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产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国产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支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4年10月~2005年7月间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时随机置入Firebird支架或Cypher支架.Firebird支架组46例,Cypher支架组40例.结果:86例患者急诊PCI治疗均获得成功.Firebird组46支罪犯血管置入53枚Firebird支架,Cypher组40支罪犯血管置入49枚Cypher支架.其中1例置入Cypher支架者术后出现脑出血而死亡.Firebird支架组和Cypher支架组比较,PCI术后TIMI3级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对85例患者进行了3~6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任何心血管事件,术后6个月Firebird支架组有20例(43%)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无一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Gypher支架组有19例(49%)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两组再狭窄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Firebird支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其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临床诊断并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2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8例,另外选取CAG结果正常的30例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UAP组和AMI组行PCI术治疗的还分别于术后6 h,1,2,3,7,14,21,28 d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血清MIF、MMP-9水平。结果 AMI组、UAP组血清MIF、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1);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之间血清MIF、MMP-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不同冠脉狭窄程度之间血清MIF、MMP-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MIF与MMP-9之间的相关性:ACS患者血清MIF与MMP-9水平呈正相关(r=0.78,P〈0.05);PCI术后MIF、MMP-9表达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MIF术后2 d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28 d回复术前水平;MMP-9术后1 d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21 d回复术前水平。结论血清MIF、MMP-9水平与冠脉斑块不稳定性有关,而与冠脉狭窄程度无关,且MIF与MMP-9之间存在正相关;PCI术可能加重了术后冠脉内早期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陈玉婷  陈捷  刘刚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2):1490-1491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经药物治疗1年血清Ghrelin、obestatin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92例ACS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阳性组根据病情轻重分为植入支架组和未植入支架组,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和药物综合治疗1年后测定血清Ghrelin、obestatin水平.结果 初次入院时阳性组患者血清Ghrelin水平低于阴性组(P<0.05),obestatin水平高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中,植入支架组血清Ghrelin水平低于未植入支架组(P<0.05),obestatin水平高于未植入支架组(P<0.05).药物治疗1年后,阳性组患者血清Ghrelin水平高于入院时(P<0.05),obestatin水平低于入院时(P<0.05);植入支架组患者经过1年药物综合治疗后Ghrelin、obestatin水平的变化幅度均大于未植入支架组(均P<0.05).结论 Ghrelin、obestatin水平与ACS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为ACS病情严重程度分析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发展中的作用,及两者对急性冠脉事件的检测价值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5例健康人(对照组)、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4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和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血清MIP-1仅和MCP—1水平。结果①AMI组和UAP组血清MIP-1α和MCP1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②AMI组和UAP组、SAP组和对照组间血清MIP-1仅与MCP-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各组血清MIP—1α与MCP-1有相关性(P〈0.01)。结论MIP-1α和MCP-1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作为冠脉病变活动性的标志物,成为评价心血管恶性事件危险性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动态变化。方法将120例临床诊断并经冠脉造影(CAG)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分为SAP组40例、UAP组42例和AMI组38例,另外选择CAG结果正常的30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UAP组和AMI组行PCI术治疗的患者还分别于术后6 h,1,2,3,7,14,21,28 d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血清MIF、MMP-1水平。结果AMI组、UAP组血清MIF、MMP-1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5);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之间血清MIF、MMP-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不同冠脉狭窄程度之间血清MIF、MMP-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PCI术后MIF、MMP-1表达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MIF术后2 d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28 d恢复术前水平。MMP-1术后1 d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21 d恢复术前水平。结论血清MIF、MMP-1水平与冠脉斑块不稳定性有关,而与冠脉狭窄程度无关,可作为ACS发病的重要预测因子;PCI术可能加重了术后冠脉内早期炎症反应,而MIF、MMP-1参与了这一过程,针对MIF、MMP-1的靶向治疗可能减少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Syndecan-4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共43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 h和术后24 h收集血样本,并设立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浆中Syndecan-4蛋白水平。结果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支架植入组术后1 h,血浆Syndecan-4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与术前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支架植入组术后24 h,血浆Syndecan-4蛋白水平明显下降,与术后1 h及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②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术前、术后1 h、术后24 h三个时间点的血浆Syndecan-4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支架植入组术前、术后24 h两时间点的血浆Syndecan-4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 h血浆Syndecan-4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能够明显提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中Syndecan-4蛋白水平,提示Syndecan-4作为一种生物学调节因子在血管急性机械损伤的修复及早期血管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TIMI3级血流的STEMI患者行即刻PCI与择期PCI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对出现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STEMI)患者行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择期P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3例急性STEMI患者,且冠脉造影显示TIMI血流分级为3级的患者,根据处理措施分为即刻PCI组(48例)及择期(7—9d后)PCI组(45例)。