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大沙鼠寄生蚤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大沙鼠寄生蚤的种属构成,为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监测和防制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以有关文献和汇总新疆既往的有关资料,将大沙鼠寄生蚤分为主要、次要和偶然的种类。结果依大沙鼠及其寄生蚤数量的调查和自然感染鼠疫菌的蚤类统计,得出臀突客蚤、簇鬃客蚤、长吻角头蚤、叶状切唇蚤、无额突怪蚤、宽臂纤蚤等为大沙鼠的主要寄生蚤且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3.
本文报道了甘肃省1959 ̄1994年喜马拉雅旱獭体外寄生蚤、洞干蚤、巢蚤的组成及分布特点,旱獭死后体蚤离宿,地面游离蚤,洞干蚤人工杀灭后回升,蚤在动物间的交换,扩散等生态资料,为旱獭鼠疫疫区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疆大沙鼠鼠疫传播媒介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明确新疆大沙鼠鼠疫的传播媒介。方法以常规方法在鼠体和鼠洞收集寄生物。结果在鼠体和鼠洞采到蚤类4属7种,经病原学检验,从臀突客蚤(Xenopsylla m inax)中分离出5株鼠疫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estis),从长吻角头蚤(Echidnophaga oschanini)中分离出1株鼠疫菌。结论从臀突客蚤中分离出鼠疫菌在中国尚属首次。臀突客蚤是新疆大沙鼠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5.
海原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曾有人间鼠疫发生,1962年发病4人均死亡。1963年从阿拉善黄鼠及其寄生蚤分离出鼠疫杆菌,1964、1965、1967、1975~1978年均检出鼠疫菌共127株,判定疫点52处,面积20万hm~2。历年检出菌多、疫点密集,认为是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中心地带。阿拉善黄鼠是主要宿主,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为主要媒介。1979~1990年连续监测,虽间有IHA阳性出现,但始终未分离到鼠疫菌,1991年6月从红羊乡舒家川地区黄鼠体内检出4株鼠疫菌。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准噶尔盆地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大沙鼠体外寄生蚤的主体成分簇鬃客蚤对宿主的侵袭能力。方法观察簇鬃客蚤的吸血能力、跳跃能力和对人的侵袭能力。结果不同时间段簇鬃客蚤雌雄间饱血比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578,P0.05),簇鬃客蚤60 min饱血比率可达50%以上,120 min可全部饱血,簇鬃客蚤雌性吸血量为(0.05±0.02)μl,不同时间段簇鬃客蚤雌雄间血液完全消化的比率有统计学差异(χ2=5.190,P0.05),雄性血液消化速率较雌性快,雄性第12 h、雌性第13 h完成血液消化,第11 h有约50%的蚤完成血液消化,簇鬃客蚤吸血过程中的吸血活动频次为(1.6±0.3)次/h;簇鬃客蚤最大跳跃高度为9 cm,最小跳跃高度为3.5 cm;簇鬃客蚤对人类的侵袭率为30%,雌、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9,P0.05)。结论簇鬃客蚤饥饿状态下会侵袭人类,且其吸血量较高、消化时间较快、吸血频次较高,加之其具备较高的跳跃能力,因此准噶尔盆地鼠疫自然疫源地内感染鼠疫菌的簇鬃客蚤对人类具有相当大的威胁,应当加强该疫区媒介昆虫的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云南省香格里拉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及其寄生蚤的分布情况,为鼠疫及相关疾病防治研究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通过野外现场调查确定喜马拉雅旱獭在香格里拉县的分布范围、分布特点、种群、数量;利用圈套、挖洞等方法捕获旱獭,检体表寄生蚤及洞干蚤,进行生态学研究。结果海拔2300~4900m的7个乡(镇),调查24个点,确认16个点有旱獭分布,在7个旱獭分布点捕获旱獭22只,均为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检获獭体寄生蚤56只,属1科1亚科3属3种,分别为斧形盖蚤(Callopsylla dolabris)、谢氏山蚤(Oropsylla silantiewi)、二刺形大锥蚤(Macrostylophora bispiniforma);获洞干蚤7只,分属2科2亚科4属4种,分别为斧形盖蚤、谢氏山蚤、双凹纤蚤(Rhadinopsylla biconcava)和扇形巨槽蚤(Megabothris rhipisoides)。结论香格里拉县北部有喜马拉雅旱獭分布,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是该地优势蚤种;该地区高山草甸生境与周边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的生态环境相似,同时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宿主及主要传播媒介,提示香格里拉县具备喜马拉雅旱獭型鼠疫的宿主、媒介和自然地理条件。 相似文献
8.
