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露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4,31(1):54-57
Pelizaeus-Merzbacher病为X-连锁隐性遗传的脑白质营养不良病,是Xq13-q22染色体上蛋白脂蛋白基因突变所致,最常见的突变是基因复制。临床疾病谱有严重的新生儿型、相对良性的成人型及2型痉挛性截瘫。除蛋白脂蛋白异常外,还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其它髓鞘蛋白的改变,包括髓鞘碱性蛋白,髓鞘相关糖蛋白等。异常的蛋白脂蛋白影响少突胶质细胞的蛋白功能导致细胞凋亡。一些自发和蛋白脂蛋白基因突变或缺失的转基因动物模型促进进一步认识PMD脱髓鞘病变、髓鞘形成和修补。 相似文献
2.
目前已明确原发性肌张力障碍(PTD)与14个遗传基因位点(DYT1~DYT14)有关。DYT1基因上3个碱基对 (GAG)的缺失引起早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鸟苷三磷酸环化水解酶1和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的突变引起多巴反应 性肌张力障碍(DRD、DYT5);ε-sarcoglycan基因突变和D2多巴胺受体基因的错义突变与肌阵挛-肌张力障碍 (MDS)有关;DYT3为菲律宾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XDP)的病因;DYT13-PTD为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的局灶性肌张力障碍,DYT14则表现为DRD。 相似文献
3.
4.
帕金森病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中老年神经变性疾病,在帕金森病病因中遗传因素的作用已争论了100 多年。自从1997年发现α-synuclein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型帕金森病以来。目前已有7个基因被确定与帕金森病有关。本文对这7个帕金森病相关基因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肌原纤维肌病(MFMs)是以缓慢进展的近端和远端无力为特点的一组遗传骨骼肌疾病,具有高度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研究发现8种经典致病基因与MFMs有关,分别编码结蛋白(DES)、肌收缩蛋白(MYOT)、Z带选择性接合PDZ蛋白(ZASP)、α-B晶体蛋白(CRYAB)、细丝蛋白C(FLNC)、Bcl-2相关抗凋亡蛋白3(BAG3)[1]。DES位于2q35,含有9个外显子,其突变所致的结蛋白病是MFMs的一种亚型。结蛋白是存在于横纹肌及平滑肌内的高度保守的中间纤维,具有维持细胞结构稳定的作用[2]。现报道1例DES基因突变所致的MFMs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以及基因突变情况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Wilson病基因突变体的体外构建及表达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并比较正常ATP7B蛋白及其突变体蛋白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探寻ATP7B蛋白参与铜转运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构建含健康人全长Wilson病(WD)cDNA片段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ATP7BcDNA/pcDNA3,定点诱变三种具有代表意义的突变体表达质粒Arg778Leu/pcDNA3、Gln914Ter/pcDNA3和Thr935Met/pcDNA3;同时设计并制备包含ATP7B蛋白N端主要功能区的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ATP7Bn33-629抗体;分别以上述质粒瞬时转染中国仓鼠卵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CHO),收集细胞提取蛋白,以ATP7Bn33—629抗体为一抗,免疫印迹分析并比较正常和突变体ATP7B蛋白的表达程度。结果 ATP7B蛋白在正常ATP7BcDNA/pcDNA3表达质粒和Arg778Leu/pcDNA3、Thr935Met/pcDNA3错义突变体表达质粒转染的CHO细胞中表达量一致,而在Gln914Ter/pcDNA3截短突变体表达质粒转染的CHO细胞中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 成功构建了WD突变体表达质粒并在转染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打下基础。错义突变未改变ATP7B蛋白表达量,提示错义突变引起铜代谢障碍的机制与蛋白表达量无关。截短突变产生的ATP7B蛋白产物表达量增加可能与其所需的翻译时间相对较短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12例散发性早发性痴呆患者[伴有锥体外系和(或)小脑、额叶症状]朊蛋白基因的变异。方法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进行朊蛋白基因的体外扩增,再用Sanger法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测序发现的变异用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RFLP)进行进一步确认。结果在12例患者中发现4种不同的朊蛋白基因杂合性变异:M 129V、E 219K、M 232R和五串联重复序列内的24个核苷酸缺失(de lR 2),其中M 232R可能是病理性突变,其余3种为基因多态性。