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约有15%全脑血管造影阴性且不能明确出血原因.对于出血在中脑周围所发生的SAH,并且脑血管造影阴性,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1].现对我科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确诊的11例PNS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例中,约有70%~85%为动脉瘤破裂所致,但在中脑周围所发生的SAH,动脉瘤的发生率极低。可见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它临床症状较轻,脑血管造影多呈阴性.预后较好,推测可能为静脉出血或毛细血管渗血。为了解PNSH的临床特点,本文结合文献对诊断为PNSH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因和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头颅CT或腰穿脑脊液检查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但首次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为阴性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43例患者临床表现出现头痛43例,恶心呕吐36例,一过性意识障碍3例,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肢体瘫痪)3例,癫痫发作2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9例。头颅CT显示为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35例,其余8例通过腰穿发现血性脑脊液确诊。35例患者中符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者21例。其余14例为非PNSH。所有患者于发病后2~7d内行首次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发病14-21d后全部复查全脑血管造影或CTA,41例仍为阴性;1例发现颅内动脉瘤,1例发现脊髓血管畸形,且均为非PNSH患者。经病因及对症治疗后,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症状较轻,并发症少,预后较好。对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符合PNSH的患者,应避免重复造影。但对于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可能的非PNSH患者,应积极复查DSA或高质量的CTA或MRA以免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4.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分析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出血部位仅限于中脑周围脑池的PNSH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治疗与预后。结果 34例PNSH患者无意识障碍, Hunt-Hess分级均为Ⅰ~Ⅱ级,无明显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与再出血,预后较好。结论 正确认识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约占SAH的15% (5%~ 28%),通常将其分为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SAH)和非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non-perimesencephalic SAH)。如在中脑周围所发生的SAH,动脉瘤的发生率极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AH,PNSH)[1]。这类患者症状较轻,首次出血后一年内再出血危险性极低,预后也较好,其中有2%~24%的患者经重复脑血管造影可发现出血的原因,但绝大多数仍找不到出血的原因[2]。本文回顾分析我们收治的52例PNSH患者并复习文献资料,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加深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06年10月一2008年4月我院收治的经CT证实并行全脑血管造影的PNSH26例的临床特点。结果所有患者均无意识丧失,无神经定位体征,Hunt—Hess分级Ⅰ~Ⅱ级,CT上出血部位在中脑周围的脑池,DSA检查均为阴性。采用对症治疗,未发生再出血、脑积水、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结论PNSH临床表现平稳、恢复快、预后良好、并发症少。正确认识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重复脑血管造影,但首次诊断需行脑血管造影排除动脉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对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PNSH)的认识水平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4例PNSH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本组 2 4例病人发病 1~ 14d内DSA检查均阴性 ,经治疗全部治愈出院 ,平均病程 2 9d。随访 3个月至 5年 ,无严重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和再出血发生。结论 PNS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 ,提高对其认识 ,对临床治疗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献报道,约15%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脑血管造影呈阴性[1],可能为凝血系统疾病、动脉剥离、垂体卒中、隐匿性血管畸形等所致,其中21%~68%发生于中脑周围池[2],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占脑血管病的12%~22%,临床上约15%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甚至重复造影并未发现出血原因,部分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SAH主要发生在中脑周围[1],定义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自2009-01—2015-12收治的首次DSA呈阴性,二次造影发现动脉瘤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胼周动脉瘤2例,眼动脉段动脉瘤2例;动脉瘤的大小及瘤颈情况:直径2~3mm动脉瘤7例(窄颈5例),4~5mm动脉瘤6例(窄颈5例)。结论微小或窄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首次造影可能存在假阴性,及时复查DSA并给予适宜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非动脉瘤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自发性SAH患者首次CTA和DSA均未发现动脉瘤和其他血管病变者,3~4周复查CTA或DSA,结果仍为阴性者诊断为非动脉瘤性SAH。分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MN)组和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nPMN)组。结果 51例患者首次CTA和DSA未发现动脉瘤和其他血管病变,其中4例复查CTA或DSA发现动脉瘤,另有6例患者未复查即死亡。诊断为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共41例,其中PMN组29例,nPMN组12例。平均随访2.3年,两组均无死亡,全部的PMN病例和83.3%的nPMN病例预后良好。结论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nPMN)临床过程和预后介于动脉瘤性SAH和PMNSAH之间,需要通过重复造影检查排除动脉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是蛛网膜下腔出(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一种特殊类型,目前国内已报道的不足200例,其以特征性的CT表现和全脑血管造影阴性为特点,近年来已被认同为一种独立的疾病.  相似文献   

