,肺为卫气之本,所以正气的强弱与人体五脏的盛衰密切相关。五脏虚可导致正虚,正虚可使免疫力下降,从而降低抗病力。所以我们要提高免疫力就必先强五脏。二、肾气强才正气强正虚的主要原因是肾虚1.肾为元气之根,阳气之本由于肾是人体元气的根本,所以肾气虚就会导致元气不足,从而形成正虚,造成免…  相似文献   

16.
1.表虚证属虚证吗? 答:表虚证不属虚证。疾病过程是正邪斗争,力量消长的过程。所谓虚证,是正气不足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邪气亦不盛所出现的证侯。虚实是相对的,表虚是针对表实而言的。同是风寒表证,由于风寒邪气的侧重不同,及体质差异,而又有表虚、表实之别。  相似文献   

17.
王晓光  严碧玉 《新中医》1993,25(5):15-17
本文报告了调查广东省部分地区“风湿四病”的发病情况及探讨其与虚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发病数为49例(1.68%),其中虚证45例(91.84%)。并分析了虚证的发生因素有4种。1.病前即有不同程度的虚证表现;2.误治致虚;3.久病多虚;4.年老多虚。分析了各型患者与虚证相关的免疫指标变化,指出本病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即有本虚的一面,又有风寒湿热等外邪的侵袭及各种诱发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补益类中药与抗癌郭乃燕武汉市第七医院430071祖国医学认为,肿瘤形成是因为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所致。正如《素问·平热病论》说:“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外证医案》说:“正气虚则成岩”,说明邪气盛是肿瘤发病的重要因素,正气虚则是肿瘤形成的内在依据。祖...  相似文献   

19.
<正> 《伤寒论》以正邪胜衰来概括六经,决定的因素是正气的强弱。“太阳有表虚”,“阳明有津虚”,“少阳有血弱气尽”,三阴以虚为主,由此可概言之,六经以虚证为多。从所用112方与93味药来看,补多于泻,热多于寒,里多于表,本文拟从这个侧面,对伤寒论扶正观点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20.
鲁召欣 《国医论坛》2008,23(3):12-13
《素问.刺法论》所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既阐发了正气在疾病预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从侧面反映了正气虚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即使有“风雨寒热”之邪,如果“不得虚”,则“邪不能独伤人”,必须是“两虚相得”,方“乃客其形”。然而,何谓正气?《黄帝内经》中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