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确定一氧化碳中毒病人血浆纤维连接蛋白和血清丙二醛的变化。方法:6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MP)病人按临床表现分为轻、中、重度组,检测每位患者来诊时血浆纤维连接蛋白(PFn),丙二醛(MDA)及碳氧血红蛋白(COHb)浓度。PFn采用速度散射比浊法,MDA采用硫代巴比酸法。结果:1.轻度组PFn与对照组相比未降低,中、重度组明显下降(P〈0.05)。2.MDA含量在轻、中度组升高不显著,在重 相似文献
2.
一氧化碳中毒时血浆纤维连接蛋白与丙二醛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确定一氧化碳中毒病人血浆纤维连接蛋白和血清丙二醛的变化.方法:6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MP)病人按临床表现分为轻、中、重度组,检测每位患者来诊时血浆纤维连接蛋白(PFn),丙二醛(MDA)及碳氢血红蛋白(COHb)浓度.PFn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MDA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结果:1.轻度组PFn与对照组相比未降低,中、重度组明显下降(P<0.5).2.MDA含量在轻、中度组升高不显著,在重度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PFn与MDA呈显著负相关,PFn和COHb呈负相关,而MDA与COHb无明显相关.结论:对既往健康的ACMP患者,动态监测PFn及MDA水平,可作为判断ACMP病情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4.
小儿感染性休克(休克)在危重患儿中并不少见,对其早期诊断,根据原发病估计可能的致病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在有效循环血量未恢复正常以前,如何及时扩充血容量,这对力争在数小时内补足有效血容量,使患儿能在24小时内脱离休克状态至关重要。1休克时循环血量异常分布与体内水、电解质紊乱1.1休克时微循环障碍导致血液淤滞内脏,最终使有效血容量减少,回心血量减少,心搏出量减少。在小儿因微循环调节功能差,较成人更易发生休克,患感染性疾病后,若原发病得不到有效控制,可使休克急剧发生,…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中的纤维连接蛋白(Fn)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与AMI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MI患者21例作为研究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患者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段外周血浆Fn的水平。并且与健康成人(对照组23例)做对比分析。结果 AMI患者在发病(6.25±2.98)h后血浆中Fn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02.51±31.52)mg/L vs.(229.47±20.67)mg/L,P<0.05)],在(16.17±2.14)h后血浆中Fn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99.48±106.55)mg/L vs.(229.47±20.67)mg/L,P<0.05]。结论血浆中Fn的水平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其对预测及诊断AMI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探讨危重症患儿血浆纤维连接蛋白(Fn)的变化特点及其意义。测定75名危重患儿Fn含量。结果显示:其值(160.42±78.18mg/L)明显下降,与正常儿童的Fn含量(259.30±34.68mg/L)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5.111,P<0.01);呼吸衰竭、全身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Fn均有降低;另外,22例门诊或中度呼吸道感染的患儿Fn与正常儿童相比无显著性差异(t=1.871,P>0.05),而与危重症患儿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5.409,P<0.01);严重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患儿Fn含量比呼吸衰竭不需机械通气患儿Fn降低更明显;而感染性休克患儿Fn比未合并休克患儿的Fn减低更明显。所以,小儿危重症时Fn降低主要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Fn若持续降低,则提示预后不良,Fn可作为判定疾病严重程度和病情转归的指标之一,也可作为临床Fn替代治疗的一个指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的大白鼠休克模型,观察了血浆纤维连接蛋白、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内毒素休克时血浆纤维连接蛋白降低,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受抑制,两者明显相关。同时观察到654—2对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连接蛋白FN(Fibronection)在软组织创伤修复过程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采用大鼠腓肠肌钝击伤的模型,通过火箭免疫电泳测定血浆FN含量。结果:创伤后血浆FN急剧下降后迅速反弹,随后恢复非常缓慢。结论:创伤能导致血浆FN水平低下 相似文献
11.
1研究对象1.1观察组为1998年1月~1999年6月监护病房和新生儿病房收治的危重患儿77例。男58例,女19例,年龄生后1天至3岁。其中新生儿占64例,婴幼儿13例。病种:77例中,单纯新生儿肺炎16例、肠炎脱水1例、败血症3例、重症支气管肺炎4例、其他53例均为在患肺炎同时分别合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应激性溃疡、颅内出血、缺氧缺血脑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硬肿症、先天性心脏病、低钠血症、低钙血症等。1.2对照组为1999年1~6月其间在门诊体检,肝功检查正常的儿童22例,正常新生儿16例共3… 相似文献
12.
13.
梅谊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1985,(3)
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是广泛分布于体内的一种高分子精蛋白。它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参与纤维蛋白的交叉结合和血小板的粘着、凝集等,在血液凝固和止血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脑血管病变的形成过程中,FN与血栓、出血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故FN的测定对研究血液凝固系统有重大意义。现已证实,高血压或血小板机能与FN值有关,这可能是脑血管障碍的重要诱发因素,应该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4.
小儿感染性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做好小儿感染性休克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二十年来,我们共收治感染性休克患儿1320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一.掌握休克早期表现小儿疾病变化多而快,对患儿要勤巡房,细观 相似文献
15.
1992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和重症医学会(SCCM)联席提出:机体对各种严重损伤,包括感染、创伤、烧伤、缺氧和再灌注等所引起的全身反应即称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而脓毒症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严重脓毒症指由脓毒症引起的器官功能障 相似文献
16.
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浆游离皮质醇浓度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在发病过程中血浆游离皮质醇浓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我院ICU收治的5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游离皮质醇浓度进行检测,观察其在感染性休克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与31例非感染性危重病组及23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非感染的危重病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感染性休克组中生存者的游离皮质醇浓度要明显高于其他两组,(2.21±0.45)nmol/L vs(1.12±0.48)nmol/L,(0.44±0.11)nmol/L(P<0.05);而感染性休克的死亡组浓度又高于存活组,(2.69±0.66)nmol/L.vs(2.21±0.45)nmol/L(P<0.05),对感染性休克存活者的分析发现,血浆游离皮质醇浓度随着病情的控制而降低,(2.214±0.45)nmol/L vs(1.52±0.38)nmol/L vs(0.57±0.31)nmol/L(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浆游离皮质醇浓度和病情变化有关,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7.
18.
19.
感染性休克时组织氧摄取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时新西兰大白兔全身和空肠氧摄取率变化的规律。方法 应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制备兔感染性休克模型。对照组 (n =5只 ,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和感染性休克组 (n =1 0只 ) ,分别做右侧颈外静脉至右心房、股动脉、肠系膜上静脉近端分支插管、抽血行血气分析 ,观察两组不同时间段全身和空肠氧摄取率及血气参数的变化。结果 感染性休克组全身氧摄取率似有增加 ,但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小肠氧摄取率逐渐增加 ,与基础值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右心房血 (混合静脉血 )和肠系膜上静脉近端血pH随休克时间延长逐渐降低 ,BE负值逐渐增大 ,两者呈平行关系 ,与基础值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感染性休克时 ,全身氧摄取率不变 ,空肠局部氧摄取率增加 ,但组织缺氧始终存在 ,测定全身氧代谢不能代表局部氧代谢 相似文献
20.
小儿感染性休克为儿科常见凶险的急症,目前病死率仍高达30~80%。抢救感染性休克时必须采用综合疗法,但关键性的首要措施是扩容问题,而扩容的成功与否与液体选择的种类和输液中的观察关系极大.本文重在叙述抢救感染性休克时的液体选择与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