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莉 《护理学报》2013,(2):37-40
总结49例心脏术后低血容量患者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护理经验。认为对心脏术后低血容量患者在心脏术后早期(8 h内)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液体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液体种类及温度,密切观察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和尿量,及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积极监测心脏负荷,对液体治疗时潜在的并发症如出血、低体温、心律失常等进行观察和护理干预,能降低手术后脏器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手术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容量监测是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内容,麻醉医师正确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其对液体治疗的反应性有助于改善患者治疗质量.围手术期基础疾病所导致的体液丢失或重新分布会使患者出现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导致血压下降,脏器灌注减少;如果患者钠水调节功能减弱,过度的液体治疗会增加循环负荷,导致组织水肿,也会引起脏器功能衰竭[1].因此围手术期应仔细衡量利弊,采取谨慎液体治疗措施[2],在完善的容量监测条件下进行容量治疗.  相似文献   

3.
循环系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之一,也是各种治疗药物得以送达效应部位,从而发生治疗效应的载体。外科手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手术操作对机体所造成的创伤或不良刺激以及麻醉药物和技术的应用都会导致循环系统功能不稳定。若患者自身的基础状况,特别是与循环系统功能稳定密切相关的重要脏器和系统存在异常的病理生理改变,则更容易发生血压、心率的剧烈波动,引起酸中毒、组织低灌注、吻合口瘘、肺部感染、脓毒血症、认知功能障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者还会产生休克、心肌缺血或(和)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围术期循环系统功能状态的稳定对于减少并发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失血性休克复苏的新认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当各种原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存在低血容量性表现,出现明显血流动力学紊乱,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良时,就需要液体复苏。液体复苏的目的,是维持机体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纠正代谢紊乱,恢复组织器官的正常灌注。低血容量性表现不仅出现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还出现在麻醉后、过敏性休克等血管床大量扩张导致的相对血容量不足。  相似文献   

5.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脓毒症/严重感染、外科术后、创伤和烧伤等疾病引起的以急性呼吸窘迫、严重低氧血症、肺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尽管近年来随着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应用、限制性的液体容量管理、各种脏器支持治疗技术的进步,但其病死率仍然高达30% ~ 50%.休克或者低血压状态也是危重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有效血容量不足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和严重感染引起的脓毒性休克.ARDS常见的诱因包括严重感染、外科术后以及大面积的烧伤和创伤等,这些疾病往往会引起或者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和脓毒性休克.因此,临床上ARDS合并休克的患者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6.
常文明  夏庆  杨晓楠 《华西医学》2005,20(3):542-543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公认的危重难治性疾病。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进而引起脏器功能衰竭是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大量体液从消化道丢失、以及体液的体内转移等多种因素导致血容量不足甚至低血容量性休克是本期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积极的体液复苏是及时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防治多器官脏器功能不全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薛焱 《浙江临床医学》2013,(7):1098-1099
腹部大手术会导致腹腔内多脏器功能紊乱,最常见为消化道功能紊乱。传统采用术前禁食8h、禁饮4 h作为预防术中反流误吸的重要措施[1],同时传统术后补液观念认为须补足术前禁饮禁食、肠道准备、失血、第三间隙效应引起的液体丢失以维持麻醉后循环稳定,避免组织灌注和氧合的不足。但研究表明某些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禁食及大量的输液有关。作者自2011年7月至12月对本院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及并发症与常规护理组进行比较,观察缩短禁食时间及限制性输液对患者术后康复的的效果,以期对腹部手术术后康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需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相应增多,由于老年人各脏器功能逐渐衰退,常伴有慢性病的病理生理特点,术后并发症较其他年龄组高。如何做好高龄患者外科疾病的术中护理,使他们安全度过手术关,是我们目前临床护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2001年1月-2006年2月我科高龄腹部手术患者施行外科手术治疗,现将这些高龄患者腹部手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血容量减少和慢性心衰病人心血管功能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旨在评估血容量减少和慢性心衰两类病人术后与心输出量减少有关的心血管功能。 心输出量减少的生理学 心输出量减少是由于低血容量或心功能不全而引起的,它可使血压下降,组织灌注和换气减少,负责全身灌注压的主要代偿机制是高血压蛋白原酶——血管紧张素系统。 术后病人心血管功能 因术中大量失血或由于手术类型、麻醉方式而导致的呼吸衰竭病人,大多数存在低血容量的危险,血容量减低,系统灌注减少,  相似文献   

10.
<正>革兰阴性菌感染常可引起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感染灶中的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侵入血循环,影响机体各器官系统灌注。感染性休克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循环及体温调节能力明显下降,术前低代谢状态导致能量分解产热降低,极易发生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1]。除积极控制感染外,应针对休克的病理生理给予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这些对于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至关重要。晶体液是围术期液体治疗常见的类  相似文献   

