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脊柱溶骨性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在脊柱溶骨性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00年2月~2003年6月收治脊柱转移瘤和多发性骨性破坏,21例累及椎体后壁。行PVP治疗共42例次59个椎体,包括1个颈椎,29个胸椎,27个腰椎,2个骶椎;54椎单侧注射,5椎双侧注射;每椎注射灌注剂3~11ml,平均6.5ml;28例同时取活检。术后行CT检查,并结合放疗、化疗等治疗。结果 39例术后4~72h内疼痛缓解,38例活动状况改善,术前有神经根损伤和截瘫者神经功能均无明显变化。2例多发脊柱严重破坏者行单处PVP后1例疼痛无缓解,1例疼痛缓解48h后复发,活动状况均无明显改善。术后CT显示17例21椎存在灌注剂渗漏,其中6例7椎有硬膜外少量渗漏,2例2椎有椎间孔内少量渗漏,6例8椎有椎旁渗漏,5例6椎有椎间盘内渗漏。有2例石硬膜外渗漏引起暂时性神经根症状加重。术后37例随访2~32个月,平均8.5个月。35例疼痛缓解,其中29例疗效稳定。结论 PVP治疗脊柱溶骨性肿瘤,能即刻缓解疼痛,改善活动状况,并可与放疗、化疗等治疗措施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2.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脊柱转移癌中的治疗效果和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对21例脊柱转移癌病人的30个椎体,在CT引导下经皮椎弓根向椎体内穿刺并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结果20例术后2~72h内疼痛缓解,18例活动状况改善,术前有神经根损伤和截瘫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无明显变化;1例多发脊柱严重破坏者术后疼痛无缓解,3例活动状况无明显改善。术后CT显示1例骨水泥硬膜外少量渗漏。21例术后随访4~20个月,平均7.5个月。18例疼痛缓解,其中15例疗效稳定。结论PVP治疗脊柱转移癌安全可行,方法容易掌握,术后多数能即刻缓解疼痛,增加脊柱稳定性,改善活动状况,并可与放疗、化疗等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3.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肿瘤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创放射介入疗法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种椎体原发肿瘤和转移性溶骨性肿瘤的疗效,已逐渐被临床认可。本文综述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溶骨性肿瘤的适应证、禁忌证、手术相关问题、疗效、并发症及后凸成形术疗效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开放性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行手术并获得随访的126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26例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转移性肿瘤进入椎管压迫脊髓、神经根的患者,行开放性手术治疗(开放手术组,43例);无明显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或不适宜开放手术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PVP组,83例)。采用VAS评分、ECOG分级、Frankel分级分别对患者的疼痛、功能状况和脊髓功能进行评价;出院后每3个月门诊随访1次,行X线、CT或MRI检查,每次随访均进行疼痛、神经功能和活动能力的评估。结果:PVP组治疗112个椎体,基本无出血,中位手术时间50 min;术后2 d时VAS评分即有显著降低,并持续至术后1个月;ECOG分级在术后1个月时有显著降低;除了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44/112)外,未发生神经损伤或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开放手术组中位手术时间160 min,中位出血量1 000 ml;术后1个月时VAS评分显著降低;ECOG分级在术后1个月有显著降低;术前41例有脊髓功能障碍患者中有36例术后Frankel分级得到提高(87.8%);40例运动功能不完全丧失患者中有29例完全恢复(76.3%)。术后12例出现并发症(27.9%),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结论 :对脊柱转移瘤患者选择合适方式的椎体成形术可以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脊柱转移瘤的发生率和检出率明显增高,约27%的肿瘤患者会出现脊柱转移瘤~([1])。死于癌症的患者中,尸检发现有脊柱转移瘤者超过2/3~([2])。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作为一种微创外科手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脊柱转移瘤的治疗。PVP可迅速缓解脊柱转移性肿瘤引起的疼痛,恢复椎体的部分高度,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显著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PVP在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单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内固定联合PVP治疗脊柱转移癌的疗效。方法将43例脊柱转移癌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VP及内固定联合PVP治疗。术后7 d及术后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59个月。术后7 d及术后12个月VAS:PVP组分别为2.70~3.90(3.39±0.44)分、2.00~3.40(2.73±0.57)分,内固定联合PVP组分别为2.60~4.00(3.39±0.54)分、2.10~3.50(2.83±0.56)分;术后7 d及术后12个月时ODI:PVP组分别为19.00~25.50(22.54±2.17)分、24.10~25.67(25.37±0.15)分,内固定联合PVP组分别为19.11~25.52(25.54±2.17)分、22.12~24.42(23.37±0.13)分。两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联合PVP组优于PVP组。