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纯音电测听(PTA)在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甲减)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0例甲减患者进行BAEP及PTA检测,并分别对治疗前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 BAEP Ⅰ、Ⅲ、Ⅴ波的潜伏期(PL) 及Ⅰ-Ⅲ、Ⅲ-Ⅴ、Ⅰ-Ⅴ的波间潜伏期(IPL)与治疗前相比明显缩短(P<0.01),其中Ⅰ、Ⅲ、Ⅴ波有一个以上波的PL缩短或治疗前波形消失者占72.5%; Ⅰ-Ⅲ、Ⅲ-Ⅴ、Ⅰ-Ⅴ中有一个以上的IPL缩短者占85%; Ⅴ波波幅增高并且Ⅴ/Ⅰ大于0.5或双侧Ⅴ波的潜伏期侧差(IDL)小于0.3 ms、Ⅲ-Ⅴ IPL小于Ⅰ-Ⅲ IPL的占68.5%.PTA检测在治疗前后听阈检测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PTA检测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利于甲减患者治疗结果的观察随访,BAEP可客观的反映听觉系统和脑干功能状况,因此可以代替PTA检测,并可用于对甲减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0例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进行BAEP检测,并与正常组作对照。结果:1、Ⅰ、Ⅲ、Ⅴ波中有一个以上波形消失或PL延长者15例,占全部异常者36例的41.7%;2、Ⅰ-Ⅲ、Ⅲ-Ⅴ、Ⅰ-Ⅴ中有一个以上IPL延长者18例,占50%;3、Ⅴ波波幅降低并且Ⅴ/Ⅰ小于0.5或双侧Ⅴ波IDL大于0.3ms,Ⅲ-ⅤIPL大于Ⅰ-Ⅲ3例,占8.3%。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以代替纯音电测听检查客观的反映听觉系统和脑干功能,并可用于对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3.
40例听神经瘤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听神经瘤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改变及特点。方法:对40例听神经瘤患者(80耳)进行BAEP检测,测定Ⅰ、Ⅲ、Ⅴ各波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双耳间PL或IPL之侧间差(ILD)等数值。结果:患侧异常率为100%。主要表现为Ⅰ、Ⅲ、Ⅴ波消失,Ⅲ、Ⅴ波潜伏期延长,Ⅰ-Ⅲ、Ⅲ-Ⅴ、Ⅰ-Ⅴ波峰间期延长。听神经瘤对侧异常率为68%。主要表现为Ⅲ-Ⅴ波峰间期延长。结论:BAEP检测是一项客观敏感的神经电生理学指标,对于听神经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对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诊断为PCI的患者进行BAEP检查,并选择50例正常组进行对照检查,测量Ⅰ、Ⅲ、Ⅴ波峰潜伏期(PL)和Ⅰ-Ⅲ、Ⅲ-Ⅴ、Ⅰ-Ⅴ波峰间潜伏期(IPL).结果:BAEP总异常率为78%,其中内耳型10例,脑干型39例,混合型13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与对照组比较,PCI患者的Ⅰ、Ⅲ、Ⅴ波的PL和Ⅰ-Ⅲ、Ⅲ-Ⅴ、Ⅰ-Ⅴ波IPL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EP为后循环缺血的病情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前庭系统性眩晕病人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前庭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进行BAEP检查,观察Ⅰ、Ⅲ、Ⅴ波的潜伏期(PL)、波形分化情况和Ⅰ-Ⅲ、Ⅲ-Ⅴ、Ⅰ-Ⅴ波的峰间期潜伏期(IPL)、两耳测间差(ILD)以及Ⅰ/Ⅴ波幅比例。结果:86例中有51例(59%)异常,依其表现分为两型:①内耳型24例:表现为Ⅰ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PL延长及其后各波相应延长,ILD相应增大;②脑干型27例:表现为Ⅰ波正常,Ⅲ、Ⅴ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Ⅲ波或Ⅴ波PL、Ⅰ-Ⅲ及Ⅲ-ⅤIPL延长,ILD相应增大。结论:BAEP应是一种鉴别前庭系统周围性和中枢性眩晕比较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前庭系统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秀敏  孙大山 《解剖与临床》2006,11(4):267-268,271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前庭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96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研究组)及50名(100只耳)健康人(对照组)进行BAEP检查,观察两组Ⅰ、Ⅲ、Ⅴ波的潜伏期(PL)、波形分化情况,Ⅰ-Ⅲ、Ⅲ-Ⅴ、Ⅰ-Ⅴ波的峰间潜伏期(IPL)、两耳侧间差(ILD)以及Ⅴ/Ⅰ波幅比值。对照组50名均为与研究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结果:对照组Ⅰ、Ⅲ、Ⅴ波波形分化良好、重现性佳,各波PL及IPL均正常,Ⅱ一Ⅴ IPL〈Ⅰ~Ⅲ IPL,同侧Ⅴ/Ⅰ波幅比值大于0.5,各波PL侧差(ILD)〈0.4ms研究组96例中有68例(71%)异常。两组的PL和IPL数值进行比较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组68例BAEP异常者,依其表现分为两型。①内耳型28例,表现为Ⅰ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PL延长及其后各波相应延长,Ⅰ—ILD大于0.4ms;②脑干型40例,表现为Ⅰ波正常,Ⅲ波或Ⅴ波PL延长或波形消失,Ⅲ-Ⅴ、Ⅰ—Ⅴ的IPL延长,Ⅴ/Ⅰ波幅比小于0.5及双侧Ⅴ—ILD〉0.4ms,两型之间的Ⅰ、Ⅲ、Ⅴ波PL及Ⅲ-Ⅴ、Ⅰ—Ⅴ的IPL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而Ⅰ-Ⅲ的IPL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AEP是鉴别前庭系统周围性和中枢性眩晕比较敏感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小儿轻型非典型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轻型非典型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BAEP检测,与正常组对照,分析BAEP各波峰潜伏期(PL)、峰间期(IPL)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组相小儿轻型非典型病毒性脑炎组异常率为59%。