结论与既往朊蛋白基因变异的研究相结合,考虑朊蛋白基因多态性在日本人群中相对常见,而且与朊蛋白基因突变有关的基因型-表现型的异质性关系为深入理解早发性痴呆的病因提供了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脂蛋白(a)与有脑卒中家族史家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Lp(a)与脑卒中的关系及其遗传特性。 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 13个有脑卒中家族史家系成员的血清Lp(a) ,并比较已患者、Ⅰ、Ⅱ、Ⅲ级亲属与对照组的Lp(a)水平。 结果 13个家系成员中已患者Lp(a)水平高于对照组 ,Ⅰ级亲属中Lp(a)水平高于 30 0mg/L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以脑梗死为主要发病形式的家系中已患者及Ⅰ级亲属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有脑卒中家族史家系中Ⅰ级亲属Lp(a) >30 0mg/L者明显多于对照组 ,以脑梗死为主要发病形式的家系中Ⅰ级亲属Lp(a)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遗传倾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 APO E(载脂蛋白E)ε4等位基因Alzheimer病(AD)存在明显关联。为了在我国AD患者进一步证实这一种关系,我们对40例散发AD患者进行了APO E基因型并对照分析。方法 常规方法提取白细胞DNA,而后PCR扩增APO E基因片段,Hha Ⅰ酶切产物判定基因型。结果 通过对40例AD16例AD、16例复发梗塞痴呆(MID)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进行了基因型检测,发现:(1)AD患者A 相似文献
10.
髓鞘蛋白基因突变与遗传性神经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髓鞘是指包绕着神经元轴突周围的一种层状结构 ,它能增加轴突纤维的传导速度 ,在中枢神经系统 (CNS)由少突胶质细胞构成 ,而在周围神经系统 (PNS)则由施万细胞构成 ,其主要成分为髓鞘蛋白 (myelin)。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髓鞘蛋白及表达调控髓鞘蛋白的基因被克隆。其中周围神经髓鞘蛋白 2 2 (PMP2 2 )、髓鞘蛋白零 (MPZ或P0 )、间隙连接蛋白 32 (Cx32 )、早期生长反应蛋白 2 (EGR2 )、蛋白脂蛋白 (PLP)等基因的突变已被发现能导致多种遗传性神经病。我们就这几种与疾病关系密切的髓鞘蛋白基因及其相… 相似文献
11.
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又称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以体内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好发于青少年。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剧的肢体震颤、肌强直、构音困难、精神症状、肝硬化及角膜色素环等。目前公认ATP7B基因突变是导致铜在体内代谢障碍并沉积在机体不同部位从而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关键,即遗传缺陷导致了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患者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前、后不同时期血清脂蛋白(a)〔L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观察激素对IIM患者体内炎性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IIM患者25例(肌炎组),分别在泼尼松片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6、9、12个月采用免疫散色比浊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其血清Lp(a)和hs-CRP水平,同时检测血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另选择15名作者医院门诊体检的健康人员检测其上述指标,作为健康对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肌炎组治疗前Lp(a)、hs-CRP、CHO、LDL-C、HDL、血尿酸、HCY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肌炎组患者治疗后第3、6、9、12个月Lp(a)、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后第6个月与第9、12个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肌炎组治疗后各观察月CHO、LDL-C、HDL、血尿酸、HCY水平及治疗后第3个月TG水平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G在治疗后第6、9、12月水平较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月时高(P0.05)。结论长期激素治疗的IIM患者可出现血清Lp(a)、hs-CRP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3.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这一临床表现同质、遗传基础异质的癫痫综合征的发病更多地与脑内神经元乙酰胆碱受体α4及β2亚基编码基因-CHRNA4、CHRNB2的突变有关,导致通道的电生理特性发生变化而参与神经元的点燃。