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疗效.方法 选择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49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加下胫腓螺钉固定,术后6~8周拆除下胫腓螺钉.结果 41例患者获随访.Baird Jackson评分:优31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87.80%.结论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疗效肯定;精确修复并稳定下胫腓联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后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和未固定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15例踝关节骨折合并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在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后予以螺钉固定60例(A组)和未用螺钉固定55例(B组),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术后不同时期的下胫腓间隙(TBCS)和下胫腓重叠距离(TBOL)术后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踝关节功能康复质量。结果 A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5.00%,B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0.91%,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12个月的TBCS为(3.41±0.31)mm、TBOL为(8.61±0.59)mm,B组术后12个月的TBCS为(3.46±0.32)mm、TBOL为(8.92±0.54)mm,两组术后12个月的TBCS、TBO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A组Baird-Jackson评分为(92.15±4.85)分,B组Baird-Jackson评分为(93.62±4.57)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合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给予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和未固定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临床上需根据踝关节稳定结构恢复情况确定下一步是否开展螺钉固定程序。  相似文献   

3.
赵海洋 《系统医学》2023,(11):102-105
目的 分析手术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4月北京北亚骨科医院治疗的86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下胫腓螺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铆钉修复下胫腓韧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情况、患者关节功能、生存质量和疼痛程度评分、临床疗效、二次手术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下胫腓韧带损伤修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关节功能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7.67%)高于对照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8,P<0.05);观察组患者二次手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能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促进恢复骨折稳定性和功能关节,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aisonneuve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Maisonneuve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为闭合损伤,术前漏诊15例;均采取手术固定内、后踝骨折、修复内侧三角韧带以及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方法治疗;随访12~18个月,疗效优32例,良12例,可6例,治疗优良率88%;均未发生螺钉断裂、下胫腓再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对踝关节损伤患者行小腿内旋15°~25°全长X线片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Maisonneuve骨折;手术固定内、后踝骨折、修复内侧三角韧带以及固定下胫腓联合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经验。方法对2008-01-2010-06平顶山市中平能化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46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采用Lauge-Hansen分类方法,行内固定结合下胫腓螺钉治疗。结果46例获得随访,时间6~24(平均15)个月。根据Mazur评分系统评估,优35例,良9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6%。无骨折不愈合,下胫腓螺钉无断钉和再分离现象。结论内固定结合下胫腓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踝关节下胫腓联合损伤合并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并形成相应的诊疗流程.[方法]2011~2012年共收治40例踝部外伤,分别作踝关节镜诊治,按照设计好的方案分组治疗.[结果]随访12~18个月,平均15.2个月,定期复查(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其中下胫腓联合行螺钉内固定者于术后8周取出螺钉.根据Baird-Jackson系统评分,优28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95%.[结论]在踝关节外伤中应用关节镜进行诊疗,可直视下探查下胫腓联合损伤情况,决定是否固定;同时探查其他韧带损伤情况,骨折情况及复位情况,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和漏诊,指导早期功能锻炼,获得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弹性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纳入时间段为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观察组采取弹性内固定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螺钉内固定方法.术后随访6个...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下胫腓联合螺钉内固定对急性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38例急性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6)和观察组(n=72),对照组采取三角韧带修复,观察组采取下胫腓联合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以及影像学测量指标水平。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至就诊时间以及受伤类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 2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影像学测量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感染,对照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观察组有1例患者因位置不佳行二次手术治疗, 1例患者发生螺钉断裂。结论急性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采取三角韧带修复或下胫腓联合螺钉内固定疗效相当,但下胫腓联合螺钉内固定的复位不良率更高,存在术后断钉风险,而三角韧带修复手术需要注意的细节较多。  相似文献   