表现为波形分化欠佳,Ⅰ、Ⅲ、Ⅴ波PL及Ⅰ-Ⅲ、Ⅲ-Ⅴ、Ⅰ—ⅤIPL延长。结论:BAEP有助于判定轻型非典型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脑干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煤矿工人尘肺合并低氧血症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改变及特点,研究这些患者长期慢性脑部缺氧对脑干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2例煤矿工人尘肺合并低氧血症患者与对照组进行BAEP测试,测定Ⅰ、Ⅲ、Ⅴ各波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两耳间PL或IPL之差(ILD),Ⅰ-Ⅲ/Ⅲ-Ⅴ之IPL比,同侧Ⅴ/Ⅰ波幅比等数值。结果:病例组IPL明显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BAEP能敏感反映煤矿工人尘肺合并低氧血症患者脑干的功能障碍,其对早期了解肺性脑病脑干功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表现及其对PD的诊断意义。方法:PD组患者67例,并选择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30例正常人为正常对照,观察两组BAEP的差异。比较PD患者不同病程、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的不同评分、Hoehn—Yahr(H—Y)的不同分期的BAEP的异同。结果:PD患者BAEP总异常率为23.9%,以Ⅰ-Ⅲ波间期(IPL)异常为主。PD组患者Ⅲ波、V波潜伏期(PL)、Ⅰ-ⅢIPL、Ⅲ-ⅤIPL、Ⅰ—ⅤIPL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PD组中,病程≥5年的患者Ⅰ—ⅤIPL较病程〈5年的患者明显延长,UPDRS得分≥36分的患者波ⅢPL较UPDRS得分%36分的患者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H—Y分期患者BAE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D患者听觉传导通路存在异常,随着病程延长,UPDRS评分增高,BAEP更容易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耳外伤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表现。方法:对108例耳外伤患者进行BAEP检测,测定Ⅰ、Ⅲ、Ⅴ各波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两耳间PL或IPL之侧间差(ILD)等指标。结果:108例(141耳)中异常91耳,异常率为64.5%。主要异常表现为病例组Ⅰ、Ⅲ、Ⅴ波PL明显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IPL则无明显改变(P〉0.05),Ⅴ波反应阈升高。结论:BAEP检测是一项客观敏感的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法,对于评价耳外伤后的听觉传导通路功能状况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孤独症患者脑干听觉通路的功能状态,并探讨其可能的构建模式。方法: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技术对36例孤独症患者(孤独症组)与27例对照者(对照组)进行测试,分析比较BAEP成分的组问差异。结果:孤独症组BAEP中双侧Ⅲ、V波的潜伏期(PL)和各峰间期(IPL)均较对照组延长,其中右侧Ⅲ波PL和双侧V波PL延长之组间差异显著(P〈O.05),左侧Ⅲ-V波和双侧I—V波IPL延长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孤独症患者存在脑干听觉通路功能异常或脑干功能发育不成熟。脑干传导时间延长产生的听觉信息传递失真与中枢性听觉紊乱可能是孤独症形成的构建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脑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CPA占位病人,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主要监测三叉、面、迷走、副神经的神经电图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观察术后颅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结果:60例术中行颅神经的神经电图监测的患者中,56例患者达到了面神经解剖学保留(93%),术后随访面神经功能I-Ⅱ级者31例,Ⅲ-Ⅳ级者10例,V-Ⅵ级者8例;肿瘤全切51例,次全切7例,大部切除者2例。60例患者术中均行健侧BAEP监测,结果以I—V、Ⅲ-V峰间潜伏期(IPL)变化最大。结论:颅神经的神经电生理学监测对CPA肿瘤切除术中面神经解剖学及术后功能保留有重要参考价值,BAEP监测可及时反映术中脑干功能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PCI)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瞬目反射(BR)、三叉神经诱发电位(TSEP)三种电生理变化。方法:选择60例经头颅MRI检查证实为PCI患者(病例组),分别于入院一周之内行BAEP、BR、TSEP检查,观察BAEP波形及I、Ⅲ、V波潜伏期(PL)、峰间期(IPL),计算BR既R1、R2、R2波平均PI。、波幅及TSEP各成分PL,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病例组60例中BAEP异常35例(58%),异常主要表现为I、V波的PL、I—V波的IPL延长和I/V波幅比〉1。BR异常33例(55%),异常主要表现为R2波的PL延长,R2、R2’波幅下降。