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硅油眼内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45例(46眼)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病例,视网膜脱离伴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23眼(D1级5眼,D2级6眼,D3级12眼).其中6眼单纯巩膜扣带术后未复位,巨大裂孔4眼,伴巩膜后葡萄肿的黄斑裂孔4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Ⅵ期6眼。眼外伤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9眼。行闭合式玻璃体手术硅油眼内填充,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3~24个月,43眼获解剖复位,成功率93.5%。成功病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并发症高眼压6眼,白内障5眼,硅油乳化1眼。结论 玻璃体手术眼内硅油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用5000cps以上的硅油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分析和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好发部位,及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自1998年4月至2000年2月,随访93例(眼)不同原因行硅油填充术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病例,对发现视网膜再脱离者根据情况分别予以激光封孔,巩膜49带术,硅油置换术处理。结果:93例(眼)中有16例(眼),占17.2%,发生视网膜再脱离,其中新裂孔形成12例(眼),原孔闭合不良3例(眼),遗漏裂孔1例(眼)。16例视网膜再脱离病例中,放弃治疗1例,激光封孔成功1例,行巩膜49带术12例(1例失败),行玻切和硅油置换术2例(1例失败)。结论:导致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主要为硅油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发展,首次手术剥膜不彻底及基底部玻璃体残留;好发部位为下方;预防的关键在于:充分剥膜,足量的硅油填充,避免裂孔遗漏。硅油术后增殖不严重、小范围的视网膜再脱离处理方法可首选巩膜49带术。  相似文献   

3.
重硅油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重硅油作为眼内填充物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情况.方法:2007年12月至200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视网膜脱离患者29例29只眼,均采用了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填充术.入选患者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年龄或全身因素无法俯卧位的患者,共18例,平均年龄72.5岁.其中11例裂孔位于黄斑或后极部,7例为多发裂孔.另一类是下方视网膜脱离增殖的患者,共11例,平均年龄45.8岁.除1例是巨大裂孔,裂孔位于颞侧2-7点位,其中7例经历了1-2次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切割手术硅油眼内填充下方视网膜仍未复位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闭合式玻切术,术中依病情联合剥膜、重水应用、气液交换、激光等,最后行重硅油填充.结果:随访1一13个月.平均4.3月.25例患者于术后2月左右行硅油取出.4例重硅油仍未取出.25例患者除2例取油时发现上方裂孔前缘稍浮,视网膜限局脱离,行惰性气体填充,余视网膜全部复位,裂孔封闭.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或晶体后囊膜的混浊,部分病人眼压增高.结论:重硅油对治疗1O-2点以下裂孔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有明显疗效,它能使患者避免冈术后俯卧位导致的不适和痛苦,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和不能维持俯卧位的患者,而且毒副作用小.但重硅油乳化早,视网膜脱离平复后,应尽早取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巩膜扣带术中联合气体填充固定与放视网膜下液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巩膜扣带术中裂孔定位良好但裂孔周围视网膜下液较多时联合气体填充固定或放视网膜下液治疗.结果 38例38眼行巩膜扣带术,其中26眼术中联合行玻璃体腔C3F8气体填充治疗,术后23眼(88.5%)经1次手术后脱离的视网膜完全复位,12眼术中采用放视网膜下液治疗, 术后11眼(91.7%)脱离的视网膜经1次手术完全复位.结论巩膜扣带术中可联合气体填充固定代替术中放视网膜下液.巩膜扣带术联合气体填充固定的主要并发症为术后新裂孔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巩膜扣带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是严重危害患者视力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其原因很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1例巩膜扣带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研究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1例(11只眼)巩膜扣带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收集眼底检查、再次手术方式和视力情况,分析复发原因和手术方式选择及视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原裂孔哆开的为3只眼,新发裂孔的为8只眼,合并人工晶体眼2例2只眼,高度近视3例3只眼,PVR B级的为1眼,C1级的为8眼,C2级的2眼,具有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特征的共5例5只眼。再次施行巩膜扣带术1只眼;玻璃体切除(简称“玻切”)+C3F8填充1只眼;玻切+硅油填充的9只眼。术后视网膜均已复位。术后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3.61±1.20,与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3.26±1.14)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1,P<0.05,95%CI:-0.592~-0.098)。 结论 原裂孔哆开、视网膜增殖导致新发裂孔、术中冷冻过强等原因是巩膜扣带术后复发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对于年轻人,无PVR,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尽量再次选择巩膜扣带术;玻切术中尽量以激光封闭裂孔为主,可预防性眼内嵴后或360°赤道部3~4排激光;PVR C2级以上患者,尽量选择硅油填充。