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同年龄人群幽门腺、幽门螺杆菌胃内分布特点及其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老年人群中幽门螺杆菌(却)相关性胃高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坳在胃内最常见的定植和致病部位是胃窦,但是随着年龄的推移,胃黏膜组织学特点会发生变化。目前有关坳胃内分布,腺体类型,年龄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国内外报道甚少,我们就此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病因之一,是某些胃病的促发因子[1]。Hp主要定植在胃窦部,随着慢性胃炎的病程进展,Hp也有从胃窦向胃体、胃底移行的趋势。为此我们对1346例Hp阳性的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发现Hp在胃内定植部位及其密度与胃部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胃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患者胃癌前病变的组织病理情况和在胃内的分布特点.方法:伴有消化不良症状的门诊患者,先应用~(14)C尿素酶呼气试验检测Hpylori感染,如为阳性则行胃镜检查,于胃窦大、小弯侧及胃体大、小弯侧,分别取活检做病理检查,判断是否存在癌前病变,如:萎缩、肠化和不典型增生,并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在128例Hpylori阳性患者中,胃癌前病变71例,占55.5%.而阴性患者中,癌前病变的发生率仅占31.3%(10/3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并(P<0.05).在Hpylori阳性组患者中,癌前病变在各部位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胃窦小弯侧(58.5%)>胃窦大弯侧(36.9%)>胃体小弯侧(23.8%)>胃体大弯侧(14.6%).而在Hpylori阴性对照组中,胃窦小弯侧(31.3%)>胃窦大弯侧(18.2%)>胃体小弯侧(15.6%)>胃体大弯侧(12.5%).结论:Hpylori感染与胃癌前病变密切相关,胃癌前病变以胃窦小弯侧阳性率最高,其次为胃窦大弯侧.  相似文献   

4.
39名慢性胃炎患者在胃窦大弯、小弯、胃体、胃底及十二指肠球部检查了幽门螺杆菌(HP)斑片状分布的情况,结果显示:HP在以上5个部位的阳性串分别为56.4%,61.6%,51.3%,46.2%,5.1%。胃内4个部位在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的阳性率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计24例HP阳性的病人中多数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位同时检出HP,只1例病人仅在胃窦小弯部检出HP。结果提示:HP在同一病人可在胃内几个部位同时存在。HP对老年人胃粘膜并无更大的易感性。HP斑片状单独存在的发生率约为4%。  相似文献   

5.
胃液氨含量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炎症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胃液氨含量与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炎症程度的关系,对39例Hp(+)及23例Hp(-)慢性胃炎患者胃液氨含量进行测定,同时对其胃窦粘膜的炎症程度用中性粒细胞(PMN)及单个核细胞(MN)计数方法予以评价,研究发现,Hp(+)胃炎组胃液氨含量(84.10±33.07mg/L)显著高于Hp(-)胃炎组(22.59±13.12mg/L)(P〈0.01),PMN及MN计数在Hp(+)胃炎组显  相似文献   

6.
口腔幽门螺杆菌和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上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口腔为上消化道入口,有学者提出口腔中亦有H.pylori的生存,并认为口腔H.pylori感染和胃H.pylori感染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口腔H.pylori感染可能是胃内H.pylori根除治疗后复发的一个潜在的再感染源。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后胃内分布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 ,是胃癌的协同致癌因子 ,但其致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细菌感染的部位与疾病发生部位的关系有助于探讨致病机制[1] 。本研究利用尿素酶酚红变色原理 ,通过内镜喷洒酚红溶液 ,直接观察Hp在胃黏膜上的分布 ,从而探讨其发病机制。材料与方法1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 ,男 6例 ,女 8例 ,年龄为 17~ 5 2岁。 11例消化性溃疡 ,男 9例 ,女 2例 ,年龄为 2 2~ 5 0岁 ,其中 9例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2例为复合性溃疡。均经内镜确诊 ,均为活动期。内镜检查前 …  相似文献   