术后PVP组l例肿瘤复发,内固定联合PVP组2例肿瘤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转移癌,尤其是多节段转移患者内固定联合PVP较单纯PVP能更加有效地缓解疼痛,恢复脊柱稳定,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对胸腰椎椎体转移性肿瘤疼痛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23例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的48个受累椎体,其中单个椎体转移6例,2个椎体转移9例,3个椎体转移8例;病变位于胸椎5例,位于腰椎7例,位于胸腰椎1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3例有轻度神经症状。对48个病椎施行PVP,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状况进行评估、分级。术后1周、3个月、6个月进行常规随访,评价疼痛缓解程度。结果 23例患者中15例术后局麻药药效消失后疼痛缓解,5例24 h后疼痛缓解,3例48 h后疼痛缓解。11例无骨水泥渗透,另1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2例术后出现神经根症状。23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随访14.6个月,均无椎体进一步压缩、滑脱等改变。术后1周的优良率为75%,有效率为85%;术后3个月的优良率为70%,有效率为80%;术后6个月的优良率为55%,有效率为65%。结论 PVP对胸腰椎椎体转移性肿瘤疼痛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能有效预防受累椎体进一步压缩,手术简单安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开放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手术适应证、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2004年4月~2011年4月行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脊柱转移瘤患者共177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原发瘤切除后的孤立转移者,或肿瘤进入椎管压迫脊髓、神经根者,以及脊柱严重不稳者行开放性手术治疗,共87例;对无明显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者,不适宜开放手术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共90例。采用VAS评分、ECOG评分、Frankel分级对两组患者的疼痛、功能状况和脊髓功能进行评价;使用Kaplan-Meier法评估两组患者生存率。结果:PVP组共治疗242个椎体,基本无出血,中位手术时间70min;术后2d时VAS评分即有显著降低,并持续至术后1、3、6个月;ECOG评分在术后1周和3个月时均有显著降低;除了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91/242)外,未发生神经损伤或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开放手术组中位手术时间240min,中位出血量1600ml;术后1个月时VAS评分显著降低,并持续至术后3、6个月;ECOG评分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均有显著降低;术前47例有脊髓功能障碍患者中有39例术后Frankel分级得到提高(83%);29%运动功能完全丧失患者(4/14)和60%运动功能不完全丧失患者(20/33)的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术后17例出现并发症(19.5%),并发症发生率高,围手术期死亡3例(3.4%);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对于椎体转移瘤所导致的疼痛和轻中度不稳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应作为一线的姑息治疗方法;开放手术应限于原发瘤切除后的孤立转移有硬膜压迫或严重脊柱不稳定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及外伤性椎体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共26个椎体在透视监视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注射骨水泥剂量约2~6ml。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小时行CT扫描以评价骨水泥充填情况及有无渗漏,并应用形象类比评分(VAS)评价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CT显示骨水泥均在椎体中充填满意,5例5个椎体发生椎旁少量骨水泥渗漏,未出现神经损害症状。术前VAS为7~10分,平均为(8.69±0.82)分,术后24h的VAS为1.5~5分,平均(3.18±1.15)分。术后3天的VAS为0~4分,平均(3.01±1.06)分。术后24h和术后3天的VAS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均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及部分类型的外伤性椎体骨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经皮穿刺椎体强化成形术治疗椎体肿瘤及骨质疏松性所致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脊柱不稳及疼痛。方法在C臂X光机监视下定位,采取空芯穿刺针导入管注入调配好比例的骨水泥强化椎体。结果1例C3椎体转移瘤、病理骨折、畸形、颈椎活动受限者,术后第1天颈痛消失,25例39个椎体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22例注射后疼痛即刻缓解,1~6个月后复查无疼痛,1例出现椎管内渗漏致截瘫。