对其遗传学及发病机制的不断研究必将开辟癫痫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夜间额叶癫痫(autosomal dominant nocturnal frontal epilepsy,ADNFLE)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发性局灶性癫痫综合征,1994年首先由Scheffer等描述,夜间成串的运动症状发作为最显著的临床特征。1995年Steinlein等首先发现其致病基因,是第一个被发现由基因变异引起的特发性癫痫综合征。本文对其临床特点、遗传学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我们检测73例GBS患者血清PLPAb,发现29例(39.7%)阳性,并显著高于非GBS组和献血员组。23例GBS患者双份血清PLPAb滴度表现上升,下降和保持平衡形式,急性期PLPAb滴度高于恢复期,呈下降趋势。GBS血清CIC阳性率为57.8%。PLPAb阳性与阴性者CIC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GBS患者急性期血清IgM升高、IgA下降,IgD升高,IgG正常,恢复期均趋于正常。PLPAb阳性者与阴性者间,Ig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脂蛋白(a)异常与脑卒中关系及其遗传现象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 Lp( a)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及其遗传特性。方法 :采用 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 56例脑梗死、1 7例脑出血病人血清 Lp( a) ,并与 38名无心、脑血管病史者对比 ,且比较其子女的 Lp( a)。结果 :所测脑梗死、脑出血组 Lp( a)值分别为 31 7.76± 1 36.1 1和 4 0 5.0± 1 72 .9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2 0 0 .86± 1 51 .57( P<0 .0 0 1 ) ;Lp( a)≥ 30 0 mg/L的例数也明显超过对照组 ,分别为 31、9和 1 2例。脑梗死患者之子女 Lp( a)显著高于对照组子女。结论 :脑卒中患者血清 Lp( a)显著高于非心、脑血管病者 ;脑梗死者子女血清 Lp( a)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子女 ,有遗传倾向。 相似文献
17.
Miyoshi肌病(miyoshi myopathy ,MM )和肢带肌营养不良2B 型(limb 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type 2B , LGMD2B)的致病基因均为位于染色体2p13的DYSF基因[1]。DYSF基因的cDNA 长为69000,编码产物为dys‐ferlin蛋白[2]。经典的M M 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远端的肌肉无力和萎缩,后期可以出现双下肢近端的无力,但是伴有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心脏传导阻滞以及交替性外斜视的MM国内外均未见报道,现报道1例发现Dysferlin蛋白新突变并伴有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心脏传导阻滞以及交替性外斜视的MM。 相似文献
1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 其特征是睡眠期间上呼吸道阻塞反复发作并伴有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目前, 遗传因素对OSAS的影响已经得到学界普遍认可, 其中基因突变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迄今国内对于基因突变导致OSAS遗传易感性增加的认识尚不充分。笔者现围绕近年来国内外OSAS遗传易感性及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OSAS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为未来OSAS易感人群的筛查、预防及临床诊治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又称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以体内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好发于青少年。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剧的肢体震颤、肌强直、构音困难、精神症状、肝硬化及角膜色素环等。目前公认ATP7B基因突变是导致铜在体内代谢障碍并沉积在机体不同部位 相似文献
20.
载脂蛋白(a)遗传多态性与脑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apo(a)与Lp(a)的关系 脂蛋白(a)[lipoprorein(a),Lp(a)]是一种独立的运载胆固醇的脂蛋白颗粒,于1963年由挪威Berg发现并命名.Lp(a)由二部分组成,一部分结构及功能特点与LDL极其相似,疏水性核心含有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酯(ES-Ch),表面由胆固醇和磷脂包裹,上嵌有亲水性载脂蛋白;另一部分是亲水性糖蛋白,称之为apo(a),不同于LDL,一般认为Lp(a)含有1个或2个Lp(a)分子和1个载脂蛋白B-100(apoB-100),它们之间以二硫键结合[3],而LDL只有单一的apoB10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