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晓  秦帅  符旭东  丁琴 《眼科研究》2011,29(6):501-504
-背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多种细胞参与的损伤修复过程,目前临床尚未常规作为防治PVR的药物,原位微球操作简单,载药最大,药物作用时间长,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的评价5-氟尿嘧啶(5-Fu)原位微球眼内缓释药剂防治PVR的效果。方法将45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双眼兼用。采集1只青紫蓝兔的淋巴细胞并用完全培养液配成8x10^7/ml的细胞悬液备用。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兔淋巴细胞悬液的方法建立PVR动物模型,分别向3组兔玻璃体腔内注射0.1ml生理盐水,质量浓度为10g/L或20g/L的5-Fu原位微球0.1ml,术后1、2、4、8周裂隙灯下采用分级方法评价PVR防治效果;术后8周处死动物并制备视网膜切片进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结构改变,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术后1、2、4、8周3个组问不同级别的PVR眼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20g/L的5-Fu组各级PVR的眼数均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和10g/L5-Fu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第8周时,生理盐水组与10g/L5-Fu组、10g/L5.Fu组与20g/L5.Fu组,20g/L5-Fu组与生理盐水组免眼PVR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2.891,P〈0.05)。光学显微镜下检查可见,术后8周3个组视网膜表现一致。透射电子显做镜下显示各组视网膜细胞结构均正常。结论5.Fu原位微球眼内缓释药剂具有抑制PVR形成的作用,并且质量浓度为20g/L的5-Fu原位微球比10g/L的5-Fu原位微球防治PVR效果好。5-Fu原位微球植入玻璃体对视网膜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刘丹岩  马景学  安建斌  王萌 《眼科研究》2009,27(11):950-954
目的评价苦参碱聚乳酸微球防治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效果。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玻璃体腔注入成纤维细胞悬液制备PVR模型。随机分为3组,玻璃体腔分别注入载药微球(含苦参碱4mg)、游离苦参碱(2mg)、生理盐水和空白聚乳酸微球。玻璃体腔手术操作后第1、3、7、14、21、28、35天观察眼前节炎症反应情况、玻璃体混浊程度、玻璃体腔内微球分解过程、玻璃体内增生情况及视网膜是否脱离以及脱离的程度。结果所有动物1周内前房有轻~中度的炎症反应,1周后消失。各组均有不同比例的动物在不同时间点发展为PVRⅠ~Ⅲ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游离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除35d外,其余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载药微球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载药微球组与游离药物组比较,28d和35d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兔眼玻璃体腔注射能够有效防治实验性PVR。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制5-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的药物特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恒温振荡法观察5-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体外释药特性;采用60Co灭菌方法消毒灭菌;5-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植入小鼠背部皮下,隔日处死小鼠后观察皮肤及微球,以检测微球的体内稳定性;将微球植入玻璃体腔后,定期测定房水中药物含量,观察其体内释药特性,并分别于注药前及注药后第2d、5d、9d、14d行F-ERG检查,于第28d时将动物处死,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检查,观察5-FU微球对角膜、房角、视网膜的影响。结果5-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在体外释药672h,累积释放百分率为72.3%,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60Co灭菌后药物含量及形态无明显变化;小鼠皮下埋植1月后,微球有破碎粘连现象,微球在小鼠体内组织相容性良好;房水中药物含量测定表明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有明显的缓释作用,体内药物浓度在较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T1/2为379.05h;视网膜电流图潜时及波幅注药前后无明显改变,组织学检查及电镜检查,注药眼与对照眼未见明显差别。结论本研究制备的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60Co灭菌方法可靠,体内药物浓度在较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注入玻璃体腔后未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5-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抑制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焦剑  刘武 《国际眼科杂志》2006,6(5):1101-1104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神网膜脱离复位术后导致视网膜再脱离的常见原因,其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清楚。设计一种类似于人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动物模型将有利于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本文将对常用的PVR动物模型的机制、方法及特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许多严重眼内疾病如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的药物治疗以玻璃体内给药为最佳方式[1]。而游离药物消除太快,要保持有效浓度,则需频繁注射,这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容易引起并发症。为此...  相似文献   

6.