结论经皮穿刺椎体强化成形术是治疗椎体肿瘤、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引起脊柱不稳缓解疼痛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但骨水泥向椎管内外渗漏是其严重并发症,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皮弯角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curved vertebroplasty,PCV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ve 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3月60例OVCF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PCVP 30例,PVP 3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及骨水泥在骨折椎体内的分布情况、渗漏率。结果PCVP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均明显短于或少于PVP组[(29.4±2.1)min vs.(36.8±2.2)min,t=-13.333,P=0.000;(10.2±1.4)次vs.(15.1±1.5)次,t=-13.394,P=0.000]。PCVP组骨水泥分布优良率100.0%(30/30),明显高于PVP组53.3%(16/30)(Fisher精确检验,P=0.000);PCVP组骨水泥渗漏率6.7%(2/30),明显低于PVP组46.7%(14/30)(χ^2=12.273,P=0.000)。PCVP组与PVP组骨水泥注入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3.6±0.3)ml vs.(3.7±0.3)ml,t=-1.811,P=0.075;(1.8±0.8)d vs.(2.1±1.0)d,t=-1.105,P=0.274]。2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F=0.313,P=0.578),不同时间点差异有显著性(F=472.703,P=0.000),分组和时间无交互作用(F=0.422,P=0.658)。2组均完成3~6个月随访,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伤椎再骨折及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结论PCVP和PVP均可以明显改善OVCF患者的疼痛症状,但PCVP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骨水泥分布好、骨水泥渗漏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对脊柱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8年5月~2010年8月对临床不能明确诊断的30例脊柱占位性病变行CT引导下椎体穿刺活检术,在CT扫描监控下,使用骨穿刺活检针,局麻下经椎弓根或椎弓根旁途径取脊柱占位性病变骨质适量,通过变换工作通道方向或用不同直径的骨活检针进行多向多点取材,将钻取标本立即置于10%福尔马林中保存,标本送病理检查及相应的病理细胞学检查。结果 30例均成功穿刺取材,其中28例获得明确诊断:原发恶性肿瘤7例,脊柱转移性肿瘤13例,化脓性脊柱炎2例,脊柱结核2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神经纤维瘤1例,椎体血管瘤1例,修复性肉芽肿1例;2例未能明确诊断,采取切除活检,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嗜酸性肉芽肿1例,转移性腺癌(肺源性)1例。穿刺活检总的诊断准确率93.3%(28/30)。结论 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对于脊柱占位性病变诊断具有安全、活检阳性率高特点,是诊断脊柱占位性病变的理想方法,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胸椎转移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在治疗多发性胸椎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多发性胸椎转移瘤104个椎体在G形臂X线透视下经皮椎体穿刺并注入骨水泥成形,术后疼痛缓解程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估分级,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量表对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同时观察术后病椎椎体形态学变化和椎管内肿瘤的浸润程度,分别在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评价。结果 104个椎体穿刺全部成功,1例1个椎体有造影剂进入相邻椎间盘,无椎管内渗漏和肺栓塞等并发症。PVP后各期疼痛缓解率分别为82.1%(23/28)、89.3%(25/28)、81.5%(22/27)、88.5%(23/26)。根据ADL评分,患者总体生活质量手术前评分(54.3±12.7)分,术后1年提高到(84.3±17.9)分(t=4.562,P=0.008)。PVP后随访椎体前缘、中央、后缘高度与PVP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VP治疗多发性胸椎转移瘤安全可行,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显著预防椎体进一步塌陷和椎管内浸润,防止脊髓受压产生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椎体成形组和椎体后凸成形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椎体前缘、中线、后缘高度变化,疼痛视觉模糊评分(VAS),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对椎体高度的恢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微创优点,而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较好的复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椎体骨折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通过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达到缓解疼痛、增强椎体强度的治疗目的。在欧美等国家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尽管其适用范围逐渐完善,设备种类日趋成熟,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化规程。在我国该项技术尚处于尝试阶段。本文就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发展现状及评价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导向器引导下单侧经椎弓根穿刺行椎体成形术的临床价值。