陕北定边地区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蚤类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 ̄1997年十年来对定边鼠疫疫区进行蚤类调查研究,发现定边疫区蚤类15种和亚种,隶属于5科10属,以秃病蚤蒙冀亚种为优势种,占68.49%,其次为前凹眼蚤和二齿新蚤。对疫区室内游离蚤的历年监测表明人蚤为主要蚤种,并发现其季节消长明显受温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鼠疫疫区夜行鼠寄生蚤种类及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逐月捕获夜行鼠,梳检鼠体蚤,作种属鉴定并计算染蚤率和蚤指数.结果 采集夜行鼠鼠体蚤188匹,隶属于4科8属8种,以二齿新蚤和同型客蚤为优势种,二齿新蚤主要选择性寄生于黑线仓鼠,同型客蚤则以子午沙鼠为主要宿主.夜行鼠染蚤率和蚤指数消长曲线均呈现两个高峰,分别在4月和10月.二齿新蚤的季节消长同夜行鼠寄生蚤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同型客蚤仅出现于4~8月份,以5、6、7月为高峰期.结论 同一蚤种在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其消长规律不同,研究当地不同宿主媒介蚤的种类和季节消长对于揭示鼠疫流行规律、有效预防鼠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DDVP缓释剂药丸在实验室及野外对不同变态期的长尾黄鼠寄生蚤进行了杀灭试验。在实验室DDVP缓释剂药丸对长尾黄鼠寄生蚤的卵、幼虫、成蚤的杀灭率均为100%,蛹为90%;在野外,将该药丸投放于长尾黄鼠洞道中,施药面积约10公顷。施药后,体、巢蚤指数及其幼虫指数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即实验区的平均体蚤、巢蚤、幼虫指数分别由施药前的5.8、46.7、10.2下降到施药43天后的2.5、2.8、0.8;对照区的体蚤、巢蚤、幼虫指数分别由4.1、20.3、7.3上升或下降到6.8、9.8、5.5。差异均十分显著(P<0.01)。作者认为DDVP缓释剂对长尾黄鼠寄生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杀虫药物。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内蒙鼠疫自然疫源地四种鼠对三型鼠疫菌的选择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动物对不同型菌具有不同选择能力。这种选择作用是啮齿类种的遗传特性,是宿主和病原菌相关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大陆安徽、湖北、广西、四川、云南5个地区日本血吸虫生物学特性的32项数值进行了运算,根据相似系数绘制成上述5地日本血吸虫生物学性状关系的树状图。该图显示安徽与湖北的隔离群聚类为一组,云南与广西的聚类为另一组,四川的虽独为一组,但与安徽/湖北组的接近。 相似文献
13.