9.
对收治的46例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都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通过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按照踝关节的评分标准进行分析,治愈26例,有效1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7%。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的患者出现断钉2例,没有出现感染、关节不稳、创伤性骨关节炎、畸形愈合和骨不连等并发症的发生。应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胫腓钩治疗Weber—C型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3月至2007年7月,应用LINK胫腓钩治疗Weber-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15例(胫腓钩组),应用螺钉治疗Weber-C型骨折患者15例(螺钉组)。根据术前X线片判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程度,经术中探查证实;胫腓钩组于下胫腓联合平面置钩,钩住腓骨.固定于胫骨上。螺钉组于下胫腓联合平面自腓骨向胫骨钻骨隧道穿3层骨皮质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结果:30例患者获得24~36个月随访(平均32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定疗效,胫腓钩组优14例,良1例.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现象。螺钉组中优11例,良1例,可2例,差1例,3例发生断钉。结论:胫腓钩治疗Weber-C型踝关节骨折能有效地复位和固定,并能提供下胫腓微动关节的生理功能。[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中的应用。 方法2009年8月~2014年8月治疗踝关节骨折150例,皆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伴有下胫腓分离者48例,内固定术后,行C臂机透视,如发现下胫腓联合仍然分离者,行可吸收螺钉横向固定。 结果全病例经跟踪得到6个月~4年9个月随访,平均2年4个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制定的踝关节评定标准,优37例,良9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达95.8%。 结论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伴有下腓分离,具有良好的内固定特性及组织相容性,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了拆除横向螺钉手术过程再次手术的痛苦,避免金属螺钉断裂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5例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采用拉力螺钉1/3管状钢板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随访1~3年,优17例,良4例,可4例,其中3例患者复诊时拉力螺钉断裂,但功能均优。结论:拉力螺钉1/3管状钢板固定牢固,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以往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采用石膏或夹板等外固定及螺钉、骨栓及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术式,但存在固定不牢靠、对合不良等弊端。目的:通过采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内固定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的初步临床疗效,观察下胫腓钩板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特征。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对象:选者2001-10/2004-03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的患者23例,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11例,旋前外旋型7例,旋前外展型5例。其中双踝骨折14例,三踝骨折9例。方法:采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23例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术后常规摄X射线片。1周即可进行距小腿关节功能锻炼,2个月左右即可部分负重行走。功能测评根据改良Mazur标准进行评价(分为优,良,可,差)。主要观察指标:①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愈合时间及功能测评。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23例患者平均随访11个月,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术后愈合时间及功能测评结果:骨折愈合的时间为12~18周;优16例,良5例,可2例。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患者下胫腓间隙无分离,内、外踝与距骨之间的距离对称,术后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现象。结论:应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并能恢复距小腿关节(踝关节)功能,其内固定稳定,生物力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Ⅳ度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的Ⅳ度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35例。Ⅳ度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则采用改良的腓骨后外侧弧形联合切口,按后踝-外踝-内踝-下胫腓联合顺序进行复位固定。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平均骨性愈合时间12周,根据Baird-Jackson系统评分:优31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7.1%。本组1例踝关节活动轻度受限,长距离行走时出现疼痛症状。结论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使Ⅳ度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踝关节恢复正常解剖关系,最大限度恢复踝关节功能,获得最佳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Ankle syndesmosis injury is difficult to diagnose accurately at the initial visit. Missed diagnosis or improper treatment can lead to chronic complications. Complete syndesmosis injury with a concomitant rupture of the interosseous membrane (IOM) is more unstable and seve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type of injury and Maisonneuve injury, in which the syndesmosis is also injured, has not been discussed in the literature previously.CASE SUMMARYA 16-year-old patient sustained left medial malleolar fracture, and the associated inferior tibiofibular syndesmotic instability was overlooked. After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the medial malleolar fracture, inferior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diastasis with IOM rupture was detected by auxiliary imaging. Secondary surgical intervention was performed to reduce anatomically and fix with two trans-syndesmosis screws. Twelve weeks later, the screws were removed. At the 6-mo follow-up, the patient gained full range of motion of the ankle.CONCLUSIONComplete syndesmosis injury with IOM rupture should be considered Maisonneuve-type injury.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could obtain good outcomes.  相似文献   

16.
高频超声在下胫腓联合分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下胫腓联合分离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利用高频超声对13例急性踝部扭伤伴局部肿痛、功能障碍患者,探测了胫腓骨之间不同平面的距离,并将患肢与健肢比较,同时与CT检查结果比较,其中4例患者接受了下胫腓固定术,术后1个月进行了超声随访。 结果 在超声检测的13例患者中,4例患肢胫骨踝关节面上1cm平面胫腓骨间距与健侧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2cm平面与健侧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3cm平面与健侧无明显差异(P〉0.05),CT检查结果与超声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据此临床诊断为下胫腓联合分离行手术治疗。对这4例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胫骨踝关节面上1cm及2cm平面胫腓间距较术前不同程度缩小,平均缩小分别为1.8mm、0.7mm。其余9例患者患肢与健肢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临床考虑为单纯性踝部骨折,不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 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是诊断下胫腓联合分离及术后随访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辅助3孔钢板双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对Maisonneuve骨折患者足踝功能及疼痛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Maisonneuve骨折患者76例,以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下胫腓双螺钉固定术,观察组采用踝关节镜辅助3孔钢板双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术。比较两组疼痛应激反应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足踝功能和疼痛程度。结果术后1 d,观察组的E、Cor、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观察组的PT、APTT长于对照组,FB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采用踝关节镜辅助3孔钢板双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术治疗Maisonneuve骨折,能够有效减轻疼痛应激反应,改善凝血功能,促进患者足踝功能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开放复位旋入式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胫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胫骨中段骨折患者13例,采用开放复位旋入式髓内针内固定对其进行治疗,并随访6~9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3例均达骨性愈合,膝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优11例,良2例,优良率100%。无髓内针断裂、松动、变形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开放复位旋入式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胫骨中段骨折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合并后踝骨折的3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其中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25例(切开复位组),闭合复位内固定10例(闭合复位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非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采用Oler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切开复位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较闭合复位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组与闭合复位组患者术后4周可逐渐下地适当负重,两组患者非负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手术患者均在5~7个月内获得骨性愈合。切开复位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为(83.51±8.44)分,闭合复位组为(80.83±9.6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内固定在治疗后踝骨折中的临床效果相近。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时间长,骨折部位软组织损伤重;闭合复位内固定技术要求高,术中情况复杂。对于后踝骨折块较大且受伤时间较短的患者可首选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对于后踝骨折块较小或医师闭合复位操作经验较少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20.
王新刚  黄鹏  吕荼 《医学临床研究》2021,38(3):389-391,395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重建联合内固定治疗旋后内收Ⅱ度踝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102例旋后内收Ⅱ度踝关节损伤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踝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重建联合支撑钢板内固定)和对照组(切开复位联合支撑钢板内固定),每组51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但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小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观察组Maryland评分中疼痛、功能、对线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OFAS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踝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重建联合内固定治疗旋后内收Ⅱ度踝关节损伤恢复时间短,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佳,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