8.
9.
赵卫东  张威庆  李颖 《山东医药》2003,43(34):51-51
1999年1月至2003年6月,我院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1542例。将患者按年龄分组,分析其幽门螺杆菌(HP)的检出率及胃黏膜萎缩程度,以探讨HP感染与年龄变化对CAG发生、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长期感染及根除与胃黏膜炎症和肠上皮化生(IM)的关系.方法 随访142例4年前和156例7年前Hp感染者,分析对比其前后Hp感染情况、胃黏膜炎症和IM的变化.结果 4年前Hp阳性142例中,现在104例(73.2%)Hp仍呈阳性,38例(26.8%)转阴.7年前Hp阳性的156例中,现在118例(75.6%)Hp仍呈阳性,38例(24.4%)转阴.Hp长期阳性者4年前和现在及7年前和现在的慢性炎症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635±0.376与1.808±0.301(P>0.05)和1.661±0.398与2.232±0.335(P<0.01);IM发生率分别为17.3%(18/104)与26.9%(28/104)(P>0.05)和11.9%(14/118)与39.0%(46/118)(P<0.01);IM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444±0.527与1.667±0.442(P>0.05)和1.571±0.534与2.286±0.488(P<0.05).Hp转阴者4年前和现在及7年前和现在的慢性炎症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684±0.369与1.367±0.426(P<0.05)和1.647±0.389与1.182±0.396(P<0.01);IM的发生率为31.6%(12/38)和52.6%(20/38);IM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333±0.516与1.167±0.775(P>0.05)和1.600±0.516与1.100±0.316(P<0.05).结论 Hp感染持续时间越长,胃黏膜炎症越严重,可能IM程度亦越严重,且发生率高;根除Hp不仅能减轻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和IM程度,也可能防止IM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不同部位组织学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明确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胃不同部位粘膜组织学病变的关系。方法 在215例胃镜受检者胃窦、角、体三点取材进行组织学检查,Giemsa染色明确H.pylori感染情况,HE染色计量观察组织学病变情况,分析两者的相关关系。结果 从胃窦到胃角、胃体,炎症程度(单个核细胞浸润)、活动度(中性粒细胞浸润)、糜烂及淋巴滤泡形成均递减,H.pylori阳性者积分高于阴性者。在胃窦和胃角部,H.pylori感染更常引起近腔面上皮分泌下降,而在胃体部无此发现,H.pylori感染在三个部位均可引起腺体萎缩。结论 H.pylori感染是胃多部位组织学病变如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糜烂和淋巴滤泡形成与粘膜萎缩的病因,在胃窦和胃角引起的病变重于胃体。  相似文献   