11.
自Shoemaker等[1]于1988年首先提出围术期理想循环状态的概念,2001年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组[2]提出外科输液应满足的几个目标,围术期的液体治疗似乎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相继涌现出许多以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PFT)为理念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所谓GPFT,指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种类、术前全身状况、容量状态及并发症等,采取个体化的补液方案.临床因液体治疗不当,造成多种并发症,尤其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储备下降,液体治疗不当易并发心力衰竭.刘晓文[3]报道原有冠心病或高血压的患者术后并发左心衰的比例高达58%.向东明等[4]通过对已有资料的统计分析提出按需多少补多少,控制补液总量、补液速度,注重基础心肺病变,结合前3d和当天患者症状和体征,合理予以补液能避免术后急性肺水肿和左心衰.GPFT原则上是最优化的心脏前负荷,既可维持有效血容量,保证微循环灌注和组织氧供,又可避免组织水肿,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但各种研究中达到目标所采用的评估指标、监测方法、实施方案、液体治疗种类各不相同,本文就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烧伤后由于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的液体大量外渗(一部分液体渗到真表皮之间,临床上可以看到水泡,一部分液体渗入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另一部分液体渗到创面上),液体外渗的结果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超过病人的代偿功能可引起休克。所以,烧伤后输液治疗是预防烧伤休克,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预防烧伤败血症,减少烧伤后各种并发症和提高大面积烧伤病人成活率的基础。补液疗法:主要方法是根据Ⅱ、Ⅲ度烧伤面积,补液以维持循环血量。重度以上的烧伤病人,不论有无休克表现,都需要补液治疗,以维持血容量。创面越大,越应及早补液。…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烧伤延迟复苏由于组织器官低灌注持续时间长、机体休克程度重,是烧伤早期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之一,若不能及时给予液体复苏治疗,患者可由于休克所致的重要脏器缺血、缺氧和功能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腹部外伤并发低血容量性休克所致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的防治作用。方法:腹部外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68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2例,采用手术及综合治疗;治疗组36例,在手术及综合治疗基础上于休克发生后24小时内加用参麦注射液静滴,每日1次。观察创伤后不同时间MODS发生数和死亡数。结果:创伤后3日,治疗组MODS发生数和死亡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创伤后第5、7、11、15日治疗组的MODS发生数和死亡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结论:参麦注射液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创伤发生后早期连续应用参麦注射液对腹部外伤并发低血容量性休克所致的MODS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每搏量变异度(SVV)<10%作为目标指导外科术后低血容量患者进行液体复苏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ICU行液体复苏的122例腹部术后低血容量患者,随机分为SVV组(61例)和CVP组(61例);CVP组和SVV组分别以CVP 10~12 mm Hg和SVV<10%为目标进行液体复苏;观察指标为复苏时间、复苏液体量、心肺并发症发生率、氧代谢指标、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费用。结果:SVV组患者复苏时间、复苏液体量和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VP组;SVV组DO2、VO2和ERO2显著高于CVP组,SVV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CVP组,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SVV<10%为目标指导外科术后低血容量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复苏时间短,使用液体量少,可以有效改善组织氧代谢,显著降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6.
问:感染性休克应如何进行补液治疗呢? 答:感染性休克是致病性微生物及其毒素侵入人体后引起以微循环的微血管痉挛为主所造成的毛细血管血流灌注不足,使组织缺氧、代谢紊乱,导致重要生命器官急性功能不全综合征。由于休克几乎均有不同程度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只有尽快补充血容量才能更好地恢复组织灌流,改善组织缺氧、酸中毒与心、肾、脑、肺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因此,液体疗法为抗感染性休克的重要措施之一。补液的一般原则仍为一早、二快、三足量,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尽快纠正酸中毒与电解质紊乱。现结合休克的分度谈谈其液体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7.
老年梗阻性结肠癌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性无腹部手术史肠梗阻患者往往为结肠癌器质性病变到一定程度,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由于老年患者本身多伴有其它疾病,且机体脏器功能低下,力加之病情急骤,手术的危险性增加,术后并发症多,所以要根据高龄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及护理,积极治疗手术,控制伴发病;术后严密观察,加强心肺功能的监护,及时掌握处理各种并发症,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朱红阳 《浙江临床医学》2013,(11):1739-1742
严重脓毒症(Severesepsis)、脓毒性休克(Septicshock)及脓毒症相关性脏器功能障碍是引起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脓毒症源于感染,表现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严重脓毒症发展为组织低灌注和脏器功能障碍。脓毒性休克时充分的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或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早期启动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规范化治疗能明确降低病死率。本文就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治疗进展进行系统性阐述。  相似文献   

19.
高龄患者腹部手术主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瑞敏 《临床医学》2004,24(12):65-66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须外科手术的高龄患者越来越多,由于高龄病人年老体弱、免疫功能下降,术后并发症较其他年龄组高,因此,做好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的护理就显得特别重要。我院外科自2002年1月以来共对89例70岁以上患者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发生术后并发症7例,占手术总例数的7.9%,现将引起并发症的原因及手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王效民  张妍  郑颖  汪彬 《护理学报》2013,(21):46-47
总结53例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护理。采用多功能监测仪持续监测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严密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上机时从80mL/min的低血流量引血开始,以胶体液体预冲,以减少引血上机引起的血容量变化;上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采用零平衡。术后采用微量输液泵泵入液体,严格实行液体管理,控制液体的摄入量。根据生化指标及血气分析结果配制置换液。术后初期首次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时采用无肝素治疗,以后每2h检验活化凝血时间1次,根据检验结果选用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阿加曲班。重视感染的预防,加强护理。经治疗后,33例患者肾功能恢复,5例放弃治疗.15例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