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γ-θ法研究TX-100和SDS及其不同比例的混合水溶液在石蜡面上的吸附,得到Langmuir型吸附等温线。通过计算两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吸附层中的分子相互作用参数,表明吸附层中两表面活性剂分子间存在弱相互作用,因而适当比例的混合体系与单组分表面活性剂比较,在某些方面(如界面压、饱和吸附量、cmc等)产生一定程度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Gemini表面活性剂在pH值为10.86,NaBr浓度为1.0mol/L的溶液气/液界面上的表面压一分子面积的等温线。用自制的Brewster角显微镜(BAM)观察了由Gemini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所形成单分子膜的微区形貌随表面压的变化。结果表明:当pH值为10.86时,Gemini表面活性剂在1.0mol/L NaBr溶液的气/液界面上生成了凝聚态的单分子膜;当表面压较低时,观察到在界面上形成了同心圆结构;随着表面压的增加,这些同心圆可发生聚并而形成多中心结构。  相似文献   

3.
Gemini表面活性剂作为基因转染的非病毒载体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传递过程与细胞膜密切相关。通过Langmuir膜天平测得Gemini表面活性剂18318与磷脂类表面活性剂DPPC混合膜的表面压力与平均分子面积(πA)等温线,定量分析了平均分子面积(Am)、混合单分子膜的过剩面积(Aex)、过剩吉布斯自由能(ΔGex)、混合表面自由能(ΔGmix)及相互作用参数等,确定了单层膜的混合性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18318与DPPC相互作用。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相应LB膜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18318与DPPC的物质的量之比及膜压对单层膜的稳定性、热力学特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显著影响。特别地,在XDPPC为0.20和0.67时,18318与DPPC混合膜的ΔGex和ΔGmix出现了两个极值点,这表明在XDPPC为0.20~0.67之间时,混合膜会出现相分离,与AFM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了Gemini表面活性剂溶液形成胶束的情况。考察了链长、分子间相互作用能、联接基团对表面活性剂的聚集能力、聚集形态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尾链越长,所对应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越小、和尾链的对称性无关、不同分子间的交换能通过对有效交换能的影响来改变溶液的CMC值。Gemini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自聚集生长成胶束,胶束的聚集数和分子本身的特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UNIFAC模型对3种同系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基团拆分,比较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两相分配系数的计算值与文献值,结果偏差较大,为提高推算精度,对表面活性剂进行新的基团划分,提出了UNIFAC新基团OCH2CH2,OCH2CH2OH,重新关联了基团相互作用参数,并进行了平衡推算及多分散系统的验证,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对阿司匹林的包封率及其释放行为的影响,为新型药物传输系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以Span-60和胆固醇为主要原料,通过真空旋转一超声波法制备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研究了该类囊泡对阿司匹林的包封作用以及被包封的阿司匹林在模拟胃液及模拟肠液中的释放情况。结果0.01mol/L司盘60:胆固醇:1:1时形成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对0.2mg/ml的阿司匹林的包封率是91%;药物释放实验显示,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游离阿司匹林的释放率为98%,包封于囊泡中的阿司匹林的释放率为50%。结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对阿斯匹林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及明显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量开路电压、电导率等参数,测定了m-S-m.2Br型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及其温度响应特点。实验结果表明:该类表面活性剂比传统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更强的胶团生成能力,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20~55℃),CMC随温度的升高略有增大;根据质量作用模型计算所得的热力学数据表明:该类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化过程服从熵驱动机理,并出现了焓/熵补偿现象。  相似文献   

