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ER)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对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诊断价值。研究中将95例患者根据内镜检查的结果分为反流性食管炎和NERD组,对其均进行2 4 h食管p H和胆汁联合监测。结果显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DGER的各项指标:吸光度值>0 .14时间百分比(% )、总反流次数和反流>5 min的次数分别为(19.0 5±2 3.4 4 )、(30 .5 6±34.0 4 )和(5 .90±6 .37) ,均显著高于NERD组相应的(7.2 6±11.0 8)、(15 .6 8±2 0 .92 )和(2 .5 9±3.5 7) (P<0 .0 5 ) ,而酸反流差异无显著性,随着反流性食管炎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食管抗反流屏障削弱和反流物对粘膜的损害被认为是胃食管反流病 (GERD)发病的主要机制 ,目前食管 2 4小时 p H监测已作为诊断胃食管反流 (GER)及胃食道反流病(GRRD)的“金标准”,广泛用于国内外 [1 ]。本文拟就以食管2 4小时 p H监测指标作为“标准”来评价灌注法食管压力测定(亦称静态食管测压 )的相应食管动力指标 ,以探讨食管动力异常在胃食管反流中的作用。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收集本院 1997年 1月至 1998年 5月同时进行食管 2 4小时 p H监测和灌注法食管动力测定的患者 71例 ,男 34例 ,女 37例 ;平均 5 1.0 1± 16 .31岁 (2…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 (GEKD)是常见消化道疾病 ,其主要诊断依据为临床症状 ,食管 2 4 hp H监测及胃镜检查 ,质子泵抑制剂 (PPI)有强大的抑酸作用 ,能迅速改善 GERD病人的症状 ,现将我院近半年来应用雷贝拉唑 (商品名波利特 ,日本山之内公司生产 )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报道如下。1 病例选择2 0 0 3— 0 1~ 2 0 0 3— 0 7因为有烧心、反酸、反食、胸骨后疼痛等症状来我院门诊救治病人 ,经胃镜检查及 2 4 h食管 p H检测诊断有胃食管反流病病例 14 2例 ,其中男 98例 ,女 4 4例 ,年龄 18~ 70岁 ,平均 5 6 .7岁。2 治疗方案随机分为雷贝拉…  相似文献   

4.
杨建  徐肇敏 《江苏医药》2002,28(7):510-512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分级与食管各项动力学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有典型胃食管反流 (GER)患者 73例 ,全部进行内镜检查、食管测压及 2 4小时食管 pH监测 ,其中 32例做 2 4小时食管胆红素监测 ,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下食管括约肌压力 (LESP)和食管炎的等级之间存在着轻度但显著的负相关 (r =- 0 38,P <0 0 1) ,食管体蠕动的波幅 (PA)和GERD等级之间存在着轻度但显著的负相关 (r =- 0 33,P <0 0 5 )。 2 4小时食管 pH监测表明不同等级的GERD患者 pH <4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反流≥ 5分钟次数、综合评分等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0 0 0 1)。Ⅲ级组与其他三组相比 ,2 4小时食管胆红素监测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内镜下不同等级GERD患者的食管动力学检测结果不同 ,将内镜检查和各种食管动力学检测作综合分析 ,有助于对临床合理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科学》2016,(15):204-207
目的观察研究咽异感症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方法将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60例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上清片治疗,观察组接受雷贝拉唑+莫沙必利+上清片治疗。应用Synectics Digitrapper便携式p H监测仪和Syn-ectics Bilitec 2000胆汁监测仪进行食管内24h动态p H和胆汁监测,并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反流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胃食管反流病、咽异感症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6.7%、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患者可伴有咽异感症,两者具有相关性,给予抑酸治疗后疗效满意,说明胃食管反流病可能是咽异感症的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Barretts食管(BE)患者的反流特点.方法 将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根据内镜表现分为RE、NERD、BE 3组,同步进行食管下段24 h pH及胆红素监测,比较其反流特点.结果 (1)RE、BE组酸暴露指标及中重度酸反流患者比例显著高于NERD组.(2)BE组中病理性反流(82.61%),尤其是酸胆汁混合反流(30.43%)比例明显高于NERD组.(3)无病理性反流的SI+患者酸暴露水平高于SI-患者.结论 酸、胆汁暴露程度差异是造成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表现不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动力异常与食管黏膜损害及酸反流发生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符合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的148例患者以及15名其他受试者纳入研究,均接受食管压力和食管24hpH值测定,GERD患者根据压力分组,其他受试者纳入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食管压力以及24h食管pH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2例(35.1%)患者符合下食管括约肌低压标准,49例(33.1%)患者符合食管无效动力标准,33例(22.3%)患者两项均符合,14例(9.5%)患者两项均不符合。对照组的LESP要显著高于其他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远端反流指数、总反流时间、最长反流时间和EAC方面均显著高于A、B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和C组在pH<4总时间百分比、立位pH<4时间百分比和卧位pH<4时间百分比方面显著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与多因素有关,下食管括约肌低压和食管无效动力都是诱发因素之一,其中反流性食管炎的程度与酸反流密切相关,而与食管无效动力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韩露  高萍  李伟  徐恩迪 《天津医药》2000,28(9):515-517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食管白昼及夜间酸碱反流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对诊断胃、食管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便携式24小时pH动态监测仪,对3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食管昼夜24小时pH动态监测,并与4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白昼食管酸反流的6项指标及总计分均高于对照组,夜间部分酸反流指标高于对照组。