13.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我科收治的脑血管造影病例420例,造影阴性68,例,符合PNSAH的12例。PNSAH患者均行CT检查、全脑血管造影。3例MRl检查.复查全脑血管造影10例。结果:所有患者无意识障碍,Hunt-Hess分级1~2级,CT上SAH位于中脑周围的脑池内。脑血管造影和MRI均无阳性发现。采取对症治疗,无再出血、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等并发症,10例复查脑血管造影未发现异常。结论:PNSAH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特殊类型的SAH。  相似文献   

14.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PNSH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治疗,并随访预后情况。结果本组全脑血管造影均无阳性发现,病人临床症状轻,均无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Hunt-Hess分级均为Ⅰ-Ⅱ级。随访9-98个月,平均52个月,未发生再出血,无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除1例病人因患抑郁症而无法工作外,其余均恢复正常工作。结论PNSH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首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呈阴性的原因及诊疗策略。方法对近年来44例首次DSA呈阴性的SAH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出血后2~3周进行DSA复查,分析其阴性结果及原因。结果 DSA阴性组在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高血压诱因与DSA阳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首次DSA阴性患者2~3周后行DSA复查,6例诊断为动脉瘤或血管畸形,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患者14例中,复查DSA亦无阳性发现,20例患者原因不明。结论对首次DSA检查结果呈阴性的SAH病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过程及预后相对良性,可不必重复造影。其余患者均应在2~3周后行DSA或CTA、MRA复查,甚至手术探查,预后相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亦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其预后。方法1994年1月-2004年1月间8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造影阴性,18例符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复习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相关文献,平均随访4.3年。结果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起病时多无意识障碍,病程呈良性过程,无再出血,出血局限在中脑周围池,以脚间池为多(50%),预后较好。结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呈良性病程,预后较好,但须严格其诊断,以免误诊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7.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SAH时,如果早期头颅CT平扫检查表现为漏出的血液局限于中脑周围脑池内,出血的中心紧邻中脑前方,出血来源常为非动脉瘤性。这部分患者构成脑血管造影阴性SAH的大部分(2/3),其预后良好,多不会发生再出血及脑缺血。  相似文献   

18.
不明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不同原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45例经全脑血管造影未发现明确病因的SAH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并发症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意识障碍及局灶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仅6例(13.33%);头颅CT显著大部分(29例,64.4%)出血以脑底池,特别是中脑包围池为主,亦较常波及脚间池、四叠体池及后纵裂;全脑血管造影均为阴性。但1例尸检发现有动脉瘤;绝大部分(41例,91.11%)预后良好,2例伴发脑梗死,3例死亡。结论 不明原因SAH患者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低;早期头颅CT扫描正常或显示出血以中脑包围池为主;全脑血管造影阴性;通常预后良好。临床上与一般动脉瘤性SAH有些区别,但须谨慎处理,必要时重复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标准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前交通动脉瘤的特点,研究其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标准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处理及预后.结果 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岁以下,均为首次发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主要临床表现.标准脑血管造影均为阴性.3例因临床高度怀疑前交通动脉瘤而行微导管造影,发现小的前交通动脉瘤,其中2例同时行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1例开颅手术.另1例造影后3d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探查发现巨大前交通动脉瘤,瘤腔内血栓形成.治愈2例,死亡2例.结论 有少数前交通动脉瘤的标准脑血管造影为阴性,当临床高度怀疑前交通动脉瘤时应增加特殊的投照位置、试行微导管造影,MRI有助于发现栓塞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报告1例经两次全脑、全程血管造影阴性的破裂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手术过程及病理结果,分析其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原因。结果 患者为21岁男性,以突发头痛起病,外院头部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但脑血管造影未发现动脉瘤,头部MRI检查怀疑脑干背侧海绵状血管瘤。转入我院后,复查全脑、全程血管造影仍然为阴性,复查头部MRI检查再次怀疑海绵状血管瘤并行开颅手术治疗,术中于小脑延髓裂发现病变为豌豆大小。呈结节状,有供血动脉进入口和输出口,术后病理证实为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并机化。术后病人恢复良好。将MRI影像与3D-DSA影融合后,发现病变旁有小脑后下动脉通过,考虑为动脉瘤出血后继发血栓形成而闭塞。结论 脑血管造影虽然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但是两次脑血管造影阴性仍然不能完全排除颅内动脉瘤,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动脉瘤出血后继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