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量资料表明,活化的血小板释放的血管活性物可引起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导致血栓的形成,促进冠心病的发展.近年来研究发现,血小板可通过NO、TGF-β、腺苷、抗氧化及直接缩血管,对缺血-再灌注的心肌起保护作用.认识血小板在冠心病中的双重作用对临床冠心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与缺血性心脏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小板与缺血性心脏病河北医学院第二医院内科李星海,郝玉明综述陶桂华审校近年来,随着对冠状动脉栓塞及溶栓治疗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血小板功能代谢及数量的异常改变,在缺血性心脏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复杂的作用。这些...  相似文献   

3.
铁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铁催化羟自由基生成,介导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加,使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生成增多,这是造成AS损伤的一个重要过程。认为铁储存水平升高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种重要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4.
雌激素对缺血性心脏病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心脏病发生后,除缺血缺氧损伤外,再灌注损伤更为严重,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有再灌注区氧自由基、中性粒细胞聚集、各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一氧化氮(NO)/内皮素比例失调,Ca2 超载和β-肾上腺素受体表达的变化等.雌激素对缺血性心脏病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多样,可通过影响氧自由基、钙离子通道、NO合成、肾上腺素受体以及脂质代谢等,以依赖或非依赖雌激素受体的途径对心血管系统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女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逐年增加,但评估双联抗血小板疗法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研究中女性的代表性不足.本文介绍了血小板反应性的性别差异及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性别差异的临床证据,以期为降低女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期间的出血及缺血风险提供依据,优化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低温、心停跳液为主的心肌保护措施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心肌保护取得长足的进展。但心脏外科手术过程中,心肌长时间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术后心肌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恢复的时间也不尽相同,该现象被称为心肌抑顿;再灌注后心律失常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依然是当今心肌保护的难点。而缺血性预处理不同于以往的心肌保护措施,它通过内源性机理提高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改善缺血后心肌的功能,从而起到心肌保护作用。一、缺血性预处理现象缺血性预处理是1986年Murry等首先提出的[1]。他们将对照组狗的冠状动脉回旋支阻断40分钟,再…  相似文献   

