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缺血性中风又名卒中,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性相似,故以中风名之。本病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涡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涡僻率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为老年人常见死因之一。因此中风的病因病机对临床用药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现从以下几方面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3.
4.
中风病因病机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光明 《陕西中医》1989,10(9):405-406
<正> 中风,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与恶性肿瘤、心脏病并称三大死因,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在中风的治疗上,虽取得了不少进展,但迄今为止,尚无满意的疗法。笔者试图通过对中风各致病因素的分析,探讨其发病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回顾外风论和内风论,阐述了外风致中学说、中风毒邪论、痰热腑实论、瘀血论、痰瘀互阻学说、脏腑气机失调论、"毒损脑络"学说、"正衰积损"学说、病因积累学说。认为中风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过程,传统理论以及新的理论观点的提出,使中风的病因病机理论得到了完善。  相似文献   

6.
中风病因病机特点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中风病病因病机的探析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病皆源于肾的精气血衰竭。中风不论是标证还是里证,不论是虚证还是实证,不论是阳虚还是阴虚,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不论是“心火暴甚”还是“肝火自旺”,都是因肾的精气血衰竭所致。肾的精气血衰竭是导致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同时也是致成五行逆乱,百病蜂起,损命短寿的重要根源。中风产发在外的风必痰瘀虚是标证,不是致病机因。家传治疗中风预兆症和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等秘方,都有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中风病机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风病的致病原因,历代多有争议,现在"风、火、痰、瘀、气、虚"等病因被广大学者认同,但多强调气血逆乱。对于基本病机,观点不一,试参照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机认识,结合现代医学,探求缺血性中风病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9.
《内经》中风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内外风之争一直是中风病中医病因病机学不同学说争论的焦点。唐宋之前重外风而轻内因;金元时期内风论始发其渐;迨至明清虽有内外风同辨之声,但内风论已全面深化;清末民国之后,内风说遂为医林主流,外风说则几近销匿。近年来,内风观占据医林主流,而外风论亦得到重新反思。本文旨在探求中风病因病机学说的认识脉络,理清其发展规律,以便指导实践的改进并促进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从中风病名、分类、病因病机等角度归纳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中风的病因病机大体可以分为"外风论""内风论"和"非风论",近代又有医家提出了"气血充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瘀热阻窍""毒损脑络"和"热毒中风"等新的学说,丰富了中风的病因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12.
对中风病因病机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以“因虚致瘀、瘀阻脑络,血瘀生风”为本立论,阐述了其与中风发病之内在关系。并认为瘀血证候贯穿中风整个病变过程,活血化瘀法对于缺血性中风或出血性中风的治疗,皆是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13.
临床脑梗死性中风病因病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梗死即缺血性中风,发病率逐年上升,约占脑血管疾病的75%,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几年年龄趋向年轻化的趋势。致残率高、恢复期长、易复发等特点,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其病因分析较为重要,即可以指导治疗,有防止预防脑梗死性中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风病病因病机的层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立  陈宝廷 《国医论坛》1998,13(3):19-20
中风病病因病机复杂多变,它们之间存在着层次关系。虚是中风病发病的内因,以脾肾亏虚为根本;痰、瘀是因虚而致的病理产物、虚、痰、瘀共存是中风病发病的始动因素,虚、痰、瘀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贯穿于中风病的始终;火、热是中风病发病及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产物。气机失调是中风病诸多致病因素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气相逆乱是中风病发病初期最主要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中风又名卒中,因其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扑击、偏枯、痱风等。中风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其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相似文献   

16.
郜峦  王键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279-1281
本文依据历代有关中风文献,从病因病机角度梳理论述,对其源流及发展加以考证.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包含风火痰虚瘀数端,临床应当仔细认真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中风发病前、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病机存在差异。发病前阶段,病机涉及内伤积损和发病诱因,前者是发病基础而后者是促发因素;急性期阶段,病机涉及脑脉闭阻后发生的三个病理过程,即脑髓失养、毒邪内生和毒伤脑髓,它们共同参与了脑髓的损伤;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阶段,病机包括脑髓空虚和内邪伏藏,脑髓损伤则肢痿言蹇,新旧内邪伏藏构成复中风和呆病的发病基础。分段认识中风病机对预防、急救、康复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中风的病因病机,唐宋以前的医家大都持外风论,认为中风的发生是在脏腑失和,气血不足等内虚的基础上受到外邪侵袭所致;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内风学说逐渐盛行,元代的王履首次明确提出真中风与类中风的区别;到了明清时期,医家对内风论推崇备至,逐渐接受了王履提出的"类中风"观点,尤以张景岳为代表,他甚至提出"非风论",认为内伤积损是中风的病因;晚清时期,内风论逐渐深化,同时,西学东渐,血气冲脑的中西医结合理论被提出;现代医家也提出了种种新的理论学说。每种学说均有其最佳适用时期及人群,但又不完全对立,而是不断补充,相互完善。临床对于中风的诊治,理清各个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合理把握其适用范围,方能融会贯通,把各家学说的指导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影响疾病演变的主证,探寻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调查的方法,对发病72 h内入院患者进行自入院当天至发病14 d的连续动态采集临床信息,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结果]缺血性中风病起病24 h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主要与痰证相关;痰证与风证、火热证相关;至发病48 h时,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主要与痰证和气虚证相关;痰证与火热证、气虚证相关,气虚证与风证、痰证、血瘀证均相关;而至发病72 h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与痰证、气虚证和火证均相关.[结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是风、火挟痰上犯清窍,壅滞脉络,气虚血瘀,气不化津则痰凝,痰瘀互结,致气虚益甚,使疾病不断恶化;或痰郁化热,痰热互结,上蔽神明,阻塞脑府脉络,而加重神机受损.  相似文献   

20.
孟河医家是中国一大地方区域性医学流派,历时三百余年,名扬海内外,以费、马、巢、丁四家为代表,均主张和法缓治,用药轻灵。其中费家为孟河医家的开创和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尤以费伯雄为最。《清史稿》有云:“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最著”。费伯雄主张和缓醇正,师古不泥,白创新方,擅治虚劳等慢性病。查阅文献中各家论述多从费伯雄学术思想、临床医案、治法方药、学术传承、流派影响等各方面来阐述,而在病因病机上少有精辟而系统的研究。孟河医派费伯雄对各种病证的病因病机多有独到见解,对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也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