对两组患者术中支架植入成功率、术中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PCI术后4周超声心动图测定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支架植入成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择期PCI组为100%,明显高于即刻PCI组87.5%(P〈0.05),术中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即刻PCI组为12.5%,择期PCI组无1例发生(P〈0.05)。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即刻PCI组为6.25%,择期PCI组为o(e〈0.05)。术后4周两组患者LVEF及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冠脉造影显示出现TIMI3级血流的STEMI患者行即刻PCI与择期PCI比较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安全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了解其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成功接受 PCI 的初发 AMI患者118例(治疗组,血样采集于 PCI 术前、术后12、24、48 h及随访期90 d)和仅接受诊断性冠脉造影(CAG)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对照组,血样采集于造影前、造影后12、24、48 h 及随访期90 d),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并随访 PCI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的 IL-6、IL-18、hs-CRP、TNF-α、MMP-9基础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冠脉造影前后血清 IL-6、IL-18、hs-CRP、TNF-α、MMP-9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 IL-6、IL-18、hs-CRP、TNF-α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P <0.01);治疗组术后血清 MMP-9较治疗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中,MACE 组与无MACE 组比较,IL-6、IL-18、hs-CRP 及 TNF-α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 患者 PCI 术后血清 IL-6、IL-18、hs-CRP 和 TNF-α水平短期内显著增高,PCI 操作可能诱发炎性反应;外周血炎症因子 IL-6、IL-18、hs-CRP、TNF-α高水平可能对初发 AMI 患者 PCI 术后可能发生的 MACE 及近期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闫忠政  吴天兵  全劲松  苑丽丽  吴波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2):2775-2776,282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和冠脉内支架植入疗效。方法:AMI静脉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病例182例,溶栓后再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治疗。术前测定IRA、non—IRA病变程度及TIMI血流分级,术后及随访期间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统计随访期LVEF和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溶栓结局分为溶栓再通组(123例,A组)及未通组(59例,B组)。A组的IRA残留严重病变例数和残留严重病变平均狭窄程度均明显少于B组,而TIMI3级血流例数均明显多于B组(P均〈0.05~0.01)。随访期间A组的MACE发生率少于B组,而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后者(P均〈0.05~0.01)。结论:AMI静脉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患者常常伴有较严重的冠脉病变,特别是溶栓未通患者,行冠脉内支架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临床疑似冠心病行冠脉造影 ,并分析冠状动脉造影冠脉异常及冠脉正常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差异 ,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前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 ,以探讨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分别测量冠造正常组及冠造异常组QTmax ,QTmin ,QTd ,QTcd ;测量冠造异常并行PTCA术的术前及术后 1、3、7dQTmax ,QTmin ,QTd ,QTcd。结果  (1)冠脉异常组QTd ,QTcd >冠脉正常组 (P <0 0 0 1)且QTmax增大 (P <0 0 0 1)。 (2 )PTCA组术后 1、3、7dQTd ,QTcd分别 >PTCA术前 (P <0 0 0 1)。结论 成功的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可以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冠脉支架植入对冠心病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冠脉支架植入组和未接受支架植入的冠状血管造影组,于术前1d、术后1d、术后10d、术后30d取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清脂肪素水平的变化。结果冠脉造影组手术前后各时间段血清脂肪素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血管造影组术后1d、术后10d、术后30d脂肪素的浓度持续升高,各时间段血清脂肪素浓度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纯冠脉造影不影响冠心病患者脂肪素表达,冠脉支架植入后一个月内脂肪素持续升高,分析脂肪素可能与内皮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2.
陈瑜  凌政  陈丽芬  吕海权 《当代医学》2009,15(23):391-39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脉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入我院行PCI治疗患者380例,PCI支架置入即刻,冠状动脉造影前向血流TIMI≤2级为无复流,TIMI3级为正常血流,利用Excel随机函数表,从380例急诊PCI冠状动脉前向血流恢复正常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为对照组。结果冠状动脉无复流患者35例,无复流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无复流组和对照组在PCI术后的造影结果中观察到在发生以下结果的例数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几乎完全闭塞、血栓、钙化、长病变,而在其它评价指标的例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白细胞水平以及冠状动脉特殊病变形态(几乎完全闭塞、血栓、钙化、长病变)与无复流现象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预后的影响,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有效血管再灌注治疗的价值。方法:144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按冠状动脉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分A组(3 h内)32例,B组(3~6 h)65例和C组(6~12 h)47例。对比分析3组的临床资料、梗死相关血管情况、冠脉病变范围及支架植入情况,并随访梗死后2~5年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效再灌注治疗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年龄、性别构成、吸烟患者比例、饮酒患者比例、入院至IRA开通时间、抗凝用药、溶栓治疗、PCI前外周血WBC升高、梗死前24 h心绞痛、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PCI前室性心律失常、PCI前cTnT升高及出院时LVEF 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梗死相关血管(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脉)发生率、冠脉病变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采用雷帕酶素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支架的直径和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后均取得满意的血管再灌注。