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的双眼视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报告120例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RAET)的双眼视觉。经平均随访76年后,36%的RAET患者失去了双眼单视功能。双眼单视功能的丧失与斜视发病年龄,弱视治疗效果及双眼视力参差大小有关。斜视发病年龄到戴镜正位的间隔时间,屈光状况及双眼间屈光参差≥150D的比率与双眼视觉无关。发生眼位回退,合并垂直斜视与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者容易破坏双单眼视功能。提出及时确诊,积极治疗弱视和对已发生眼位回退与合并垂直斜视,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患者及时手术治疗是提高RAET功能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对儿童双眼立体视觉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对儿童立体视觉发育的影响.方法 通过观察79例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儿童不同发病年龄、不同戴镜年龄、不同斜视程度、戴镜及治疗前后的立体视功能、及与65名正常儿童立体视功能的比较,分析各种因素对儿童视觉发育的影响.结果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儿童的双眼视觉较正常儿童比较明显异常;发病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越差;戴镜年龄越小,双眼视觉的发育与恢复越好;眼位偏斜程度对双眼视觉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结论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严重影响儿童双眼视觉的发育:发病年龄越小,戴镜年龄越大对立体视功能影响越大;反之发病年龄越晚,及时佩戴合适的矫正眼镜,立体视功能恢复的就越好.显斜及屈光不正都会严重影响儿童立体视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矫正与立体视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观察了78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矫正术后的立体视恢复情况;分析各种因素对其立体视恢复的影响。结果:78例中,55例术后获得立体视,功能治愈率为70.5%,且术后立体视的恢复率与术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早期手术组及具有融合功能组的立体视的恢复率显著高于较晚手术组及无融合功能组(p<0.01);发病越早,术后建立立体视的预后越差。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与部分调节因素有关,其由于解剖因素所引起的斜视需手术矫治。从立体视恢复上考虑,当患儿全矫配镜半年眼位仍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矫正其残存的内斜度。术中应根据戴全矫眼镜后的眼位决定手术量。术后由于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仍需配镜矫正。  相似文献   

4.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矫正与立体视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属调节性内斜视范畴 ,此类斜视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远视 弱视 、 、异常视网膜对应及旁中心注视 给予正球镜矫 ,正后 斜度减少 但不能完全消失 视远视近 , , ,均有内斜 斜度比较稳定 非调节因素引起的 , ,斜视需手术矫正[ 1, 2] 但是 在手术时机选 。 ,择问题上 各家意见不一[ 3-5] 本文观察了 78 , 。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矫正术后的立体视觉建立情况 分析了各种因素对部分调节性内斜 ,视患儿的立体视觉建立的影响 进而…  相似文献   

5.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做“标准手术”可能产生大量欠矫。1994年刘家琦报道[1]“加大手术的设计”,认为“本手术方法为治疗后天性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有效方法”。为探讨加大手术的疗效以及手术设计与AC/A比率的关系,我们根据AC/A比值高低来设计加大手术并...  相似文献   

6.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量及方法。方法对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09例分成两组:治疗组6l例,以平均斜视角或偏向于裸眼斜视角制定矫正斜视手术量;对照组48例,以戴镜后斜视角制定矫正斜视手术量。两组术前术后均作了同样的相关检查。结果治疗组矫正良好者55例(90.16%),部分矫正6例(9.84%)。对照组矫正良好者25例(52.08%),部分矫正者23例(47.92%)。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量宜按照平均斜视角或偏向于裸眼斜视角制定。  相似文献   

7.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量及手术方式。方法 对38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进行手术,手术量按裸眼和戴镜后斜视度平均值做斜视度的矫正。手术方式按远近斜视度来设计:辐辏过强型者行内直肌徙后术;基本型者行内外直肌手术;分开不足型者行外直肌缩短术。结果 38例中治愈34例占89.5%,4例良好占10.5%,21例术后获得立体视。结论 对于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由于存在调节与非调节因素,先从调节因素着手,戴全矫镜;与调节因素无关非调节因素存在的内斜,按戴镜以及裸眼平均斜视度设计手术量,以矫正眼位并尽可能恢复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量。方法对35例部分词节性内斜视的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以后,手术矫治与调节因素无关的非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手术量按裸眼和戴镜后斜视度的平均值设计。结果35例中.眼位矫正满意32例占91.43%,良好3例占8.57%;功能治愈有立体视19例占54.29%。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其由解剖因素所致的斜视需手术矫正。当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眼位仍不能恢复正位时,可尽早手术矫治其残存的内斜度,手术量按裸眼与戴镜平均斜视度设计,术后由于调节因素所致内斜仍需配镜矫正。  相似文献   

9.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是屈光调节性内斜或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加上非调节性因素所致 ,故称为混合型内斜。在以往的手术治疗中主要以戴矫正眼镜后残留的斜视度设计手术量 ,其手术治愈率低。我科眼肌组 1992年至 1996年手术治疗 10 7例 ,以裸眼及戴矫正眼镜后其平均斜视度设计手术量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 10 7例 ,男性 49例 ,女性 5 8例 ,年龄 3~ 13岁 ,平均7.8岁 ,患者均经眼肌门诊常规检查后 ,用 1%阿托品散瞳检影验光。经过戴矫正眼镜 6~ 12个月 ,同时进行综合弱视治疗 ,对剩余的内斜视度以裸眼及戴镜后其平均斜…  相似文献   

10.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方法:对78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行矫正术,对比手术前后的立体视功能;分析各种因素对其建立立体视功能的影响。结果:78例中,55例术后获得立体视,功能治愈率为70.5%,早期手术组及具有融合功能组获得立体视显著高于较晚手术组及无融合功能组(P<0.01);发病越早,术后建立立体视的预后越差。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与调节因素有关,其由于解剖因素所引起的斜视需手术矫治。当患儿戴全矫镜半年后眼位仍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矫正其残存的内斜视。应根据戴全矫眼镜后的眼位决定手术量。术后由于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仍需戴镜矫正。  相似文献   