方法2002年12月~2008年8月在导向器导引下单侧经椎弓根穿刺行椎体成形术108例。术前先行CT定位,确定进针层面、最佳内倾斜、下倾斜角度、穿刺点距离棘突的体表距离、穿刺路径以及穿刺点。术中按照手术前CT测定的进针点和路径,C形臂透视下监测确定入针点,使用自制的三维穿刺导向器导引下经单侧椎弓根穿刺,采用退针法注射骨水泥。观察术前及术后疼痛有效率,手术中穿刺到位率、骨水泥分布优良率、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椎体穿刺到位率97.2%(105/108),手术时间每个节段(18±6)min,术中注射骨水泥量(4.2±0.6)ml,骨水泥分布优良率为94.4%(102/108),疼痛缓解有效率93.5%(101/108)。住院费用2580~3700元,平均3280元。108例随访0.5~6年,平均3.5年,1节椎体发生骨水泥椎间盘外漏,2节椎旁静脉丛外漏,3节椎体周围软组织外漏,除1例椎体周围软组织外漏当时有一过性腰部疼痛,经过口服芬必得0.3,20min后缓解,其余无临床症状。结论导向器导引下单侧经椎弓根穿刺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穿刺准确、穿刺到位率高、骨水泥分布满意、痛疼缓解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 1 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人的2 0个椎体 ,经皮椎弓根向椎体内穿针并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结果  1 8例病人平均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 6 5ml,X线检查骨水泥充盈良好 ,骨折复位满意。术后 1 2h至 3d ,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 ,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测试疼痛缓解 81 % ,术中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出现。对 1 6例病人随访 3~ 6个月 ,疼痛未复发 ,椎体形态未见改变。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能够迅速缓解疼痛 ,增加椎体的稳定性 ,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患者再发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机制、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2月~2009年3月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共342例,其中经诊断并治疗的再发椎体骨折19例.结果 再发椎体压缩性骨折率5.6%.平均年龄70.1岁,男女比例7:12,相邻椎体再发率71.4%,非相邻椎体再发率28.6...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引起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0月,对25例不伴有明显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老年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前结合体位复位,术中根据骨折特点个体化穿刺及注入骨水泥,有效固化椎体、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成角。术后1、6、12个月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高度恢复率、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即可获得椎体稳定,腰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2.5±0.9 vs.9.2±0.8,P=0.000),椎体高度恢复(85.2%±4.4%vs.80.3%±4.1%,P=0.000),后凸Cobb角减小(8.1°±2.1°vs.11.4°±2.4°,P=0.000),23例获得随访,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进一步降低,术后6、12个月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无明显丢失。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可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爆裂性骨折,安全有效,但需要谨慎选择适应证及个体化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0.
CT或C型臂引导经皮椎体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或C型臂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早期临床效果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2001年8月~2006年4月,55例(59个椎体)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CT或C型臂引导下,经皮椎弓根向椎体内穿针并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术后CT和X线片观察骨水泥的分布和渗漏情况,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患者术后12h~3d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1例患者造影剂渗漏广泛而放弃注射PMMA,其余54例患者平均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4.5mL,影像学检查骨水泥充满良好,骨折复位满意。55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39例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4例轻度缓解。2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1个椎体有椎管内少量渗漏,1个椎体出现椎旁渗漏,均未引起临床症状。对48例患者进行8~60个月(平均33.1个月)随访,治疗部位疼痛无明显加重,椎体形态无改变。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限量骨水泥注射法是预防骨水泥渗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