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阴阳跷脉谈针刺治疗不寐与多寐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阴阳跷脉同属奇经之脉,二者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阴阳相调则夜寐有度。然阴跷阳跷二者,失其调和,则眼睑开合无度,睡眠失常,出现不寐多寐症。本文从阴阳跷脉的循行起止、病变上探讨针刺治疗不寐与多寐症。  相似文献   

2.
《内经》论治失眠浅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中琳 《国医论坛》2003,18(3):15-16
失眠 ,又称不寐 ,《内经》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为各种原因导致神不守舍所引起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关于失眠的机理和治疗 ,散见于《内经》多个篇节 ,今撷其要者 ,浅述于下。1 失眠的发生机制1 .1 卫气夜不入阴 ,阳跷脉盛 《内经》认为 ,生理情况下 ,卫气昼行于阳 ,夜行于阴 ,行于阳则寤 ,行于阴则寐 ,从而产生人体有规律的正常睡眠周期 ,此过程中跷脉受卫气的影响而参与调节睡眠。《灵枢·脉度》云 :“跷脉者……属目内眦 ,合于太阳 ,阳跷上行 ,气并相还则濡目 ,气不荣则目不合。”《灵枢·寒热》亦谓 :“阳跷阴跷 ,阴…  相似文献   

3.
失眠在《内经》有"夜不瞑""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名称,《难经》称为"不寐"。《灵枢·口问》说:"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大惑论》言:"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笔者偶阅马培之不寐医案后,心有所感,特录之与同道探讨。  相似文献   

4.
赵沁慧  邹烈寰 《中医药导报》2019,25(20):134-136
试从营卫、跷脉的生理状态与昼夜节律,影响跷脉的因素及失眠的治疗等方面探讨失眠与卫气、跷脉的相关性。认为卫气通过跷脉,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形成了阴、阳跷脉的昼夜盛衰交替,调节人体睡眠;邪气外扰、阳明逆乱以及营气衰少,卫气内伐均可导致失眠;治疗应以半夏秫米汤为基础方,交通阴阳。  相似文献   

5.
正失眠的病机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在此我们针对因阴阳失调而导致的失眠给出一种穴位疗法建议。《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阳者主日,阴者主夜,夜晚卫气应行于阴,如未入阴,依旧在阳,阳盛阴衰,则精神处于兴奋状态,不能入睡。许多人白天昏昏欲睡,夜晚精神百倍,即多为阴  相似文献   

6.
<正>失眠症,属中医学"不寐"、"不得眠"、"不得卧"范畴。早在《灵枢?大惑论》即指出卫气留于阳分,阳跷脉盛,可出现不寐,"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可见自《灵枢》始即对不寐的病因病机多有论述,涉及营卫气血,五脏六腑,阴阳跷脉,但纷繁复杂,常令后学难抓要点。王居易教授精研针灸理论和临床,对经络、腧穴结构理论均有独到见解,特别善于  相似文献   

7.
失眠,中医学又称"不寐"、"目不暝",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  相似文献   

8.
孟苗苗 《河南中医》2011,31(4):323-324
天人相应,阳入于阴,阴阳和合是正常睡眠的生理基础和总体规律;不寐的基本病机为卫气循行失常,阴阳失和;而五脏精气不足,或因邪扰,或因五脏相互乘侮均可导致阳不入阴,而成不寐,故不寐与五脏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中医认为睡眠是阴阳之气潜藏出入的过程,与人体卫气循行和昼夜节律的阴阳盛哀密切相关.人白昼觉醒属阳,夜间睡眠属阴,睡眠时由阳转阴.失眠症属中医学的不寐范畴,多为情志所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五志过极等引起阴阳失交,阳不入阴而形成.  相似文献   

10.
<正>受现代社会环境的影响,失眠患者的数量日益增加。在临床上失眠的表现是指入睡困难、睡眠中间易醒及早醒、睡眠质量低下、睡眠时间明显减少,严重者彻夜不眠。《灵枢·大惑论》中载有关于睡眠的机制:"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倘若卫气入于阴的环节发生障碍,就会导致不瞑,  相似文献   

11.
张珍玉辨治失眠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失眠既是症状 ,亦是病名。临床以不能入睡或睡后易醒为主要临床表现者称之为失眠。早在《内经》时期 ,医学家们已认识到人的寤寐与卫气的循行规律有关。当卫气由动转静 ,由阳分入阴分时 ,即为入睡状态 ;反之 ,卫气由静转动 ,由阴分入阳分时 ,即为清醒状态。可见 ,人的正常睡眠机制 ,是阴阳之气有规律协调的结果。不论何种原因 ,一旦卫气运行失常、阴阳的正常协调受到影响 ,就可导致失眠的发生。正如《灵枢·大惑论》所云 :“卫气不得入于阴 ,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 ,阳气满则阳跷盛 ;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 ,故目不瞑矣。”著名中医学家张珍…  相似文献   

