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弥散加权成像与弥散张量成像、不同弥散数量的弥散张量成像的量化指标的一致性,从而确定其可比较性。【方法】收集我院正常健康体检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头颅MRI扫描,采用DWI、20、30、64个梯度方向的DTI检查,对每个研究对象选6个固定位置ROI,分别为双侧丘脑、尾状核头部、胼胝体体部,对各组间的ADC值进行统计分析。对DTI组及各DWI组所获得的扩散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而DWI组采用b值分别为0、500、1000s/mm2,对不同b值间所得ADC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各同一解剖位置的DWI和DTI所得到的ADC值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同一解剖位置不同梯度数量所得ADC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b值所测得ADC值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DTI扩散方向越多,图像质量越好,而DWI扫描b值1000图像质量较500更好。【结论】DWI及DTI扫描所得的ADC值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两种扫描方法所得量化指标可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阅读有关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文献资料。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缺血性疾病、脑肿瘤、脑脓肿的分期[2]、肝脏肿瘤、鉴别乳腺肿瘤的良恶程度以及椎体病变的诊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应用中仍有一定局限性。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将在临床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强直性脊柱炎(AS)的诊断价值。方法61例AS患者根据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分为活动组37例、稳定组24例,利用DWI测定骶髂关节、L5椎体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活动组ADC、rADC均低于稳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ADC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DWI测定的ADC值能定量评估AS的临床分期,并评价AS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用3.0T MR行移植肾弥散加权成像的可行性,评价ADC值在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可重复性.方法 23例移植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分别行移植肾脏常规(T1WI及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由一位医师在T1WI、T2WI和DWI图像上测量移植肾皮髓质信噪比.由两位医师分别对T1WI、T2WI及DWI图像按照4分法进行质量评价.使用工作站进行DWI图像重建后处理,由两位医师分别独立测量肾皮髓质ADC值,其中10例患者由一位医师2周后重复测量.测量及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移植肾图像信噪比良好,能满足成像要求;两观察者均认为95.6%(22/23)的T1WI和91.3%(21/23)的T2WI图像达到4分;82.6%(19/23)的DWI图像达到4分、95.6%(22/23)的DWI图像达到3分以上能够满足测量要求.不同观察者之间、同一观察者重复测量的cADC、mADC和totADC值差别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0T MK行移植肾弥散加权成像所测数据在不同观察者间及同一观察者内的可重复性较好,能够用来进行移植肾功能成像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Marmarou致伤装置制备135只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DAI的SD大鼠模型,在大鼠致伤后4、8、24 h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另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对各组大鼠的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 致伤后各组大鼠磁共振成像未发现明确可视性病灶。伤后4 h,各DAI组大鼠ADC值均下降,中、重度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8 h,各DAI组ADC值均升高,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8 h与伤后4 h相比,重度组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轻度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 h,各DAI组ADC值继续升高,以重度DAI组升高最显著。结论 通过测定ADC值可以检测到DAI后常规磁共振成像不能显示的外伤性改变;大鼠DAI急性期ADC值下降,随后上升,其变化幅度可能与DAI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Marmarou致伤装置制备135只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DAI的SD大鼠模型,在大鼠致伤后4、8、24 h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另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对各组大鼠的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 致伤后各组大鼠磁共振成像未发现明确可视性病灶.伤后4 h,各DAI组大鼠ADC值均下降,中、重度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8 h,各DAI组ADC值均升高,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8 h与伤后4 h相比,重度组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轻度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 h,各DAI组ADC值继续升高,以重度DAI组升高最显著.结论 通过测定ADC值可以检测到DAI后常规磁共振成像不能显示的外伤性改变;大鼠DAI急性期ADC值下降,随后上升,其变化幅度可能与DAI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直肠癌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研究。方法经病理证实为直肠癌患者52例和无直肠病变的对照组32例,全部行盆腔常规序列和DWI,获取ADc图。测量直肠癌和正常肠壁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直肠癌和正常肠壁ADC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32,P〈0.01)。cEA水平与ADC值不相关。中分化与高分化直肠癌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原发灶的ADC值明显低于正常直肠肠壁的ADc值。不同分化程度的直肠癌的ADc值间有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及表观弥散系数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6例64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疾病患者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DW-MRI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技术,弥散敏感系数取b=800 s/mm2。比较良、恶性病变、正常腺体间ADC值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确定恶性病变的ADC阈值并用于病例诊断。结果磁共振的DWI对乳腺病变的显示良好。在b=800 s/mm2时,正常腺体、良、恶性肿瘤的ADC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恶性病变平均ADC值为(1.12±0.21)×10?3mm2/s,95%可信区间为(0.854,1.106)×10?3mm2/s。把恶性肿瘤95%可信区间上界1.106×10?3mm2/s定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阈值,诊断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85.7%。结论 DWI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推荐作为常规检查序列之。ADC值是诊断乳腺病变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研究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测量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以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恶性淋巴瘤初发患者15例,其中10例患者经过3个月的化疗后进行复查;另选健康志愿者10例.在3.0T磁共振上进行常规和DWI检查.在ADC图上分别测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的ADC值.10例复查患者在初次检查相一致部位再次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并进行前后对比,同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 结果 DWI与常规T2W脂肪抑制序列比较,DWI能更敏感、更直观地显示淋巴结.1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为(753.33±31.28)×10-3mm2/s,其中10例复查患者平均值为(1 088.32±51.28)×10-3 mm2/s;化疗前后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54,P<0.05).10例复查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结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5).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平均ADC值为(1 264.20±71.60)×10-3mm2/s.15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前ADC值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淋巴瘤患者ADC值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0T磁共振DWI和ADC值测量为淋巴瘤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表观弥散系数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测量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恶性淋巴瘤初发患者15例,其中10例患者经过3个月的化疗后进行复查;另选健康志愿者10例。