内蒙地砷病病区人群的形态砷暴露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内蒙地砷病病区人群通过饮水而暴露于不同形态砷化合物的种类和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区饮水中砷主要以无机砷形式存在,其中As(V)水平高于As(Ⅲ),有机砷普遍以低浓度水平存在于水中。在该病区开展饮水中不同形态砷暴露水平与地砷病发病关系的横断面流行病学研究所得数据资料,无论单因素分层分析还是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不同形态砷暴露对地砷病的发病有着不同的影响,地砷病的患病率随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湖北段不孳生钉螺原因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探讨三峡库区湖北段不孳生钉螺的原因,采用类比和生态实验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湖北段具有与血吸虫病疫区相似的气候、土壤和植被条件,其不孳生钉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山高坡陡且多溶洞、暗河造成的泥沙难以淤积,土壤干燥的地形地貌,以及该地区物流量小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1981~1985年,连续5年在大青山与黄河之间的土默特平原西部对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的种群数量动态做了调查。结果表明,5年中以1982年的密度为最高(39.96只/ha.),以1985年为最低(24.12只/ha.)。参考既往资料可见,在自然状况下,该鼠数量年际变化的特点是,由低逐年增高,达到一定高峰时便逐年下降;当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又会自然逐年回升。其季节数量变化为,一年内有两个高峰(2、3月份与9、10月份),和两个低谷(7、8月份与12、1月份)。在人工大规模灭鼠后,使其密度下降到95%左右时,经过8个月左右,该鼠即可恢复其原有密度。该鼠是一种对自然条件适应能力较强的种群,一般的自然气候变化,对其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三峡库区湖北段有无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类比法和模拟生态实验等方法.结果与结论进一步证实三峡库区湖北段无钉螺生长,但调查表明三峡库区存在着与血吸虫病疫区相似的气候环境、相似的土壤容重和相同的钉螺能吃的植物。说明三峡库区湖北段存在着生长钉螺的基本环境条件。其不生长钉螺的原因尚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1986年我们在山东省查见骚扰阿蚊,并观察其生态习性,该蚊在蒙山大洼地区,5月上旬出现成蚊,7月蚊虫数量增多,8、9两月为当地蚊群中的优势种,10月数量明显减少,11月逐渐消失。该蚊在24h内有黎明和黄昏两次吸血高峰,10月下旬气温降到16℃以下,幼虫进入滞育期,-5℃冻入冰内12h,冰溶后存活率为90.5%,冻入冰60h则无一存活。幼虫越冬后,气温升至17℃时,即发育为成蚊,蚊虫在17.5℃以上时,方能活动吸血。 相似文献
19.
三峡建坝后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1995年-1997年,采用现场调查和资料对比分析方法,进行了三峡建坝后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建坝后长江入湖流量虽有变化,但对洞庭湖钉螺分布影响不大;10月-11月退水期提前,可缩短秋季感染期。建坝后50年内年平入湖泥沙较建坝前减少80%以上,钉螺分布面积将因洲滩增长速度减慢而趋于稳定。泥沙淤积减少将引起芦苇退化,部份芦滩可能转化为污染较严重的草滩、芦杂滩,在这些地区活动的入群血吸虫感染率可能上升。80年后入湖泥沙增加,钉螺分布面积增长速度又将加快,水库死库容淤满后,又可能达到建坝前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丝光绿蝇针刺诱导血淋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体壁诱导后丝光绿蝇血淋巴的部分性质.方法丝光绿蝇Ⅲ龄幼虫针刺体壁处理后48
h提取血淋巴,观察其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枯草杆菌、溶壁微球菌的抑菌效果.设置3
μl、5 μl、7 μl不同的血淋巴加样量实验组,记录不同加样量对金黄葡萄球菌的的抑菌效果;设置不同稀释浓度,记录不同浓度的血淋巴对金黄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诱导后48
h的血淋巴置于冰箱保存后,设置36℃和100℃不同解冻温度,观察不同温度解冻的血淋巴对金黄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效果.诱导后48
h的血淋巴,100℃水浴3 min,观察其对金黄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诱导后48
h的血淋巴,1/2、1/4、1/8、1/16、1/32、1/64的不同稀释浓度,对金黄葡萄球菌均能产生明显的抑菌环.丝光绿蝇诱导后48
h的血淋巴,对上述8种细菌都能产生明显的抑菌环,对溶壁微球菌抑菌环最大,对金黄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的抑菌环次之.不同的加样量实验,以加7
μl的抑菌效果最佳;36℃和100℃不同温度解冻,对金黄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均有抑菌效果,36℃解冻效果好于100℃;100℃水浴3
min,对金黄葡萄球菌仍有抑菌活力.结论丝光绿蝇针刺体壁诱导后48 h的血淋巴,具有较强和较广的抗菌活力,抗菌活力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抑菌试验加样以7
μl为宜,解冻以36℃为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