12.
刘学  居防 《四川中医》2014,(3):28-29
<正>失眠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其他病症。笔者将从阴阳跷脉的循行分布特点、跷脉的生理功能、"胃病则阳跷穴满"等理论探讨跷脉调理失眠的机理。1阴阳跷脉的循行分布特点《灵枢·脉度》曰:"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前,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眦,合于  相似文献   

13.
<正>失眠属于中医"不寐"范畴,又称为"目不暝""不得眠""不得卧"。《灵枢·大惑论》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矣。"故不寐之病机为阳不入阴,阳病或阴病或阴阳间有病理产物阻隔,使阴阳不相顺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主任医师何庆勇笃尊经方,谨守六经,临证恒用经方治病,屡愈疑难重症。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兹将其运用黄连阿胶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薛德馨  张兆锦 《新中医》2014,46(8):232-234
<正>古今医家对不寐症的病因病机有虽有诸多见解,但均认为"阴阳失和,阳不入阴"是基本病机。在正常情况下,卫气昼行于阳经,阳气盛则寤;夜行于阴经,阴气盛则寐。如机体阴阳失调,阳不入阴则产生不寐,即现代医学所称的失眠。近年来,伴随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心理压力加大,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不寐的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它已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重要问题。张仲景《伤寒论》对不寐一类的病证的阐述,既有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  相似文献   

15.
刘绪银 《中医药导报》2002,8(8):449-449
跷脉病证是因各种原因导致跷脉经气受损、阴阳失调,以下肢运动和睡眠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常见证候有热灼跷脉,寒湿阻跷,跷脉瘀滞、阴阳不交、阴盛阳虚、跷脉虚衰.治疗当调和阴阳,实则祛邪,虚则补跷.  相似文献   

16.
跷脉病证治辨析——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绪银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8):449-449,456
跷脉病证是因各种原因导致跷脉经气受损,阴阳失调,以下肢运动和睡眠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常见证候有热灼跷脉,寒湿阻跷,跷脉瘀滞,阴阳不交,阴盛阳虚,跷脉虚衰,治疗当调和阴阳,实则祛邪,虚则补跷。  相似文献   

17.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睡眠及失眠的详细论述。如《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这种阴阳盛衰主导睡眠和觉醒的机制,是由人体阳气入里出表的运动来决定。如果阳气主动运行受到影响,引起机体阴阳失和,就会产生失眠,诚如《灵枢·大惑论》所谓:“卫气不得入于阴,长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盛,故目不得瞑。”所以,失眠的治疗大法应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而其“所在”主要在五脏,因此,补虚泻实,因势利导,扶助正气,  相似文献   

18.
丁琳琳  蔡慧君  纪云西 《新中医》2023,55(12):204-207
基于人体“内阳外阴”本体结构,从昼夜节律的阴阳机制探析不寐的病机和治则用药之法。分析 认为,不寐的病机本质在于人体阴阳失和,阳不入阴。人体阴阳的生化消长与昼夜节律的阴阳消长变化相应, 当机体打破了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后,则会导致睡眠-觉醒节律紊乱,故治疗上应善用“温潜”之法来引阳入 阴,燮理阴阳,使机体回归阴阳和合的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19.
针灸学将阴阳跷脉的功能归结于司主人体睡眠与觉醒。阴跷脉盛则目瞑;阳跷脉盛则寤矣。笔者从临床随机选择50例睡眠障碍者,试图采用补阴跷、泻阳跷的针刺法来催眠比较,不意独辟蹊径,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论卫不和则卧不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卫气与睡眠的关系在中医经典医籍《黄帝内经》中卫气与睡眠关系的论述亦散见于各章节 ,有进一步总结阐发的需要。本文试结合现代医学进展阐释《内经》营卫及睡眠理论 ,以使古贤大旨不至于埋没云。1 论卫不和则卧不安是《内经》睡眠理论的主要观点[1]《内经》关于睡眠的论述主要见于以下几处 :如《灵枢·寒热病》篇云 :“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 ,正属目本 ,名曰眼系 ,头目苦痛取之 ,在项中两筋间 ,入脑乃别阴跷、阳跷 ,阴阳相交 ,阳入阴 ,阴出阳 ,交于目锐眦 ,阳气盛则瞠目 ,阴气盛则瞑目。”《灵枢·营卫生会》云 :“黄帝曰 :老人之不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