12.
门脉高压性胃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hypertensivegastropathy,PHG)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PHG患者68例,通过内镜检查诊断,胃粘膜活检(每例4块)用Warthin_Starry银染色法检测Hp.结果PHG患者的Hp阳性率为603%(41/68),合并消化性溃疡的PHG患者Hp阳性率为537%(22/41),单纯性PHG患者Hp阳性率为463%(19/41).结论PHG患者的胃粘膜病变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部位组织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部位及组织类型的关系.方法胃镜及病理证实的胃癌73例,男女之比为204∶1,平均年龄为560岁.其他肿瘤患者73例(食管癌22例;结直肠癌19例;肺癌21例;乳腺癌11例),男女之比为170∶1,平均年龄为556岁,进行1∶1病例一对照研究,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抗HpIgG抗体水平,将Hp抗体分为3个等级.结果胃癌组Hp感染率为589%,平均抗体水平为229±085(x±s),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感染率425%(P<005)和平均抗体水平184±065(P<001).Hp感染率在对照组的分布情况为食管癌409%,结直肠癌474%,肺癌381%,乳腺癌455%.胃癌组与对照组相比,机会比值呈线性趋势(P=0005460).Hp阳性率在非贲门部胃腺癌为744%,明显高于贲门部腺癌407%(P<005).结论Hp感染与胃癌有关,特别与非贲门部腺癌关系密切.胃癌的危险性随抗HpIgG抗体滴度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肝硬化患者160例,内镜检查了解食管静脉曲张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情况及出血的原因,同时胃粘膜活检作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结果Hp阳性组消化性溃疡发生率(64.1%)明显高于阴性组(37.8%,P<0.01).出血率在Hp阳性组(38.5%)也明显高于阴性组(22%,P<0.05).结论Hp感染和肝源性溃疡发生有关,Hp感染者的肝源性溃疡发生率增高及胃粘膜活动性炎症可能导致出血率升高,根除Hp有可能降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与胃黏膜炎症和肠上皮化生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长期感染及根除与胃黏膜炎症和肠上皮化生(IM)的关系。方法随访71例5年前和78例10年前Hp感染者,分析对比其前后Hp感染情况、胃黏膜炎症和IM的变化。结果5年前Hp阳性71例中,现在52例(73.2%)Hp仍呈阳性,19例(26.8%)转阴;10年前Hp阳性的78例中,现在59例(75.6%)Hp仍呈阳性,19例(24.4%)转阴。Hp长期阳性者5年前和现在及10年前和现在慢性炎症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635±0.376与1.808±0.301(P>0.05)和1.661±0.398与2.232±0.335(P<0.01);IM的发生率分别为17.3%(9/52)与26.9%(14/52)(P>0.05)和11.9%(7/59)与39.0%(23/59)(P<0.01);IM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444±0.527与1.667±0.442(P>0.05)和1.571±0.534与2.286±0.488(P<0.05)。Hp转阴者5年前和现在及10年前和现在慢性炎症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684±0.369与1.369±0.426(P<0.05)和1.647±0.389与1.182±0.396(P<0.01);IM的发生率为31.6%(6/19)和52.6%(10/19);IN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333±0.516与1.167±0.775(P>0.05)和1.600±0.516与1.100±0.316(P<0.05)。结论Hp感染持续时间越长,胃黏膜炎症越严重,IM程度亦越严重且发生率高;根除Hp不仅能减轻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和IM程度,而且能防止IM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相关性,同时分析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从瑞金医院体检人群中选取接受胃肠镜检查者,随机选出120例结直肠息肉检出患者作为病例组,另150例结直肠无明显异常者列为对照,所有入选人群均经13c呼气试验检查判断有无Hp感染。结果结直肠息肉组Hp阳性率显著高于非息肉组(85%比74%,x2=4.28,P=0.037),当考虑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临床特征的关系时,发现在直肠、乙状结肠以及降结肠息肉患者中,Hp阳性检出率较Hp阴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且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相比,多发性息肉所占比例较单发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H声感染可增加结直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其具体致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伴良性结节状改变与幽门螺杆菌(Hp)及胃黏膜淋巴滤泡的关系。方法从2004年7月1日-2005年6月30日行内镜检查患者中,筛选出胃窦黏膜有良性结节样改变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胃窦黏膜处喷洒靛胭脂作色素内镜观察,确定有结节状形态改变,并在有明显结节处取活检组织3块,其中1块立刻作Hp快速试验,判定有无Hp感染;另外2块送病理检查,观察胃黏膜淋巴滤泡形成和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并采用亚甲蓝-硼酸染色法进一步明确诊断Hp感染情况。结果将胃黏膜良性结节状改变的慢性胃炎患者分为三组:结节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和疣状胃炎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31.OO±11.62)岁、(58.61±12.14)岁和(51.29±12.99)岁,其中结节性胃炎组患者发病年龄最小(P〈0.01);Hp感染率分别为92.86%、82.56%和69.89%,其中结节性胃炎组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有淋巴组织增生所见依次为94.90%、27.9%、18.28%,其中结节性胃炎患者淋巴组织增生明显高于其他胃炎患者(P〈0.01)。伴有结节样改变的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萎缩和肠化生百分率分别为100%和59.3%,远高于疣状胃炎组的7.53%、8.60%和结节状胃炎组的4.03%、0.00%。结论在三种常见的胃黏膜良性结节状改变的胃炎中,结节性胃炎与Hp感染及胃黏膜淋巴滤泡形成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可以把Hp感染及淋巴组织滤泡形成和淋巴细胞浸润作为诊断结节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残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的检测,探讨残胃病变与Hp的关系.方法将残胃组71例和对照组71例的Hp感染率进行比较,并对不同手术方式、有否胆汁返流及不同手术年限的残胃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残胃组与对照组Hp检出率分别25.35%、57.7%(P<0.01).Billroth-Ⅰ式和Billroth-Ⅱ式残胃胆汁返流发生率分别为4.34%,60%(P<0.01)术后4月~5年,6~10年,>10年者Hp检出率分别为29.2%、23.5%、0,前二个年龄段与后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另有吻合口线结残留5例,胃息肉3例,残胃再生癌3例、后二者的Hp阳性率均为0.结论残胃的Hp感染有其自身的特点,Hp感染是残胃炎发生的重要病因.Billroth-Ⅱ式较Billroth-Ⅰ式的胆汁返流率为高(P<0.01).而伴有胆汁返流者的Hp感染率却较低.另外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的年限越长,其Hp的感染率也越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老年慢性胃炎患者肠上皮化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接受胃镜检查的60岁及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499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肠化生组186例和非肠化生组313例,分别观察每组胃黏膜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中性粒细胞浸润、腺体萎缩、淋巴滤泡等病理表现.结果 肠化生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与汉族慢性胃炎患者与幽门螺杆菌不同抗体的关系。 方法纳入2014年1至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的患者198例,维吾尔族96例,汉族102例,均行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分型检测及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并活检,用χ2检验分析两组间幽门螺杆菌不同抗体的阳性率是否存在差异,对有差异者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本研究中幽门螺旋杆菌5种不同抗体阳性率,维吾尔族较汉族明显增高;维吾尔族与汉族间CagA-128KD、VacA-110KD、VacA-90KD、UreB-66KD及UreA-30KD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agA-128KD、VacA-110KD、VacA-90KD、UreB-66KD及UreA-30KD与维吾尔族慢性胃炎患者相关,其中与CagA-128KD密切相关(r=0.506、0.410、0.273、0.285、0.277,P<0.001、<0.001、<0.05、<0.05、<0.05)。 结论维吾尔族慢性胃炎患者较汉族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5种不同抗体阳性率明显高,维吾尔族慢性胃炎患者与CagA-128K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