TSEP检查病例组与对照组PL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BAEP、BR两种电生理检查方法能够较好地检测出PCI患者神经功能异常,联合应用BAEP及BR能够为PCI患者的神经功能的判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0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病例组)及5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BAEP检测,分别观测和比较各波分化情况,I、Ⅲ、V波潜伏期(PL),I-Ⅲ、Ⅲ-V、I—V波峰间期(IPL),两侧耳间差(ILD),V/I波的波幅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波形分化良好。病例组90例中有67例(74%)BAEP异常,主要表现为波形分化异常,PL、IPL延长,其中周围性眩晕有28例(42%),中枢性眩晕有39例(58%)。正常对照组与病例组I、Ⅲ、V波PL及I-Ⅲ、Ⅲ一V、I—V波的IP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EP对前庭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桥小脑角区肿瘤(CPAT)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资料完整的CPAT患者24例行BAEP检查。结果:24例患者中听力异常18例(75%),其中听神经鞘瘤16例(100%)异常,脑膜瘤3例中2例(67%)异常;5例胆脂瘤患者均无听力改变。BAEP异常21例(88%),主要为患侧Ⅰ、Ⅲ、Ⅴ波消失(67%),患侧Ⅰ、Ⅲ、Ⅴ波潜伏期(PL)延长(57%),对侧Ⅲ-Ⅴ波间期(IPL)大于Ⅰ-ⅢIPL(76%)。异常者中,听神经鞘瘤16例(100%)异常,胆脂瘤5例中2例(40%)异常,脑膜瘤3例中2例(67%)异常。结论:BAEP是一种敏感的检测方法,在CPA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并推测其发生机制。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80例PD患者作为PD组,50例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神经电生理检查仪分别对PD患者和健康者进行VEP、BAEP和SEP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PD组VEP的P100潜伏期(115.1±10.6)ms较健康对照组(103.2±9.0)ms明显延长(P〈0.01),P100波幅(6.25±3.02)弘V较健康对照组(7.70±2.62)pV增高(P〈0.05);PD组BAEP的I、Ⅱ、Ⅲ波的潜伏期和Ⅲ-V及I—V峰间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SEP各波潜伏期及波幅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PD患者的VEP和BAEP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提示PD患者可能伴有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与视觉俜导诵略的桶害.  相似文献   

17.
孤独症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孤独症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的表现。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 3组 :(I)孤独症组 (AD ;2 2例 ) ;(II)单纯智力低下组 (MR ,2 0例 ) ;(III)正常对照组 (NG ,30例 )。智商测验采用 0 - 4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及韦氏智力量表 ;研究对象给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试。结果 :(1 )ADBAEP之III、V波潜伏期及I-III,I-V波峰间期 (IPL)较NG延长 (P <0 0 0 1 )。(2 )ADBAEP之III波潜伏期及I-III波IPL较MR组延长 (P <0 0 0 5)。 (3) :MRV波潜伏期及III-V、I-V波IPL较NG延长 (P <0 0 0 1 )。结论 :(1 )孤独症患儿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 ,尤其是脑干传导时间 (BTT)的延长 ,提示脑干机能障碍导致信息向大脑传递通路的损害可能是造成孤独症患儿在认知、社会及语言能力等方面异常发育的原因之一。 (2 )孤独症患儿BAEP异常原因可能与孤独症本病特性有关而非伴随智力低下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面肌肌电图(EMG)对后颅凹手术监护的价值。方法:对44例后颅凹病变的患者进行术中BAEP和面肌EMG的监护,观察其对脑干、面神经功能和有效听力的保护结果。结果:术中BAEP报警10例(23%),均发生在微血管减压组、听神经瘤组和脑干肿瘤组。脑干功能异常3例(7%),死亡1例(2%),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1年后随访,听神经瘤组面神经功能保留18例(82%),2例术前具有有效听力的患者术后听力均得以保留,1例重度听力障碍的患者术后恢复有效听力。结论:BAEP对微血管减压、听神经瘤和脑干肿瘤手术的脑干功能监护价值较大,对听力保护意义较小;EMG显著提高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但需要加强手术医生与监护者之间的协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动态变化。方法:30只出生13天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缺氧缺血组,每组15只。将出生后第13天新生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置于含氧8%的低氧环境中3h建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动物模型。出生后第14、20、27、37、47、57、67和77天检测大鼠的BAEP。结果:缺氧缺血组新生大鼠3h缺氧复氧1h后,表现为向左侧旋转,爬行时右侧后肢呈现拖步。出生后第14~47天缺氧缺血组大鼠BAEP波峰潜伏期(PL)和波峰间潜伏期(IPL)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或P〈0.01),这些鼠的BAEP的PL及IPL均随年龄的增加而缩短,并且鼠可发育成熟。结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BAEP有显著的可逆性异常变化,其PL和IPL是动态监测与客观评价新生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和听觉障碍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