8.
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研究了胶原蛋白在聚乳酸(PLA)表面的吸附,系统地探讨了胶原蛋白在聚乳酸表面的吸附过程,考察了缓冲溶液的离子强度和pH对胶原蛋白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胶原蛋白在聚乳酸表面的吸附量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少,离子强度对不同来源胶原蛋白吸附量的影响差别明显;pH对胶原蛋白的吸附量的影响非常大,在pH略小于等电点处吸附量最大;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表明不同来源的胶原蛋白在聚乳酸表面吸附层结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表面活性剂(TRS)、聚合物(HPAM)及离子强度三种因素共存时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因素共存时,在实验条件下,石油磺酸盐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为非常显著性因子,离子强度及聚合物为非显著性因子。石油磺酸盐的存在使油水界面张力显著降低,而聚合物对界面张力的影响较小,离子强度的降低则使油水界面张力明显升高,但离子强度的改变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程度比表面活性剂的影响要小得多。因此在复合驱体系中油水界面张力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表面活性剂浓度及矿化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表面活性剂对变形链球菌致龋基因表达和粘附定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变形链球菌 (S .mutans)致龋基因表达和粘附定植能力的影响。方法 :在培养基中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分别接种在各致龋基因中融合了编码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的基因片段的S .mutans系列工程菌株 ,通过检测CAT活性 ,观察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S .mutans致龋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通过测定S .mutans牢固粘附于玻璃试管的数量 ,观察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S .mutans合成细胞外葡聚糖及形成菌斑能力的影响。结果 :土温 80、土温 4 0可不同程度地增强gtfB、gtfC和gtfD基因的表达 ,聚十八烷乙酯、聚十六烷乙酯可抑制gtfB基因的表达 ,而pac基因的表达则不受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土温 80可促进S .mutans牢固粘附于试管壁 ,聚十八烷乙酯则抑制其粘附。结论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在转录水平调节某些致龋基因的表达以及影响其形成菌斑和定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格子模型基础上用M onte Carlo方法模拟研究了多分散高分子在固液界面的吸附行为,重点考察了平均分布和正态分布两种不同链长分布形式的高分子在固液界面吸附构型的分布规律。发现高分子不同的链长分布形式,对高分子吸附构型的性质影响较大。正态分布的高分子体系中高分子的3种吸附构型(T ails,Loops和T rains)的浓度和数目比相同条件下平均分布的高分子体系内要低得多。特别是当高分子链节吸附能较低时,两者的差别非常大。平均分布的高分子体系高分子吸附构型对温度和高分子总链节浓度的变化更加敏感。T ails构型由于受到高分子链节热运动以及吸附层压缩作用的影响,在高温或高吸附作用能下,其密度分布表现出和其他两种吸附构型完全不同的形式。温度、高分子链节吸附作用能以及高分子总链节浓度对3种吸附构型的影响和单分散体系趋势一致,但是存在着定量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用动态M onte Carlo方法,模拟了星形高分子在油水界面的吸附过程,得到了星形高分子在油水界面吸附过程中的一些动态和静态性质,如界面上吸附的高分子数、界面膜厚度、油水界面张力以及体系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等。研究表明:星形高分子在界面上吸附的数目由其结构和在系统中的浓度决定;星形高分子形成的界面膜是不对称的,其厚度由分子结构和浓度共同决定;系统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不仅与分子的浓度有关,还与其结构有关;星形高分子的支链长度越长,表面活性越大;臂数越多,表面活性越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干法制粒的中药颗粒剂的吸湿过程特点,并建立数学模型,探索中药颗粒剂吸湿的共性,为中药颗粒剂的防潮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干法制备的升麻葛根汤颗粒、达原饮颗粒和桃核承气汤颗粒作为模型药,运用静态称重法测定并绘制3种颗粒剂的吸湿等温线和吸湿动力学曲线,利用Origin 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非线性拟合,以决定系数(R2),均根误差(RMSE)和平均相对预测误差(E)为评价指标,筛选最佳拟合模型。并对3种颗粒剂的粒径和粒形进行表征。[结果]3种中药颗粒剂吸湿等温线GAB模型,吸湿动力学曲线双指数模型的拟合度评价指标R~2更接近于1,RMSE和E接近于0,拟合效果最好,拟合度最高。[结论]GAB模型和双指数模型分别较好地拟合了3种干法制粒中药颗粒剂的吸湿等温线和吸湿动力学曲线。  相似文献   

14.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由带电链节与不带电的中性链节组成的交替共聚物和随机共聚物与带相反电荷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考察了随机和交替共聚物中中性链节的亲、疏水性对所形成复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共聚物中中性链节表现为亲水特性时,交替与随机共聚物吸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能力差别不大,在所模拟的浓度区间内,两种聚电解质与表面活性剂均形成瓶刷结构。当中性链节表现为疏水特性时,带电链节的交替分布和随机分布不仅影响了其吸附表面活性剂的能力,也影响了复合物的最终结构。在所考察的表面活性剂浓度范围内,疏水性的随机共聚物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会形成较大的聚集体,而疏水性的交替共聚物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仅能形成瓶刷结构以及较小的聚集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虚拟现实牙科模拟系统UniDental开发龋坏识别软件,应用于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前期龋坏识别教学,提高学生识别龋坏组织的能力。方法: 基于UniDental系统进行龋坏识别软件开发,在软件中建立抽象龋洞模型,将龋洞分为浅、中、深3层,各层内赋予相同的硬度值和粗糙度值,其中硬度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粗糙度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被试选取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2014级口腔医学专业临床前期教学阶段学生64人,使用Unidental系统的龋坏识别软件,操作力反馈手柄,分别在龋洞模型的浅层、中层、深层进行垂直向硬度探查和水平向粗糙度探查操作培训,完成培训后进行问卷调查,以1~5分评价各项力反馈效果的真实性和对龋坏识别能力提高的帮助度,选择个人倾向的教学模式,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层硬度、粗糙度及其各自变化梯度评分的中位数均为4,表示比较真实;浅层、中层、深层硬度评分结果对硬度变化梯度评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层、中层粗糙度评分结果对粗糙度变化梯度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实验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比较有帮助(中位数为4), 各层硬度和硬度变化梯度评分结果对学生能力提高帮助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90.4%的学生支持传统离体牙教学模式。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对学生龋坏识别能力提高比较有帮助,但无法取代传统教学, 可作为传统离体牙教学模式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在考虑流体和多孔介质之间瞬时局部非热平衡的前提下,对流体强迫层流横掠多孔介质中等温平板的二维流动应用Brinkman-Forchheime-extended Darcy 模型建立守恒方程组。对方程组进行数量级分析简化,应用积分法进行近似计算,得出了速度边界层厚度、热边界层厚度、壁面黏性摩擦系数和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在多孔介质中沿平板的速度边界层厚度与光板时明显不同,在平板前端迅速增长,随后逐渐变得平坦,趋于一个恒定值;而热边界层厚度则与光板时类似。  相似文献   

17.
对高浓度高分子系统的Monte Carlo模拟算法和高分子链的微松弛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采用键长涨落模型空穴扩散法对无热高分子系统的平均末端距和对称共聚高分子系统的微观相结构进行了模拟,发现支除或保留中间链节蛇行运动,得到的模拟结果有一定的差别支除该运动模式得到的平均末端距、标度指数及共聚高分子系统的微观层状结构的层间距要比保留该运动模式的大,表明中间链节的蛇行运动会导致高分子链的过分收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