7.
复方丹参滴丸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淑芬  赵洁 《山东医药》2002,42(10):28-28
复方丹参滴丸主要由丹参、三七、冰片等组成 ,具有活血化瘀功效 ,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然而 ,我们在临床中发现该药对于缺血性脑病同样具有一定疗效。为此 ,本实验通过测定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匀浆 Na+、K+-ATP酶活性和脑水含量 ,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材料 :Wistar大鼠 3 0只 ,体重 2 0 0~ 2 5 0 g,雌雄各半 ,由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复方丹参滴丸 ,温水溶化稀释至 2 5 mg/ml。方法 :3 0只大鼠分为五组 ,即空白对照组 (I组 )、缺血3 0 min组 (II组 )、缺血 3 0 min给药组 (II组 )、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autologous plateletpheresis,APP)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复杂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CPB下行复杂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APP技术的患者20例为APP组,根据术式配对同期未使用APP技术的手术患者20例为对照组。APP组分离的贫血小板血浆和红细胞酌情按需回输,富血小板血浆在CPB结束后并且鱼精蛋白完全中和后予以回输。收集围术期临床数据,血制品使用量和预后情况,凝血指标以及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数据。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年龄、体质量、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类型大致相同、再次手术比例均为50%。两组患者的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24 h胸液量、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停留时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P组患者异体血小板的输注率(5%vs. 35%,P0.05)和输注量[0(0~0)vs. 0(0~1),P0.05]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P组异体红细胞的输注率(10%vs. 45%,P0.05)和输注量[0(0~0)vs. 0(0~2.8),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G结果中除APP组在CPB结束后最大血块强度较对照组小外,两组患者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在复杂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应用,可在减少异体血小板输注的同时不影响凝血功能,并可减少异体红细胞的使用,起到血液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量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均表明 ,雌激素对卒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其机制相当复杂 ,涉及多个方面。文章就近年来雌激素对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利钠肽与缺血性心脏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钠肽 (natriuretic peptide,NP)是由心脏分泌的一种心血管调节肽 ,具有排钠利尿 ,松弛血管平滑肌及抑制醛固酮分泌等作用 ,参与心血管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全过程 ,本文就目前国外关于 ANP的某些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旨在为临床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1 利钠肽家族的分类在 1984年心房利钠肽 (ANP)的分子结构得以确定 ,ANP是由 2 8个氨基酸构成的多肽 ,内有的 17个氨基酸环均由两个半胱氨酸之间的二硫键连接组成 ;在 1988年 ,从猪脑组织分离出另一种环状利钠排尿多肽 ;是由 32个氨基酸构成 ,而且也含有 17个氨基酸环 ,名叫脑钠肽 (BNP) ,在…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s,IHD)是由于心脏冠脉循环改变,引起冠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随着对IHD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迷走张力的低下可作为独立因素诱发IHD;而缺血发生后心肌产生的大量细胞因子又可进一步损伤缺血心肌的功能。近年来,许多研究对内毒素和脂多糖诱导的炎症、全身性免疫炎性疾病、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神经元损伤等实验模型的研究表明,刺激迷走神经或增加乙酰胆碱(ACh)可通过活化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抑制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发挥保护作用。在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中,刺激迷走神经可显著抑制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致死率、增加长期存活率。本文拟通过对迷走神经及其递质ACh的抗炎作用以及IHD发生前后迷走张力降低的特征阐述改善迷走张力或增加ACh对缺血心肌潜在的抗炎保护通路。这一通路可能是经过α7-nAChR激活后续的下游分子从而抑制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细胞凋亡与缺血性心脏病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冠脉供血不能满足心肌对能量的需要时就发生心肌缺血。一旦缺血存在,心肌组织不仅缺氧和代谢障碍,同时毒性代谢产物蓄积,引起缺血性损伤,如继续发展则导致心肌死亡。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细胞坏死是这种心肌死亡的唯一方式。近年来,普遍承认细胞死亡有两种机理,即坏死和凋亡。...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心脏病现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因。中药地黄具有清热养血、养阴生津等功效,梓醇是从地黄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活性成分,近年来梓醇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方面显示出了潜在的治疗作用。文章从抗氧化应激、抗炎、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自噬等方面,对梓醇保护缺血性心脏病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梓醇的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阿斯匹林、噻氯匹啶与缺血性心脏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 ,血小板凝聚、血栓形成在缺血性心脏病(IHD)综合征病理生理上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的内皮损伤和功能失调 ,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下 ,斑块的溃疡破裂 ,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生成 ,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 Syndromes,ACS)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1-2 ]。激活的血小板为内源性凝血途径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合适的“固相表面”;,释放的 PAI- 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 1) ,可拮抗 t 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的溶血栓作用 ,PF4(血小板第 4因子 )可中和分布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糖胺聚糖 (GAG…  相似文献   

15.
组织特异性雌激素对女性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心脏病现已成为绝经后妇女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在欧洲超过 65岁的妇女每 5个死亡者中就有 3个是死于心血管疾病 [1]。而我国 65岁以上的妇女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同年龄段的男性[2 ] 。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绝经后妇女冠心病 (CHD)的发病率比绝经前增加 4倍以上 ;若因双侧卵巢切除而导致较早绝经 ,并且未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 (ERT)的妇女则比同年龄的未绝经妇女的 CHD发病率增高2 .2倍。表明卵巢合成和分泌雌激素的功能衰退致体内雌激素的缺乏是引起女性 CHD发病危险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关于 ERT用于绝经后妇女 …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南京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210029)李建树缺血性心脏病(IHD)是老年人病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引起IHD的危险因素有多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DM)、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在老年IHD中更为重要,本文讨论老年人IHD...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尿酸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脏病 (IHD)发病与血尿酸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生化自动分析仪测定IHD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血尿酸的变化。结果 IHD组血尿酸为 (46 2 38± 17 34) μmol/L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370 2 4± 16 4 8) μmol/L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血尿酸增高与IHD发病密切相关 ,血尿酸增高可作为IHD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凝血、纤溶和缺血性心脏病马颖艳综述贾国良审校(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西安710032)关键词心脏病,缺血性凝血系统血小板纤溶系统近年来随着对缺血性心脏病介入性诊疗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资料表明,凝血、纤溶两大系统及血小板的功能变化在缺血...  相似文献   

19.
20.
谭强  李易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2,8(3):215-217,221
缺血性心脏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患 ,其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血管介入成型术以及外科血管搭桥术。然而一些患者的血管病变为小血管的弥漫性病变 ,药物治疗很难奏效 ,又不能承受外科手术或血管成型术 ,传统的治疗方法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使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成为可能。缺血性心脏病的基因治疗的含义是把治病基因导入缺血冠脉或心肌中 ,使之转录、表达有特定生物功能的蛋白质 ,从而发挥治疗作用。这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又称为基因搭桥术 ,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实现依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