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管切开术是在紧急危重情况下建立人工气道的一种常用急救方法,由于其具有有效解除呼吸道梗阻、便于吸痰、使患者舒适以及可以长时间留置等优点,因此在临床危重患者中应用广泛。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和患者的预后。目前,气管切开患者常用棉质扁带固定气管切开导管,但在临床实践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1)颈部棉质扁带容易被呼吸道分泌物或汗液污染,潮湿的绳带易腌渍颈部皮肤致使局部发红破溃;(2)潮湿和污染的棉质扁带的频繁更换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又存在气管切开套管脱出和移位的风险;(3)棉质扁带长时间使用易卷曲变细,容易勒伤颈部皮肤。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科自2012年9月起自制气管切开固定带,在临床经57例气管切开患者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为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固定方法通常是将系带直接绕在患者颈部,然后固定在气管外套管上.这种方法往往会使患者感到不适,并使患者颈部有不同程度的受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对这种传统的固定方法加以改进,自制了气管切开外套管固定带,2005年1月-2008年12月应用于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气管切开为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固定方法通常是将系带直接绕在患者颈部,然后固定在气管外套管上。这种方法往往会使患者感到不适,并使患者颈部有不同程度的受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对这种传统的固定方法加以改进,自制了气管切开外套管固定带,2005年1月-2008年12月应用于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制新型气管切开固定带的临床应用与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08年3月~2011年3月患者40例为对照组,2011年4月~2014年4月患者40例为实验组。实验组采用自制新型气管切开固定带固定气管切开套管,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白纱带固定,比较两组患者颈部压疮、湿疹、过敏和感染发生率、气管导管滑脱、移位以及患者舒适度等方面的情况。结果:实验组颈部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0 VS χ2=10.14,P<0.01);实验组的湿疹发生率(χ2=0 VS χ2=0.213)、感染发生率(χ2=0 VS χ2=2.051)、气管切开套管移位发生率(χ2=0 VS χ2=3.117)虽尚未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呈现下降现象;同样,实验组患者舒适度高于对对照组(χ2=0 VS χ2=2.797),但尚未呈现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新型气管切开固定带能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提高患者舒适度,确保临床护理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自制气管切开固定带临床应用效果,为提高临床护理安全与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入我院ICU食管癌术后行气管切开患者64例,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2人,使用自制气管切开固定带,对照组32人,使用常规棉布带固定。对比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周围皮肤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切口感染率。结果研究组气管切开周围皮肤并发症发生率和切口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气管切开固定带在临床应用中更为简单方便、安全有效,且成本低,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制棉带固定患者气管套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6例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系带固定气管套管,观察组使用自制棉带固定气管套管,比较两组套管脱管移位发生率、局部皮肤损害发生率及更换套管带所需时间。结果:观察组套管脱管移位发生率、局部皮肤损害发生率、更换套管带所需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制棉带固定气管切开套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气管切开术后气管切开罩使用效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罩在气管切开停用呼吸机后使用人工鼻吸氧的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30例气管切开停用呼吸机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气管切开罩加人工鼻吸氧,对照组仅采用人工鼻吸氧,对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使用人工鼻总数、患者日均吸氧耗材费用、痰液黏稠度和日均吸痰量等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病例在SpO2、痰液黏稠度和日均吸痰量等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实验组病例在平均使用人工鼻数量和日平均吸氧耗材费用方面要少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罩与人工鼻结合使用(相对于人工鼻单独使用)能保证气道湿化,达到有效供氧;节约医疗成本,经济性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潘清莲 《中国康复》2010,25(2):114-114