食管昼夜碱反流的各项pH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糖尿病组胃、食管酸反流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并发胃食管反流临床护理状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60例食管贲门癌术后并发胃食管反流患者,定期进行24小时p H监测,并对患者进行护理。结果 60患者在接受治疗前,试管p H各项指标要远远高于正常情况下的p H值(P<0.05)。经过3个月治疗复查后,患者的各项指标都与正常值接近(P>0.05)。当停药3个月后,各项指标要高于正常值(P<0.05)。结论食管贲门癌术后并发胃食管反流经治疗后有明显的效果,护理工作的实施更是必不可少,高质量的护理工作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病情,在临床治疗中值得被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分型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群珊  朱惠明  黄勋 《河北医药》2002,24(12):938-940
目的:应用24h食管内胆红素与pH监测(食管内双监测)以及食管内镜检查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进行临床分型研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按食管胆红素与pH双监测和食管内镜检查的情况结合病人症状对GERD进行临床分型,观察病人在各型的分布。结果:食管内24h胆红素与ph监测结果显示I、Ⅱ型病人的胆红素吸收值≥0.14及pH<4总时间百分比、酸反流次数和胆汁反流次数较对照组和Ⅲ型明显增加(P<0.05),而型和Ⅱ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型病人分别为23.3%、65.9%、10.8%。结论:病理性酸反和胆汁反流的破坏作用是导致GERD的重要原因。临床分型对GERD治疗中药物选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管状胃在食管癌手术后对胃食管反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52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6)。观察组采用管状胃吻合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进行治疗。术后两周进行24h食管腔pH监测,用DeMeester对术后1个月、3个月反流发生率以及RDQ进行评分并比较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24 h酸反流次数、pH值<4的总时间、最长酸反流持续时间、>5 min酸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以及RD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管状胃能减轻食管癌患者手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降低反流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与食管阻抗-pH监测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将60例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将60例健康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依次给予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与食管阻抗-pH监测,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 两组食管阻抗-pH监测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胃食管反流病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胃食管反流病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与食管阻抗-pH监测均可用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联合应用可进一步确诊患者的疾病,可及时辅助临床有效治疗患者疾病,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24h食管pH监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胃食管反流病(GERD)诊断标准的43例患者,经内镜检查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Barrettt食管组,随后进行高分辨多通道毛细灌注测压检查及食管pH动态监测,比较各组24h食管pH监测指标。结果三组患者食管pH〈4反流次数(次),反流持续时间≥5 min反流次数(次)、pH〈4总时间, pH〈4百分时间(%), DeMeester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粘膜损伤与食管酸反流无相关性,食管组织化生与食管酸反流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张宏伟 《河北医药》1998,20(4):232-235
1964年Miller首次报告在食管括约肌上方放入pH电极进行长时间食管pH监测;1969年Spencer进行了16小时的研究。1974年Johnson和DeMeester设计24小时食管pH监测的新方法,开创了此项技术的新纪元,使之成为临床研究胃食管反流的重要检查手段。二十多年来它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加深了对胃食管反流和食管酸廓清机制的认识;它不仅对胃食管反流定量监测,而且把病人的主观症状和食管酸暴露的客观表现联系在一起;不仅能诊断胃食管反流,而且可用于判断治疗效果;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确定胃食管反流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9):1274-1276