实验性外伤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彩辉  张卯年 《眼科研究》2003,21(6):579-581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的接近实际的实验性眼后节穿通伤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的动物模型。方法 在兔睫状体扁平部作一 8mm长切口 ,将脱出的玻璃体剪除 ,用 8 0尼龙线缝合切口。将兔自体富含血小板的血浆(血小板密度为 2 2 4× 10 8/ml) 0 4ml注入玻璃体。定期观察眼底情况并选择照相。结果 术后第 3d玻璃体内开始出现增殖 ,第 12d出现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第 2 8d及 3 5d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分别是 78 1%及 81 3 %。结论 这种新的外伤性PVR动物模型 ,接近人眼外伤性PVR的实际情况 ,为进一步研究外伤性PVR及其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程娟  祝肇荣 《眼科新进展》2006,26(12):948-950,954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coretinopathy,PVR)是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由于PVR的手术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许多学者已经研究了多种药物防治PVR,包括抗代谢药物、皮质类固醇药物、维生素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以及基因治疗等。本文就近几年来PVR药物防治的最新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生物降解性的阿霉素聚乳酸微球 (ADR -PLA -MS)对兔眼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防治作用。方法 成年健康灰免 3 0只 ,随机分组 ,对照组 2 0只眼内注入 1%空白微球悬液或磷酸缓冲液 (PBS) ;阿霉素微球组 (含阿霉素 0 0 5mg/ml或 0 1mg/ml ,2组各 2 0只眼 )。各组均 2次行气体压迫玻璃体手术。所有实验眼玻璃体腔内注入成纤维细胞悬液 2× 10 5/0 1ml后 ,再分别注入空白微球 ,PBS或载药微球悬液 0 1ml,连续四周以间接检眼镜观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 ,阿霉素微球 0 0 5mg/ml组和 0 1mg/ml组在 4周末时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分别为 85 % ;65 %和 2 5 % ,阿霉素微球 (0 1mg/ml)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而阿霉素微球 (0 0 5mg/ml)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结论 一次性注入含 10ug阿霉素的生物降解性微球能够有效地减少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实验性眼后节穿通伤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玻璃体中细胞增殖情况及意义。方法32只青紫蓝兔组制备外伤性PVR模型后随机分为四组,在伤后第3、7、14、21d各抽取0.3ml玻璃体进行细胞计数并用流式细胞仪(FCM)计算出增殖细胞比例。定期观察眼底情况并选择照相。结果 在伤后第3、7、14、21d玻璃体内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4.82%、13.21%、18.21%、31.48%;增殖细胞密度分别为2.862×10~3/ml、8.725×10~3/ml、12.249×10~3/ml、18.823×10~3/ml。伤后7d内无明显的牵引性机网膜脱离(TRD)出现,在第35d,TRD的发生率为81.3%(26/32)。第7d的增殖细胞数可以预测第35d的TRD发生情况。结论 FCM分析玻璃体内增殖细胞数量可用来早期筛选高危PVR,反映PVR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姜岩  何世坤 《眼科研究》2004,22(2):216-220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最常见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PVR是视网膜脱离手术后的创伤愈合反应。随着视网膜的创伤,活化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胶质细胞,纤维母细胞等增殖、迁移,与细胞外间质共同形成了PVR膜而导致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就PVR的治疗而言,早期在于控制炎症,中期主要是抑制细胞增殖,晚期着重于防止纤维化的形成。着重就PVR的危险因素、临床分类、病理、手术处理以及最新的药物治疗进展做综合归纳。  相似文献   

11.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增生膜再塑型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不同病程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增生膜中不同细胞成分、细胞外基质(ECM)、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剂(TIMPs)随病程变化的规律,探讨PVR增生膜的再塑型机制。 方法 病程2个月至8年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PVR患者的增生膜手术标本16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增生膜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胶质细胞等不同的细胞成分,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 aminin)、Ⅰ~Ⅳ型胶原等不同ECM成分,以及MMPs(MMP2、MMP9)和TIMP1,分析不同病程PVR增生膜中各标记成分的变化以及与病程的相关性。 结果 随PVR病程延长,增生膜中RPE细胞、MMP2、FN表达逐渐减少(P=0.014,P=0.001,P=0.008), 胶质细胞、Ⅰ、Ⅲ型胶原逐渐增多(P=0.022,P=0.001,P=0.008),层粘连蛋白和Ⅱ、Ⅳ型胶原均有表达,但不随病程变化。RPE细胞、MMP2、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与病程呈负相关,胶质细胞、Ⅰ、Ⅲ型胶原的表达与病程呈正相关;MMP2与FN变化呈正相关。MMP9、TIMP1始终都有表达,但不随病程变化。 结论 在PVR增生膜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增生膜中的RPE细胞、胶质细胞、FN、Ⅰ、Ⅲ型胶原、MMP2参与了PVR的再塑型过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308-312)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视网膜电流图探讨氟尿嘧啶及低分子肝素联合用药,预防玻璃体切除术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生过程中的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有发生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高风险视网膜脱离患者132例132眼,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6眼。