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3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53例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有24例患儿,对照组有29例患儿。我们用干扰素对对照组的患儿进行治疗,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对观察组的患儿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儿,其退热的时间、疱疹消退的时间、口腔溃疡愈合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则明显短于对照组的患儿,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效果良好,安全性高。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李莉 《大家健康》2016,(4):105-106
目的:分析干扰素联合炎琥宁对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疗效。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于该院的手足口病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及对照组45例。其中给予对照组患儿炎琥宁治疗;给予观察组患儿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43/45),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75.56%(34/45)。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0.05)。结论:在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选择采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能够提升整体的治疗效果,其效果优于单纯采用炎琥宁,亦可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86例患有小儿手足口病的儿童,按照随机平均数字分配法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联合组使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常规组使用炎琥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联合组的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以及退热时间分别为(2.12±1.23)、(2.36±1.03)、(1.22±1.20),而常规组的三项数据分别为(3.52±2.63)、(4.68±1.65)、(2.79±1.35),由此可见联合组患儿的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以及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干扰素联合炎琥宁能够有效改善手足口病患儿的手足皮疹和口腔溃疡症状,加快退烧进度,帮助患儿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手足口病患儿1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采取利巴韦林联合炎琥宁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高于对照组的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手足疱疹消退时间、口腔疱疹消退时间、总病程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7%,低于对照组的8.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的临床症状快速改善,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炎琥宁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治疗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150例,随机等分为炎琥宁组、干扰素组和联合组,各50例.3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炎琥宁组采取炎琥宁单独治疗,干扰素组采取干扰素单独治疗,联合组采取炎琥宁联合干扰素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经过及治疗效果.结果 (1)联合组退热时间(1.57±0.45)d、疱疹消失时间(2.47±0.36)d及住院时间(4.86±0.95)d,均短于炎琥宁组、干扰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2.00%,较炎琥宁组78.00%、干扰素组7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炎琥宁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儿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手足口病患儿共88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所有患儿均使用对症处理措施,其中对照组患儿仅给予传统抗病毒治疗;观察组患儿使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和病症消失时间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经过治疗后,无论是手部及足部皮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退热时间以及病症改善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4%(42/44),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的79.5%(35/44)。结论: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时,使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能够有效改善患儿体征,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在临床上值得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18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抽取90例患者予以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方案,作为观察组;另90例患儿予以静脉滴入10~15 mg/(kg·d)的利巴韦林,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儿的退烧时间、口腔溃疡消退的时间、手足皮疹消退的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退烧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治疗时间短、治疗效果好的优点,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8例小儿手足口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78例患者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39例。治疗组采取干扰素联合炎琥宁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独采取炎琥宁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足疱疹消退时间,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4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4.36%,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手足疱疹消退时间,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都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后,缩短手足疱疹消退、退热、口腔愈合时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手足口病采用干扰素与炎琥宁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在综合对症治疗基础上采用干扰素与炎琥宁联合治疗)和对照组(在综合对症治疗基础上采用炎琥宁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口腔溃疡消失时间、手足皮疹消失时间、体温下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7.1%)明显高于对照组(60%),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手足口病采用干扰素与炎琥宁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儿尽早康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儿科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80例手足口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巴韦林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5 d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用药后平均退热时间、手足口疱疹平均消退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治疗显著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显著,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GCV)对小儿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岁患手足口病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对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较对照组消失早(P<0.01)。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程短、见效快,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主要实验室检测结果,寻找重症HFMD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HFMD患儿(包括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临床症状、体征及主要的实验室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项进行多因素logi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无典型皮疹的手足口病脑炎患儿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早发现、早诊治,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杭州市儿童医院住院的74例确诊手足口病脑炎但无典型皮疹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病原学检测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4例患儿发病年龄为(6...  相似文献   

14.
陈洋  林尤军  李建军  吴礼胜  蔡亲磊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9):1130-1131,1138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手足口病胸部X线及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重症手足口病53例患儿的胸部影像资料,均摄胸部X线平片,19例行CT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1)支气管炎型7例,主要累及肺间质;(2)局限型9例,病灶仅限于单个肺叶或肺段;(3)局限~广泛型21例,病变不仅累及单个肺叶或肺段,还可见跨越多个肺叶分布;(4)广泛型12例,病变累及双肺多个肺叶,广泛性分布;(5)肺水肿型(神经源性肺水肿)4例,病变累及双肺,以肺门为中心基本对称分布,典型者呈蝶翼状改变。结论重症手足口病的胸部X线及CT表现多种多样,以片絮状影及磨玻璃密度影为主,可合并肺间质性浸润,动态变化快,具有一定特征性。最终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8年8月~2010年8月住院的手足口病的小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186例,治愈149例(80.1%),好转出院17例(9.1%),转院18例(9.7%),死亡2例(1.1%)。结论:要重视小儿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有并发症表现的重症患儿,应及早干预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7):59-62
目的探讨SAA和CRP在手足口病患儿诊治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7—12月本院73例手足口病患儿和68名健康体检儿童的标本,再依据手足口病患儿的血培养结果分为无合并细菌感染组和合并细菌感染组。对所有入组儿童检测SAA和CR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足口病组的SAA和CRP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A的阳性率也明显高于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A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指数和一致性均高于CRP(P0.05);手足口病组中的合并细菌感染患儿在入院第4天和第7天的SAA和CRP也均显著高于无合并细菌感染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A和CRP在手足口病患儿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可应用于手足口病早期诊治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7.
周晓凤  熊林 《中国现代医生》2013,(15):98-99,102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6月问我院收治的36例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36例患儿预后良好,均痊愈出院,未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脑脊液指标均较护理前有所改善。结论早发现、早治疗并配合合理的综合护理措施是改善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手足口病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009-01~2010-07住院的55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血糖及脑脊液检查。结果普通手足口病预后良好,重症手足口病主要以神经系统受累为主,其次为心肌损害,及时治疗能获满意疗效。结论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是降低手足口病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萧祖健 《中国热带医学》2009,9(4):708-708,641
目的了解本地区的手足口病流行情况,分析流行因素并寻找控制的方法。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接诊的所有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的分析。结果122例手足口病患者中最小的发病年龄是7个月,最大14岁,0~5岁的发病人数占所有病例的84.4%,男童81例占66.4%,女童41例占33.6%,男女比例为1.98:1,发病的高峰季节是夏季,5、6月占全年病例的77.8%;散居儿童53例占43.3%,幼托学童69例占56.6%。结论手足口病是主要侵犯儿童的传染病,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在流行季节中托幼机构的儿童由于密切接触会有增加发病的机会。因此流行期间应加强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常规康复治疗联合MOTOmed训练对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的疗效。方法:将42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随机分为MOTOmed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MOTOmed训练)及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时评估患侧肢体肌力。结果:MOTOmed组较对照组肌力恢复有明显差异。结论:MOTOmed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进一步提高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患侧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