③本研究中不同IRA开通时间组间除B和C组各有1例患者再次血运重建外,3组在随访期内均无其他主要心脏事件发生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有效的血管再灌注治疗极大地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改善其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右冠脉急性闭塞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时植入支架与择期支架的疗效.方法选择急诊入院右冠脉急性闭塞患者43名,分为试验组(急诊造影时植入支架)23例和对照组(急诊造影时择期支架)20例.观察研究2组的一般资料、冠脉病变、术前术后血栓、血流情况、残余狭窄和预后情况.结果2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别;在冠脉近段、中段、远段病变分布情况中,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栓和慢血流发生率上,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复查造影和择期支架后,在病变部位残余狭窄率和慢血流上,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血栓和术后新发心血管事件上,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冠脉急性闭塞时出现了血栓,如果血栓负荷不重,可以急诊造影后直接PCI;如果急诊造影后血栓负荷较重,可以行PTCA后择期行PCI.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观察血脂康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冠脉再狭窄疗效及安全性。②方法将2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 A 组136例及 B 组113例,均行急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前 A 组给予血脂康胶囊0.6g 口服,2次/d,B 组给予阿托伐他汀片20 mg 口服,1次/d。术后 A 组坚持服用血脂康胶囊0.6g,2次/d,B 组服用阿托伐他汀片20mg,1/晚。平均随访15个月,术后6~9个月复查冠脉造影。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高敏 C 一反应蛋白(hs -CRP)水平,观察支架再狭窄发生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等。③结果随访15个月,两组 LDL -C 水平均明显下降,下降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MACE 发生率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均>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血清 TC 水平、血清 LDL -C 水平、血清 hs -CRP 水平,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及 MACE 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均为无显著性差异(P >0.05)。④结论血脂康与其他药物比较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效果安全有效,价格低廉,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脉内支架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对不稳定心绞痛17例.急性心肌梗死59例施行急诊PTCA和/或支架植入术的护理。结果术后患者全部入住冠心病监护室(CCU)进行监护,除2例死亡外,其余74例康复出院。结论急诊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专业性强,对护理要求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75岁以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特点。方法: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21例嚼服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后,采用Seldinger法经桡动脉或Judkins法经股动脉做多角度、多体位投照,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分析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结果,选取同期67例75岁以下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结果:(1)两组高血栓负荷情况比较:观察组2例,对照组17例。血管钙化情况:观察组15例,对照组21例。并发糖尿病:观察组9例(42.9%)2例,对照组11例(16.4%)。以上3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冠脉造影结果冠脉病变支数比较:单支病变观察组1例,对照组29例,双支病变观察组9例,对照组21例,三支病变观察组11例,对照组17例,观察组冠脉病变支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75岁以上高龄的STEMI患者冠脉造影有其相应的特点,且对PCI治疗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旋磨术对钙化、纤维化病变的疗效及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对30例冠心病患者的钙化或纤维化病变进行冠脉内旋磨术、冠脉球囊扩张及冠脉支架术,观察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随访结果。结果行冠脉内旋磨术的30例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均为B2、C型钙化或纤维化病变。其中1例患者旋磨头未成功通过病变,成功率96.67%;14例(46.67%)病例仅用1.25mm的旋磨头,13例(43.33%)病例仅用1.5mm的旋磨头,仅有1例(3.33%)病例选用1.75mm旋磨头,2例(6.67%)病例分别使用了1.25mm、1.5mm的旋磨头。旋磨术成功的29例患者(96.67%)均应用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PTCA),其中28例(93.33%)在旋磨术后置入支架(均为药物洗脱支架),共植入支架49枚,平均每例患者植入支架1.75枚;平均每例患者植入支架长度(52.2±30.97)mm。2例(6.67%)在术中发生轻度冠脉痉挛;1例(3.33%)发生无血流现象;1例发生一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3.33%),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冠脉穿孔及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30例患者进行了(15.9±11.2)个月的临床随访,有1例(3.33%)发生了再发心绞痛,1例(3.33%)发生心源性死亡。结论冠脉内旋磨术联合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冠脉支架术是治疗钙化或纤维化病变,可去除纤维、钙化斑块,从而增大管腔,改善冠状动脉内膜平滑度,提高纤维、钙化病变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率;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脉钙化、纤维化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后,早期T波改变与冠脉病变支数关系.方法:6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立即和(或)择期PCI治疗,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24 h内心电图动态变化分T波倒置组和未倒置组.结果: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手术全部成功,犯罪血管再通,TIMI3级58例,2级2例,植入支架1~5枚不等,24 h内T波倒置33例,T波未倒置27例;早期T波倒置是否明显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后,59例患者门诊随访24~48个月不等,2例原先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因再次胸痛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术.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早期T波改变与冠脉病变支数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冠脉造影及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以达到血流通畅的目的 的一种检查和治疗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愿意接受冠脉造影及冠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1],而护理人员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对协助治疗患者病患起了重大的作用.现将我院心内科2009年11月至2011年7月期间实行冠脉造影及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