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玻璃体手术在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治疗中的应用,回顾性分析了12例12只眼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病例,应用闭合式玻璃体手术,玻璃体腔内应用6mm长灌注针头,切除玻璃体,剥离视网膜前膜,气液交换,周边部下方裂孔置巩膜外填压,调整环扎带,玻璃体注气C3Fe15%。一例患者注入硅油。术前、术后常规全身激素用药。结果12例12只眼术中眼内压迅速重建,脉络膜下腔的液体经三个巩膜切口自行引流,脉络膜复位,无需另外的巩膜切口引流脉络膜下腔的液体,术后随访2~16个月,12只眼全部获得视网膜解剖复位,未诱发术后玻璃体视网膜增殖病变(PVR)。提示玻璃体手术在治疗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时是优先考虑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王兵 《中国医学工程》2014,(1):19-19,21
目的观察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根据裂孔范围及视网膜玻璃体增殖程度不同,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4例(24眼),对14例裂孔范围90°~180°者行常规巩膜外冷凝,环扎及硅胶外垫压术。其余10例裂孔范围〉180°~270°、视网膜玻璃体增殖严重者行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采用气液交换平复视网膜,术后8眼眼内填充硅油,2眼眼内填充C3F8气体。结果随访3~12个月,视网膜最终复位21/24眼,复位率为87.58%。结论采取合适的手术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根据裂孔范围及视网膜玻璃体增殖程度不同,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4例(24眼),对14例裂孔范围90°~180°者行常规巩膜外冷凝,环扎及硅胶外垫压术。其余10例裂孔范围>180°~270°、视网膜玻璃体增殖严重者行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采用气液交换平复视网膜,术后8眼眼内填充硅油,2眼眼内填充C3F8气体。结果随访3~12个月,视网膜最终复位21/24眼,复位率为87.58%。结论采取合适的手术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的疗效及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6例,全部为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硅胶垫压及冷凝(或联合环扎)进行手术.术前根据三面镜检查裂孔位置、大小及脱离范围,计算垫压和/或环扎缝置位置,术中先预置巩膜外垫压和/或环扎带缝线,根据术前检查网膜下液的低点,放液针穿破巩膜、脉络膜引流视网膜下液,显微镜直视下用冷凝头顶压巩膜确定裂孔及变性区并冷凝,固定硅胶带和/或环扎带,如术中检查眼压低,予玻璃体内注入消毒空气.术中观察裂孔封闭、网膜复位确实后结束手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葡萄膜反应、冷凝区反应、视网膜复位等情况.结果 56例病例,视网膜一次复位54例,原位再次脱离2例,其中1例为裂孔位于垫压嵴后坡,再次网膜下液出现;另外1例为多发裂孔术前术中未全部查及;其中矫正视力提高的有45例,无改变的有6例,下降的5例;术后葡萄膜及冷凝区视网膜均无过度炎性反应.结论 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操作简单、快捷,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视网膜巨大裂孔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0月~2007年12月,收治视网膜巨大裂孔病人11例(11只眼),其中2例因钝挫伤后视网膜巨大裂孔、周围视网膜在位的病人,给予环扎、巩膜外垫压、冷凝、激光光凝治疗;9例并发视网膜脱离病人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复位术,7例玻璃体腔填充硅油,2例注入C3F8气体,5例术中切除晶状体.结果 随访3~30个月,2例注入C3F8 者分别于术后20 d、1.5月又发生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复位视网膜并注入硅油,其余9例视网膜均在位.1例因晶状体混浊,行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论 视网膜巨大裂孔无视网膜脱离及玻璃体增殖者,可行单纯视网膜复位术;如视网膜裂孔边缘卷曲、出现视网膜脱离及玻璃体增殖,需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复位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上方马蹄形裂孔伴球形视网膜脱离巩膜外显微手术方法及其手术效果。方法 对2001年1月~2003年1月本院的17例上方马蹄形裂孔伴球形视网膜脱离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手术方法:巩膜电凝针排出视网膜下液,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巩膜标记器精确定位视网膜裂孔位置,巩膜外冷凝,放射状或平行角膜缘硅胶垫压,联合玻璃体腔内空气注入。术后随访6~15个月。结果 出院时视网膜均解剖复位,术后1个月1例因玻璃体积血机化发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行玻切、硅油填充后视网膜复位。13只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提高2行以上者占9例,提高1~2行者占4例,3只眼视力无改变。结论 对于上方马蹄形裂孔伴球形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显微镜直视下精确定位视网膜裂孔,巩膜外硅胶垫压联合玻璃体腔内注气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125例病例应用前房穿刺放液法替代传统视网膜放液术在巩膜扣带术中应用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所有患者采用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冷冻、巩膜外垫压和,或环扎治疗。术中均前房穿刺放液。根据术中指测眼压情况采用一次或多次前房穿刺放液,降低眼压,使冷凝头顶压视网膜裂孔及垫压硅胶垫更为有效。结果:一次手术网膜全复位成功率为97.6%,近期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外路视网膜脱离复位术中前房穿刺放液较传统视网膜下放液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硅油充填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翠平  李娜  徐蕾  焦亮亮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317-2318