材料:棉布,长22cm,宽6cm,棉系带。长52cm,宽0.5cm。(自制或取用)制作方法:取一块长22cm,宽6cm的棉布块,将宽边对折,再将两头裁成半圆形,缝制平整即制成颈项片,分别将两根白色系带从1/3处与颈项片的圆形两边相连即制作完成。  相似文献   

9.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治疗危重患者常用的急救治疗手段,主要用于解除因分泌物潴留、异物或肿瘤等因素引起的呼吸困难,建立人工气道以便患者能够呼吸通畅。气管切开为患者带来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气管切开的缺陷也引发研究者们的思考。为了避免气管切开套管滑脱或移位,术后通常采用白纱带固定,但这固定方法容易造成切口附近皮肤损伤、气管插管固定效果不佳,甚至发生脱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自制气管切开导管封堵器在气管切开患者拔管前堵管时的使用效果.方法 将37例患者作为传统封堵器组,34例患者作为自制新型封堵器组.比较2组平均堵管操作时间、堵管器脱出率及交叉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使用自制气管切开导管封堵器进行封管医护人员操作简便、封堵器具脱落减少、肺部感染率低,能按预期时间拔管.自制新型封堵器组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传统封堵器组.结论 使用自制气管切开导管封堵器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导管封堵克服了传统方法许多缺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一次性气管切开集痰保湿防护罩在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48例,随机将其分入传统组(n=16)、实验组(n=16)和对照组(n=16).传统组采用2层湿纱布覆盖气管切开导管口进行湿化,实验组使用防护罩湿化,对照组使用人工鼻湿化.比较3组患者呼吸功能、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气管内吸氧管固定方式改进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6例脱机后的气管切开患者在同一班随机分为实验时间段组和对照时间段组,两时间段均采用气切套管内吸氧。对照时间段组采用传统的医用胶布将吸氧管固定在气切套管外;实验时间段组采用橡皮筋固定穿有氧气管的压脉带在气管套管外。结果实验时间段组护士重新固定氧气管的次数、每次固定氧气管的时间、接触气道内氧气管手卫生频次均低于对照时间段组(P0.05)。结论改进后的气管内吸氧管的固定方式能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院内感染的接触传播,节约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4.
气管切开患者给氧管及湿人管固定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难题,常因患者咳嗽将给氧管及湿化管喷出,造成污染及达不到湿化及给氧的目的 ,或吸痰时给氧管及湿化管随处放置而造成污染。我科采用输液器莫菲滴管固定,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张倩  王艳军 《天津护理》2002,10(5):262-262
气管切开术后病人大多病情危重,无法穿病人服而裸露双肩,而且盖普通被子的缺点较多:其一,被子盖的过高,易遮盖气管切开处影响呼吸,并且妨碍吸氧、吸痰、更换敷料等操作;其二,被子盖的过低,肩部裸露,特别是冬季容易受凉;其三,病人呛咳时,痰液喷出,污染被子,需更换、清洗,增加工作量。我科为气管切开术后病人自制护肩垫。用双层棉布或旧床单、旧毛巾被制作,长度60cm,宽度40cm,在一侧长边的正中处裁剪一U字型缺口,深度为20cm(以两侧余边能盖住肩头并返折  相似文献   

16.
气管切开术是治疗呼吸困难及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之一.当呼吸平稳后拔出气管,因气流的冲击和气道内的痰液不断污染,使切口不易愈合.我科于2008-05我科使用自制砂袋运用于切口处,经临床使用30例,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刘聪  霍春暖  薛云娜 《护理研究》2015,(8):1019-1020
[目的]观察新型气管套管固定带对护理工时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神经内科监护室(NICU)气管切开病人,采取自身对照的方法,奇数次更换气管套管固定带时采用棉布固定带(对照组),偶数次更换时采用新型固定带(观察组),记录两组更换气管切开套管固定带所耗护理工时。[结果]观察组所耗护理工时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新型气管套管固定带可明显缩短固定气管切开套管所用工时,减轻了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18.
微创经皮气管切开术在困难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微创经皮气管切开术在困难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困难气管切开患者为观察组采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同期35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切开术。结果: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缩短手术决策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对于困难气管切开的病例仍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9.
总结63例气管切开术后应用微量泵进行气管湿化的效果。方法是将气道湿化药液加入50ml注射器中微量泵注入3-5ml/h,根据痰液粘稠度调节注入速度。微量泵能持续、恒速湿化气道,痰液易吸出,病人舒适度增加,所以应用微量泵湿化气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临床工作中气管切开外套管没有专用的固定装置,多采用医用胶布或绷带缠绕固定,容易被痰液和消毒液污染,不易更换,增加切口感染机会.近年来,我们改进了气管切开外套管固定带,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