目的:探讨食管胃交界部收缩指数(EGJ-CI)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抗反流屏障功能的判断价值。方法:纳入某院2017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58例患者,29例为胃食管反流病,29例为功能性烧心,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EFJ-CI、EGJ-CIT、EGJ部静息压力、IRP4s,同时完成食管高分辨压力测定,分析对比两组之间相关参数的差异以及与反流参数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胃食管反流病组Gerd-Q、DeMeester积分低于功能性烧心组;胃食管反流病组pH4时间、pH4时间比例、酸反流次数、弱酸反流次数、非酸反流次数高于功能性烧心组(P0.05);胃食管反流病组EFJ-CI、EGJ-CIT、EGJ部静息压力均低于功能性烧心组(P0.05),两组IRP4s无显著差异(P0.05);EFJ-CI与食管胃酸暴露以及酸反流事件呈现负相关(P0.05);EGJ-CIT、EGJ部静息压力、IRP4s与食管胃酸暴露以及酸反流事件呈现微弱负相关。结论:EGJ-CI能够有效的反映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抗反流屏障功能组的变化,且在胃食管反流病与功能性烧心两种疾病中存在显著差异,在鉴别胃食管反流病与功能性烧心两种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胡莹  丁百静 《安徽医药》2020,24(8):1549-1553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食管阀瓣(GEFV)分型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管动力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就诊于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 GERD病人 76例,均行内镜、食管高分辨测压、 24 h食管 pH监测,根据内镜下 HILL分级,将 GEFV分为 Ⅰ~Ⅳ级, Ⅰ级、 Ⅱ级为正常组, Ⅲ级、 Ⅳ级为异常组,比较两组内镜下表现、食管测压、 24 h食管 pH监测相关指标。结果异常组反流性食管炎(RE)、 Barrett食管(BE)检出率为 73.0%,高于正常组(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UESP)[(57.69±32.65)mmHg比(56.32±28.50)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组食管下括静息压(LESP)[(7.93±3.85)mmHg比(19.64±5.95)mmHg]、远端收缩积分(DCI)[(223.59±195.67)mmHg·s-1·cm-1比(,约肌,(533.64±289.71)mmHg·s-1·cm?1]、 4s综合松弛压(IRP4s)[4.0(3.3,4.8)比 5.6(4.6,6.8)]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食管收缩模式、食管蠕动力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组 Demeester评分[9.02(7.28,16.28)分比 3.57(1.65,5.60)分]、酸反流次数[45.00(25.00,56.50)次比 15.00(10.00,32.00)次]、pH<4所占的总时间百分比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EFV异常者内镜下阳性表现发生率高, GEFV可能参与食管抗反流机制,可以有效的预测反流。  相似文献   

17.
铝碳酸镁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铝碳酸镁对毕氏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 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 ,经胃镜及胃内 2 4h胆汁监测证实有胆汁反流性胃炎。随机分成 2组 ,治疗组服用铝碳酸镁片 1.0g ,tid ;对照组服用硫糖铝片 1.0g ,tid ,分别于治疗后第 1,2 ,4周后观察上腹部刺激 ,腹痛 ,反酸等症状变化 ,治疗结束后复查胃镜和胃内 2 4h胆汁反流情况。结果 :服药后 1周治疗组各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 (P <0 .0 5 ) ,对照组在服药 1,2周后症状积分虽有下降 ,但不如治疗组明显。治疗 4周后 2组症状均明显减轻。治疗组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由 (78.3± 10 .2 ) %降至 (48.6± 2 3.3) % ,且残胃及吻合口炎症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结论 :铝碳酸镁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 ,显著减少术后胆汁反流 ,是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管状胃代食管术后胃食管反流程度。方法按手术方式将31例食管癌患者分为管状胃(A)组和传统手术(B)组。术后1周,胃肠功能动态pH值监测仪测定24 h的pH值。记录全天的反流次数、长反流(>5 min)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pH<4的时间及其占全天的比率。结果与B组比较,A组反流次数少[(10.85±16.85)次vs.(0.22±0.44)次],长反流次数少[(2.00±0.00)次vs.(0.42±0.78)次],最长反流持续时间短[(4.28±6.04)min vs.(0.22±0.66)min],时间pH<4(pH<4的时间)短[(15.00±18.60)min vs.(0.55±0.88)min],时间pH<4分数(pH<4的时间占全天的比率)小[(1.18±1.44)%vs.(0.05±0.13)%],DeMeester评分低(4.90±6.07)分vs.(0.42±0.29)分。结论管状胃食管吻合能有效降低食管癌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残余食管和胸腔胃运动功能改变对胃食管反流的影响。方法定期对食管中段癌术后患者46例(A组)进行食管测压、显示子胃排空和24-h食管pH监测,结果与健康志愿者11例(B组)作比较。结果 A组手术后和术后12个月残余食管和胸腔胃运动功能均低于B组(P<0.01和P<0.05)。A组胸胃排空率与DeMeester评分之间以及长于5min反流评分与残余食管原发蠕动幅度、蠕动次数之间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胸腔胃和残余食管运动功能的恢复不足以减轻胃食管反流以及改善食管酸清除功能。  相似文献   

20.
赵秀虹 《中国医药》2013,(11):1591-1592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用药治疗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北京市丰台区铁营医院诊治的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5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服用奥美拉唑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雷尼替丁、多潘立酮、硫糖铝悬液。比较2组总有效率以及食管pH值〈4次数、反流超过5min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pH值〈4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pH〈4次数、反流超过5min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值〈4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观察组:(36±13)次、(2.0±1.1)次、(14±12)rain、(6±3)%;对照组:(45±16)次、(2.7±1.2)次,(17±11)min、(7±5)%]与治疗前[观察组:(79±12)次、(5.7±2.2)次、(38±16)rain、(18±7)%;对照组:(78±16)次、(5.9±2.9)次、(36±12)rain、(20±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pH〈4次数、反流超过5min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值〈4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美拉唑联合用药治疗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