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8 毫秒
1.
<正>祖国医学首先提出治"未病"的理念,"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说:“上工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是中医的预防养生。医学之父,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说“阳光、空气、水和运动,这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黄帝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居民防病治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为中华民族预防疾病、养生保健和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学说文献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篇》,其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末全球医学讨论会上,专家们共同得出一条结论-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这一结论与中医的"治未病"之说不谋而合。中医"治未病"之说在现存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相似文献   

6.
李亚珍  戴菲  杨霞 《吉林医学》2009,30(24):3225-3225
“治未病”思想发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它倡导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范于未然。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上工治未病”(《灵枢·逆顺》),倡导人们“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亚健康是“治未病”的重点,亚健康引领着健康医学发展的方向,蕴涵着预防医学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关兴惠  王玉珏  马淑琴 《吉林医学》2010,31(9):1287-1287
<正>《黄帝内经·素问篇》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就是说,圣人不主张已病后才治病,而主张未病先防,这就像治理国家一样,不要等战乱发生了才想到治理,而要治于未乱之先。如果疾病已经发生了再去治疗,就为时已晚。众所周知,这是祖国医学的养生观,它继承和发展了《周易》居  相似文献   

8.
李允辉 《西部医学》2015,46(6):65,67
<正>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儿科而言,治未病思想中的"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应用更为广泛,现就以上三方面在小儿临床与保健工作中应用体会进行阐述。1中医"治未病"理论治未病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刺热》中指出"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些中医思想均  相似文献   

9.
一、中医"治未病"渊源 两千多年前远古,中医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首先提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将能够"治未病"的医生称之为医术高超的"上工",即所谓"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救其萌芽".<金匮要略>第一条也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上工治未病".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治未病”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治未病”学术思想初探廖云龙(江西中医学院教务处南昌330006)关键词治未病理论与探讨张仲景学术思想仲景“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渊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即强调人在未病之先,就应...  相似文献   

11.
马月香  高慧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7):1174-1175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学在200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蕴含着诸多行之有效的思想和方法,其中,被认为是中医至高境界的“治未病”,是中医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医学理论基础和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早就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二千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医疗和理论研究.“治未病”的思想几乎贯穿于《内经》全书.《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圣人(高明的医生)不是(消极地)有了病才去治疗,而是在没有发病前就进行预防.这就好象一个国家,不要等出了乱子才去平定,而是在没有动乱之前就防止乱的发生的道理一样.如果病形成后,再服药治疗,动乱已起才会治理,这就好象口渴了才去挖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向来重视以预防为主[1],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夫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脑卒中病是急危重症,未病先防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从《金匮要略》"治未病"谈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一词早见出于内、难二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曰:"是故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已".  相似文献   

16.
张保华 《中外医疗》2011,30(10):192-192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我国古代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不要等有了病才去治疗,而是在未病时就预防疾病。它充分说明了医学的2个重要任务,即治疗和预防,而且预防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治疗“未病”,从古到今,就历受各位医家的重视。《黄帝内经·素问》:“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的四层含义:①“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②“欲病救萌”:对疾病做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③“既病防变”:即防止疾病发展和传变;④“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始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医医未病之病。治未病理念是中医学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核心价值的首要体现,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源于《黄帝内经》.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其含义主要有三层:一是未病先防,强调摄生,预防疾病发生;二是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瘥后防复,痊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后遗症.“治未病”思想是具有中医特色的理论,从古至今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预防、诊疗、康复等实践中.尤其在儿科的预防保健方面,《小儿药证直诀》《幼科发挥》传承并发扬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的“治未病”思想,对儿科临床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治未病”思想之所以对儿科临床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是与小儿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的预防思想早在2000年以前即已明确提出,如《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指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我参照历代预防瘟疫的验方,结合多年来用于预防流感、流脑、麻疹等由细菌或病毒引起上呼吸道传染病的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