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失音》失音,是指语声嘶哑,甚至不能发出声音的症状。《内经》称为"喑",或"瘖"。喑的病位在喉咙,故又称"喉喑"。另外,中风病人有舌强不能言语者,名为"舌瘖"。喉喑与舌喑的区别是:前者只是声音嘶哑或不能发声,但舌本运转无碍,能够言语;后者则是舌本不能转运言语,但喉间声音无故。还要说明  相似文献   

2.
<正>《抑郁症·焦虑症·郁症》(三)二、气郁化火临床表现为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且干,头痛且胀,耳鸣耳堵,目赤多眵,或吐酸嘈杂(似饥非饥,似痛非痛),大便秘结,小溲黄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上文介绍的肝气郁结证所表现的胃脘满闷、嗳气不爽等症状,中医称为肝气犯胃,  相似文献   

3.
<正>头痛(二)内伤头痛证治一、肝阳头痛此类头痛可因肝肾阴虚引起,也可因肝火上炎所致。临床表现的特点是,头痛偏在两侧,以左侧为重,痛时头部有抽掣感,或兼麻木,伴有眩晕、耳鸣、心烦,睡眠不安,或兼胁痛,目眶痛,舌红,苔黄,脉数。属于肝肾阴虚的,还兼有两目干涩,蹲起眼前发黑,腰酸膝软,劳则加重,脉弦细数等症状;属于肝  相似文献   

4.
<正>头痛(一)头痛是病人的一个自觉症状,临床颇为常见,可以出现在西医学的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的疾病中。它既可作为主症出现,也可以作为兼症而见于其他疾病中。本文所介绍的主要是内科疾病所见的头痛,如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后的头痛、神经官能症、部分颅内疾病,以及某些感染性疾病、五官科疾病所致的头痛等。这些疾病的头痛,在临床治疗中,均可以参考本文所介的中医辨治方法进行。中医学对头痛这一症状的发生,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药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中医认为,头是"诸阳之会",是"清阳之府"。因为人体的12条经脉中,属于阳的手三阳  相似文献   

5.
正《口糜·口臭及其他》(之一)口糜的糜字,作烂解,即腐烂的意思。在人体,一般是指皮肤或黏膜表面损伤,或局部炎症所形成的浅表性缺损症状,如西医所说的急性糜烂性胃炎宫颈糜烂等疾病,都是指黏膜缺损的疾病。而口糜,则是指口腔黏膜的溃烂糜腐,又因糜烂的表面满布白色的糜点,形如鹅口,故又称鹅口疮或雪口。口糜的名称首见于《内经》,认为其发病  相似文献   

6.
<正>《尿痛》附:尿浊(之一)尿痛是指排尿时尿道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的症状,临床常与尿频、尿急、小便淋漓不尽,或排尿困难同时并见,中医称之为淋症。主要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以及泌尿系结石、肾结核、急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等疾病,临床均可参考本文所介绍的内容进行辨治。淋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小便黄赤,甚则淋。淋,  相似文献   

7.
<正>耳鸣、耳聋都是指听觉上的障碍,既是某些疾病的症状表现,又可能是某种疾病的结果。耳鸣可伴有耳聋,耳鸣也可发展为耳聋。二者的临床表现和伴见症状虽有不同,但就中医而言,其病因、病机有许多相同之处,均与肾有关,且又时常并见,故合并为一篇介绍。耳鸣、耳聋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五官科方面的有外耳病变(如耵聍即耳垢栓  相似文献   

8.
<正>尿频遗尿尿失禁中医认为,尿液的贮藏和排泄,主要在膀胱,而尿液的生成和排泄的控制,则主要有赖于脾、肾功能的正常,一旦脾、肾、膀胱的功能失调,就会发生尿液排泄的异常。此外,津亏、血瘀等,也会引发尿液生成和排泄的障碍。排尿异常的症状,包括尿频、遗尿、尿失禁、尿少、排尿困难等不同表现,本文主要介绍前三种症状的辨治,其余症状俟另文介绍。尿频的表现有两种情况:一是排尿次数频且量多,一是尿意频仍尿量涩少,或无尿。  相似文献   

9.
<正>腹泻(一)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性质稀薄或完谷不化(便中夹有不消化的食物),甚或泻如稀水样便的症状。腹泻可见于西医所说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肠结核,过敏,肠道肿瘤,以及其他脏器的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引起的腹泻等等。腹泻大便中一般不夹有脓血,也无明显里急后重(肛门重坠,时时欲便,而又便出不爽)的感觉。腹泻中医称之为"泄泻",其中大便稀薄而势缓的谓之泄,大便如水样而势急的谓之泻,两  相似文献   

10.
<正>腹泻(二)四、脾虚泄泻体质衰弱,或患有其他慢性疾病者,由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所致的腹泻称为"脾泻"。临床表现为大便溏(半流动)薄或如水样,进食油腻则便次明显增加,或夹有不消食物,腹不痛或有隐痛,食欲不振,食后脘闷不舒,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本证的治疗宜用健脾益气之法,可选参苓白术散(党参、茯苓、白术、炒扁豆、炒山药、薏苡仁、莲子肉、广陈皮、炒砂仁、桔梗、炙甘草)  相似文献   