目的:探讨硅油充填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手术方法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45眼)硅油充填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手术方式选择、解剖复位和视功能恢复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眼选择硅油取出、剥膜、再次眼内硅油或C3F8充填,24眼复位;6眼选择硅油下膜剥离、内排液、硅油补充、眼内光凝,5眼复位;8眼选择巩膜外冷凝联合扣带术,7眼复位;1眼视网膜下方局限脱离,未见明显增殖膜及明确裂孔者,在脱离视网膜后界行视网膜激光光凝。视功能提高者38眼。结论:硅油充填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多以下方为主,术后增殖膜的形成牵拉是造成硅油充填眼发生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的眼底表现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仍可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单纯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至2004年住院的28例(28眼)视网膜脱离病人行巩膜外垫压结合巩膜冷凝术,封闭视网膜裂孔治疗.结果术后随访中27例视网膜复位,1例视网膜脱离复发.1次手术成功率96.43%.术后随访两个月以上,视力≥0.3的有20眼,其中≥1.0的有7眼.结论巩膜外垫压结合巩膜冷凝术治疗单纯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效果满意.本手术应用于早期手术的视网膜脱离,或者视网膜裂孔不复杂的病例,术后视力恢复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术后短期全氟化碳液体填充治疗巨大视网膜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因巨大视网膜裂孔引起视网膜脱离患者而行玻璃体切割,并用全氟化碳液体作为术后短期填充治疗的连续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5~14d(珔x=7.5d)后取出全氟化碳,并以气体或硅油填充。对部分伴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病例行巩膜扣带术。切除影响手术中视野或半脱位的晶状体。评价视网膜复位的成功率、视力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对61例患者的62只眼随访8~69个月(珔x=24.5个月)。术后所有视网膜均复位,14只眼(22.6%)视网膜再次脱离,其中13只眼给…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本组病例的回顾分析,观察显微镜直视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的效果。方法选择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0例20只眼,手术显微镜直视下经巩膜放出部分视网膜下液、巩膜外冷冻、放置硅胶/硅海绵压垫、环扎带,推顶垫压块观察视网膜裂孔位置,术后每天观察视力、眼压、视网膜下液吸收及视网膜复位情况至出院。随访2-12个月。结果视网膜一次性复位20只眼,一只眼为多发性视网膜裂孔,行环扎术,最终未复位。复位率为95%;术后视力(矫正):0.1以下2只眼,0.12-0.2者8只眼,0.25以上10只眼。眼压11-22 mmHg。平均14 mmHg。结论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具有手术视野清晰,裂孔定位准确,操作方便,手术后反应轻,手术效果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杨俊  区显宁  衷昕 《西部医学》2006,18(6):697-698
目的探讨不放液的节段性外垫压治疗单纯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19例(19眼)视网膜脱离病人行巩膜外垫压结合巩膜冷凝术封闭视网膜裂孔治疗。结果术后随访中17例视网膜复位,2例视网膜脱离复发,1次手术成功率89.47%。术后随访两个月以上,视力≥0.3的有13眼,其中≥1.0的有2眼。结论不放液的节段性外垫压结合巩膜冷凝术治疗单纯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效果满意。本手术应用于早期手术的视网膜脱离,或者视网膜裂孔不复杂的病例,术后视力恢复好。  相似文献   

18.
朱群丽  安丽娜  魏勇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0):1415-1415
<正>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1]。网脱手术方式有两种:巩膜扣带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眼内需注入气体或硅油,在术后早期要严格限制体位,气体和硅油均比水轻,具有上浮力,并且有较大的表面张力。利用气体和硅油这些特征顶压和封闭视网膜裂孔。临床常用的体  相似文献   

19.
王文娟  臧晶  姚敏  陈剑 《广东医学》2012,(21):3293-3295
目的观察重硅油填充治疗下方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4例24眼下方视网膜脱离患者,有裂孔者位于3~11点。均采用玻璃体切除和重硅油填充术,术中依病情需要联合膜剥离、视网膜切开、重水应用、眼内激光、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普通硅油取出术等。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2~13个月,平均(6.3±3.28)个月。手术后2周视网膜均复位(100%),末次随访初次手术复位21眼(87.5%),二次手术复位22眼(91.7%)。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P<0.05)。其中17眼(70.8%)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3眼(54.2%)在0.05以上。并发白内障100%(除3眼无后囊外);11眼(45.8%)术后高眼压;9眼(37.5%)术后并发增殖膜;重硅油乳化和角膜变性率较低,分别为3眼(12.5%)和1眼(4.2%)。结论重硅油作为眼内填充物治疗合并下方视网膜脱离者效果较好,主要并发症有白内障、高眼压和增殖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再次脱离的原因,以有效地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对39例(39眼)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脱离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经再次手术观察视网膜裂孔的位置、数目及脱离范围,结合前次手术的有关资料,剖析视网膜脱离复发原因.结果 视网膜脱离复发的39眼中,单纯新裂孔形成12眼(30.8%),单纯原裂孔封闭不良12眼(30.8%),单纯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进展10眼(25.6%),新裂孔和封闭不良并存3眼(7.7%),PVR进展和新的裂孔并存2眼(5.1%).再次手术行垫压物调整术10眼;巩膜外环扎联合垫压术7眼;玻璃体切割术21眼,其中眼内填充硅油11眼,注入16%C3F8混合气体10眼,随访2~6个月,全部复位.拒绝再次手术1眼.结论 产生新裂孔及PVR进展是视网膜脱离复发的直接原因.裂孔数目及脱离范围也是影响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