在3.0T磁共振上进行常规和DWI检查。在ADC图上分别测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的ADC值。10例复查患者在初次检查相一致部位再次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并进行前后对比,同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结果DWI与常规T2W脂肪抑制序列比较,DWI能更敏感、更直观地显示淋巴结。1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为(753.33±31.28)×10-3mm2/s,其中10例复查患者平均值为(1 088.32±51.28)×10-3mm2/s;化疗前后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P<0.05)。10例复查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结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5)。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平均ADC值为(1 264.20±71.60)×10-3mm2/s。15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前ADC值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淋巴瘤患者ADC值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磁共振DWI和ADC值测量为淋巴瘤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B—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在恶性淋巴瘤诊断、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明确诊断为恶性淋巴瘤患者40例,其中霍奇经淋巴瘤患者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3例;另选健康志愿者11例,行WB—DWI检查。在ADC图上分别测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淋巴结ADc值,其中恶性淋巴瘤患者于化疗前、第3周期化疗后在初次检查相一致部位再次测量淋巴结ADC值,并进行前后比较,同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结果:化疗前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平均ADC值为(0.67±0.42)×10^-3mm^2/s;行第3周期化疗后平均ADC值为(2.36±0.78)×10^-3mm^2/s;健康志愿者平均ADC值是(1.91±0.51)×10^-3mm^2/s。化疗前和第3周期化疗后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和健康志愿者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周期化疗后和健康志愿者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BDwI和ADC值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临床分期及疗效监测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ADC值在鼻咽癌颅底放射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颅底侵犯的鼻咽癌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行常规磁共振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并分别测量颅底部位的ADC值。随访12个月以上分为复发组6例和对照组36例,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其治疗前后所测ADC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间的ADC值相比,复发组的ADC值明显降低;复发组与对照组的颅底病灶治疗前ADC均值分别为(0.782±0.028)×10-3mm^2·s^-1及(0.821±0.029)×10-3mm^2·s^-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DC均值分别为(1.034±0.084)×10^-3mm^2·s^-1及(1.506±0.110)×10-3mm^2·s^-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颅底侵犯的患者,在经过放疗后病灶会明显缩小或消退,对应部位的ADC值也会有所不同;治疗后颅底部位的ADC值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评价鼻咽癌颅底放射治疗疗效的指标,且对于鼻咽癌颅底复发有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或钼靶发现可疑的7例患者进行乳腺磁共振弥散成像,取两组不同b值分别计算表面弥散系数值(ADC),以及绘制时间-信号曲线,诊断结果与常规MRI比较并经病理证实。[结果]3例为恶性,2例为良性,2例为未见异常。DWI与常规MRI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疾病的敏感性较高,ADC值在良恶性鉴别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68例肝局灶性病变(其中肝细胞癌17例,肝囊肿25例、肝血管瘤26例)行MRI平扫、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病变弥散成像的信号特点,并测量正常肝脏和病变在不同扩散敏感系数(b值)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结果肝局灶性病变在DWI上为高信号,随b值的增加信号有不同程度下降;当b值为400s/mm2时,肝细胞癌、肝囊肿、肝血管瘤的ADC值分别为(1.20±0.50)×10-3mm2/s、(3.10±0.41)×10-3mm2/s、(2.18±0.32)×10-3mm2/s,三者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对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和肝囊肿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但不适宜对小病灶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7.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是基于平面回波技术(echo planar imaging, EPI)测定水分子布朗运动的、目前唯一能反映组织水分子微观运动的一项新成像技术.通过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cient,ADC)能定量研究分子弥散运动的程度.其在脑缺血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已得到普遍认可.胶质瘤(gliomas)指神经上皮组织来源的、包括各型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肿瘤, 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40-50%,预后较差;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靠影像学资料.利用DWI对胶质瘤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此将DWI在神经胶质瘤中的研究和前沿做一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据统计资料表明,其发病率在较高的水平上仍有上升的趋势[1].常规影像检查(包括CT和MRI)对急性,尤其是超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2].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e,DWI)是近年出现的惟一能够反映水分子弥散特性的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是基于细胞水平分子运动状态的技术,能显著提高对脑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医学综述》2015,(10)
目的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评价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影像表现。方法选择2012年1~10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足月HIE患儿38例,依据HIE诊断标准将患儿分为轻度HIE组(24例)和中重度HIE组(14例),另外选取12例无窒息史的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3组受试者均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WI检查,同时测量额顶叶灰、白质、放射冠、尾状核、豆状核、内囊后肢、丘脑等感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HIE患儿在DWI检查发现深部脑白质病灶16个,基底核丘脑区病灶2个,出血性病灶1个,小脑及脑干病灶1个。感兴趣区ADC值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额叶灰质、额叶白质、顶叶灰质、顶叶白质、豆状核、丘脑及内囊后肢的ADC值在对照组与轻度HIE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感兴趣区的ADC值在对照组与中重度HIE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叶灰质、顶叶灰质、放射冠、尾状核、豆状核、丘脑及内囊后肢的ADC值在轻度HIE组与中重度HIE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在检测HIE深部脑白质病灶方面较敏感,通过ADC值测定可以对HIE脑损伤程度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随着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进展 ,超早期获取精确的头部图像信息在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灌注加权成像 (perfu-sion- weighted im aging,PWI)这两项新的功能性 MRI技术 ,有望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自然史、病理生理学改变、甚至分子水平的变化等提供先进的资料 ,从而进一步指导治疗决策 ,最终改善患者的结局。本文对两项技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1 DWI和 PWI的基本原理1.1 弥散加权成像 (DWI) DWI主要建立在流动效应的基础上 ,以图像来反映水分子的微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