干预组术中灌注液中加入氟尿嘧啶及低分子肝素灌注60min。对照组术中灌注液不用任何药物;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6mo检查视网膜电流图,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各期视网膜电流图有无差异。结果:干预组术后PVR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各期视杆细胞反应a波、b波;最大反应a波、b波;明视反应a波、b波幅值和潜峰时和∑Ops幅值无显著差异。两组间各期视力无显著差异。结论:氟尿嘧啶及低分子肝素联合用药可以预防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生,且对视网膜视杆细胞、视锥细胞、视网膜微循环功能无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多项有关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外基质(ECM)的多种成分参与了PVR的形成,包括ECM结构蛋白、黏附蛋白、抗黏附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因子等.其中,结构蛋白包括胶原、弹力纤维蛋白等,是视网膜前、后及玻璃体腔内形成增生膜的主要的非细胞成分,可以促进增生膜的收缩;黏附蛋白包括纤维连接蛋白、玻璃体连接蛋白、层黏连蛋白等,能促进增生膜中细胞与基质间的黏附,增进视网膜色素上皮的黏附、移行及分化功能等;抗黏附蛋白包括血小板反应蛋白-1、骨连接蛋白、韧连接蛋白等,可促进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移行,促使增生膜再塑形;基质金属蛋白酶及组织抑制因子能降解多种ECM,增加增生膜中血管内皮通透性,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等.笔者就其目前国内外有关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增生膜的研究结果予以综述,以供同道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08,44:759-763)  相似文献   

14.
前段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Liu W  Wu Q  Huang S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4):264-266,I017
目的 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眼前段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aPVR)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7例(27只眼)临床上疑有aPVR患者的睫状体和锯齿缘部的UBM图像,结合B超图像和玻璃体手术中所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视网膜环形收缩者20例,视网膜前移位者15例,未能诊断aPVR者7例。aPVR的UBM图形改变为玻璃体内增殖呈点状和条索状图形;环形收缩视网膜反光增强,向中央明显移位;前移位视网膜呈  相似文献   

15.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发现结 缔组织生长因子在PVR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可由此探索出一条新的防治PVR的途径.本文就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氟尿嘧啶脂质体兔眼玻璃体内注射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防治作用.方法 10只白色家兔,每只眼玻璃体内注射自体腹腔收集巨噬细胞制成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右眼为实验眼,玻璃体内注射氟尿嘧啶脂质体1次,浓度为1.6mg/0.1mL;左眼为空白对照,注射磷酸缓冲液.每周观察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展程度.4周观察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结果 术后28天,实验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为30.00%(3/10),对照组为80.00%(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氟尿嘧啶脂质体1次能有效地预防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物的细胞凋亡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物的细胞凋亡情况 。方法收集60例不同分级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玻璃体切割物,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dUTP缺口翻译法(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 ling method,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光镜观察。结果60例患者的玻璃体切割物均有细胞凋亡的特征性改变,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非色素细胞凋亡总数逐渐减少,并出现色素细胞凋亡。结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存在不同类型细胞的凋亡,细胞凋亡是调控其病变程度的重要机制之一。(中华眼底病杂志,1999,15:81-8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中病变严重,伴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anterior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onopalthy,APVR)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57例(57眼)复杂性视网膜脱离伴APVR患者行巩膜环扎,硅胶外加压、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前膜分离、切除、视网膜松解性切开、切除、过氟化碳液体注入,眼内排液及硅油眼内填充等,崆春治疗效果。结果:痊愈45例,成功率79%,8眼好转,占14%,4眼无效,占75,术后视力除手术失败者外,均有所提高。结论:运用各种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技术,对APVR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提高,可以使部分严重,复杂的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成功率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