11.
12.
<正>《昏厥》(二)(二)虚证临床多见于体质虚弱或原有慢性疾病,因空腹过劳,如久站久立,或操劳少寐,连续熬夜,或猝受惊恐、情绪紧张等诱发,表现为眩晕昏仆,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四肢逆冷,溱溱汗出,舌质淡,脉沉弱。本证的主要病机为阳虚气弱,不能上承,较多见于西医的血管抑制性晕厥,也称单纯性晕厥,以青年人或体弱的女性为多发。也见于低血糖晕厥。气虚之厥的发病在  相似文献   

13.
<正>《黄疸》黄疸作为一个症状,主要表现为白睛(巩膜)黄、皮肤黄、小便黄,其中以白睛黄染最为主要。故《素问·平人气象论》强调:"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在中医历代的医籍中,对黄疸都有过详细的分类。如《金匮要略》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诸病源候论》将黄疸分为二十八候;《圣济总录》又有九疸、三十六黄之  相似文献   

14.
正《"积"与"聚"》"积"与"聚"本是两个症状,但因临床表现颇多近似,故常相提并论。积、聚的共同表现是腹内有结块,腹胀或腹痛。其不同之点在于发病机理有异,故症状表现也有别。如积的结块有形,痛处固定,病在血分,病位在脏;聚的结块无形,易聚易散,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属于脏病。积的病情重,较难治疗;聚的病情轻,较易治疗。积有形可征,故中医也称为"";聚则无形,故又称为""。"瘕者假也"(《诸病源候论》)。除瘕之外,中医典籍中还有"伏梁""息贲""肥气""奔豚"等不同名称,都属于积聚的范畴。这里就不详述了。  相似文献   

15.
正《抽搐》抽搐是指四肢拘急痉挛,不能自如活动的症状。抽搐,古称"瘛"。最早见于《灵枢·热病》篇,如说:"热病数惊,瘛而狂。"瘛(qì契)是筋脉拘急而缩;(zòng粽)是筋脉缓纵不收。手足伸缩交替,抽动不已,故称抽搐,又称搐搦、抽风。也有将抽搐称为抽筋的,实则二者不  相似文献   

16.
正《"积"与"聚"》(二)积症积症是以腹中结块有形可征,按之坚实不移,痛处固定而不走窜为特征的症状。前人虽有积为脏病,聚为腑病之说,但也不可泥定,事实上有不少积块也会发生在肠、胃的部位。肿块所处的部位不同,标志着所病的脏腑不同,其临床表现、治法方药也有所不同,故而对肿块部位有必要加以辨别。如结块在心下的属胃,在两胁及少腹部位的属肝,在  相似文献   

17.
咳嗽咳嗽是一个常见症状,古人曾将有声无痰的,称为咳;有痰无声的,称为嗽。但在临床绝大部分都表现为既有痰、又有声,故咳与嗽常常合称。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中医认为,肺的生理特性是"宣发肃降",即肺气要保持着宣通发散、清肃下降的状态方为正常。无论何种因素的影响,肺气一旦壅塞不宣,或不降反上逆,就会发生咳嗽或喘促的症状。因此,古人有"肺如钟,撞则  相似文献   

18.
正《抽搐》(之二)外邪侵袭证本证以风寒湿邪侵袭肌表所致者为多见。临床表现为:头痛,项背强直不舒,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楚沉重,严重的可见口噤不语,四肢抽搐。舌苔白腻或薄白腻,脉象浮。本证的治法以祛风散寒,燥湿和营为主,选用羌活胜湿汤为主方(羌活、独活、防风、木、蔓荆子、川芎、甘草)。若表寒为重,发热恶寒,无汗,项背强急,肢体拘挛,头疼身痛者,则以解肌发汗,散寒止痉为法,可选  相似文献   

19.
正《麻木》在中医典籍里,"麻木"的症状名称大约最初见于宋·许叔微《普济木事方》一书中。如该书"卷三"说:"治风寒湿痹,麻木不仁,川乌粥法";"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牛蒡子散。"至于《内经》、《金匮要略》等经典中,有不少篇章都有关于"不仁"这一症状的记载,而无麻木之各。始《内经》说:"寒痹……时痛而不仁";其不痛不仁者,  相似文献   

20.
正《便血与尿血》便血凡血液自后阴(肛门)而出的,总称便血,也称后血、下血、泻血等。便血的表现,或是血与粪便夹杂而下,或在大便前,或在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先血后便的称为近血,血色多为鲜红,出血部位或在广(直)肠,或在肛门;便后下血的称为远血,色多紫暗,出血部位或在小肠,或在胃。此外,古人还以血色鲜红者,称为肠风,血色紫暗者,称为脏毒。便血的症状可以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如胃肠道的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此外,也见于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肠道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