11.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2.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 总结 117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结果 术后治愈率为 88% ,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者占 71 8%。结论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应尽早诊治 ,全部矫正屈光不正 6个月以上方可进行手术 ,使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的机会增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非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56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进行散瞳验光配镜,弱视训练,遮盖非斜位眼。结果56例完全功能治愈41例占74%,好转12例,占21%,无效3例占5%。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非手术治疗是可行的有效的,且越早矫治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4.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治疗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对85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手术和配镜两种方法矫正治疗,进行眼位、屈光状态、视力和双眼视功能随访期间观察并比较分析。结果术后眼球正位79例(92.94%),5年后有72例(84.71%)维持正位;Ⅲ级双眼视功能提高(P<0.05)。结论戴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及内斜视,手术矫正戴镜后的残余内斜,对恢复双眼视功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改良内斜视矫正术治疗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2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以[(裸眼视近-裸眼视远)+(戴镜视近-戴镜视远)]×1/2之所得三棱镜度设计行内斜矫正术,术后平均观察2年。结果术后2年,斜视治愈率高达94.23%;术后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眼单视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以1/2×[(裸眼视近-裸眼视远)+(戴镜视近-戴镜视远)]的斜视角来设计手术,对矫正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效果较好,但要注意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与调节有关的内斜视矫正规律。方法随机选择36例内斜视伴有远视性屈光不正患者进行散瞳检影、验光、戴镜和弱视治疗,首次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检影验光1次,检查内斜矫正度。结果治疗6个月后内斜度数基本稳定。结论与调节性有关的内斜视戴镜治疗6个月后,即可考虑手术矫正非调节部分内斜视  相似文献   

17.
调节性内斜视弱视儿童多导视觉诱发电位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调节性内斜视弱视患儿多导VEP特点。方法 使用多导PRVEP检测系统,对调节性内斜视弱视患儿32例,正常对照组24例进行全视野及鼻、颞侧视野刺激。分析VEP波形及地形图结果。结果 (1)单眼全视野刺激 斜视眼1-14各导联P波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P<0.05或0.01)。双外侧电极记录的VEP波形不对称。(2)半侧视野刺激 斜视眼除鼻颞侧刺激P波潜伏期均延长外,同眼鼻侧视网膜P波潜伏期明显长于颞侧(P<0.01);非斜视眼未见同眼鼻、颞侧视网膜P波潜伏期差异。结论 在全视野检测时枕部外侧电极记录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调节性内斜视弱视患儿斜视眼半视野刺激,其VEP存在着鼻、颞侧非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的屈光状态与双眼单视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对患儿裸眼视力、矫正视力、阿托品散瞳后的屈光度数、戴镜半年的远近残余斜视度及双眼单视功能等进行记录和统计学分析。左右眼等效球镜用配对秩和检验比较,右眼等效球镜与视力、斜视度和视功能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 结果36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年龄3~14岁,平均(79.39±31.21)个月,右眼等效球镜(+4.45±1.73)D,左眼等效球镜(+4.75±1.68)D;33 cm裸眼斜视度(+53.19±18.05)△,6 m裸眼斜视度(+47.50±19.00)△;33 cm残余斜视度(+30.36±12.03)△,6 m残余斜视度(+25.53±9.59)△。右眼等效球镜与同视机Ⅰ级、Ⅱ级和Ⅲ级视功能无相关性(r=-0.012,-0.058,-0.016;P>0.05)。右眼等效球镜与33 cm裸眼斜视度呈正相关(r=0.344,P<0.05),与裸眼视力呈负相关(r=-0.456,P<0.05)。33 cm裸眼斜视度与同视机Ⅰ级、Ⅱ级和Ⅲ级功能均呈负相关(r=-0.378,-0.678,-0.482;P<0.05),与Titmus立体图亦呈负相关(r=-0.477,P<0.05)。6 m裸眼斜视度与同视机Ⅰ级、Ⅱ级和Ⅲ级功能均呈负相关(r=-0.453,-0.610,-0.430;P<0.05)。33 cm残余斜视度与同视机Ⅱ和Ⅲ级功能均呈负相关(r=-0.651,-0.600;P<0.05),与Titmus立体图、立体动物和立体圆圈亦呈负相关(r=-0.688,-0.625,-0.462;P<0.05)。6 m残余斜视度与同视机Ⅱ和Ⅲ级功能均呈负相关(r=-0.587,-0.543;P<0.05),与Titmus立体图、立体动物和立体圆圈亦呈负相关(r=-0.644,-0.514,-0.492;P<0.05)。 结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的屈光状态与双眼单视功能不相关,与裸眼视力负相关。影响双眼单视功能的是残余斜视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6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以后,手术矫治非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手术量按照戴镜后残余斜视度设计。观察术后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对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改变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48例(85.72%)戴镜正位(斜视角-8△~+8△),欠矫(戴镜斜视角〉+8△)6例(10.71%),2例(3.57%)过矫(戴镜斜视角〉-8△)。末次随访时同视机和Titmus立体视检查,手术后双眼单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非参数检验分析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因素,与发病年龄(P=0.02)、斜视发病至手术时间(P=0.003)、术后正位率(P=0.008)三项密切相关。结论当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后眼位仍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术后仍需戴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 对117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行双眼内直肌后徒联合非主导眼外直肌缩短手术。结果 术后治愈率为88%,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者占71.8%。结论 儿重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应尽早全部矫正屈光不正6个月以上方可进行手术,同时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的机会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